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S波分裂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豆辉 王宝善 +2 位作者 徐逸鹤 王伟涛 张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92-4307,共16页
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主要受区域应力引起的裂隙定向排列影响,也受局部构造单元,如断裂带等的影响.受地震台阵台间距的限制,系统性地研究断裂带等构造因素对各向异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基于云南宾川地区密集台阵在两个月内记录到的9819个S... 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主要受区域应力引起的裂隙定向排列影响,也受局部构造单元,如断裂带等的影响.受地震台阵台间距的限制,系统性地研究断裂带等构造因素对各向异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基于云南宾川地区密集台阵在两个月内记录到的9819个S波记录,我们使用MFAST(Multiple Filter Automatic Splitting Technique)方法获得了831个高质量的横波分裂结果.结果显示,(1)该区域内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为NNW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2)空间分布上,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断裂带走向相关的特征;(3)平均慢波时延为0.087±0.002 s,计算得到的各向异性强度为2.4%,高于云南地区的平均值.研究结果表明,宾川地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主要受区域应力控制,局部特征受断裂带的改造作用,各向异性强度较强.本研究展示了密集台阵在系统性地研究上地壳各向异性的优势,即利用高密度的空间采样可以更好地分析上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细节和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壳各向异性 S波分裂 地方震 密集地震台阵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台站与流动台阵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2
作者 刘同振 高原 +1 位作者 夏新宇 李抒予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7-881,共25页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 利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固定地震台网(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部分台站(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记录的近场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本研究对流动地震台阵采用微震识别技术,获得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地震目录里没有的许多微震事件,新增1.6倍剪切波分裂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主要有NE、NW及近EW向,呈现明显的分区特征.研究区可分为五个区域,其中海原断裂带及北侧银川地堑又分为两个子区.银川地堑周缘,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与构造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海原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大致平行;青藏块体东侧,台站快波方向为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及大地测量资料揭示的构造变形场一致;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现NW和ENE向,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的共同作用;秦岭造山带邻区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机制揭示的构造应力方向吻合;渭河盆地周缘,台站快波方向为NE向,与华北块体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在构造边界或大型断裂带局部地区呈现出强各向异性区,揭示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结合区域已有的地球物理学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结果支持海原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壳内物质北东向伸展的边界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微震识别 应力 断裂 地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分裂揭示的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想 高原 +2 位作者 吴鹏 周依 王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03-2517,共15页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区域固定地震台网的近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得55个台站、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共计534条有效记录,得到每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展现了研究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区域优势快波方向大致呈NE向,与华北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有所差别,揭示出研究区内山西地堑与太行山隆起等形成的盆山构造对地壳结构的影响.台站优势快波方向主要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或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断裂与局部地质构造对各向异性的影响以及断裂构造与应力场的相互影响.山西地堑优势快波方向呈NE向,其中大同盆地离散性较大.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优势快波方向呈WNW向,南侧呈NE向且离散较大.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优势快波方向同为NE向,第二优势快波方向近EW向,体现了华北地区的各向异性特征.山西地堑的时间延迟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但变化不大,分区平均值最大相差0.2 ms·km^(-1).太行山隆起与华北盆地交汇区的时间延迟和山西地堑北端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侧相对较小,表明该区上地壳变形程度相对较小,可能与该区地震活动较强、难以积累更强的地壳变形有关.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壳幔耦合关系不能用壳幔解耦或壳幔耦合进行简单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 山西地堑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剪切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主压应力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
4
作者 曹学来 常利军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32-4147,共16页
本文对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横波窗内的近震横波波形进行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 结果显示,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 本文对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横波窗内的近震横波波形进行横波分裂测量,得到了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 结果显示,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和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上,靠近发震断裂——鲜水河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的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NW或NNW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和发震断裂走向一致,且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大;位于震源区东北部大渡河断裂和龙门山断裂的台站呈现出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一个是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的NW向,另一个是与断裂走向一致的NNE向,且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小. 上述分布特征反映了应力场和断裂构造对上地壳各向异性的综合效应,且泸定地震孕震过程中发震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积累的应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 时间上,主震前,靠近发震断裂和余震密集区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较稳定,慢波延迟时间较小,在震后35天内,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离散度较大,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存在一定夹角,慢波延迟时间变化剧烈,平均慢波延迟时间较大,主震36天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逐渐收敛,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波延迟时间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反映了主震后的余震活跃期内的应力调整剧烈,随着主震和大量余震的发生,积累的应力不断释放,地壳应力逐渐减小,后期的余震活动逐渐变弱,泸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后的应力调整期可能存在着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鲜水河断裂 横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曹学来 常利军 +4 位作者 鲁来玉 吴萍萍 郭慧丽 吕苗苗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44-1659,共16页
