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江—清镇剖面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与鲁甸M_s6.5级地震孕震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0
1
作者 徐涛 张明辉 +5 位作者 田小波 郑勇 白志明 武澄泷 张忠杰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69-3079,共11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一鲁甸地区发生M_s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鲁甸震区位于扬子块体的西缘,小江断裂带的东侧北东向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由于至今没有穿越该断裂带的人工源深地震测深剖面,而丽江—攀枝花—清...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一鲁甸地区发生M_s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鲁甸震区位于扬子块体的西缘,小江断裂带的东侧北东向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由于至今没有穿越该断裂带的人工源深地震测深剖面,而丽江—攀枝花—清镇650 km长深地震测深剖面距离鲁甸主震区不超过50 km,利用宽角地震资料的初至波震相,通过有限差分反演揭示该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可以为鲁甸震区的地震定位、地震孕育机制等提供深部速度模型.速度剖面显示:剖面结晶基底厚度平均为2 km左右;小江断裂带速度较低,东西两侧的速度较高;因此小江断裂带区域地壳强度比较低,加上断裂两侧的应变速率很高,所以小江断裂带和旁边的鲁甸—昭通断裂带,未来具有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人工源地震 初至波成像 有限差分法 上地壳速度结构 昭通—莲峰断裂 小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速度结构与基底特征:万载-惠安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约束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吉焱 唐国彬 +6 位作者 徐涛 蔡辉腾 吕庆田 白志明 邓阳凡 黄敏夫 金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96-4409,共14页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于跨越钦杭、武夷山成矿带江西万载至福建惠安的NW-SE向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反演方法,获得了钦杭、武夷山成矿带8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1)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横向非均匀特征明显,以5.8 km·s^-1速度等值线作为基底参考面,发现剖面基底埋深较浅,约1.0~3.0 km;钦杭成矿带的基底埋深总体小于武夷山成矿带,分别为0.5~2.0 km和1.5~3.0 km;(2)P波高速区(速度正异常区)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对应较一致,P波低速区(速度负异常区)与主要的断裂位置或沉积盆地对应较一致,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浦断裂下方的低速特征显示两条断裂至少向深部延伸8 km以上,暗示两条断裂具备深大断裂的性质,推测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可能是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的边界;(3)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推测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基底深度及断裂性质是造成两个成矿带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 武夷山成矿带 有限差分走时反演 结晶基底 上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断裂带安徽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基底特征
3
作者 邓晓果 田晓峰 +4 位作者 杨卓欣 王夫运 刘宝峰 高占永 郑成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9-1128,共20页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断裂带 大容量气枪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的兰坪盆地—扬子西缘浅层地壳结构
4
作者 王冠 熊小松 +3 位作者 卢占武 李秋生 吴国炜 张新彦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9-1001,共13页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0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4km以浅的上地壳浅层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兰坪盆地沉积厚度从西到东逐渐减薄,扬子块体西缘东部表现出“两侧厚中间薄”的特点;兰坪盆地内有多组逆冲断裂,金沙江断裂与程海断裂近乎垂直;金顶铅锌矿的形成可能与底部热隆有关,北衙金矿下方结晶基底向上突起,推测由岩浆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 扬子块体西缘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上地壳高精度三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石油地震叠加速度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峰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87-1496,共10页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了首都圈地...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了首都圈地区(115.50°E—117.60°E,38.40°N—40.75°N)范围内上地壳高精度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华北盆地为隆坳相间区,从东至西依次是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上地壳速度结构十分复杂;结晶基底的埋深变化剧烈,冀中坳陷下最深处可达10km,沿构造走向整体呈西南深、东北浅的趋势,沧县隆起下埋深约2~4km,黄骅坳陷下最深处则达9km,剧烈的基底起伏反映出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的差异沉降和中、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拉张构造运动.太行山、燕山隆起下的基底埋深较盆地区浅,体现出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的抬升构造运动.本文首次将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用于首都圈地壳速度模型的构建,与以往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模型相比,本文结果对华北盆地复杂的上地壳结构刻画得更为细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石油地震叠加速度 人工地震测深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云南通海MS5.0震群序列重定位及震源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月 孟令媛 +2 位作者 韩颜颜 马亚伟 邓世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1-339,共9页
利用2018年8月13日至12月31日云南通海MS5.0震群震源区的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通海MS5.0震群序列重定位,获得了震源区附近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震源区速度结构呈现明显横向不均匀,在玉江断裂和小江断裂南段的明星... 利用2018年8月13日至12月31日云南通海MS5.0震群震源区的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通海MS5.0震群序列重定位,获得了震源区附近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震源区速度结构呈现明显横向不均匀,在玉江断裂和小江断裂南段的明星-二街断裂交汇处,5 km深度上,震源区出现高速异常,延伸至10 km,而在15 km深度上,表现为低速异常。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精度明显得到提高,地震事件分布更加集中,震中位置呈NE-SW向条带状分布,2次主震空间相距约18 km,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3~12 km,8月13,14日2次M_S5.0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约为8.63 km,和9.16 km。综合分析震源区地震地质资料、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及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空间分布认为,位于小江断裂带南段,且与明星-二街断裂近乎平行的隐伏断裂可能是此次通海震群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海震群 双差层析成像 重定位 上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的北祁连-阿拉善南缘浅层地壳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国炜 熊小松 +5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叶卓 王冠 吴鸿梅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3-857,共15页
