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环境 被引量:72
1
作者 赵建华 金之钧 +4 位作者 林畅松 刘光祥 刘可禹 刘忠宝 张钰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1-715,共15页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展现出了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通过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套页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及沉积构...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展现出了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通过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套页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及沉积构造的不同,在筇竹寺组识别出5大类12小类岩相类型,进一步总结了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斜坡-盆地沉积体系中发育的6类典型的沉积序列,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浅水陆棚沉积处于氧化、相对低的古海洋生产力条件下,发育磷质-云质-泥质沉积序列和砂质-泥质-灰质沉积序列,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深水陆棚以及斜坡-盆地沉积处于贫氧-缺氧、高海洋生产力的条件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磷质-云质沉积序列、硅质-泥质沉积序列和泥质沉积序列。在四川盆地资阳-长宁一线陆内裂陷槽内部以及四川盆地之外东南部黔中、黔北及鄂西-渝东等大部分深水陆棚沉积区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有利区域。此外,热液活动为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机质的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类型 沉积模式 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 页岩 下寒武统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 被引量:89
2
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2 位作者 董大忠 张晨晨 王淑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0,共12页
为揭示上扬子地区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主控因素,基于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元素测试和生物地层分析结果,从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古生产力、沉积速率、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研究了该区上奥... 为揭示上扬子地区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主控因素,基于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地球化学元素测试和生物地层分析结果,从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古生产力、沉积速率、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研究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分布规律和沉积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扬子地块与周缘地块的碰撞、拼合及板内变形作用总体呈现早期和缓、晚期强烈,西北部和缓、东南部强烈的态势,造就了上扬子沉降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川南海域封闭性出现早期弱、晚期强的演化特征;②海平面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呈现由深→浅→深→浅的旋回变化,早期的高海平面与稳定海盆配置,形成了海底大面积缺氧、有机质有效保存的构造沉积空间;③受构造活动和海域封闭性的影响,川南海域古生产力呈现早期高、晚期低的变化趋势,沉积速率则表现为早期慢、晚期快的变化特点;④富有机质、富硅质页岩的规模沉积和分布主要受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相对较高的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等因素的控制。结论认为:①该区优质页岩多期叠置、横向连片、沉积时代向西北不断变新,优质页岩形成主要在五峰期—鲁丹期,其次为埃隆期;②主力勘探层系在川南—川东坳陷区为五峰组—鲁丹阶,在威远地区为鲁丹阶—埃隆阶,在川中—川北地区则为五峰组—特列奇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优质页岩 斑脱岩 海平面 古生产力 沉积速率 主力勘探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41
3
作者 刘伟 余谦 +3 位作者 闫剑飞 门玉澎 张海全 吴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岩石矿物组成及脆性矿物含量对富有机质泥岩人工造缝能力影响明显,在页岩气储层描述及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以野外工作为基础,针对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泥岩开展X-衍射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表明,该套富有机质泥岩储层... 岩石矿物组成及脆性矿物含量对富有机质泥岩人工造缝能力影响明显,在页岩气储层描述及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以野外工作为基础,针对上扬子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泥岩开展X-衍射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表明,该套富有机质泥岩储层脆性矿物平均含量约50%~70%,具有较好的破裂潜力。旺苍双汇、雷波银厂村、习水吼滩等剖面揭示,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及少量长石,岩屑极少,矿物棱角分明,星点状分布,无明显定向性;自生脆性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自形-半自形晶,局部相对富集组成宏观可见的细微条纹,黄铁矿含量低但岩石中普遍含有;生物矿物为微量硅质放射虫,有溶蚀现象。区域上,脆性矿物分为石英+长石组合、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组合。沉积中心——四川泸州-宜宾、重庆武隆-石柱地区,以及黔中-雪峰隆起北侧边缘沉积相带,方解石、白云石含量较高。汉南古陆、川中隆起与黔中-雪峰隆起向沉积区供给碎屑沉积物能力不同,造成陆地边缘沉积区矿物组成的差异。可见,寻找富脆性矿物分布区的关键应从重建古地理格局开始,尤其是进行沉积微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矿物 富有机质泥岩 龙马溪组 页岩气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忠宝 高波 +4 位作者 冯动军 崔学慧 杜伟 汪洋 李东晖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6,共6页
