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技术在三苏祠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刘扬 刘宇飞 +4 位作者 万波 吴攀钰 黄建 张文金 蔡亮红 《通讯世界》 2024年第9期181-183,共3页
三苏祠作为承载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尚未实现数字化管理及成果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文物保护利用手段的发展和三苏文化的传播度与影响力。为了实现三苏祠的保护与传承,概述倾斜摄影测量、贴近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 三苏祠作为承载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尚未实现数字化管理及成果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文物保护利用手段的发展和三苏文化的传播度与影响力。为了实现三苏祠的保护与传承,概述倾斜摄影测量、贴近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分析数字化技术在三苏祠保护与传承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建模、数字化传承等环节,构建了高精度、高保真、精细化的三苏祠古宅场景多元互动平台,以期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 三苏文化 数字化 智慧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苏”并称与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化历程考论——以公元1127—1279年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裴云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100,共12页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 经典化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6-33,共8页
唐宋时期的千里蜀道是培育三苏父子的文化纽带。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经行蜀道最多者是苏洵。苏氏父子三人由蜀道来回往返一次。嘉元年(1056)经蜀道进京,嘉二年(1057)由蜀道返乡。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经行蜀道一次,他们携手于宋神宗元丰元... 唐宋时期的千里蜀道是培育三苏父子的文化纽带。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经行蜀道最多者是苏洵。苏氏父子三人由蜀道来回往返一次。嘉元年(1056)经蜀道进京,嘉二年(1057)由蜀道返乡。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经行蜀道一次,他们携手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68)经蜀道入京,此时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从此之后,兄弟二人再也没有经行蜀道,也未再回过故乡。苏氏父子经行的是蜀道多条线路中的金牛道、故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父子 蜀道之旅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粘性、“三苏同城”与“强富美高”——泛长三角区域内江苏空间生产权利审视
4
作者 王新建 王梦哲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62-67,共6页
江苏域内传统意义上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界域,可谓泾渭分明。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昭示,这种空间生产的权利粘性是导致“三苏壁垒”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现代空间批判理论,尤其是空间权利理论,为江苏实现空间权利的合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江苏域内传统意义上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界域,可谓泾渭分明。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昭示,这种空间生产的权利粘性是导致“三苏壁垒”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现代空间批判理论,尤其是空间权利理论,为江苏实现空间权利的合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必须以辨证施治、综合调适的高标准要求,致力于空间生产制度、空间生产文明和空间生产心理等方面的弹性建设,以强力破除“三苏壁垒”和“国情面相”,进而使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民生共享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愿景,倚仗高铁驱动的“三苏同城”空间生产形式而得以真正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粘性 三苏壁垒” “国情面相”“三苏同城” “强富美高”新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苏论管仲的异同及形成原因 被引量:3
5
作者 蓝慧敏 孙清涌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27-32,共6页
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苏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苏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苏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苏对管... 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苏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苏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苏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苏对管仲的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的历史影响以及三苏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苏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其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仲 三苏 异同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眉山苏氏家族教育探析——以三苏时代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斗成 李希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9-75,共7页
在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的宋代,作为一个普通庶族地主家族,眉山苏氏因其应时、得法、成功的家教而崛起。围绕科举而进行的苏氏家教,培养出了苏涣、苏轼、苏辙等进士出身、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为苏氏家族在文学、仕途上作了铺奠。... 在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的宋代,作为一个普通庶族地主家族,眉山苏氏因其应时、得法、成功的家教而崛起。围绕科举而进行的苏氏家教,培养出了苏涣、苏轼、苏辙等进士出身、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为苏氏家族在文学、仕途上作了铺奠。三苏子孙凭借家族背景,或科举入仕,或荫举得官,维系着苏氏家族不至迅速衰落。另一方面,苏氏后裔于仕途虽不显达,却在文学经术上见知于世,形成著名的苏氏家学。可以说,良好的家族教育是眉山苏氏家族振兴、维系的文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山 三苏 家族教育 家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三苏文化”文创产品发展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薇婷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3期102-102,119,共2页
