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
李鲁祥
李晓林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
2
|
“上帝之死”与存在哲学之“焦虑”观 |
陈立胜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
3
|
尼采的“上帝之死”——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
章忠民
|
《学术论坛》
|
2003 |
5
|
|
|
4
|
朋霍费尔的“上帝之死神学” |
张旭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
5
|
伊格尔顿谈文化与上帝之死——兼评西方左翼的“神学转向” |
王曦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
6
|
凶手、寻找者、超越者:“上帝之死”中“超人”的三副面孔 |
马新宇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
7
|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和工具 |
何仁富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
8
|
“上帝之死”与“元宇宙热”--一个拉康主义分析 |
虞昊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
9
|
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特点 |
文九
秦志希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
10
|
信仰缺失: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茫 |
黄盛华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5
|
|
|
11
|
两种虚无主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之间 |
刘森林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
12
|
现时代的危机和希望:尼采论虚无主义 |
刘小川
严智龙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3
|
跟随你自己 |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
14
|
人与神共同拥有的世界——启良著《神论》读后 |
李剑鸣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3 |
0 |
|
|
15
|
哲学家的找寻 |
李娟芬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