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基态和激发态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欣 潘清江 +2 位作者 李明霞 张红星 唐敖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0-903,共4页
为了探究取代基对三联吡啶Pt(Ⅱ)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采用MP2和CIS方法分别对配合物[Pt(trpy)C≡CC6H4R]+[trpy=2,2′,6′,2″-Terpyridine;R=NO2(1),Cl(2),H(3),CH3(4)]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通过TDDFT/B3LYP方法得到... 为了探究取代基对三联吡啶Pt(Ⅱ)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采用MP2和CIS方法分别对配合物[Pt(trpy)C≡CC6H4R]+[trpy=2,2′,6′,2″-Terpyridine;R=NO2(1),Cl(2),H(3),CH3(4)]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通过TDDFT/B3LYP方法得到了这些化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磷光发射光谱以及它们的跃迁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NO2的强吸引作用以及在C≡CC6H4NO2部分可能存在的电子共振结构,化合物1的最低发射可以指认为Pt—C≡C→trpy(3MLCT/3LLCT)的跃迁,并且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π→π*(C6H4NO2)跃迁的贡献,而化合物3和化合物4由于含有给电子基团,因此其最低发射仅仅是来自于3MLCT/3LLCT的跃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时都能有类似的π→π*跃迁性质.对于化合物2,Cl是仅次于NO2的吸电子取代基,但是由于缺少电子共振的贡献,它的跃迁性质却与化合物3和4相同.另外,激发态几何相对于基态几何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与实验上所观察到的较小斯托克斯频移现象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pt()配合 电荷转移 激发态 从头算 含时密度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联吡啶及其Pt(Ⅱ)配合物与i-motif 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慧青 任雳君 魏春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43-1047,共5页
本文通过荧光滴定、紫外可见吸收滴定、紫外熔点实验以及CD光谱研究了三联吡啶衍生物L1-L3及其Pt(Ⅱ)配合物1-3和人端粒i-motif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能与i-motif 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约为105M-1,而且配合物的亲和... 本文通过荧光滴定、紫外可见吸收滴定、紫外熔点实验以及CD光谱研究了三联吡啶衍生物L1-L3及其Pt(Ⅱ)配合物1-3和人端粒i-motif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能与i-motif 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约为105M-1,而且配合物的亲和作用强于配体。配合物的结合导致i-motif DNA的熔点温度降低并对其构象产生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OTIF 光谱 三联吡啶 pt()配合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三联吡啶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体系构建及其对染色废水的催化降解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守营 黄启超 +4 位作者 张开封 张琳萍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染色废水处理方法,通过铁-三联吡啶(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PI)构建了Fe^(Ⅲ)(tpy)C_(l3)/PI催化氧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红1(AR1)作为染色废水模型污染物测试了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性能,并通过... 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染色废水处理方法,通过铁-三联吡啶(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PI)构建了Fe^(Ⅲ)(tpy)C_(l3)/PI催化氧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红1(AR1)作为染色废水模型污染物测试了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性能,并通过捕获和探针实验研究了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PI降解酸性红1的机制。结果表明:Fe^(Ⅲ)(tpy)C_(l3)配合物能够高效活化PI实现酸性红1的快速降解,15 min内对AR1的去除率高达98%;Fe^(Ⅲ)(tpy)C_(l3)/PI体系对酸性红1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酸性红1的降解速率常数随Fe^(Ⅲ)(tpy)C_(l3)配合物和PI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在Fe^(Ⅲ)(tpy)C_(l3)/PI体系中包含超氧自由基、单线态氧以及高价铁,这些活性物质共同促进酸性红1的降解;该体系不仅对多种有机物的降解表现出普适性,同时催化降解过程不受溶液pH值以及常见无机盐离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高碘酸盐 染色废水 降解 催化机制 废水处理 铁-三联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子萱 王本伟 +5 位作者 贺兆源 孙大猛 陈龙智 郑自华 马震 陈海兰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观察经配合物作用后的细菌生... 