本文利用玛多7.4级地震科考密集台阵150个台站和固定台站MAD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横波分裂分析方法测量,总计得到22518对有效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存在... 本文利用玛多7.4级地震科考密集台阵150个台站和固定台站MAD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横波分裂分析方法测量,总计得到22518对有效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但未能表现出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横波分裂特征表现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出与主破裂带走向和余震序列展布较好的一致性,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各台站所得到的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南北两侧余震密集区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且包括主震在内余震最为密集的主破裂东段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北侧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南侧.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外两侧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随着台站与主破裂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慢波延迟时间趋于稳定.这些特征反映了玛多M_(S)7.4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积累主要集中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且主破裂东段的应力积累要强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的应力积累北侧强于南侧,随着距主破裂距离的增加,应力积累效应减弱,到一定距离后变得很弱.由于科考密集台阵在主震后第12天才开始布设并投入观测,这时主震和大部分强余震已经发生,并且中小地震的最高峰也过去,余震频次趋于稳定,孕震过程中积累的应力尚未释放完全,应力释放和调整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余震活动观测期内,分裂参数没有表现出随时间规律性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密集地震台阵 横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地区近震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雪鹤 李永华 呼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云南腾冲地区的15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得到了593对高质量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结果显示,腾冲火山区地震台站下方的近震各向异性的慢波延迟时间为0.02~0.37 s,平均延迟时间0.2 s... 本文利用布设在云南腾冲地区的15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得到了593对高质量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结果显示,腾冲火山区地震台站下方的近震各向异性的慢波延迟时间为0.02~0.37 s,平均延迟时间0.2 s.结合已有接收函数地壳各向异性研究结果,推测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的主要贡献源自中上地壳.研究区不同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变化很大,似乎反映了构造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其中腾冲火山断裂西侧多数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呈近N-S向,而东部多数台站的快速偏振方向呈NE-S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暗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是受主压应力引起定向排列的裂隙所致.基于近震走时得到的研究区平均VP/VS为1.68,推测腾冲火山区地壳应力场的局部变化可能与上地壳中富含气体的中酸性岩浆膨胀活动有关.另一方面,在腾冲火山区外围个别台站(MIZ、MZT)观测到了快波偏振方向与主压应力、已知断层等构造走向不一致的现象,暗示其各向异性是构造或构造和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应力 腾冲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upper crust anisotropy in Ghaen-Birjand region, east-central Iran 被引量:1
7
作者 Mohammad-Reza Gheitanchi Zoya Zarifii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6-473,共8页
A number of aftershocks of the May 10th 1997, Zirkuh (Ghaen-Birjand) destructive earthquake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crust by observing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ticle motion diagram an... A number of aftershocks of the May 10th 1997, Zirkuh (Ghaen-Birjand) destructive earthquake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crust by observing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ticle motion diagram and aspect ratio methods were used a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obtain splitting parameters. Clear shear wave splitting was observed on the records of the selected aftershocks, indicating that the media in the region was highly anisotropic. By using particle motion method, the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 was found 22N19E, while the delay time between the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was obtained to be (6516) ms. By aspect ratio method, the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 was determined to be 35N18E and the delay time between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was found to be (4910) ms. For a simple horizontal layer with a thickness about 5 km and uniformly distributed anisotropy, a stress aligned cracks model was used and the result wa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vertical aligned cracks in the direc-tion of N22E, having a density about 0.01. It is assumed that cracks are fluid-filled since they are located in the upper crust. Finally, by using Hudson cracks model for three crack densities 0.005, 0.01, 0.03, the velocity curves of shear wave were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angle between the symmetrical axis of cracks and the azimuth of source to receiver. It was concluded that when shear wave was polarized parallel to the crack surface, the velocity was uniform, but the velocity curve varied clearly if shear wave was polarized perpendicular to the crack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上地壳各向异性 Hudson裂纹模型 质点运动图 纵横比方法 Zirkuh(Ghaen-Birjand) 地震 活断层 余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