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道兼融的襄阳隐士与“三顾茅庐”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明阳
机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0-132,共3页
文摘
汉末士风与思想学术界的变化,被荆州学风延续发展。受此滋养,襄阳隐士具有儒道兼融的文化思维,他们或出世又关心熟知世事,或能隐能显、显后欲隐。而隐居与出山的不同选择,展现的都是对于个人精神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这个弱小群体输送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孔明。由此,《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中的襄阳隐士和隐逸文化不应忽视。
关键词
荆州学风
“三顾茅庐 ”
襄阳隐士
隐逸文化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题名 “三顾茅庐”里读不出“平等”
被引量:1
2
作者
谭邦和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1,共3页
文摘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被选人现行语文教材中。在定位借用这个故事所欲表达的文化理念时,有人提出“平等”一说。平等的理念自然很好,但借助“三顾茅庐”来表达却是南辕北辙。我把话说白一点,一个野心不小却羽翼未丰、濒临绝境的军阀,为了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乃至自然生命,不辞辛苦地去请一位据说有回天之能的谋士来帮自己的忙,结果还真帮上了,这关“平等”什么事?长期以来,“三顾茅庐”在语文课程里都被解为求才佳话,其实就是很深的误读,如今再跟“平等”联系起来更是把这种误会进一步加深了。
关键词
三顾茅庐
平等
《三国演义》
自然生命
语文教材
文化理念
政治生命
语文课程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题名 也说“三顾茅庐”中的“礼贤下士”与“平等”
3
作者
王鑫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58,共3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SJD786)成果之一
文摘
《“三顾茅庐”里读不出“平等”》(下称“谭文”)一文,对《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做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解读。概而观之,谭文核心观点主要有二:(一)“三顾茅庐”在语文课程里被视为“礼贤下士”式的求才佳话,是“很深的误读”;(二)《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无法表达“平等”这一文化理念。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
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平等
《三国演义》
传统观点
语文课程
文化理念
谭文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题名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文礼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2-65,73,共5页
文摘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关键词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Keywords
The story of visiting the thatched cottage three times
LIU Bei
ZHUGE Liang
分类号
K236
[历史地理—中国史]
题名 “三顾茅庐”与“荆楚人贵”
5
作者
宋照东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政协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三顾茅庐
蜀汉政权
用人
关键性人才
身份界限
领导干部
分类号
C964.2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题名 通透之教与小学语文教材的变革
6
作者
高子阳
机构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5,共4页
文摘
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片段改编的,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成功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三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罗贯中写故事的巧妙。课文所在单元练习中,附有两个《三国演义》的内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三国演义》
变革
《三顾茅庐 》
学生体会
单元练习
诸葛亮
罗贯中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题名 《蜀相》新解
7
作者
哈建军
机构
河西学院文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1,共4页
文摘
《蜀相》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历来被解释为凭吊武侯、叹惋名相,在对诸葛亮敬仰、歌颂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伤感、惋惜的情怀。譬如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导读的:《蜀相》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伤感、叹惋的基调;且认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抱负。
关键词
蜀相
教师教学用书
杜甫诗歌
七言律诗
人教版
武侯
何逊
政理
刘备三顾茅庐
民生疾苦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用人的除法定律和加法定律
8
作者
刘颖悟
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Z期28-29,共2页
文摘
中国历史上求才爱才的故事脍炙人口,比比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赤足迎许攸、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求才爱才的目的是用才,因此,研究如何用人以及用人背后的规律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备三顾茅庐
许攸
用才
庞统
团队管理
李如成
落凤坡
高效团队
孙刘联盟
分类号
C964.2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题名 《隆中对》与三国前期战略战争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洁生
出处
《社会科学(甘肃)》
1985年第4期68-76,共9页
文摘
一、《隆中对》的提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的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孔明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
关键词
《隆中对》
战略战争
前期
三顾茅庐
诸葛孔明
诸葛亮
襄阳县
建安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人才奇缺”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10
作者
蒋东海
机构
重庆市委党校
出处
《探索》
1987年第4期80-80,共1页
文摘
翻开历史,中国古代有识之士都不乏求才之心。燕昭王筑“黄金台”,秦穆公得百里奚,刘玄德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都被传为佳话。当前世界对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人才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要兴邦治国,要增强组织活力,基本之点就在于发掘人才。搞“四化”急需人才,但到处听到“人才奇缺”的叫喊,这使我想起了“罗兰夫人的错觉”,进而想到如何“使人才脱颖而出”。
关键词
拔尖人才
急需人才
脱颖而出
中国古代
三顾茅庐
组织活力
发掘人才
燕昭王
黄金台
秦穆公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臧飞·作品选
11
作者
臧飞
机构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I0016-I0016,共1页
文摘
《三顾茅庐》是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主体,联合多方面力量协同创作的二维影视动画。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创造性转化为目标,力求在动画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上进行创新性探索与尝试。山石、树木等场景的创作沿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方法、工笔笔法与构图形式,以及精工艳丽、兼工带写的造型及色彩风格。
关键词
作品选
中国传统山水画
《三顾茅庐 》
传统文化符号
影视动画
造型方法
创造性转化
艺术与技术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题名 On Simile
12
作者
何江波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88-93,共6页
文摘
This paper deals with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of speech—simile. All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are to be talked about in this paper. It is hoped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imile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this essay.
