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鲁祥 李晓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3,共6页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之死 审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帝之死”与存在哲学之“焦虑”观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立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8-45,共8页
本文首先讨论了“上帝之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存在哲学的焦虑观,并分析走出“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虚无主义之可能的路数。
关键词 上帝之死 焦虑 存在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的“上帝之死”——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被引量:5
3
作者 章忠民 《学术论坛》 2003年第2期21-27,共7页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 ,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反拨尼采 ,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 ,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然而 ,在福柯更为虚无化的“人也...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 ,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反拨尼采 ,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 ,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然而 ,在福柯更为虚无化的“人也死了”中 ,海德格尔与尼采一样都面临着更进一步的反拨而难逃虚无主义命运。其实 ,虚无主义既非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所能完成的 ,亦非历史的法则和逻辑 ,它只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极至的主体性驱使下 ,因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和把握的失落 ,导致绝对确定性通过不断被剥夺的递增的匮乏之痛苦、缺席 ,而宣告不确定性的到来。然而 ,这种所谓的可怕的不确定性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病”的发作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终将不攻自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虚无主义 确定性 不确定性 虚无之虚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朋霍费尔的“上帝之死神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57,共5页
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信仰状况就是"上帝之死",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多种含义;二十世纪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对"上帝之死"作出了神学的回应,他的"上帝之死神学"指出,上帝之死是那种显示神迹的上帝概念的失... 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信仰状况就是"上帝之死",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多种含义;二十世纪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对"上帝之死"作出了神学的回应,他的"上帝之死神学"指出,上帝之死是那种显示神迹的上帝概念的失败,真正的上帝概念是一个受难的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受难的上帝 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谈文化与上帝之死——兼评西方左翼的“神学转向”
5
作者 王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伊格尔顿作为在西方文化左派中锋芒正盛的批评家,自本世纪伊始即将其理论批判的重心从文化领域移向时下政治热点。在他看来,当今西方社会早已从世俗化年代过渡到了一个以由宗教冲突引发的严重暴力事件为特征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伊格尔顿作为在西方文化左派中锋芒正盛的批评家,自本世纪伊始即将其理论批判的重心从文化领域移向时下政治热点。在他看来,当今西方社会早已从世俗化年代过渡到了一个以由宗教冲突引发的严重暴力事件为特征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有责任进入宗教与政治之间危险的交叉地带,正视当代西方政治的两难选择。伊格尔顿的新作《文化与上帝之死》即试图回应这一难题,尝试在世俗主义与宗教狂热的两极之外开出重返信仰本质的第三条道路。质言之,伊格尔顿投身新时期西方左派神学转向思潮,试图在宗教话语中寻找辅助左派政治实践的思想资源,谋求解决当前文化与政治问题之道。这恰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西方知识界左翼是如何经历这场神学转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神学转向 后世俗 文化与上帝之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凶手、寻找者、超越者:“上帝之死”中“超人”的三副面孔
6
作者 马新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18,共6页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也是上帝走向死亡之路的推手,"疯子"或者凶手是"超人"的第一幅面孔;上帝死后,"疯子"呼喊着寻找上帝,"超人"作为本质上失去上帝的人,不知所寻为何却同样处于寻找的维度之中,寻找者是超人的第二幅面孔;在"上帝之死"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疯子"对围观者和"超人"对"迄今为止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超越,并在信仰之可能性、寻找之态度、思之有无这三个方面表现相同,超越者是"超人"的第三幅面孔。对这三幅面孔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人"之超越性,并有助于全面把握尼采视阈中人之本质的绽出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子 超人 上帝之死 权力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和工具 被引量:5
7
作者 何仁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50,共5页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价值重估 消极虚无主义 积极虚无主义 尼采 上帝了” 重估一切价值 语境 最高价值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帝之死”与“元宇宙热”--一个拉康主义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虞昊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上帝之死 拉康 大他者 数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特点 被引量:6