眉山苏氏家族因其顺应时代、古为今用而崛起于世。在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我们传承发展'三苏文化'的道路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运营生态圈,确立自身的文化根本,梳理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拓展时代性文创产品,开拓以... 眉山苏氏家族因其顺应时代、古为今用而崛起于世。在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我们传承发展'三苏文化'的道路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运营生态圈,确立自身的文化根本,梳理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拓展时代性文创产品,开拓以网络营销为主的多维度发展路径。将三苏文创产品高效地推广至国内外,从而推动眉山经济发展、促进三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社会进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最终体现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三苏文化” 文创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坡故居——三苏祠空间构成的思考
8
作者 张鲲 《华中建筑》 2004年第B07期A0037-A0038,共2页
通过对三苏祠空间构成的思考,浅析了东坡思想与环境相结合的关系。
关键词 四川 眉山 三苏 东坡故居 空间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眉山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改造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越 贾玲利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第3期99-104,共6页
眉山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以东坡文化为核心,是眉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它的景观改造更新无疑是老城复兴进程中重点建设项目。文章通过对眉山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Ⅰ期工程景观改造前后的空间环境、交通情况及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眉山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以东坡文化为核心,是眉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它的景观改造更新无疑是老城复兴进程中重点建设项目。文章通过对眉山三苏祠历史文化片区Ⅰ期工程景观改造前后的空间环境、交通情况及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借助DepthmapX软件,对街区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研究,以期验证空间布局改造的合理性;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调研方法分析该片区的现状使用情况,对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改造中工程建造质量、后期管理及景观绿化等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改造 对比分析 空间句法 历史文化片区 眉山三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语境下眉山三苏祠的营构理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畅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4期138-141,145,共5页
巴蜀园林历史悠久,其园林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几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在叙事语境下,该文作者分析巴蜀园林的营构方式,通过叙事表达方式的三个方面——主题营造、文本编排和话语表达,在时间、空间双重结构下研究眉山三苏祠个... 巴蜀园林历史悠久,其园林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几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在叙事语境下,该文作者分析巴蜀园林的营构方式,通过叙事表达方式的三个方面——主题营造、文本编排和话语表达,在时间、空间双重结构下研究眉山三苏祠个案,进而挖掘造园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深刻用意。三苏祠是巴蜀园林的重要代表之一,探讨其独特的叙述历史文化形式、情感表达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人与空间的深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三苏 巴蜀园林 营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篇小说改稿会在眉山三苏祠召开
11
作者 《当代文坛》 1986年第3期27-27,共1页
为了促进我省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探讨我省中篇小说如何突破、提高质量等有关问题,作协四川分会于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日,在眉山三苏祠召开中篇小说改稿会。我省中青年作者雁宁、魏继新、黄济人、黄放、杨贵云、栈桥、乔瑜、余德庄、... 为了促进我省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探讨我省中篇小说如何突破、提高质量等有关问题,作协四川分会于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日,在眉山三苏祠召开中篇小说改稿会。我省中青年作者雁宁、魏继新、黄济人、黄放、杨贵云、栈桥、乔瑜、余德庄、李贵、牛俊才、罗学篷、王冀刑、王旭鸣、费尽贤、武志刚、唐宋元、潘文伟等十七位同志,携带二十部中篇小说,近百万字的作品参加了改稿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 中篇小说创作 作家 百万字 开中 中青年 李贵 栈桥 唐宋 周克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理学视角下的“三苏古文”选评——以张伯行为中心
12
作者 赵豫陇 高凡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7-32,共6页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与明代茅坤的选本同名,但体例与价值取向完全不同。张氏选本中“三苏古文”比重大幅下降,张氏虽折服于三苏文采,但批评三苏学术,张氏选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初理学家古文选本中文统与道统间的矛盾。
关键词 三苏 《唐宋八大家文钞》 张伯行 古文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眉山市东坡区三苏路小学——文化引领 科研助推 常规立较 特色发展
13
《四川教育》 2017年第10期F0002-F0002,共1页
届山市东坡区三苏路小学创建于1951年,历史悠久,办学底蕴丰厚。如今的三苏路小学校园清新靓丽,精巧别致;树木苍翠,绿草如茵;建筑独具匠心,特色鲜明;雕刻隽美秀丽,风格独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三苏文化气息,时... 届山市东坡区三苏路小学创建于1951年,历史悠久,办学底蕴丰厚。如今的三苏路小学校园清新靓丽,精巧别致;树木苍翠,绿草如茵;建筑独具匠心,特色鲜明;雕刻隽美秀丽,风格独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三苏文化气息,时刻浸润着师生的心灵。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600多人,教师80人,其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50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校园 三苏 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东坡 眉山市 科研 骨干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秉三苏之志,做有为之人--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路小学特色发展之路
14