试验旨在研究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观察经配合物作用后的细菌生长情况、菌体细胞形态、细胞膜通透性及胞内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经配合物作用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延迟、菌体发生干瘪破裂、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及胞内蛋白表达量减少。研究表明,4取代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物可能通过破坏菌体或抑制蛋白表达而抑制细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 金属配合 抗菌活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镍(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付伟伟 邝代治 +3 位作者 张复兴 刘洋 李薇 匡云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4-658,共5页
通过溶剂热方法,用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meophtpy)与NiSO4.7H2O、NaClO4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meophtpy)2].(ClO4)2,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通过溶剂热方法,用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meophtpy)与NiSO4.7H2O、NaClO4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meophtpy)2].(ClO4)2,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镍原子与2个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该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35.5、278.5、342 nm显示了三联吡啶的特征吸收峰,在396 nm显示了三联吡啶的特征荧光发射峰。根据循环伏安法分析其电化学性质,该配合物在-0.82 V有一个Ni2+的标准还原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配合 三联吡啶 荧光光谱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吡啶基)三联吡啶的镧系(Ⅲ)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荧光性质和磁性
6
作者 王朝阳 杨春 +3 位作者 宋瑶瑶 韩娜 刘晓蒙 王庆伦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2-1451,共10页
以4'-(2-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2-pyterpy)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5个双核配合物[Ln(2-pyterpy)(NO_(3))_(2)(μ-OCH_(3))]_(2)(Ln-2-pyterpy,Ln=Pr、Sm、Eu、Dy、Er)。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Pr-2-pyte... 以4'-(2-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2-pyterpy)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5个双核配合物[Ln(2-pyterpy)(NO_(3))_(2)(μ-OCH_(3))]_(2)(Ln-2-pyterpy,Ln=Pr、Sm、Eu、Dy、Er)。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Pr-2-pyterpy和Sm-2-pyterpy同构,属于单斜晶系,P2_(1)空间群,a=0.95643(19)nm,b=1.9654(4)nm,c=1.1935(2)nm,β=90.41(3)°。配合物Er-2-pyterpy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8388(6)nm,b=1.2048(2)nm,c=1.5206(3)nm,β=121.70(3)°。粉末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配合物Eu-2-pyterpy与Dy-2-pyterpy同构且与文献报道的配合物[Ln(2-pyterpy)(NO_(3))_(2)(μ-OCH_(3))]_(2)(Ln=Tb,Dy)结构相同,属于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镧系收缩效应在调整该系列配合物结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固态配合物Ln-2-pyterpy(Ln=Pr、Sm、Eu、Dy)均发射Ln(Ⅲ)的特征荧光。在300 K,配合物Ln-2-pyterpy(Ln=Pr、Sm、Eu、Dy)的χ_(M)T实验值与2个孤立的Ln(Ⅲ)离子的理论值基本一致。根据2 K时χ_(M)T实验值推断,配合物Sm-2-pyterpy和Eu-2-pyterpy的顺磁离子间分别通过甲氧基桥传递弱的反铁磁和铁磁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系(Ⅲ)配合 三联吡啶 荧光性质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联吡啶锌配合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7
