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8
1
作者 方宸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通过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片段式回忆,完成了对主人公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解构,展示了殖民时代普遍性的孤独感以及个人命运在与历史进程的诡谲交织中所呈现出的渺小与无助。
关键词 石黑一雄 上海孤儿 回忆/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失与重生——《上海孤儿》中创伤书写的空间维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吕春媚 石吉文 《外语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52-56,共5页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颠覆了传统的"他者"与"主体"二元概念,呈现出多重空间维度的建构特点。小说通过地形空间隐喻,回溯了班克斯追寻父母失踪真相的创伤体验;通过时空空间展现了主人公由心...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颠覆了传统的"他者"与"主体"二元概念,呈现出多重空间维度的建构特点。小说通过地形空间隐喻,回溯了班克斯追寻父母失踪真相的创伤体验;通过时空空间展现了主人公由心理异化到力行革命再到身份重构的治疗行动轨迹,通过文本空间将小说主题投射到日军侵华时期中国人民经历的集体创伤的宏大背景之中,体现了石黑一雄以文学手段观照"异国成分"边缘化人物内心状态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创伤书写 上海孤儿 迷失与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孤儿》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青丹丹 《海外英语》 2020年第7期130-131,共2页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翻译.该文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分析陈小慰译者在回译展现中国战时历史文本《上海孤儿》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使用"他者"源语呈现的"自我"形象的翻译叙事,以及如何建构原文中的中国史实性与中国形象,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叙事实践中还原历史事件,以期让读者参与公共叙事中,从而探寻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英美文学中中国形象探讨的实践操作性与可行性,以期对译者在翻译时还原历史真相、构建中国形象具有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孤儿 翻译叙事 蒙娜·贝克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理论视角下的《上海孤儿》研究
4
作者 王倩楠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17期49-52,共4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其长篇小说《上海孤儿》自出版以来便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与研究。本文依据泰勒的认知适应理论,从寻找意义、获得控制感以及自我增强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小说主人公是如何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其长篇小说《上海孤儿》自出版以来便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与研究。本文依据泰勒的认知适应理论,从寻找意义、获得控制感以及自我增强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小说主人公是如何克服“少年成孤”这一重大打击,获得自信,最终实现从少年孤儿到英国侦探的身份转变。研究结果表明,小说主人公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拯救,是因为其采用了自我欺骗的积极错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适应 石黑一雄 上海孤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女性的悲剧命运——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上海孤儿》
5
作者 陈于梦雪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4期155-156,共2页
石黑一雄小说《上海孤儿》中的两个女性角色戴安娜和萨拉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她们却常常被研究者们忽略。这两个新女性怀着远大的报复加入到社会活动中,却以失败告终而从社会舞台上隐退。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出了男权社会... 石黑一雄小说《上海孤儿》中的两个女性角色戴安娜和萨拉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她们却常常被研究者们忽略。这两个新女性怀着远大的报复加入到社会活动中,却以失败告终而从社会舞台上隐退。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新女性自身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孤儿 石黑一雄 新女性 父权 萨拉 戴安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伟生《草书苏轼<水调歌头>》
6
《中国书画》 2007年第8期112-112,共1页
张伟生,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编辑室主任,《书与画》杂志副主编。出版有《张伟生书法作品集》。作品润格:1000元/平方尺张伟生草书苏轼《水调歌头》23×46cm绢本2007年释... 张伟生,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编辑室主任,《书与画》杂志副主编。出版有《张伟生书法作品集》。作品润格:1000元/平方尺张伟生草书苏轼《水调歌头》23×46cm绢本2007年释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词。张伟生。钤印:大吉(朱)怡和堂(白)怡和堂(朱)吴郡人(朱)张氏(白)伟生(朱)创作感言:书法创作,说到底是一种境界,是作者技法、胸次、学识、修养、禀性的综合反映。我崇尚"二王"一脉恬淡雅逸的书风。它清淡静穆,温文尔雅,不激不厉,暗合了儒、道之学;它萧散洒脱,优雅闲适,恬然自得,颇有田园诗般的情趣;它清迥拔俗,气格高异,简远从容,大有一番"明月入怀"的境界。总之,恬淡雅逸之美,是一种令人久品而得隽永之趣的美。它没有太阳般的热烈,没有惊涛般的汹涌,却有着月亮般的温馨,有着秋雨梧桐、雨打芭蕉、林透清辉般的意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四十多年前,一批上海孤儿被送到内蒙的牧民家寄养。四十年后,无论是容貌还是生活习惯,你已经很难分清哪些是牧民亲生儿女,哪些是来自上海的孤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创作 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风 雨打芭蕉 二王 恬然自得 逸之 上海孤儿 水调歌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