下寒武统是上扬子地区海相页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层系之一,但受目的层埋藏深、钻井少、勘探效果不理想等因素的制约,尚存在着诸多影响勘探进展的地质问题。为此,基于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普通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 下寒武统是上扬子地区海相页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层系之一,但受目的层埋藏深、钻井少、勘探效果不理想等因素的制约,尚存在着诸多影响勘探进展的地质问题。为此,基于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普通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①该区页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及长石,其中石英平均含量为44.60%,发育陆源石英和生物成因硅质2种类型,而黏土矿物平均含量为33.32%,以伊利石(I)含量最高、伊/蒙混层(I/S)含量不均且混层比低(一般为5%)、局部含绿泥石(C)及高岭石(K)为特征;②从该区页岩中可识别出I+I/S+C型、I+I/S+C^I+C过渡型、I+C型及I型4种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指示不同地区页岩成岩环境存在着差异;③矿物颗(晶)粒无序排列有利于粒间孔隙残存,长石向黏土矿物成岩蚀变可形成线状孔隙;④该区页岩的脆性指数一般都超过40%,具有良好的可压裂性,黔东南地区与川西南地区相比前者页岩脆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早寒武世 页岩 矿物组成 黏土矿物 组合类型 脆性指数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古地理演化及页岩沉积模式 被引量:34
5
作者 孙莎莎 芮昀 +6 位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拜文华 马超 张磊夫 武瑾 昌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7-1106,共20页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境、地化参数及测井特征,总结出陆棚、潮坪及三角洲3种沉积相、8种亚相以及相应的多种微相的划分方案。明确中、上扬子地区总体处于隆起围限的局限低能陆表浅海环境,其中页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为局限深水陆棚相。以年代地层"阶"为单位,"优势相"为方法和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钻井为控制点,有效推测各时期隆起边界变化情况,重建中、上扬子地区凯迪期、赫南特期、鲁丹期和埃隆期4个连续断代岩相古地理格局;以"阶"为标尺卡准各时期笔石页岩段厚度,明确各期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页岩分布规律。黑色页岩发育受控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格局3种因素。页岩厚度明显受控于隆-坳相间格局,沉积模式为"两隆夹一凹"型:页岩气富集区被"两隆"所夹持,位于"一凹"之中。靠近隆起区,笔石带发生不同程度缺失,不利于页岩气的开发,页岩气作业应尽量避开远离笔石页岩发育先天不足的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隆-坳相间 岩相古地理演化 页岩沉积模式 页岩气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67
6
作者 刘忠宝 高波 +3 位作者 张钰莹 杜伟 冯动军 聂海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31,共11页
通过露头、岩心、薄片、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梅树村组沉积期—筇竹寺组沉积期沉积地层中识别出9种页岩岩相、5类沉积相标志,提出了页岩沉积相类型精细划分方案,建立了页岩沉积演化... 通过露头、岩心、薄片、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梅树村组沉积期—筇竹寺组沉积期沉积地层中识别出9种页岩岩相、5类沉积相标志,提出了页岩沉积相类型精细划分方案,建立了页岩沉积演化发育模式。指出梅树村组沉积期与筇竹寺组沉积期在沉积作用方式、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分布上均存在差异:梅树村组沉积期以机械-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为主,主体为碳酸盐缓坡台地—陆棚—斜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筇竹寺组沉积期以砂质机械沉积、泥质絮凝及生物沉积为主,主体为滨岸—陆棚—斜坡—深水盆地沉积体系。资阳—长宁近南北向展布的地区、东南部鄂西—渝东—黔中及东北部宜昌—房县一线的地区为两个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中心,是页岩气勘探有利地区,但前者富有机质页岩以多层、薄层为特点,后者以连续厚层为特点,今后应考虑其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页岩气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岩相 沉积相 下寒武统筇竹寺纽 下寒武统梅树村组 上扬子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57
7
作者 胡明毅 邓庆杰 胡忠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的成藏条件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沉积厚度一般在50~300 m;有机碳含量在1.5%以上,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丰富、粘土矿物演化程度高,以伊利石稳定矿物为主,不含蒙脱石;多种孔隙类型及裂缝发育,可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良好储集空间;富有机质页岩含气量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下限2.0 m3/t。综合各种成藏条件,认为资阳-自贡一带、黔北和渝东南-湘鄂西地区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成藏条件 有利勘探区带 牛蹄塘组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退型陆棚相: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以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蔡雄飞 冯庆来 +1 位作者 顾松竹 罗中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7,共9页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棚相。沉积相带的转变为该区带来了较浅水的生物,尤其是大量菌藻类出现,为中、上扬子地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质生产率,造成大隆组上部有机碳含量比下部高。此外,该区多次上升洋流作用同时将下层营养盐类携带到表层水,使得生物群更加繁盛,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的激增,有利于大隆组大范围内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研究表明,海退型陆棚也是地史中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大隆组 上二叠统 海退型陆棚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46