作者 李霖珅 蒙淑玲 +5 位作者 陈海秀 段晓鸽 罗家其 黄伟洋 江明生 陈海兰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4-79,共6页
试验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对三联吡啶锌配合物(LB-ZnI_(2))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剂量递减法确定LB-ZnI_(2)对昆明小鼠的绝对致死剂量(LD_(100))和最大耐受剂量(LD_(0)),采用寇氏法设计动物分组方案及给药剂量,观察小鼠死亡... 试验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对三联吡啶锌配合物(LB-ZnI_(2))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剂量递减法确定LB-ZnI_(2)对昆明小鼠的绝对致死剂量(LD_(100))和最大耐受剂量(LD_(0)),采用寇氏法设计动物分组方案及给药剂量,观察小鼠死亡情况、临床表现、重要脏器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对昆明小鼠腹腔注射LB-ZnI_(2)的半数致死量(LD_(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66.0 mg/kg·bw和53.8~80.9 mg/kg·bw。当药物剂量小于等于22 mg/kg·bw时,给药小鼠未出现死亡,且主要脏器形态、颜色和组织切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当给药剂量大于33 mg/kg·bw时,小鼠开始出现死亡,死亡数量随着剂量增大而增加,且小鼠的肺脏出现淤血斑,脾脏出现萎缩,组织学观察发现脾脏中淋巴细胞坏死减少,脾小体萎缩,肺脏中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肺间质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充满大量红细胞,且这些变化与剂量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根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6—2011年版)中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可将LB-ZnI_(2)判定为中等毒化学物,在后续慢性毒性和药效学研究中的药物剂量应低于22 mg/kg·b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锌金属配合 急性毒性试验 半数致死量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羧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性能
8
作者 罗鹏 姜茜 +1 位作者 卢凤阳 钟国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0-2166,共7页
以2-吡啶甲酸(2-Hpic)、吡啶-2,6-二甲酸(2,6-H_(2)pda)为主配体,咪唑(Him)、2-甲基咪唑(2-Hmim)为辅助配体,制备了两例Cu(Ⅱ)配合物[Cu(pic)(im)(Him)]·2H_(2)O(1)和[Cu(2,6-pda)(2-Hmim)(H_(2)O)_(2)](2-Hmim)(2),用元素分析、X... 以2-吡啶甲酸(2-Hpic)、吡啶-2,6-二甲酸(2,6-H_(2)pda)为主配体,咪唑(Him)、2-甲基咪唑(2-Hmim)为辅助配体,制备了两例Cu(Ⅱ)配合物[Cu(pic)(im)(Him)]·2H_(2)O(1)和[Cu(2,6-pda)(2-Hmim)(H_(2)O)_(2)](2-Hmim)(2),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制得的Cu(Ⅱ)配合物作为前驱体,分别制备了纳米氧化铜,并探究了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氧化铜均能够很好地降解MB染料,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研究了Cu(Ⅱ)配合物的抑菌性能,发现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尤其是配合物1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6 mm,且两种配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高药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羧酸 Cu()配合 纳米氧化铜 光催化降解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联吡啶Pt(Ⅱ)、Pd(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制氢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素芳 徐全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4-690,共7页
把电子受体苄基紫精引入到多联吡啶中,设计合成了新型三齿多吡啶配体[HC∧N∧N(PhMV2+Ph)],并以其合成了新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C1Pd{C∧N∧N(PhMV2+Ph}](PF6)2。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证实所得... 把电子受体苄基紫精引入到多联吡啶中,设计合成了新型三齿多吡啶配体[HC∧N∧N(PhMV2+Ph)],并以其合成了新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C1Pd{C∧N∧N(PhMV2+Ph}](PF6)2。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证实所得合成产物与设计结构一致;利用UV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光谱性质,两种配合物在可见光区有MLCT吸收;采用三组分的"S-R/D/C"体系,对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2的光解水制氢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ClPt{C^N^N(PhMV2+)}](PF6)2及没有实现敏化剂与电子中继体MV2+直接连接的四组分体系ClPt[C∧N∧N(PhCH3)]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光敏剂与电子受体共价连接的Pt(Ⅱ)多吡啶类配合物,制氢效果并没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吡啶配体 pt(II)配合 Pd(II)配合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二硫醇盐的Pt(Ⅱ)吡啶-三嗪配合物的二阶NLO性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岷 李作盛 +1 位作者 张元 王璐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1-335,共5页
