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精细描述——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国景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0,111,共4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孔隙度与渗透性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7—8砂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孔隙度与渗透性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7—8砂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废弃河道和三角洲泥共8种沉积微相。其中,河口坝及远砂坝均可进一步细分出坝核、坝缘2个次级微相;分流间湾可进一步划分为间湾滩地和间湾洼地2个次级微相。沙二段7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局部分布水下决口扇及废弃河道;8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河口坝为主,其次是远砂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 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远砂坝 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分布模式分析及应用——以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宋洪亮 李云鹏 +3 位作者 刘宗宾 柴秋会 陈善斌 颜冠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 井-震结合 储层分布模式 连通性JX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2段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夹层分布模式 被引量:16
3
作者 国景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其综合解释成果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以泥质、钙质为主,局部发育过渡性夹层;并总结、建立了各类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充分利用开发区密井网特征,对三角洲前缘亚相... 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其综合解释成果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以泥质、钙质为主,局部发育过渡性夹层;并总结、建立了各类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充分利用开发区密井网特征,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夹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横向分布不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2°;河口坝的不同位置,夹层的岩石类型、厚度及分布稳定性不同。坝主体位置以过渡性夹层、钙质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5°;坝缘和坝侧翼砂体内以泥质夹层为主,厚度稍大且相对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夹层不甚发育,规模较小的顺直河道段砂体内夹层数量少且以钙质夹层为主;而规模较大的弯曲段河道砂体侧翼多发育泥质夹层,中部多发育钙质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夹层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黑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荣 李天仁 周围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6-20,135,共5页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葡浅12区块黑Ⅰ砂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及席间泥5种沉积...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葡浅12区块黑Ⅰ砂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及席间泥5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厚度和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是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葡浅12黑I砂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城油田X区块核三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洪辉 李世恩 +2 位作者 段新国 张永成 王迪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对古城油田X区块核三段Ⅳ、Ⅴ、Ⅵ油组沉积相进行研究。从泌阳凹陷整体出发,通过岩心颜色、岩性、构造、层理分析,结合测井相、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骨架井联井剖面相研究,认为研究区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 对古城油田X区块核三段Ⅳ、Ⅴ、Ⅵ油组沉积相进行研究。从泌阳凹陷整体出发,通过岩心颜色、岩性、构造、层理分析,结合测井相、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骨架井联井剖面相研究,认为研究区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微相。最终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油田 泌阳凹陷 测井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53井区长8_1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曲春霞 张永强 +2 位作者 林艳波 王选茹 杨卫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19-22,28,共5页
镇53井区长8段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地区及层系之一。通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了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 镇53井区长8段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地区及层系之一。通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了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相对发育。同时,通过分析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利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微 长81储层 镇53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及周缘地区黄马青组沉积微相及与含铜岩系的关系
7