9
作者 陈波 兰正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3期10-14,共5页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普遍发育黑色泥页岩,这套黑色泥页岩是早寒武世早期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时,在上扬子地区形成区域性深水滞留缺氧的陆棚到斜坡环境沉积的,其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黑色硅质页岩、石煤及深灰色粉砂质页岩。泥页岩有机碳含量...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普遍发育黑色泥页岩,这套黑色泥页岩是早寒武世早期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时,在上扬子地区形成区域性深水滞留缺氧的陆棚到斜坡环境沉积的,其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黑色硅质页岩、石煤及深灰色粉砂质页岩。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最高达到12%,在剖面上有机碳含量由下向上逐渐减小,高有机质含量泥页岩主要分布在剖面下部。在空间上富含有机质的厚层泥页岩分布在川西南—黔北、渝东—湘鄂西和川东北,为泥页岩勘探最有潜力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下寒武统 页岩气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鲕成因探讨:来自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中泥盆统及下三叠统的证据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鸿 姬国锋 +2 位作者 时志强 段雄 金鑫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16-24,共9页
通过对下寒武统、下三叠统与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葛万藻成因的核形石对比研究认为,微生物是巨鲕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参与构建巨鲕暗色纹层,促进同心纹层加积,对巨鲕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在金宝石组核形石纹层中微生物发育的区域,... 通过对下寒武统、下三叠统与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葛万藻成因的核形石对比研究认为,微生物是巨鲕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参与构建巨鲕暗色纹层,促进同心纹层加积,对巨鲕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在金宝石组核形石纹层中微生物发育的区域,纹层厚度不均匀且形态不规则,说明微生物对巨鲕规律纹层是具有破坏性的。巨鲕和核形石都是在无机化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水体环境制约着微生物的发育程度,进而控制了巨鲕与核形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巨鲕 核形石 微生物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影响的研究进展——以上扬子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汪新伟 沃玉进 +3 位作者 周雁 张荣强 李双建 袁玉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42,共9页
以往关于构造作用与油气保存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对油气保存的建设作用。该文以上扬子地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了构造运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并着重剖析了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破坏与建设作用的... 以往关于构造作用与油气保存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对油气保存的建设作用。该文以上扬子地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了构造运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并着重剖析了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破坏与建设作用的动态转化关系。这种动态转化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造山带至前陆盖层滑脱带,保存条件由差变好,且在盖层滑脱带,其深层构造的保存条件要优于浅层构造;在时间上的动态转化则指在多期构造作用改造的地区,控制圈闭形成的主控断层的性质具有充注断层与散逸断层相互转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作用 破坏作用 动态转化 保存条件 构造作用 油气保存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中黄铁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卢正伟 唐玄 +6 位作者 张同伟 王玉芳 张家政 孟庆强 马子杰 何燚 邵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9-610,共12页