采用量子化学DFT B3LYP/LanL2DZ+6-31G*方法,研究不同二硫醇盐的Pt(Ⅱ)吡啶-三嗪配合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位原子间的距离与S C共轭链长度密切相关;在4种配合物中,吡啶和三嗪部分表现出给电子特性,二硫醇盐... 采用量子化学DFT B3LYP/LanL2DZ+6-31G*方法,研究不同二硫醇盐的Pt(Ⅱ)吡啶-三嗪配合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位原子间的距离与S C共轭链长度密切相关;在4种配合物中,吡啶和三嗪部分表现出给电子特性,二硫醇盐部分具有吸电子作用;金属Pt(Ⅱ)可作为给电子的共轭桥,4种配合物的偶极矩μ和极化率α成正比.NLO效应研究表明,4种配合物均具有较大的βtot值,可以作为潜在的NLO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配合 密度泛函理论(DFT) 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的三种镉(Ⅱ)配合物晶体结构、荧光表征和Hirshfeld表面分析
11
作者 张力杨 杨冬冬 +2 位作者 李宁 杨元宇 马琦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3-1952,共10页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Hppb)配体,成功合成3种溴离子参与配位的不同Cd(Ⅱ)配合物[Cd(Hppb)_(2)Br_(2)](1)、[Cd_(2)(ppb)_(2)Br_(2)](2)和[Cd(Hppb)Br_(2)]n(3),并确定了其结构特征。在3种配合物中,Cd(Ⅱ)离子、配体、溴离...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Hppb)配体,成功合成3种溴离子参与配位的不同Cd(Ⅱ)配合物[Cd(Hppb)_(2)Br_(2)](1)、[Cd_(2)(ppb)_(2)Br_(2)](2)和[Cd(Hppb)Br_(2)]n(3),并确定了其结构特征。在3种配合物中,Cd(Ⅱ)离子、配体、溴离子的比例分别为1∶2∶2、1∶1∶1、1∶1∶2,最终得到单核(0D)、双核(0D)、一维骨架的不同结构。配合物1中的Cd(Ⅱ)配位环境为轻微扭曲的八面体几何结构,而配合物2和3的中心离子则显示出扭曲的四方锥几何结构。3个配合物的ppb-或Hppb配体的连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配合物1中,2个Hppb配体为μ_(1)⁃κN,N'配位模式。而在配合物2中,2个ppb-配体为μ_(2)⁃κN,N'∶κO配位模式,并且作为2个μ1,1桥连接2个Cd(Ⅱ)离子形成双核结构单元,2个Cd离子之间的距离为0.4091(4)nm。在3中,中性Hppb配体为μ_(2)⁃κN,N'∶κO配位模式,并通过μ1,6桥连接Cd(Ⅱ)离子,沿b轴形成一维无限延长的链。利用Hirshfeld表面分析和二维指纹图对这3种配合物进行了研究。此外,配合物1~3的光致发光特性表明,配位阴离子Br-对Cd(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 Cd()配合 发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学刚 程延祥 +1 位作者 耿延侯 王利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5-470,共6页
设计合成了以对乙烯基苯撑齐聚体为桥的双2,2′:6′,2″-三联吡啶配体,经过分步配位,得到双核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 光谱研究表明,这类配合物在室温下存在强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峰. 常温下由于其激发态寿命太短而无... 设计合成了以对乙烯基苯撑齐聚体为桥的双2,2′:6′,2″-三联吡啶配体,经过分步配位,得到双核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 光谱研究表明,这类配合物在室温下存在强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峰. 常温下由于其激发态寿命太短而无荧光发射,而在低温(77 K)下,则表现出红光发射(639~641 nm). 双核配合物中基于中心离子钌的可逆的氧化电位在+1.25 eV左右,基于三联吡啶单元的第一还原电位位于-1.15 eV左右,第二还原电位则位于-1.38 eV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 双核钌()配合 光谱法 电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吡啶基三联吡啶配体的锌(Ⅱ)和镉(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苑亚南 王子璇 +3 位作者 王朝阳 宋瑶瑶 王庆伦 杨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78-1886,共9页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Zn(2-pyterpy)_(2)](ClO_(4))_(2)·0.25H_(2)O(1)和[Cd(2-pyterpy)_(2)]_(2)(ClO_(4))_(4)·2.33H_(2)O·CH_(3)OH(2)(2-pyterpy=4’-(2-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Zn(2-pyterpy)_(2)](ClO_(4))_(2)·0.25H_(2)O(1)和[Cd(2-pyterpy)_(2)]_(2)(ClO_(4))_(4)·2.33H_(2)O·CH_(3)OH(2)(2-pyterpy=4’-(2-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X射线粉末衍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激发波长为405 nm时,固态配合物1和2的荧光峰分别位于539和547 nm。