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原列传》备课札记二则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祥儒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1-21,共1页
《屈原列传》备课札记二则甘肃漳县一中王祥儒一、“上官”不是姓而是邑名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屈原列传》中,课本对“上官大夫”注曰:“上官是姓,大夫是官名”。“大夫是官名”当然不错,但释“上官”为姓,笔者认为是大错而特... 《屈原列传》备课札记二则甘肃漳县一中王祥儒一、“上官”不是姓而是邑名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屈原列传》中,课本对“上官大夫”注曰:“上官是姓,大夫是官名”。“大夫是官名”当然不错,但释“上官”为姓,笔者认为是大错而特错的。把“上官大夫”说成姓“上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上官大夫 自疏 人教社 令尹子兰 《项羽本纪》 陈涉 萧相国世家 中庶子 称谓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为史实所束缚——谈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2
作者 邹水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74-81,共8页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谈点肤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实性 蔡文姬 信陵君 艺术真实 创作史 艺术虚构 棠棣之花 上官大夫 郑袖 元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郢》作年与内容考辨
3
作者 刘蕻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6期16-18,共3页
《衷郢》作于何年,郭沫若先生的《屈原研究》似乎已一锤定音:《哀郢》的一篇,应该从王船山说,是(顷)襄王廿一年楚为秦兵所败,郢都为秦白起所据,"东北保于陈城"时做的……后人沿承其说,多以为清初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 《衷郢》作于何年,郭沫若先生的《屈原研究》似乎已一锤定音:《哀郢》的一篇,应该从王船山说,是(顷)襄王廿一年楚为秦兵所败,郢都为秦白起所据,"东北保于陈城"时做的……后人沿承其说,多以为清初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哀郢》作于白起破郢这一年。但是,这一观点能否成立,尚待考证。《通释》在注《哀郢》"至今九年而不覆"中提出:始迁当时,且谓秦难稍平,仍覆归郢,至此作赋之时,九年不覆,终不可覆矣。赋作于九年之后,则前去仲春,甲之朝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通释 屈原研究 郭沫若先生 王船山 怀王 陈城 假乐 令尹子兰 上官大夫 王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列传》中的“夺”与“与”
4
作者 谢兴圣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2-22,共1页
《屈原列传》中的“夺”与“与”江苏省泰县张甸中学谢兴圣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 《屈原列传》中的“夺”与“与”江苏省泰县张甸中学谢兴圣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课本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上官大夫 怀王 屈平 国家法令 儒行 翟方进 教学参考书 曾子 朝过夕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邑为姓,何错之有
5
作者 严荣森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36-36,共1页
以邑为姓,何错之有江苏省扬中市高级中学严荣森王祥儒老师认为课本把“上官”注为姓是“大错特错”,而应注为“邑名”才千真万确(详见贵刊1994年5期《〈屈原列传〉备课札记二则》),笔者认为“邑名”和“姓氏”两说并不矛盾,... 以邑为姓,何错之有江苏省扬中市高级中学严荣森王祥儒老师认为课本把“上官”注为姓是“大错特错”,而应注为“邑名”才千真万确(详见贵刊1994年5期《〈屈原列传〉备课札记二则》),笔者认为“邑名”和“姓氏”两说并不矛盾,而是一源一流。道理很简单,只要仍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荣 官邑 上官大夫 两说 子叔 王文中 封国 王子兰 以今释古 十二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条注解的质疑辨
6
作者 裘鸣皋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3年第6期48-48,共1页
我对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上的一条注解有所疑问,认为不妥,并谈谈一些看法。《屈原列传》上说:‘……怀王使屈原选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书本对‘夺’字的注释是:‘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 我对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上的一条注解有所疑问,认为不妥,并谈谈一些看法。《屈原列传》上说:‘……怀王使屈原选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书本对‘夺’字的注释是:‘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照注释,原文译作现代文则是:‘楚怀王叫屈原制订法令,上官大夫见了文稿就想强夺过去看,屈原不给他。’这样理解,于情于理,都难以接受。屈原和上官大夫是当时楚国的上层人物,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尽管他们的政治见解不一样,但不致于为了要看法令草稿,而强取强夺。果真强取强夺的话,必得将推推揉揉,一副山野村夫的形象,不有失体统吗?屈原不会这么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官大夫 怀王 政治见解 文则 屈平 高中语文 左徒 上层人物 公西华 冉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