9
作者 文九 秦志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6-148,共3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化特点 上帝之死 技术理性 关心自己 19世纪 价值源泉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缺失: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茫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盛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8,共6页
关键词 信仰缺失 上帝之死 宗教信仰 尼采 世纪之交 克尔凯戈尔 宗教哲学 终极关切 人本主义 西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虚无主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之间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森林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上帝之死”在尼采那里意味着崇高世界的坍塌、传统价值体系论证方式的无效,也意味着为具有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限制的人开辟出一个颇大的可能性空间,开始基于一切皆可能的思想实验。尼采思想的实验性质不如从事小说创作的陀思妥耶夫斯... “上帝之死”在尼采那里意味着崇高世界的坍塌、传统价值体系论证方式的无效,也意味着为具有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限制的人开辟出一个颇大的可能性空间,开始基于一切皆可能的思想实验。尼采思想的实验性质不如从事小说创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么明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实验可分为三类:不伤害他人的小心翼翼的实验、为了自己认定的善或利益而伤害人的实验、宗教大法官建构巴别塔的宏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基于被解放的、意味着无限创造性的超能之人所做的。实验承担者的漂泊无根、价值荒芜状态,特别是“上帝死后,一切皆被允许”的逻辑,预示着价值的荒芜已从崇高价值蔓延至基本价值,标志着虚无主义已从崇高价值坍塌的虚无主义进一步深化到基本价值坍塌的虚无主义。与尼采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种虚无主义更多地与超能之人联系起来。在尼采那作为弱者工具的“上帝”与吉莱斯皮所谓没有任何限制、意味着无底线创造性的恶魔化“上帝”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基于人性善良和民族文化传统理想的“上帝”显得尤其值得关注。“人神”通过犬儒主义进一步加重了现代虚无主义,使得被虚无的价值从崇高价值进一步深化或延伸到基本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尼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 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时代的危机和希望:尼采论虚无主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小川 严智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6-181,共6页
虚无主义浓缩了尼采对时代精神的诊断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是尼采后期思想的逻辑起点。本论文对尼采著作和遗稿中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做了清理和分析,指出在尼采思想中,虚无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又为新的未来打开了可能性。
关键词 尼采 上帝之死 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随你自己
13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25,共2页
尼采最著名的两句话是:“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均出自《快乐的科学》)。但这两句话的重要性与它们的著名程度是不相称的。比如“上帝死了”这句话,就有相当的哗众取宠成分。但未必是尼采想哗众取宠,真正的哗众取宠者是众... 尼采最著名的两句话是:“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均出自《快乐的科学》)。但这两句话的重要性与它们的著名程度是不相称的。比如“上帝死了”这句话,就有相当的哗众取宠成分。但未必是尼采想哗众取宠,真正的哗众取宠者是众多的传述者。从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你自己” 尼采 重估一切价值 前现代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上帝了” 虚概念 绝对价值 现代文明 上帝之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神共同拥有的世界——启良著《神论》读后
14
作者 李剑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92-95,共4页
一本书之能拥有读者,说明它确有其可读的价值。青年学者启良的处女作《神论》面世后销路见好,这大抵是由于《神论》所探讨的,多属于人们经常碰到而又不得甚解的问题。譬如,一个关于上帝与彼岸世界的虚幻故事何以能使人类在数千年中心迷... 一本书之能拥有读者,说明它确有其可读的价值。青年学者启良的处女作《神论》面世后销路见好,这大抵是由于《神论》所探讨的,多属于人们经常碰到而又不得甚解的问题。譬如,一个关于上帝与彼岸世界的虚幻故事何以能使人类在数千年中心迷神醉?人们为何对自己造出的神鼎礼膜拜?在现代科技证明神和天国确系乌有之后,何以还有那么多人信奉上帝?读过《神论》,不说对这些问题豁然开朗,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如不加分析地抹杀神和神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宗教 人与神 上帝之死 读后 天国 神灵崇拜 是宗教 起源 明神 原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家的找寻
15
作者 李娟芬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哲学家的找寻李娟芬译赵天成校(乌克兰)埃·博拉马申科梅布拉·马拉达斯威里曾写道,一个人如果想研究哲学,那么他不应该只信奉从课堂上获取的书本知识,此外实在还应该到哲学家那儿。天才的美国物理学家焦舒·吉布斯,... 哲学家的找寻李娟芬译赵天成校(乌克兰)埃·博拉马申科梅布拉·马拉达斯威里曾写道,一个人如果想研究哲学,那么他不应该只信奉从课堂上获取的书本知识,此外实在还应该到哲学家那儿。天才的美国物理学家焦舒·吉布斯,在对全部教育的效率进行估价之后,十分悲观地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家 世界联系 宇宙 柏拉图 量子力 上帝之死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瑟伦 物理学家 奥古斯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