关键词
明喻
大学学报
湖南
三顾茅庐
描述性
解释性
证人席
晴天霹雳
喻体
红玫瑰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招贤”与“排外”
13
作者
陈福章
出处
《探索》
1988年第2期68-68,共1页
文摘
公开招贤,自古有之。此实为选贤任能,富国强兵之道。历史上也确实不乏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英明君主。汉高祖刘邦广招天下英雄豪杰而成为一代开国之君;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忠实辅佐而三分天下。时下企业改革推行租赁、承包制,公开招标选择承租人,正是“公开招贤”这一选才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公开招标不仅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而且引进了竞争机制。
关键词
公开招标
三分天下
企业改革
富国强兵
三顾茅庐
竞争机制
选贤任能
知人善任
承租人
承包制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理想的“贤相”形象诸葛亮
14
作者
钟婴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88年第3期20-21,共2页
文摘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时登场,至一百零四回“五丈原归天”结束.他的全部活动与“鼎足三分”的政治局面相始终。在他出场前的三十几回尚未出现“三国”字样,而他去世以后,三国鼎坛的局势亦即告终。
关键词
诸葛亮
形象
理想
《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
政治局面
五丈原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题名 尊重人才“十要”
15
作者
赵树元
机构
济南陆军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
出处
《理论学刊》
1986年第5期67-48,共2页
文摘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领导者,怎样做到尊重人才呢?以笔者浅见,应有“十要”。一要有爱才之心。这是尊重人才的前提。燕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颁布《求贤令》,无不出于爱才心切。没有爱才之心,谈不上尊重人才,也不会得到人才。二要有识才之力。要发现并得到人才,自己应具有伯乐之才。因为能致千里之马,往往有不驯服的毛病;能建功创业之士,往往有不同俗流而为世人讥论的“缺欠”。领导者如果缺乏识才之力,就会“一叶障目”,不见人才。
关键词
爱才
尊重人才
领导者
建功创业
三顾茅庐
尊重知识
邓小平同志
求贤
识才
曹操
分类号
D2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C55
[社会学]
题名 “三”与文学因缘
16
作者
仲伟功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66-67,共2页
文摘
“三”字,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或隐或露地出现,发挥特有的艺术作用,与文学之苑结下了难解难分的因缘。小说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戏剧如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古龙潭》)。诗歌如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等。在不少作品中,还往住把一个事件的始末,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层次来描述。如《三国演义》中有“刘玄德三顾茅庐”。
关键词
农村三部曲
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
三个阶段
三个层次
纺织工人
孙悟空
三顾茅庐
郭小川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题名 人才小议
17
出处
《会计之友》
1984年第1期4-,共1页
文摘
人才问题,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迄今,选贤任能、礼贤下士的动人佳话,仍广为流传,如人们熟知的燕昭王筑黄金台而用乐毅;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筑台拜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牛顿帮助。
关键词
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备三顾茅庐
燕昭王
重大社会问题
克劳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三国演义》引出的闲话
18
作者
召玉
赵前
田无阡
卞余
孙立
成川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1995年第2期23-29,共7页
文摘
1《三国演义》描述的战役难以胜数,一场赤壁之战,却用了整整八回,写得最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作者特别着力描绘这一战役,绝非偶然。这次战役,规模之大(曹军号称83万,实为50多万,孙刘联军约5——7万)。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曹操
诸葛亮
关羽
刘备
三顾茅庐
日本企业
青年人
孙权
周瑜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领导论丛
19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0-41,共2页
文摘
<正>有一种爱才,叫与时偕行尹宝平从古到今,求贤若渴、爱才若宝的典故一直传颂。萧何月夜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都是流传后世的爱才美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育才、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好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人才工作提到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安排部署。
关键词
刘备三顾茅庐
高更
用才
敬才
识才
与时偕行
分类号
C964.2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题名 对建立我省智囊团的几点思考
20
作者
俞其锐
出处
《学习月刊(福建)》
1986年第5期1-3,共3页
文摘
'智囊'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史记》,对其重要作用在诸多史书中亦有不少论述。如在战国时代,就有'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说。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所以会一时称霸称雄,都与其不惜重金广纳贤士有着密切关系。以后历代统治阶级也大都十分重视智囊作用,并相应设有智囊机构如谏官、学士院、内阁、幕府等等。三国时,魏蜀吴三方各招纳了大批谋臣贤士,他们出类拔萃,博学多才,各为其主,鼎力辅佐。特别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蜀相诸葛亮,神机妙算,更是妇孺皆知的智囊象征人物。唐太宗在失去其身边智囊魏征时,曾无比痛惜地慨叹道: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入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关键词
刘备三顾茅庐
智囊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
春秋五霸
以古为鉴
蜀相
战国七雄
中亦
临时任务
防已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