黄铁矿的研究不仅为沉积、成岩环境的恢复提供依据,也为富有机质页岩的预测提供参考。以上扬子板块3个不同沉积位置钻井(宜昌EYY1井、威远W001-4井、汉中SNY1井)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显微镜、... 黄铁矿的研究不仅为沉积、成岩环境的恢复提供依据,也为富有机质页岩的预测提供参考。以上扬子板块3个不同沉积位置钻井(宜昌EYY1井、威远W001-4井、汉中SNY1井)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碳硫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样品及其黄铁矿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区样品中黄铁矿主要发育草莓状、立方体自形、条带状及不规则非自形等4种类型。其中草莓状黄铁矿发育最多,其粒径整体较小且变化范围较窄,反映以同沉积成因为主,一般与有机质含量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他类型黄铁矿则可能为成岩成因。3口钻井页岩样品中黄铁矿形貌特征和粒径特征差异显示,SNY1井沉积水体安静、还原性最强,W001-4井和EYY1井沉积水体下部具有贫氧—厌氧环境的转变,其中W001-4井高丰度黄铁矿可能受绵阳—长宁拉张槽热液活动的影响。岩相对黄铁矿含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硅质页岩和硅质—钙质过渡型页岩比钙质页岩更有利于黄铁矿的形成。黄铁矿对有机孔的发育和保存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页岩储层中天然气的富集和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页岩 牛蹄塘组 下寒武统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 被引量:41
13
作者 沃玉进 汪新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野外构造剖面、地震-地质解释、钻井资料等,总结出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等3大类共计11小类的地质结构类型,分5个区带剖析了区内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带性与地质结构类型的展布特征,并简要讨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野外构造剖面、地震-地质解释、钻井资料等,总结出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等3大类共计11小类的地质结构类型,分5个区带剖析了区内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带性与地质结构类型的展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不同地质结构的成因,认为地质结构类型差异与变形带内主控断层所滑脱的深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滑脱深度决定了该地质结构类型中区域盖层的剥蚀程度及断层对油气保存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其油气保存条件。其中,单层稳定结构、双层结构的深部构造、三层结构的中部构造因区域盖层保存完好、主控断层多为烃源断层而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类型 褶皱-冲断带 保存条件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14
作者 陈雷 董建华 +2 位作者 胡月 计玉冰 任官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9,共14页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质因素对于有机质富集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古生产力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不显著,而陆源输入产生一定稀释性效应;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期环境为贫氧厌氧、中等滞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但由于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较五峰组时期略微开放,导致水体环境对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黑色页岩有机质保存的控制作用有一定差异。3)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具有差异性。其中,五峰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生产力滞留环境协同控制发育模式,龙马溪组底部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保存开放上升洋流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机理 海相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上扬子地区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202
15
作者 王社教 王兰生 +2 位作者 黄金亮 李新景 李登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50,共6页
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上扬子地区的志留系为一套静水、缺氧环境下沉积的良好烃源岩,尤以四川盆地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最为发育。从该套地层的有机地化参数、四川盆地南部长宁构造新完钻的页岩气浅井的分析测试数据看,龙马溪组... 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上扬子地区的志留系为一套静水、缺氧环境下沉积的良好烃源岩,尤以四川盆地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最为发育。从该套地层的有机地化参数、四川盆地南部长宁构造新完钻的页岩气浅井的分析测试数据看,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微裂缝发育、埋深适中,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优越条件。川东石柱—鄂西利川、川南泸州和川北镇巴地区的页岩有机碳含量大于2%,平均厚40~80m;泸州—宜宾—自贡地区,黔中麻江—瓮安、川东南的秀山、松桃及湘西吉首地区,页岩的成熟度多小于3%;阳深2、阳63、阳9、付深1、隆32、太15等探井,在钻遇志留系页岩层段时均见到气测异常、气侵、井涌现象,长芯1井也证实了浅层志留系页岩气的存在,页岩气含量平均为0.15m3/t;野外和岩心观察该套页岩微裂缝发育,岩矿组成显示石英和方解石含量较高,表明该区页岩脆性的特征;采用体积法初步估算的四川盆地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量为4.0×1012~12.4×1012m3,显示了该区页岩气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上扬子地区 四川盆地 志留纪 页岩气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50
16
作者 程克明 王世谦 +2 位作者 董大忠 黄金亮 李新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4,共5页
