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扬子地台消亡与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层学效应 被引量:14
1
作者 梅冥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44-1969,共26页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消亡 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 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 上扬子地区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甸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中的碎屑锆石:亲扬子地块群的原特提斯岩浆记录
2
作者 信迪 杨天南 +2 位作者 薛传东 姜丽莉 向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17-3829,共13页
作为东特提斯造山系的主体,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保留了最为完整的特提斯演化相关地质记录,但原特提斯阶段的构造演化历史尚未取得共识。三江造山带位于巨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的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运动、... 作为东特提斯造山系的主体,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保留了最为完整的特提斯演化相关地质记录,但原特提斯阶段的构造演化历史尚未取得共识。三江造山带位于巨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的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运动、中-晚中生代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构造运动的多次叠加和改造致使造山带内部分地块的原特提斯演化历史难以恢复,阻碍了古地理、古构造格局的合理重建。针对东羌塘地块和中咱地块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研究程度较低,相关数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横穿中咱地块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中甸东侧发育早三叠世小型弧后前陆盆地。该弧后前陆盆地充填物主要为下三叠统碎屑岩,长石岩屑砂岩的碎屑锆石中岩浆锆石的表面年龄峰值区间主要为1900~1800Ma、970~940Ma、510~410Ma、390~320Ma和301~240Ma。中咱地块古生界两个年龄峰值(390~320Ma和301~240Ma)与扬子地块古生界碎屑锆石年龄谱高度相似,表明中咱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与扬子地块相连。东羌塘、中咱、兰坪(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一起组成大扬子地块,其西南缘、东南缘发育早古生代岩浆岩带。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这一岩浆岩带呈近东西向位于大扬子地块南缘,为其内部古生界的沉积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特提斯 中咱地块 弧后盆地 碎屑锆石 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72
3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2 位作者 刘国生 李双应 虞培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山带南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拗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T_3)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山带南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拗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T_3)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裂的对冲控制而成为双向压陷型盆地。在象山群下段(J_1)沉积时,由于江南隆起带的强烈抬升,沿江前陆盆地向北迁移。至象山群上段(J_2)沉积时,沿江前陆盆地开始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小盆,直到消亡。沿江前陆盆地中黄马青群(T_3h)与下伏地层、象山群(J_(1-2)x)与黄马青群及象山群与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代表了前陆发生了3次强烈的挤压变形,也反映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3次强烈的碰撞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沿江 盆地 碰撞 扬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杜建波 何明喜 +3 位作者 张艳霞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拉石 沉积特征 沉降中心 构造演化 盆地 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16
5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古哲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24,329,共4页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中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具有横向上强弱分带、垂向上形变分层的特征。可划分为伸展变形、冲断褶皱变形、拆离滑脱变形等3种构造变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变形 冲断褶皱变形 拆离滑脱变形 构造变形样式 构造几何学模式 盆地 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超压体系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伟 王雪柯 +3 位作者 赵容容 唐大海 尹宏 裴森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9,共15页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超压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对其天然气聚集具有重要影响与控制作用。为了深化川西前陆盆地中生界致密气聚集规律认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利用该区气...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超压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对其天然气聚集具有重要影响与控制作用。为了深化川西前陆盆地中生界致密气聚集规律认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利用该区气藏压力、钻井液密度资料,以及前人开展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果与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气藏古压力恢复成果,结合须家河组不同含气区的埋藏史与构造运动,研究了该区地层流体压力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及其与天然气大规模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于晚三叠世—侏罗纪形成了欠压实作用超压体系,并在烃源岩成熟度为0.75%时消失或维持弱超压;②晚侏罗世—白垩纪的生烃作用形成了须家河组的古超压体系,其中古超压体系在坳陷带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在隆起带及其邻区形成于白垩纪;③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差异构造运动对须家河组超压体系演化影响十分明显,坳陷带—斜坡带在古近纪超压体系得以维持并略有增强,而隆起带与断裂活动强烈区的超压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④现今超压体系是生烃与构造挤压联合形成的古超压体系经历强烈构造改造后的残余压力体系;⑤超压体系的持续发育促进了川中地区大面积低丰度天然气区的形成,确保了坳陷带的中北部致密气的大面积封存。