作者 钟华明 陈时亮 +1 位作者 吕达 黄昕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庐枞盆地及其周缘地区黄马青组具有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为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上段主要由泥岩—砂岩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间湾、分支河道和天然堤等微相,总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海退三角洲... 庐枞盆地及其周缘地区黄马青组具有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层序,为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上段主要由泥岩—砂岩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间湾、分支河道和天然堤等微相,总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海退三角洲序列。含铜岩系分布于黄马青组上段,由灰绿色、深灰等还原色调的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等细碎屑岩类组成,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流间湾微相环境,在庐枞盆地中南部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盆地 黄马青组 含铜岩石 分流间湾微 三角洲前缘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河口坝砂岩体夹层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国景星 张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1,共5页
综合岩心、测井资料及其综合解释成果,对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夹层的结构层次、岩石类型、成因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并通过井间对比及夹层平面分布研究,分析河口坝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夹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夹层的岩石类型分... 综合岩心、测井资料及其综合解释成果,对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夹层的结构层次、岩石类型、成因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并通过井间对比及夹层平面分布研究,分析河口坝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夹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夹层的岩石类型分为泥质、钙质及过渡性3类,依照稳定性及封隔性能可分为A,B,C3个级别,其中A级夹层具有较好的封隔及阻流作用;坝主体位置的夹层以钙质夹层、过渡性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甚稳定、封隔性较差;坝缘和坝侧翼的夹层以泥质夹层为主,厚度较大且相对较稳定,封隔性能较好;坝顶位置的夹层数量少且厚度变化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二段 三角洲前缘亚相 河口坝 夹层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蓥山三汇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廖太平 胡菁菁 +1 位作者 张福荣 吴仕强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9,共5页
华蓥山三汇坝须家河组二段是重庆市重要的地质考察剖面.通过剖面实测,结合邻区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明显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沉积.剖面二段砂体以冲刷... 华蓥山三汇坝须家河组二段是重庆市重要的地质考察剖面.通过剖面实测,结合邻区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明显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沉积.剖面二段砂体以冲刷面为界可划分8个不完整不对称海退旋回,旋回结构不对称,每个旋回的下部为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砂坝相,上部为支流间湾相沉积.每个旋回的底部存在明显的冲刷面,且区域性大面积稳定.地壳振荡运动引起古地理景观的改变,并控制旋回结构的形成,使三汇坝须家河组二段砂体显示由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改道冲刷形成构造多阶的旋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 须家河组 沉积特征 旋回 三角洲前缘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鸭西地区白垩系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涛 杨克荣 +1 位作者 韩小松 蒋永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B12期14-17,共4页
鸭西地区白垩系陡岸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对典型油藏解剖发现,该区岩性油藏包括2种类型,分别分布在鸭西鼻状构造高部位和低部位。综合分析认为,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背景、沉积相带、疏... 鸭西地区白垩系陡岸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对典型油藏解剖发现,该区岩性油藏包括2种类型,分别分布在鸭西鼻状构造高部位和低部位。综合分析认为,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背景、沉积相带、疏导体系及岩性特征的控制。其中,鼻状构造提供了石油运移的指向,构成该区岩性油藏形成的背景;"T-S"型疏导体系,构成岩性油藏形成的输导条件。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发育部位,决定了不同岩性油藏的分布,储层岩性的差异,决定了油藏的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控制因素 三角洲前缘亚相 鸭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河道薄砂层井震联合识别技术及应用——以大庆长垣西部AGL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春生 姜岩 +2 位作者 宋宝权 王高文 张秀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9-167,I0006,I0007,共11页
