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与建议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陈伟
-
机构
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
-
出处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6期26-28,共3页
-
基金
国家出国留学基金项目(22831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878034)
-
文摘
阐述了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存在的无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等问题,指出尽快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总体规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基于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资源链,是实现“十一五”规划中城市战略重要的资源支撑,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推进上海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
关键词
上海城市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
总体规划
空间资源
-
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general planning
space resource
-
分类号
TU984.113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上海土地储备“十一五”规划的研究与实施对策
被引量:4
- 2
-
-
作者
陈伟
-
机构
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
-
出处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1-25,共5页
-
基金
国家出国留学基金项目(22831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878034)
-
文摘
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角度,阐述了上海土地储备“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原则、目标、任务,研究制定上海土地储备“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量化指标,提出编制上海土地储备“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意义、背景和规划纲要,以及实施“十一五”土地储备发展规划的政策建议,指出建立有上海特色的“政府主导、市区联手、市场运作、分责共享”土地储备制度是深化宏观调控的重要机制保证。
-
关键词
上海城市建设
土地储备规划
“十一五”时期
土地储备机制
-
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land banking plan
1 1th-five plan period
land banking mechanism
-
分类号
F293.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上海土地储备机制的创新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伟
-
机构
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
-
出处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8期34-38,共5页
-
基金
国家出国留学基金项目(编号:22831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9878034)
-
文摘
从土地储备机制设计角度,阐述建立上海土地储备机制的意义、背景和原则,提出建立有上海特色的“政府主导、市区联手、市场运作、分责共享”土地储备机制的创新内容,比较研究市区联手土地储备的运作模式、储备合作范围、土地储备方式和储备时机、组织机构和利益分配方式等,以及提出实施市区联手土地储备的操作方案与政策建议。
-
关键词
土地管理
上海城市建设
土地储备
运作机制
-
Keywords
land managem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land banking
mechanism study
-
分类号
F293.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 4
-
-
-
机构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
出处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5年第6期100-100,共1页
-
-
关键词
校庆公告
百年校庆
同济德文医学堂
院系调整
声誉卓著
共襄盛举
并校
上海城市建设
迁校
弦诵
-
分类号
G649.28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 5
-
-
-
机构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
出处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年第1期I0004-I0004,共1页
-
文摘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天高云淡,丹桂飘香。我们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遍布海内外的20余万校友、备界人士和朋友郑重宣告: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热诚期待各界宾朋和校友,届时与同济全体师生员工,共襄盛举! 百年同济,百年辉煌。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上海创办“同济德文医学堂”;1923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学校发展为“国立同济大学”,乃树一里程碑。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之中,六次迁校,千山万水,弦诵不绝,又谱写了文化抗战的诗篇。至新中国成立,同济已发展成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海内外声誉卓著。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其时国内土木、建筑学科最为强盛的大学。改革开放伊始,学校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德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多学科并进的建设局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上海铁道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医学院)实现并校融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管理,同济大学在中国高校布局调整中形成了特有的“同济模式”。同时,学校又先后进入“211工程”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行列,实现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同济大学不断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现代大学迈进。 古昔为学有大道,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济大学百年历史,铸就了自己的精神品格:或曰“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或曰“同心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或曰“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表述不一,精髓不变,这就是同济精神。正是宏大理想的召唤与漫漫长路的吸引,同济有决心有力量向巍巍的大学顶峰迈进! 百年校庆,是同济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难得机遇,是同济走向新里程的又一个起点,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一次重要契机,是同济提升实力、升华品牌的全面积聚。我们将本着“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办出特色”的原则总结百年同济的精神文脉,挖掘百年同济的历史积淀,展望未来发展愿景,为各界朋友、广大校友演奏一部雄浑的交响诗。 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启动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包括文物征集、修史建馆、宣传出版、学术论坛、庆典大会、募集资金等,我们热诚期待和欢迎大家关心、支持和参与我们的百年校庆。四海同集,济济翔翔!
-
关键词
校庆公告
百年校庆
院系调整
同济德文医学堂
声誉卓著
止于至善
文物征集
并校
上海铁道医学院
上海城市建设
-
分类号
G649.28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