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行为的价值评价——条件意愿调查法的应用
1
作者 陈美蓉 史本山 《技术经济》 2005年第10期74-78,共5页
条件意愿调查法通过调查假想市场法获取人们对所评价物品的支付意愿(获赔意愿)从而获得人们对该物品的价值判断。这正适用于评价政府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政策的价值。该方法采用希克斯有关福利变化的衡量方法,即补偿变差和等量变差来表示... 条件意愿调查法通过调查假想市场法获取人们对所评价物品的支付意愿(获赔意愿)从而获得人们对该物品的价值判断。这正适用于评价政府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政策的价值。该方法采用希克斯有关福利变化的衡量方法,即补偿变差和等量变差来表示人们的支付意愿(获赔意愿)。调查过程中应向投资者提供调查的详细资料以减小可能产生的偏差,并注意收集投资者的社会经济特征,还应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意愿调查法 支付意愿 获赔意愿 上市公司行为 投资者 意愿调查法 价值评价 证券市场 应用 社会经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均衡股票市场与上市公司行为的关系
2
作者 丁宏术 王艳平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5,共3页
我国股票市场之所以不具有均衡市场特征,是因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占主导地位,而这种投机行为源于公司行为扭曲而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不能给股票市场创造应有的价值,投资者不能以投资的形式从股票市场获得资本的增值。因此建立均衡的股票... 我国股票市场之所以不具有均衡市场特征,是因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占主导地位,而这种投机行为源于公司行为扭曲而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不能给股票市场创造应有的价值,投资者不能以投资的形式从股票市场获得资本的增值。因此建立均衡的股票市场必须从规范公司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股票市场 上市公司行为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微利经济时期上市公司行为及其影响的分析
3
作者 徐伟 王波 《山东经济》 2000年第4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微利经济 上市公司行为 影响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行为引导——以伊利股份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金钜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0,共6页
基于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行为视角,通过对伊利股份股权激励行为的系统性研究,观察股权激励过程中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动态博弈,并对股权激励授予实施期间上市公司的行为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股权激励草案日、行权日和解禁日等几个重要时间... 基于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行为视角,通过对伊利股份股权激励行为的系统性研究,观察股权激励过程中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动态博弈,并对股权激励授予实施期间上市公司的行为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股权激励草案日、行权日和解禁日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均发生了上市公司业绩和管理层个人业绩取舍的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只有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规范和透明,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才能降低管理层择机行为发生的概率,保证股权激励制度本身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激励 上市公司行为 伊利股份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和影响波及 被引量:9
5
作者 何杰 王果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2-151,共10页
采用中国证券市场1992~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全样本数据及各地区市场及历史数据,考察企业各类违规行为的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基于中国特殊情形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所有权一控制权的分离将明显弱化终极... 采用中国证券市场1992~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全样本数据及各地区市场及历史数据,考察企业各类违规行为的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基于中国特殊情形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所有权一控制权的分离将明显弱化终极控制人所有权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层违规概率的显著负向影响.至少在终极控制人所有权比例大于10%的情况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一所有权分离度与企业股东违规概率显著正相关,而终极控制人所有权比例的作用则并不显著;终极控制性股东的“国有”或“非国有”的性质并不重要,而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企业治理机制产生作用的前提;社会普遍的契约意识是影响企业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证券市场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管异质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来自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6
6
作者 鱼乃夫 杨乐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9,28,共9页
基于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⑴高管教育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管的学历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⑵高管... 基于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⑴高管教育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管的学历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⑵高管的年龄和女性占比都对企业违规行为有负向影响,但均不显著;(3)企业高管是否具有金融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⑷社会责任和企业违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指数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因此,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应当从提高高管的学历、提升专业知识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着手,以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管特征 高管异质性 社会责任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市公司事实破产时不当行为规制研究——以董事、控制股东民事责任为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鹿君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79,共9页
《企业破产法》设定的破产申请是权利而非义务,无法遏制事实破产的公司实施继续贷款、拖延债务履行、高风险投资等不当行为。上市公司迟延申请破产非但损害债权人、中小股东等公众投资者利益,亦低效占据大量社会资源、破坏证券市场秩序... 《企业破产法》设定的破产申请是权利而非义务,无法遏制事实破产的公司实施继续贷款、拖延债务履行、高风险投资等不当行为。上市公司迟延申请破产非但损害债权人、中小股东等公众投资者利益,亦低效占据大量社会资源、破坏证券市场秩序。从债权人及中小股东保护的时间维度、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践与事实破产公司的剩余索取权等视角看,构建上市公司事实破产时董事、控制股东的不当交易责任与迟延申请破产责任确有必要。基于我国实践,并参考德国、英国经验,我国董事、控制股东不当交易责任的触发时点应设定为公司存在事实破产表征时,而迟延申请破产责任的起算时点则宜为公司出现法定破产原因时,在其行为给全体债权人造成损害的范围内,根据过错程度承担赔偿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不当行为 事实破产 董事民事责任 控制股东 僵尸企业 中小股东利益 破产申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资冲动、资本配置效率与地方官员更迭频度 被引量:8
8
作者 程哲 白云霞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3-124,共12页
相对于官员变更前两年来讲,官员变更的后两年公司获得的银行贷款显著增加。公司获得贷款的增加更多表现为短期贷款,而长期贷款并无显著变化。相比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官员变更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影响更大。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官员变... 相对于官员变更前两年来讲,官员变更的后两年公司获得的银行贷款显著增加。公司获得贷款的增加更多表现为短期贷款,而长期贷款并无显著变化。相比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官员变更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影响更大。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官员变更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更大。进一步检验发现,工作环境变化使官员更有动机通过立即见效的手段提升地方经济表现,因此此类地区的公司短期贷款变化更加显著。这说明,我国的地方官员变更对于市场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资本资源的配置有较大的影响。这其中,可能造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只有将更替频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使地方经济处于稳定的周期循环之中。因此,为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应完善制度环境,让市场去优化资源的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官员变动 资本市场监管 上市公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经济波动、股权结构与融资偏好 被引量:6
9
作者 邵毅平 张昊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4,共7页
从宏观经济波动和股权结构两个视角来分析判断企业的融资偏好,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内外部融资选择中基本上遵循了权衡理论的判断,而在外部融资中大体上依据了最优融资顺序理论的推断,同时研究还发现,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具... 从宏观经济波动和股权结构两个视角来分析判断企业的融资偏好,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内外部融资选择中基本上遵循了权衡理论的判断,而在外部融资中大体上依据了最优融资顺序理论的推断,同时研究还发现,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经济 股权结构 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