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叠覆朵体模式的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精细刻画——以大庆油田杏六中区PⅠ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卓奕 尹太举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了厘清大庆油田杏六中区PⅠ油层组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剩余油开发提供地质支撑,文中针对按照水下分流河道模式无法精细刻画目标砂体的问题,引入叠覆朵体模式,提出六步剖析法,依据密井网资料,对目标砂体的内部结构进... 为了厘清大庆油田杏六中区PⅠ油层组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剩余油开发提供地质支撑,文中针对按照水下分流河道模式无法精细刻画目标砂体的问题,引入叠覆朵体模式,提出六步剖析法,依据密井网资料,对目标砂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1)按照叠覆朵体模式,能够较清楚地刻画目标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2)运用六步剖析法(即确定标志层,划分等时地层单元;进行底拉平处理,认识等时地层单元内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识别较大的沉积界面,区分并追踪复合朵体;在复合朵体内识别单朵体,刻画其分布;分析朵体间接触关系,确定朵体间连通性;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验证剖析结果的正确性),对目标砂体的刻画结果打破了三角洲前缘砂体呈层状结构的传统认识。3)目标砂体内部可以以进积、退积特征划分为一系列的沉积复合朵体和单朵体。按照叠覆朵体模式,运用六步剖析法对砂体内部结构的刻画结果,避免了传统的基于相带的砂体结构剖析法中跨沉积时间单元所造成的对砂体内部结构认识的偏差,为剩余油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朵体 体内部结构 体连通性 三角洲前缘砂 密井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国勇 许多年 +5 位作者 胡婷婷 潘树新 潘拓 王国栋 马永平 关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滩砂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基于岩心测试、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其分布规律、沉积模式和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沙湾凹陷八道湾组滩砂... 滩砂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基于岩心测试、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其分布规律、沉积模式和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沙湾凹陷八道湾组滩砂由滩脊和滩槽构成,滩脊富砂,以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为主,发育块状层理、浪成交错层理和局部软沉积变形层理,垂向上呈多期滩脊叠加特征;滩槽贫砂,以薄层粉砂岩沉积为主,垂向上呈反粒序特征;单期滩脊一般由3个沉积序列构成,各序列的粒度概率曲线均呈三段式。(2)研究区滩脊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透镜状的反射特征,地层切片显示滩脊沿湖岸线成排成带分布,规模大。滩砂分布于西环带两大三角洲扇体间的凹进区,沿湖岸线呈条带状展布,滩脊和滩槽相间分布,单个滩脊面积较小,但数量多,最多可达12道,成群成带出现,滩脊砂体群面积可达145 km^(2)。(3)研究区八道湾组底部脊槽状滩砂勘探开发潜力大,砂体厚度大、物性好、分布面积广,滩槽可作为侧向遮挡层,可形成较好储层和圈闭,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提供油气来源,不整合面和断裂为有利油气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脊 滩槽 三角洲前缘砂 沉积模式 八道湾组 侏罗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坡折带演化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以延长组长6油层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海涛 张忠义 +4 位作者 喻建 宋江海 孙勃 刘丽丽 薛俊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3-48,共6页
本文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沉积背景基础上,通过古水深恢复、地层厚度统计、沉积相组合分析、地震剖面解释等方法,识别出盆地内部有四条沉积坡折带。坡折带的发育受湖盆地形控制。东北部发育三条多级缓坡坡折带,西南发育一条陡坡坡折... 本文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沉积背景基础上,通过古水深恢复、地层厚度统计、沉积相组合分析、地震剖面解释等方法,识别出盆地内部有四条沉积坡折带。坡折带的发育受湖盆地形控制。东北部发育三条多级缓坡坡折带,西南发育一条陡坡坡折带,分别控制着研究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西南浊积砂体的展布形态。随着沉积中心的迁移和沉积相演化,坡折带和砂体规模在长6不同时期都有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坡折带 三角洲前缘砂 滑塌浊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4,共14页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71)和二亚段(长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71和长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56%和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097 m D和0.110 m D,长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2)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72顶部和长73这2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值为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270.2×10^(4)t/km^(2),长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72储层,长71致密油来源于长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3)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4)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差异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 烃源岩展布 源-储组合 体连通性 侧向运移 长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峰 田景春 +2 位作者 陈蓉 夏青松 刘若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1-586,共6页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叠加水下分流河道、复合式河口坝、叠加河口坝、滑塌体及浊积扇砂体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储层成因。研究表明这五类砂体明...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叠加水下分流河道、复合式河口坝、叠加河口坝、滑塌体及浊积扇砂体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储层成因。研究表明这五类砂体明显受到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量比值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砂体组合在长8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短期基准面旋回 体成因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