大庆长垣西部AGL地区萨零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小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三角洲前缘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水下河道窄,砂体厚度小、相变快,河道砂体地震特征不清晰,储层预测困难。为此,提出小河道薄砂层井震联合识别技术。首先,结合井... 大庆长垣西部AGL地区萨零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小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三角洲前缘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水下河道窄,砂体厚度小、相变快,河道砂体地震特征不清晰,储层预测困难。为此,提出小河道薄砂层井震联合识别技术。首先,结合井、震资料,在精细地层格架控制下,通过逼近地下地质结构的正演模拟,构建窄小河道砂体三种地震响应模式;然后,按照点→面→体的思路,由井标定水下窄小河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在平面上利用地震属性追踪河道边界和走向,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上分析窄小河道的形成期次和演化规律,定性描述窄小河道的展布特征;最后,根据已知井目的层地震反射波形特征和砂岩厚度,应用关联度分析法,实现基于波形模式识别的河道薄砂层厚度定量预测。应用该技术研究成果在大庆长垣西部AGL地区TA2无井控制区块部署开发井9口,完钻后河道预测符合率达到100%,砂体厚度相对误差为9.6%,单井最高日产油4.1t,指导了老油田周边油气勘探与开发,达到了增储上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亚相 窄小河道砂体 井震联合识别技术 砂体精细刻画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家地区高Ⅲ、高Ⅳ组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娄瑞 刘宗堡 +3 位作者 张云峰 沈悦 勿优汉 陈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针对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Ⅲ、高Ⅳ组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静态连通性定量评价的难题,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渗逾理论指导和油藏解剖验证开展砂体静态连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高Ⅲ、高Ⅳ组垂向上可划分为5套单一砂岩输导层(S1—... 针对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Ⅲ、高Ⅳ组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静态连通性定量评价的难题,综合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渗逾理论指导和油藏解剖验证开展砂体静态连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高Ⅲ、高Ⅳ组垂向上可划分为5套单一砂岩输导层(S1—S5),受湖侵泥岩隔板遮挡影响,各单一砂岩输导层内含油砂岩比例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基于沉积环境差异,分别厘定出三角洲内、外前缘亚相砂体连通的渗流阈值C0(10%,5%)和完全连通系数C(60%,50%),且砂体连通概率随砂地比增大而增加;受物源供给和沉积演化影响,5套单一砂岩输导层自南向北和自下而上连通性逐渐变好,油气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砂体连通概率快速增长的砂地比值30%~50%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连通性 砂地比 定量评价 三角洲前缘亚相 高台子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构型及对储层构型的控制——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第7、第8砂层组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国景星 李凤群 国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砂体内部结构及其控制因素对于预测剩余油分布有重要作用。作者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等资料,研究了基准面变化及其与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砂体内部结构及其控制因素对于预测剩余油分布有重要作用。作者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等资料,研究了基准面变化及其与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和20个超短期旋回,早期中期旋回由3个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晚期中期旋回由4个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期旋回组成,20个超短期旋回均属于非对称型;基准面的升降及物源供应共同控制了砂体发育的规模、岩石类型及内部结构。基准面下降、沉积物供给充足时,河口坝砂体规模增大,岩性以细砂岩、中砂岩等为主,夹层在不同位置发育程度不同,其中坝主体以钙质夹层、过渡性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甚稳定。基准面上升、沉积物供给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宽,砂体厚度大,砂体内除了发育钙质夹层之外,泥质侧积层也较为发育;基准面较高、物源供应较少时,河道较窄,砂体厚度较小,平面上呈窄带状镶嵌于泥岩中产出,粒度偏细,且砂体内主要发育为数不多的钙质夹层,鲜见泥质侧积层;对于基准面较高背景下发育的远砂坝或前缘席状砂,粒度较细,主要发育泥质夹层且横向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构型 储层构型 三角洲前缘亚相 单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龙虎泡油田白垩系构造-岩性圈闭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14
作者 张云峰 史晓东 +3 位作者 刘宗堡 杨雪微 王鸿军 郝彬 《岩性油气藏》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基于构造特征和砂体几何学特征,对松辽盆地龙虎泡油田白垩系构造-岩性圈闭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划分;从源岩条件、油源断层输导及构造和砂体配置关系对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圈闭的... 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基于构造特征和砂体几何学特征,对松辽盆地龙虎泡油田白垩系构造-岩性圈闭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划分;从源岩条件、油源断层输导及构造和砂体配置关系对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圈闭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龙虎泡油田白垩系构造-岩性圈闭主要发育于葡萄花油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3种微相,具有北部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前缘亚相薄窄砂体特征。②研究区构造-岩性圈闭可分为西部斜坡带断层-岩性圈闭、东部鼻状构造带鼻状构造-岩性圈闭和中部洼陷区断鼻-岩性圈闭三大类,可进一步细分为断层-条带砂体型、断层-片状砂体型、断层-透镜砂体型,鼻状构造-条带砂体型、鼻状构造-片状砂体型、鼻状构造-透镜砂体型,断鼻-条带砂体型和断鼻-片状砂体型等8个亚类。③研究区构造-岩性圈闭的成藏受“源-断-储-势”联合控制,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油源断裂提供了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构造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了圈闭内的油气富集。④研究区发育“油源断层垂向输导+有利沉积微相富集”的断层-岩性圈闭成藏模式、“砂体侧向输导+正向构造富集”的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以及“断-砂复合输导+连片砂体/厚层砂体富集”的断鼻-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圈闭 鼻状构造 油源断裂 三角洲前缘亚相 白垩系 龙虎泡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