作者 陈俊忠 《教育家》 2022年第11期60-61,共2页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因“三苏”而享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三苏路小学地处三苏故里,比邻北门诗碑,与三苏雕像广场相望。浸润于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学校始终以三苏文化为根,建设校园文化,浸润...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因“三苏”而享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三苏路小学地处三苏故里,比邻北门诗碑,与三苏雕像广场相望。浸润于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学校始终以三苏文化为根,建设校园文化,浸润师生心灵。“循三苏之路,景三苏之德,秉三苏之志,做有为之人”是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教师工作的定位与引领,也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历史文化环境 三苏 四川眉山 特色发展之路 师生心灵 学校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台子-协尔苏盆地分析及找煤方向
15
作者 郭亚静 陈桂珍 于在春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2-144,共3页
通过对盆地地层格架、构造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聚煤环境等的分析,总结盆地煤层分布特征及富煤带的展布规律,预测盆地找煤方向。
关键词 台子-协尔 地层格架 聚煤环境 找煤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东坡安眠地考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萧鲁阳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北宋苏东坡卒后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其地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小峨眉,有三苏坟和三苏祠。《苏子由告身跋》只透露安徽霍山有一支苏氏后人,并未提及苏轼葬地。各地三苏祠来源各有不同,安徽霍山、四川眉山、浙江婺州的三苏祠或因后代流... 北宋苏东坡卒后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其地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小峨眉,有三苏坟和三苏祠。《苏子由告身跋》只透露安徽霍山有一支苏氏后人,并未提及苏轼葬地。各地三苏祠来源各有不同,安徽霍山、四川眉山、浙江婺州的三苏祠或因后代流寓,或因苏氏故里而建,只有河南郏县三苏祠乃因有苏轼、苏辙归葬之地而建。关于苏轼归葬地,史有苏辙文字、《宋史》列传以及为数众多的宋代典籍为证,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安眠地 汝州郏县小峨眉 三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书法的公私收藏
17
作者 张家伟 曹建 《中国书画》 2021年第8期30-35,I0001,I0002,1,共9页
苏轼存世书迹以墨迹、法帖、碑刻三种形式为主。由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合作编撰的《苏轼书法全集》(简称《全集》),收录了苏轼墨迹70件,刻帖71种422件,碑刻47件,去重后共计502件。传为东坡的同一文本的作品有不同... 苏轼存世书迹以墨迹、法帖、碑刻三种形式为主。由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合作编撰的《苏轼书法全集》(简称《全集》),收录了苏轼墨迹70件,刻帖71种422件,碑刻47件,去重后共计502件。传为东坡的同一文本的作品有不同墨本者,如《与友人东武帖》《与董君获见帖》《中山松醪赋卷》等有不同版本的墨迹存世。同一文本的作品也有初刻或者翻刻、再翻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帖 眉山三苏 书迹 法帖 碑刻 博物馆 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
18
作者 李雯星 《南腔北调》 2018年第4期93-96,共4页
北宋年间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古今闻名的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其父苏洵少时未曾用功读书,四处游历,人到中年才开始发奋,成为《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其弟苏辙曾登进士第,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学问受父兄的... 北宋年间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古今闻名的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其父苏洵少时未曾用功读书,四处游历,人到中年才开始发奋,成为《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其弟苏辙曾登进士第,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学问受父兄的影响,父子三人合称“三苏”。苏轼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生平犹如一个传奇,奇闻轶事为众人广为流传。他秉性乐天,拥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持守,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修炼者,是佛教徒……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也是月光下漫步的诗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轼诗词 禅意 气韵 风雨 字经》 宋代文学 三苏 文化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淑侠:以东坡文化涵养“三立”之人
19
作者 周彩丽 《教育家》 2017年第28期50-52,共3页
卢淑侠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三立国际学校董事长,河南省民办教育领军人物、河南省优秀民办教育工作者、郏县'三八'红旗手。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河南郏县城西,距县城27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有一座三苏园,... 卢淑侠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人。三立国际学校董事长,河南省民办教育领军人物、河南省优秀民办教育工作者、郏县'三八'红旗手。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河南郏县城西,距县城27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有一座三苏园,它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归焉之地。千百年来,因三文豪埋葬该地,郏县逐渐形成了'三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文化 东坡 三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眉山市东坡区苏祠中学——芳邻常养气,风流看今朝
20
《四川教育》 2020年第18期F0002-F0002,共1页
眉山市东坡区苏祠中学,因学校旧址毗邻“三苏祠”而得名,办学历史己逾百年。学校现有学生近3000人,教师191人。校园占地面积66.8亩。长期以来,苏祠中学秉承“奋厉当世志,法度出新意”的办学理想,以“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战略眼光... 眉山市东坡区苏祠中学,因学校旧址毗邻“三苏祠”而得名,办学历史己逾百年。学校现有学生近3000人,教师191人。校园占地面积66.8亩。长期以来,苏祠中学秉承“奋厉当世志,法度出新意”的办学理想,以“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战略眼光,立乎大志、坚韧图强、求真求实,努力打造“大德育”的育人体系,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学校管理体制,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成为了东坡故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占地面积 学校管理体制 育人体系 办学业绩 大德育 三苏 办学历史 求真求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