结论认为,不仅前陆盆地隆起带及其邻区、坳陷带的川合—绵阳—黎雅以及冲断带—坳陷带为须家河组致密气发育区,而且须家河组超压体系之上的侏罗系—白垩系都具有致密气勘探的良好前景,上述领域均是未来致密气大气田的重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致密气 超压体系 大气田 欠压实 生烃增压 超压形成 超压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留勤 段凯波 +1 位作者 霍荣 胡水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北缘 盆地 晚三叠世 相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中国南方前陆盆地构造格局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徐汉林 冯世焕 +2 位作者 朱宏发 沈扬 赵平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19-26,共8页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在中国南方的构造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原来较为稳定的华南板块裂解为扬子板块和东南板块,并由原先的台地沉积转变为前陆盆地沉积。在扬子板块南、北两缘逐渐形成了南前陆盆地带和北前陆盆地带,同时在扬...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在中国南方的构造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原来较为稳定的华南板块裂解为扬子板块和东南板块,并由原先的台地沉积转变为前陆盆地沉积。在扬子板块南、北两缘逐渐形成了南前陆盆地带和北前陆盆地带,同时在扬子板块东南侧还存在一裂陷盆地带。根据该区的沉积、构造等特征,又可划分出三个阶段:晚三叠世早—中期,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其中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为前陆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北前陆盆地带自西向东主要由上扬子、中扬子、下扬子三个周缘前陆盆地及合肥冲断前渊盆地构成;南前陆盆地带主要由兰坪—思茅、楚雄、南盘江、桂东南等四个弧后前陆盆地及湘西、湘赣等冲断前渊盆地(群)构成。北前陆盆地带属周缘前陆盆地性质,而南前陆盆地带主要为弧后前陆盆地性质。同一前陆盆地带在上述三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沉积—构造特征,而且在同一前陆盆地带内的不同盆地,其形成与演化的时间也有差异。前陆盆地的演化均与相邻造山带演化相关,造山带隆起的强度愈大,持续时间愈长,则相邻前陆盆地的沉积厚度亦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构造演化 盆地 三叠纪 侏罗纪 华南板块 扬子准地台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33
9
作者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54-67,共14页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别规律。研究表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下志留统Gahkum组、下白垩统Garau组和中白垩统Kazhdumi组及古新统—始新统Pabdeh组,主要储集于渐新统—下中新统Asmari组石灰岩、中白垩统阿尔布阶—土伦阶Bangestan群石灰岩、三叠系Dashtak组和Kangan组石灰岩及二叠系Dalan组石灰岩中,受中新统Gachsaran组蒸发岩系及上白垩统Gurpi组泥岩等封盖,在褶皱背斜圈闭中聚集成藏。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在1960—1979年间有较大发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和新生界,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多数埋深小于3km,储量小于1×1010bbl。影响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的演化历史,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和展布,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的有利油气聚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利油气垂向运移的裂缝通道。这些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聚集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大油气田 含油气系统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东南边缘海西-印支期边缘前陆盆地演化及南方大地构造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应林 秦建华 +3 位作者 朱忠发 牟传龙 罗崇迅 谭钦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8-15,共8页
序言前陆盆地是由板块碰撞引起侧向挤压,进而形成冲断推覆体(thrust mass)加载于大陆边缘,使大陆地壳周缘前陆隆起(peripheral forebulge)形成的一种不对称盆地,它的一侧与发育周缘前陆隆起的克拉通大陆为邻,另一侧靠近冲断推覆体。靠... 序言前陆盆地是由板块碰撞引起侧向挤压,进而形成冲断推覆体(thrust mass)加载于大陆边缘,使大陆地壳周缘前陆隆起(peripheral forebulge)形成的一种不对称盆地,它的一侧与发育周缘前陆隆起的克拉通大陆为邻,另一侧靠近冲断推覆体。靠近冲断推覆体侧的一端主要发育陆源碎屑沉积,而靠近克拉通大陆的一边则发育成为碳酸盐台地。由于碰撞后大陆岩石圈的持续俯冲,造成冲断推覆体跨过先前被动大陆边缘,进而向克拉通陆内迁移发展,致使碳酸盐台地最终全被陆源碎屑掩埋。最初,冲断推覆体位于海平面之下,随着冲断推覆体叠加而成山链,加载于大陆边缘薄的外部地壳之上,沿缝合线形成一个深而狭长的边缘海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被动大边缘 扬子板块 源碎屑 碳酸盐台地 大地构造 推覆体 印支期 克拉通 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早期义敦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形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明 罗建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A01期112-124,共13页
义敦盆地是三叠纪时期金沙江洋闭合而由俯冲板块边缘沉积环境演化而来。90年代初,通常把义敦盆地称为弧后盆地,因为晚三叠世晚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而在盆地东边形成一系列火山弧。但是从盆地内的沉积特征、相变化、形成时间和演化... 义敦盆地是三叠纪时期金沙江洋闭合而由俯冲板块边缘沉积环境演化而来。90年代初,通常把义敦盆地称为弧后盆地,因为晚三叠世晚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而在盆地东边形成一系列火山弧。但是从盆地内的沉积特征、相变化、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来看,更具有“前陆”盆地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沉积特征 晚三叠世早期 金沙江缝合带 上三叠统 形成演化 盆地形成 盆地演化 物源区 下中三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凝析气藏形成机理
