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盆地的划出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4-586,共3页
首次划分出了上扬子盆地。上扬子盆地位于湖北、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境内,约50×10~4km^2,其中以广泛分布古生界为特征。上杨子盆地之上又叠覆着四川、江汉、西昌等盆地,该盆地是在古生界碳酸盐岩层中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场所,其中... 首次划分出了上扬子盆地。上扬子盆地位于湖北、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境内,约50×10~4km^2,其中以广泛分布古生界为特征。上杨子盆地之上又叠覆着四川、江汉、西昌等盆地,该盆地是在古生界碳酸盐岩层中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场所,其中四川盆地已在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中发现了许多气田(藏)。划分出上扬子盆地对于在南方开展古生界找油找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盆地 四川盆地 江汉盆地 西昌盆地 南盘江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盆地西南缘上组合气藏成藏过程分析
2
作者 杨文涛 吴东胜 +2 位作者 谢睿 林小云 祝懿斌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4,共8页
通过对代表上扬子盆地西南缘上组合气藏特征的平落坝、白马庙和观音寺3个典型气藏进行解剖,明确了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分布特征。结合输导体系、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构造演化研究成果,分析了气藏成藏过程,总结其成藏模式,以期为有... 通过对代表上扬子盆地西南缘上组合气藏特征的平落坝、白马庙和观音寺3个典型气藏进行解剖,明确了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分布特征。结合输导体系、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构造演化研究成果,分析了气藏成藏过程,总结其成藏模式,以期为有利勘探目标区的选择及评价提供地质依据。上扬子盆地西南缘沙溪庙组气藏以构造-岩性和岩性气藏为主,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沙溪庙组Ⅰ、Ⅱ、Ⅲ段,主要聚集于构造高点。油气成藏时间集中在93~72 Ma,发生过至少2幕油气充注。燕山运动是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其形成的断层是沟通气源的主要通道;喜山运动是气藏天然气调整的主要时期,喜山期逆冲断层的活动及构造高点的迁移是天然气调整的主要原因。不同构造区域成藏具有差异性:西部褶皱带断-砂匹配、构造、砂体物性是主要控藏因素,构造高点、断层封闭性控制其含气丰度;东部斜坡带断-砂匹配、构造、封闭断层是主要控藏因素,构造高点、砂体物性控制其含气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沙溪庙组 上扬子盆地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扬子地台消亡与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层学效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梅冥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44-1969,共26页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消亡 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 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 上扬子地区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