在甲醇溶液中,配合物1和2的激发波长分别为357和352 nm,荧光峰分别为408和371 nm;亚稳态光酸mPAH1的最佳激发波长和荧光波长分别为467和556 nm。用mPAH1滴定配合物1,则mPAH1使配合物1在408 nm处的荧光猝灭,猝灭常数K_(SV)为2.961×10^(4) L·mol^(-1),但荧光寿命基本不变,这归因于内滤效应。相反,用配合物1滴定mPAH1,则混合溶液在556 nm处的荧光增强,这归因于mPAH1使配合物1部分质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配合 镉()配合 亚稳态光酸 三联吡啶 内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联吡啶异配体对构筑单核钴(Ⅱ)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合成和磁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蕊 张舒雅 +3 位作者 王润国 孟银杉 刘涛 朱元元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77-1486,共10页
三联吡啶及其衍生物构筑的钴(Ⅱ)配合物构成了一大类钴(Ⅱ)自旋交叉家族化合物,然而目前报道的配合物大多由同种配体与钴(Ⅱ)离子组装形成。本文报道了3例由互补三联吡啶配体对定向组装的单核钴(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自旋交叉性质,它们的... 三联吡啶及其衍生物构筑的钴(Ⅱ)配合物构成了一大类钴(Ⅱ)自旋交叉家族化合物,然而目前报道的配合物大多由同种配体与钴(Ⅱ)离子组装形成。本文报道了3例由互补三联吡啶配体对定向组装的单核钴(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自旋交叉性质,它们的固态自旋交叉行为可以通过三联吡啶4位的取代基有效调控。其中原型配合物1和三氟甲基取代的衍生物3在低温时为完全低自旋态(S=1/2),随着温度升高到400 K,部分铁(Ⅱ)离子的自旋态转变为S=3/2。氟取代衍生物表现出溶剂依赖的自旋转变行为,带有3个结晶水的配合物2晶体呈现与1和3类似的不完全自旋转变,然而在高温下完全脱除水分子的样品在260~340 K产生一个宽度约为50 K的热滞回线。有趣的是,配合物2晶格中的水分子的吸附和脱附在结构和磁性上均是可逆的。此外,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可以调控中心钴离子的电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交叉 二价钴配合 三联吡啶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羟基-3-氯)苯基-2,2′∶6′,2″-三联吡啶C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玉君 陈振锋 梁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89-2094,共6页
以4-(2-羟基-3-氯)苯基-2,2′∶6′,2″-三联吡啶(HL)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铜(Ⅱ)配合物[Cu2(μ-L-κO,O)2Cl2](1),并通过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元素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中心铜(... 以4-(2-羟基-3-氯)苯基-2,2′∶6′,2″-三联吡啶(HL)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铜(Ⅱ)配合物[Cu2(μ-L-κO,O)2Cl2](1),并通过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元素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中心铜(Ⅱ)离子为五配位扭曲四方锥几何构型,每个铜离子与1个Cl-以及来自配体(L-)的2个N原子和2个羟基O原子配位,2个铜(Ⅱ)离子通过羟基的桥联形成双核结构。MTT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所选5种癌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尤其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高达(84.30±1.28)%,其IC50值为(3.36±0.43)μmol·L-1。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能诱导MGC80-3细胞凋亡。在配合物1浓度为4.5μmol·L-1时,MGC80-3的凋亡百分数为41.4%。此外,配合物1将MGC80-3细胞阻滞于G1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 铜()配合 抗肿瘤活性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黔玲 刘剑洪 +5 位作者 张培新 任祥忠 李翠华 洪伟良 刘建忠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髤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配体 CD光谱 影响 作用 减弱 体形 铜()配合 吡啶 取代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RN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宏 邓洪 +4 位作者 胡红雨 刘建忠 巢晖 刘杰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A new 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 [Ru(phen) 2(pMIP)] 2+(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MS and 1H NMR. Spectrosco... A new ruthenium polypyridine complex, [Ru(phen) 