12
作者 罗枭 姜振学 +4 位作者 李卓 刘建良 高甜 陈磊 冯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8-671,共4页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斜坡带油气藏以凝析气藏为主,目前对该类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为例,分析了斜坡带凝析气藏形成机理,指出该地区油气藏具有典型凝析油气的特征:较高的气油比,凝析油除...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斜坡带油气藏以凝析气藏为主,目前对该类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为例,分析了斜坡带凝析气藏形成机理,指出该地区油气藏具有典型凝析油气的特征:较高的气油比,凝析油除了密度低、黏度低外,还具有含蜡量高的特征,凝析气表现为湿气特征.通过测定与烃类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厘定了牙哈地区油气具有两期成藏特点:原油主要在8×10^6~5×10a充注,天然气在5×106a以来,特别是3×10^6a左右充注.据此结合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恢复了牙哈地区凝析气藏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先油后气,气侵改造”的前陆盆地斜坡带次生凝析气藏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斜坡带 牙哈地区 凝析气藏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被引量:32
13
作者 闫吉柱 俞凯 +2 位作者 赵曙白 姚柏平 卢华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5-99,共5页
作者研究了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资料后认为,中生代中期(约240~157Ma)下扬子区发育了中部对冲周缘前陆盆地和南部单冲前陆盆地。对冲周缘前陆盆地为约在240~157Ma期间,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A型俯冲... 作者研究了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资料后认为,中生代中期(约240~157Ma)下扬子区发育了中部对冲周缘前陆盆地和南部单冲前陆盆地。对冲周缘前陆盆地为约在240~157Ma期间,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A型俯冲,下扬子区近同时产生了北部和中南部分别由北西往南东和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冲断构造而呈对冲结构,并在对冲中心地带沉积了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单冲前陆盆地属于华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部分,是由于约在240~157Ma期间,华南地区产生了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在推覆构造前缘沉积了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其中对冲周缘前陆盆地的对冲中心地带,是寻找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藏的最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中期 盆地 盆地 扬子板块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72
14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1 位作者 万方 陈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末 ,华南洋关闭 ,形成前陆盆地系统。它由前陆推覆体、前陆前渊、前陆隆起和隆后盆地 4部分组成。前陆推覆体细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随着推覆体的上叠式的逆冲 ,形成外前渊盆地 (钦防一带 )和内前渊盆地 (湘西、黔东南 )。当前陆推覆体向克拉通推进时 ,前陆隆起也逐渐向后退。此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 ,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推覆体进一步逆冲 ,前陆隆起继续隆升 ,且露出水面 ,使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晚志留世末 ,前陆盆地回返 ,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扬子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加里东期 盆地 沉积响应 扬子 沉积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砂岩的物源分析:对古地理位置重建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8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重矿物 物源分析 寒武纪 碰撞环境 盆地 扬子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陈斌 李勇 +3 位作者 王伟明 李海兵 苏德辰 颜照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7-872,共16页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裂以东区域。近期的汶川科学钻探首次在北川-映秀断裂以西发现了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上三叠统诺利阶须家河组下部的砂岩骨架颗粒中石英、长石、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和35%,岩屑颗粒呈次棱角状,岩屑主要为弱变质的粉砂岩、泥岩,具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晶石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沉积岩。据Dickinson的三角判别图解分析,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再次确定其物源为上地壳长英质岩。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与松潘甘孜中—上三叠统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与须家河组潜在物源区的综合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诺利期的须家河组具有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其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并有少量来自扬子板块西缘。微量和稀土元素比值特征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诺利期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的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沉积盆地类型应为弧后前陆盆地。结合龙门山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研究,以及本文对于须家河组下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在卡尼末期古特提斯洋东缘出现强烈挤压,松潘甘孜东缘发生褶皱并逆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形成古岛弧,逆冲断裂为茂汶断裂,须家河组的西侧沉积范围,即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茂汶断裂。到诺利期末和瑞替期初,龙门山造山带形成,须家河组沉积范围缩至北川-映秀断裂以东,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北川-映秀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 被引量:76
