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镜泊湖火山区上地幔间断面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段永红 张先康 +4 位作者 刘志 方盛明 王夫运 徐朝繁 原秦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4-842,共9页
利用布设在长白山地区的19个PASSCAL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近一年的远震记录和布设在镜泊湖火山区14个宽频带轻便数字地震仪三个月的远震记录,共得到高质量的423个接收函数,通过对这些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叠加得到研究区的间断面的分布及形... 利用布设在长白山地区的19个PASSCAL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近一年的远震记录和布设在镜泊湖火山区14个宽频带轻便数字地震仪三个月的远震记录,共得到高质量的423个接收函数,通过对这些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叠加得到研究区的间断面的分布及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410、520km和660km间断面.410km和660km间断面较为连续且具有正相关性质,410km间断面在长白山天池火山下局部上隆,660km间断面具有复杂的多界面性质.410km和660km之间的过渡带厚约250km,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珲春深震区下660km界面下陷,其上还有多组震相,这些震相在珲春深震区东西两侧不连续,推测西太平洋板块至少已经俯冲到欧亚大陆下的上地幔过渡带中.410km间断面在长白山火山区下局部上隆,660km间断面具有的复杂结构和珲春深源地震的发生均与俯冲板块在过渡带中的活动有关.俯冲板块在受到660km间断面的强大阻力后,在660km间断面之上变为近水平扩张.推测在欧亚大陆下西太平洋板块的最前端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或许是由几个有一定联系的板块残片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俯冲带 上地幔间断面 过渡带 深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上地幔间断面的埋藏深度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毅 周蕙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3-792,共10页
使用中国及邻区的 1 8个数字化地震台的宽频带三分向远震记录图 ,筛选计算得到了 2 6 3条径向接收函数 ,并拾取了在 41 0km和 6 6 0km间断面上的透射转换震相P41 0 S、P660 S与P波的到时差 .通过调整各台站之下的速度模型中这两个间断... 使用中国及邻区的 1 8个数字化地震台的宽频带三分向远震记录图 ,筛选计算得到了 2 6 3条径向接收函数 ,并拾取了在 41 0km和 6 6 0km间断面上的透射转换震相P41 0 S、P660 S与P波的到时差 .通过调整各台站之下的速度模型中这两个间断面的深度 ,使理论接收函数的P41 0 S、P660 S与P波的到时差与观测值相符 ,最终确定这两个间断面的实际埋藏深度 .结果表明 ,各台站之下 41 0km间断面的平均深度为 40 3km ,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区域性 ,其中北京台、西安台、兰州台和恩施台等的埋藏深度较浅 ,琼中台、CHTO等台较深 .6 6 0km间断面的平均埋藏深度为 6 6 3km ,也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其中牡丹江台和MAJO台的较深 ,琼中台和HYB台的较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方法 上地幔间断面 埋藏深度 中国 数字化地震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前驱波研究纳斯卡-南美俯冲带周边上地幔间断面起伏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宇岩 盖增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4,共9页
利用USArray的远震记录资料,对1万多条地震记录的SS前驱波进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范围是半径为5°的球冠),得到纳斯卡板块南部及南美板块西部(120°W—60°W,30°S—5°N)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形态。由于数据很好... 利用USArray的远震记录资料,对1万多条地震记录的SS前驱波进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范围是半径为5°的球冠),得到纳斯卡板块南部及南美板块西部(120°W—60°W,30°S—5°N)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形态。由于数据很好地覆盖了研究区域,叠加范围更小,因此比以往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在Galapagos,Easter和SanFelix这3个热点下方观测到的间断面起伏形态符合地幔深部存在高温异常的假设。还观测到:在东太平洋洋隆南段下方, 410 km间断面深度增加;在俯冲带下方, 410 km和660 km间断面深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间断面 过渡带 热点 俯冲板块 东太平洋洋隆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ho面和上地幔间断面大尺度地形起伏的低阶球谐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小波 周蕙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5-321,共7页
对全球地形高程和Moho面深度 (CRUST2 0模型 )及上地幔各间断面深度数据进行了球谐分析 .在此基础上 ,通过叠加前 4阶模式得到了各类数据的空间大尺度分布信息 ,通过叠加振幅平方值最大的 4项得到了各类数据的空间主能量分布 .结果表明... 对全球地形高程和Moho面深度 (CRUST2 0模型 )及上地幔各间断面深度数据进行了球谐分析 .在此基础上 ,通过叠加前 4阶模式得到了各类数据的空间大尺度分布信息 ,通过叠加振幅平方值最大的 4项得到了各类数据的空间主能量分布 .结果表明 ,Moho面和‘41 0’间断面的地形存在半球尺度的大尺度非对称性 ,而且南北半球非对称性比东西半球的更显著 ;而‘5 2 0’和‘660’间断面的地形起伏已没有半球尺度那么大的非对称性 ,而是尺度略小些的不对称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谐分析 Moho面 上地幔间断面 非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郭震 唐有彩 +3 位作者 陈永顺 宁杰远 冯永革 岳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91-3600,共10页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断裂带地区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鲁西隆起下方的莫霍面的深度要比华北盆地和青岛地区浅约5km,形成类似屋顶状的莫霍面隆起.郯庐断裂带和聊考断裂带下方的莫霍面有明显的错断.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以下简称LAB)的深度从太行山山前的约100km深度上升到鲁西隆起下方约60km深,向东在青岛地区下方LAB深度进一步变浅.我们利用倾斜叠加计算台站下方波速比得到地壳内的泊松比变化,结果显示鲁西隆起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而青岛地区内泊松比变化剧烈,可能反应了该地区作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 S波接收函数 LAB 泊松比 鲁西隆起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克拉通东部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来自朝鲜核爆源深地震测深剖面的约束
6
作者 张晓青 Hans Thybo +2 位作者 Irina M.Artemieva 徐涛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43-2859,共17页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法较难在人口密集的华北地区实施,基于深地震测深剖面对整个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的探究仍限于较少地区.为此,我们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台站记录的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地震数据,利用宽角反射/折射成像方法,揭示了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5个不同方位剖面的高垂向分辨率一维地壳和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中朝克拉通东部及周边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29~30 km,全地壳平均速度在6.10~6.17 km·s^(-1)之间,远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表明该区下地壳很薄甚至缺失,且在地壳底部可能存在因局部拆沉而形成的强水平各向异性.该区80 km左右深度可观测岩石圈正速度梯度内部间断面,推测其可能是由尖晶石到石榴石相变引起.在约220 km深度,我们探测到通常存在于稳定克拉通下方的Lehmann间断面,揭示中朝克拉通东部还部分保留类似稳定克拉通的圈层结构.介于80 km间断面和Lehmann间断面之间的上地幔P波速度较全球IASP91模型明显偏低,且上地幔震相(Pn、PL和P410)到时介于稳定克拉通区域和活动构造区域之间,表明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上地幔整体处于“冷”至“热”的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深地震测深剖面 薄下地壳 上地幔间断面 中朝克拉通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晨阳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1167,共7页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断面形态较复杂,局部下沉到447km,而660km间断面相对简单,其深度分布在670km左右.海南岛东北部存在一个直径约200km的转换带异常薄的区域,其厚度较全球平均值薄25±5km,相当于转换带中存在约180℃的高温异常,转换带厚度局部偏薄暗示海南地幔柱可能起源于下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 接收函数 上地410km和660km断面 转换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