北祁连造山带—阿拉善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以北地区,其地壳结构记录了早古生代以来祁连山、河西走廊盆地、合黎山及相邻盆地之间的盆山演化历史及耦合关系,对其地壳浅层速度结构的探测有助于揭示该区浅层地壳结构及构造变形的演... 北祁连造山带—阿拉善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以北地区,其地壳结构记录了早古生代以来祁连山、河西走廊盆地、合黎山及相邻盆地之间的盆山演化历史及耦合关系,对其地壳浅层速度结构的探测有助于揭示该区浅层地壳结构及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本文利用北祁连—阿拉善南缘225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沿线2 km以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酒东盆地的沉积盖层厚度最大可达2 km,盆地深度的南北差异可能与阿拉善地块与祁连造山带间的挤压作用相关;民乐盆地的平均深度为1.5 km,该盆地内的速度等值线弯曲形态反映了盆地在新生代之后不同的抬升和剥蚀速率;银额盆地的沉积厚度至少在1.5 km左右,且盆地内沉积地层产状较为平缓;榆木山构造带南北两侧的酒东盆地与民乐盆地虽然地表高程相差近1 km,但具有近乎相同的速度结构和沉积厚度,推断榆木山构造带的隆升与其南北两侧的两个断层背冲作用有关;此外,反演得到的P波速度结构揭示了沿线发育的多条断裂和块体边界位置,为讨论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扩展与阿拉善地块挤压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阿拉善地块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聚束噪声成像揭示钦杭与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6
8
作者 侯爵 徐涛 +2 位作者 吕庆田 郑孟杰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81-3899,共19页
华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钨锡等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中生代成矿最具代表性区域.然而该区主要成矿带的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加深对区域成矿背景的认识和厘清控制成矿差异的因素,我们基于主动源和被动源联合探测“... 华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钨锡等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中生代成矿最具代表性区域.然而该区主要成矿带的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加深对区域成矿背景的认识和厘清控制成矿差异的因素,我们基于主动源和被动源联合探测“万载—永春”剖面所记录的环境噪声数据,开展了双聚束噪声成像,获得了剖面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主要认识如下:(1)S波速度模型异常特征刻画了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的断裂及其深部展布形态和速度特征.钦杭成矿带内的江山—绍兴断裂具有逆冲性质,西北倾向,深切地壳,控制中生代斑岩岩浆系统;武夷山成矿带内的走滑断裂几乎均以高角度切穿上地壳,与其相伴发育的铲式断层控制了大量的走滑拉分盆地和火山断陷盆地的发育.(2)剖面下方的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具有强烈的速度异常变化,且武夷山成矿带内的平均S波速度略高于钦杭成矿带,反映了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以壳源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为主体,而钦杭成矿带上地壳以巨厚的元古宙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3)综合证据表明,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是导致两个成矿带具有不同成矿金属组合的根本原因.在钦杭成矿带,尽管浅部地壳平均S波速度低,但下地壳高速异常显著,反映其下部地壳偏镁铁质;武夷山成矿带浅部地壳平均S波速度高,但下地壳相对低速,反映下部地壳为偏长英质古老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 武夷山成矿带 双聚束分析 噪声成像 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构造带南部上地壳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国炜 熊小松 +5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王冠 王小成 任海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2-415,共14页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导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北扩展,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地貌结构。其地壳结构记录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上地壳结构更是促进我们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的扩展机制及其对周缘块体的改造作用的天然记录本。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山构造带南部完成的180 km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4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花海盆地、总口子盆地和扎格高脑盆地均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和较小的垂向速度梯度;研究区内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具有明显的高速异常和较大的垂向速度梯度特征;左行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在花海盆地内表现为向北倾的高角度走滑性质,深度至少切穿花海盆地基底;北山南缘断裂带的推测隐伏区呈现速度等值线下凹的低速异常特征。同时,反演揭示的多处低速异常区指示了北山构造带南部的多处断层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构造带南部 花海盆地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晓峰 熊伟 +3 位作者 王夫运 徐朝繁 段永红 嘉世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434,共21页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对穿越京津地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进行走时成像,构建了控制京津地区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京津地区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近地表速度低至1.6km/s,结晶基底最浅埋深位于北京凹陷(约2km),最深位于武清凹陷(约8km),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结晶基底埋深与结构性质主要受新生代期间的断陷沉降作用影响。文中还利用成像结果的速度差和地震记录的横向变化,对速度差异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构造单元主控断裂的成像结果及其在上地壳的展布特征,为活断层探测中利用地震折射成像方法判定断层形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城市圈 地震折射剖面 上地壳速度结构 走时成像 平原区隐伏活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北京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初至波走时成像 被引量:4
11
作者 贾宇鹏 王夫运 +3 位作者 田晓峰 段永红 莘海亮 刘宝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5-382,共8页
利用走时成像中的正则化反演方法对天津—北京的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获得的初至波资料进行成像。分析了不同的初始模型和参数变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采用检测板方法对最终模型的分辨进行评估,得到了天津-北京剖面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 利用走时成像中的正则化反演方法对天津—北京的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获得的初至波资料进行成像。分析了不同的初始模型和参数变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采用检测板方法对最终模型的分辨进行评估,得到了天津-北京剖面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给出了该地区的隐伏断层。结果显示,最终模型分辨达到5km×1km,部分地区更加细致;研究区域坳陷区与隆起区相间,大坳陷内部有小坳陷;结晶基底的深度变化约2~8km,其起伏形态符合地质构造情况;断裂活动和第三系以来的壳内运动对速度结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壳速度结构 初至波成像 正则化反演 天津—北京剖面 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