17
作者 杜金虎 王招明 +2 位作者 胡素云 王清华 谢会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5-393,共9页
针对库车深层构造,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深层构造建模等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初步落实了盐下深层构造,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研究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有形成构造大... 针对库车深层构造,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深层构造建模等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初步落实了盐下深层构造,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研究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有形成构造大气区的有利条件:大型叠瓦冲断构造为大油气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圈闭基础;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烃源;深层发育大规模有效砂岩储集层,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巨厚膏盐岩为深层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油气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油气分布受构造圈闭控制,以构造气藏为主;冲断带深层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有重要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具源-盖共控、叠置连片、整体含气的特点;储量规模较大,单井产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冲断带 克拉苏深层 盐下构造大气区 形成条件 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的转换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勇 苏德辰 +3 位作者 董顺利 颜照坤 贺佩 闫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13-2422,共10页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提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0Myr,显示为1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位于...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提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0Myr,显示为1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位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层序与下伏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属于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底部不整合面,标志了扬子板块西缘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该底部不整合面位于晚三叠世马鞍塘组与中三叠世雷口坡组之间,显示为平行不整合面或角度不整合面,在接触面上发育冲蚀坑、古喀斯特溶沟、溶洞、溶岩角砾、古风化壳的褐铁矿、黏土层及石英、燧石细砾岩等底砾岩。该不整合面向南东方向不断地切削下伏地层,且均发育岩溶风化面,上覆的晚三叠世地层沿不整合面向南东超覆,显示了从整合面到不整合面的变化过程,并随着逆冲楔的推进向南东方向迁移,其超覆线、侵蚀带和相带的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底部不整合面显示为典型的前陆挠曲不整合面,标志着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和扬子板块西缘挠曲下降和淹没过程,底部为古喀斯特作用面,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建造,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表明底部不整合面和前缘隆起的抬升是扬子板块西缘构造负载的挠曲变形的产物,显示了在卡尼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逆冲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的推进过程。本次在对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风化壳、残留厚度、地层缺失、剥蚀厚度、地层超覆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底部不整合面迁移速率、前缘隆起迁移速率、地层上超速率和前缘隆起的剥蚀速率,并与逆冲楔推进速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底部不整合面迁移速率、前缘隆起的迁移速率、地层上超速率均介于3~18mm.a-1之间,其与逆冲楔推进速率(5~15mm.a-1)相似,因此,可用底部不整合面迁移速率、前缘隆起的迁移速率和地层上超速率代表逆冲楔推进速率。但是前缘隆起的剥蚀速率很小,介于0.02~0.08mm.a-1之间,仅为逆冲楔推进速率的1/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底部不整合面 缘隆起 地层上超 构造负载 挠曲变形 晚三叠世 扬子板块西缘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雍自权 刘庆松 李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9,162,共4页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发展始于印支运动的卡尼期而终于喜山期;盆地的发展在各个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构造格局的变化。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生、运、聚、保条件。该区油气藏主要受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坳陷和隆起带控制,燕山期形成的绵竹—盐亭隆起带、邛崃—新津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也是川西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盆地 发展 演化 构造 油气藏形成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涂荫玖 刘湘培 +1 位作者 汪祥云 吴明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6,共18页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向前陆盆地依次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 4部分 ,它们在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与沉积盆地关系、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方面都各具特征。由于中生代斜向碰撞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褶皱冲断带 平衡剖面 应变测量 斜向撞碰作用 构造应力场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