2(pMIP)] 2+(phen=1,10-phenanthroline, pMIP=2-(4-methylphenyl)imidazo phenanthrol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MS and 1H NMR. Spectroscopic method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Ru (Ⅱ) complex with yeast tRNA systematic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lex binds to yeast tRNA with an intercalative mode possibly, and interacts with yeast tRNA enantiosel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spectroscopic method is effective on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Ru (Ⅱ) complexes with RNA.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is potentially useful in the design of new RNA-targeting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光谱学研究 吡啶钌()配合 RNA 相互作用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翠莲 吴悦 +2 位作者 周益明 李一志 郑和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71-1776,共6页
制备了一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Ru(bipy)2(Pyap)](PF6)2(1)(bipy=2,2′-联吡啶,Pyap=4-(2-吡啶亚甲氨基)-苯酚),研究了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UV-Vis、PL、XRD、CV、IV等表征。将配合物1的水... 制备了一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Ru(bipy)2(Pyap)](PF6)2(1)(bipy=2,2′-联吡啶,Pyap=4-(2-吡啶亚甲氨基)-苯酚),研究了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UV-Vis、PL、XRD、CV、IV等表征。将配合物1的水溶液自然蒸发,得到配合物[Ru(bipy)2(Pyap)](PF6)2·H2O(2)的晶体,我们测定了它的单晶结构,配合物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乙腈溶液在410~490nm处有较宽的对应于MLCT跃迁的紫外吸收峰。在波长为400nm光的激发下,分别在436、463、490nm处各出现了1个荧光发射峰。其CV曲线表明1有2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0.158V处有1个不可逆的氧化峰。用配合物1作为光敏染料组装成电池,测得最大输出功率Pmax为0.025mW,短路电流Isc为0.142mA,开路电压Voc为402mV,填充因子ff为0.444,光电转化效率η为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钌()配合 敏化染料 太阳能电池 晶体结构 光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Cu(Ⅱ)、Ni(Ⅱ)与N-氧化-2,6-二甲酰吡啶Schiff碱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阎世平 程鹏 +4 位作者 夏庆 许宏山 姜宗慧 廖代正 王耕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Robson和Okaw等用2,6-二甲酰-4-取代的酚和合适的多胺缩合成了一系列的大环双核配体及其双核配合物(a),并对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光谱和磁性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N-氧化-2,6-二甲酰吡啶和多胺缩合生成大环配体及... Robson和Okaw等用2,6-二甲酰-4-取代的酚和合适的多胺缩合成了一系列的大环双核配体及其双核配合物(a),并对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光谱和磁性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N-氧化-2,6-二甲酰吡啶和多胺缩合生成大环配体及其配合物的报道。为研究大环双核体系中不同桥连原子对金属间磁相互作用的影响,我们首次以N-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 镍() N-氧化-2 6-二甲酰吡啶 双核配合 大环配合 磁性 结构 西佛碱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及镍(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罗世霞 陈晓靓 +2 位作者 朱淮武 张笑一 卫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5-808,共4页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进而推断出镍(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以2个酰胺负离子N和1个吡啶环N原子为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Ni(Ⅱ)通过三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Ni(Ⅱ)采取dsp2杂化轨道方式与配位原子构成配位键,中心金属Ni(Ⅱ)的配位数为4,1个Ni(Ⅱ)与1个三齿配体L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构型的低自旋镍(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酰胺 镍()配合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