页岩气是未来中国天然气储量增长重要的和现实的可接替新领域。利用中国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的地质、钻井气显示以及有关地化分析数据,剖析了该区页岩气藏形成地质条件,认为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且区域... 页岩气是未来中国天然气储量增长重要的和现实的可接替新领域。利用中国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的地质、钻井气显示以及有关地化分析数据,剖析了该区页岩气藏形成地质条件,认为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且区域分布稳定,并呈现出川南、黔北及湘鄂西3个与"海湾体系"密切相关的"优质源岩"分布区,是页岩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威远及黔西北毕节—大方一带在勘探震旦系灯影组气藏过程中,钻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中普遍见气侵、井涌等不同级别的气显示,部分黑色页岩层段密闭取心测试含有低—中等商业性吸附气含量(0.4~0.83m3/t),尤其是威远地区九老洞组页岩中含气显示分布特点表明其不受气水边界及构造因素控制,而与有效页岩分布密切相关。综合研究后认为川南、黔北可作为中国页岩气藏近期突破的重要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上扬子地区 页岩气 寒武纪 成藏条件 取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以上扬子古生界页岩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60
17
作者 郭少斌 黄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1-606,共6页
页岩气藏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在进行储层评价时,应该重点考虑含气性。以我国上扬子古生界7口页岩气井岩心样品测试数据为基础,首先从总含气量入手,讨论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孔隙度、等温吸附气量、伊/蒙... 页岩气藏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在进行储层评价时,应该重点考虑含气性。以我国上扬子古生界7口页岩气井岩心样品测试数据为基础,首先从总含气量入手,讨论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孔隙度、等温吸附气量、伊/蒙混层含量和可动流体百分数,研究发现可以用总含气量0.5 m3/t作为区分储层与非储层的界限,各项指标均和总含气量呈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进而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储层评价,同时参考前人成果和经验数据,提出了储层评价方案和储层空间图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灰色关联 储层评价 古生界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与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对比——以黔北岑巩地区下寒武统为例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濡岳 胡宗全 +3 位作者 刘敬寿 王兴华 龚大建 杨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依据裂缝发育特征与对应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下寒武统变马冲组二段(变二段)页岩裂缝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海相与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变二段兼具海相与陆相页岩部分特征,页岩段裂缝以低角度层理、层间和滑脱缝为主,与陆... 依据裂缝发育特征与对应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下寒武统变马冲组二段(变二段)页岩裂缝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海相与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变二段兼具海相与陆相页岩部分特征,页岩段裂缝以低角度层理、层间和滑脱缝为主,与陆相页岩相似;砂泥互层与砂岩段裂缝发育程度高,以高角度构造缝为主。裂缝发育受构造应力、岩性与矿物组分、地层厚度、TOC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主要表现为:岩性与岩石力学性质控制构造缝的发育,地层厚度控制裂缝的密度与尺度,TOC控制层间超压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层理缝的发育。海相与陆相页岩TOC、石英、脆性和裂缝具有不同耦合特征,海相页岩较大的脆性与单层厚度利于储层改造,但在强改造下易发育穿层裂缝,不利于保存。陆相页岩较低的单层厚度、较强的塑性与非均质性能有效避免穿层裂缝的发育,利于页岩气保存。变二段不同岩性组合及其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对海相与陆相页岩气保存、富集与储层改造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海相页岩 陆相页岩 裂缝 页岩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岑巩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濡岳 胡宗全 +4 位作者 杨滔 龚大建 尹帅 刘忠宝 高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氮气吸附、物性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黔东南岑巩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变马冲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牛蹄塘组与变马冲组贫有机质页岩以平板和狭缝形黏土粒间孔为主,平均孔径普遍大于5 nm;牛... 利用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氮气吸附、物性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黔东南岑巩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变马冲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牛蹄塘组与变马冲组贫有机质页岩以平板和狭缝形黏土粒间孔为主,平均孔径普遍大于5 nm;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以狭缝形和少量墨水瓶状孔为主,平均孔径普遍小于3~4 nm,比表面积为贫有机质页岩的2~3倍。页岩总孔容与比表面积、黏土含量与平均孔径均为正相关关系,而前二者与后二者均为负相关关系。有利保存条件下页岩具有相对"高孔低渗"特征,峰值孔径较大,有机质孔发育程度较高,孔渗相关性强。不利保存条件下页岩储层致密,孔隙度与峰值孔径较低,裂缝过度发育造成相对"低孔高渗"特征。有机碳含量对孔隙结构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与孔容、比表面及孔隙度总体正相关,与平均孔径负相关;过高有机碳含量层段页岩塑性增强,孔径较低,压实作用和不利保存条件等因素使部分狭窄孔喉发生萎缩、坍塌与闭合,导致孔隙度、孔容、比表面和脆性与有机碳含量出现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保存条件 页岩 牛蹄塘组 变马冲组 下寒武统 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