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步辐射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玉烜 张新夷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28,共17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同步辐射进行X射线三维成像的工作原理及进展状况 ,详细论述了X射线三维成像的两种方法 ,X射线全息及CT技术 ,以及通过两者的结合 (HCT)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有关理论与实验技术 ;介绍了同轴全息中消除“双生像”噪声... 本文介绍了利用同步辐射进行X射线三维成像的工作原理及进展状况 ,详细论述了X射线三维成像的两种方法 ,X射线全息及CT技术 ,以及通过两者的结合 (HCT)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有关理论与实验技术 ;介绍了同轴全息中消除“双生像”噪声的数字方法 ,讨论了影响分辨率的各种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三维成像 显微成像 同步辐射 CT x射线全息 H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缺陷三维成像的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钛合金疲劳寿命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方燕玲 谢成 +4 位作者 吴圣川 张杰 杨光 齐世文 李飞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80,共9页
应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三维X射线成像技术获取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Ti-6Al-4V合金的特征参数,结合高周疲劳试验分析缺陷对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考虑缺陷特征参数对已有Z参数疲劳寿命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X参数疲劳寿命模型。结果表明:所制造T... 应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三维X射线成像技术获取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Ti-6Al-4V合金的特征参数,结合高周疲劳试验分析缺陷对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考虑缺陷特征参数对已有Z参数疲劳寿命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X参数疲劳寿命模型。结果表明:所制造Ti-6Al-4V合金存在气孔及未熔合缺陷;不同应力水平下合金的疲劳寿命均存在较大的离散性,50%存活率下合金的疲劳极限为679MPa,多数疲劳裂纹萌生于气孔、未熔合缺陷处;由X参数疲劳寿命模型得到的X参数-疲劳寿命曲线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785,比由Z参数疲劳寿命模型得到的提高了近20%,疲劳寿命离散性显著降低,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 三维x射线成像 缺陷 疲劳寿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三维成像原位试验机研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虞雨洭 吴正凯 吴圣川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104,111,共16页
先进材料及结构的损伤表征和在役性能评价是重大装备研发与服役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依托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在金属材料细观损伤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兼容于同步辐射光源相应光束线站的各类原位加载... 先进材料及结构的损伤表征和在役性能评价是重大装备研发与服役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依托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在金属材料细观损伤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兼容于同步辐射光源相应光束线站的各类原位加载装置对材料内部微结构损伤演化的动态高分辨表征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依托世界各大高性能光源的原位加载试验机研制进展与应用成果,重点阐述了可实现单向拉压、循环加载及具备极寒、高温、真空等样品环境的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的原位加载装置的设计原理及结构特点。最后,结合第三代高能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特点、先进光源线站建设、高通量试验要求等,对材料原位加载条件下的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成像进行了展望,指出开发集拉伸、压缩、低周疲劳、高周疲劳和超高周疲劳加载机构于一体的多功能原位试验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光源 x射线三维成像 原位疲劳试验机 微结构损伤演化 疲劳裂纹萌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尺度CT成像表征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 被引量:176
4
作者 白斌 朱如凯 +5 位作者 吴松涛 杨文静 Jeff Gelb Allen Gu 张响响 苏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9-333,共5页
为全面表征致密储集层微观孔喉分布及结构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砂岩储集层样品进行纳米—微米多尺度CT三维成像研究。首先利用低分辨率微米尺度X-CT扫描获取直径为2.54 cm岩心柱内部微米级别孔喉结构特征,然后根据微... 为全面表征致密储集层微观孔喉分布及结构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砂岩储集层样品进行纳米—微米多尺度CT三维成像研究。首先利用低分辨率微米尺度X-CT扫描获取直径为2.54 cm岩心柱内部微米级别孔喉结构特征,然后根据微孔分布特征,制备多个直径为65μm的样品进行高分辨率纳米尺度扫描,重构纳米级微孔三维结构模型,最终计算出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微米尺度下,孔喉大小不一,直径为5.4~26.0μm,呈孤立状,局部呈条带状;在纳米尺度下,微孔直径主要为0.4~1.5μm,纳米级微孔数量增多,孔喉为管状、球状,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或表面。纳米级球状微孔连通性较差,三维空间呈孤立状,多仅作为储集空间,而纳米级短管状微孔具有一定的连通性,与微米级管状微孔和邻近孤立球状纳米微孔具有一定连通性,兼具喉道与孔隙的双重功能。数值计算样品渗透率为0.843×10 3μm2,孔隙度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CT三维成像 致密砂岩储集层 微观孔喉 纳米—微米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cture evolution 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subjected to liquid nitrogen thermal shocking 被引量:3
5
作者 YAN Hong TIAN Li-peng +3 位作者 FENG Rui-min Hani MITRI CHEN Jun-zhi ZHANG 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846-1860,共15页
Thermal shocking effect occurs when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ervoirs meet liquid nitrogen(LN2)of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3D via X-ray microcomputer tomography(μC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 Thermal shocking effect occurs when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ervoirs meet liquid nitrogen(LN2)of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3D via X-ray microcomputer tomography(μC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re employed to visualize and quantif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in coal after LN2 thermal shocking treatments.LN2 thermal shocking leads to a denser fracture network than its original state with coal porosity growth rate increasing up to 183.3%.The surface porosity of theμCT scanned layers inside the coal specimen is influenced by LN2 thermal shocking which rises from 18.76%to 215.11%,illustrating the deformation heterogeneity of coal after LN2 thermal shocking.The cracking effect of LN2 thermal shocking on the surface of low porosity is general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high surface porosity,indic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LN2 thermal shocking on low-permeability CBM reservoir stimu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 scanned coal matrix in the coal powder and the coal block after the LN2 thermal shocking presented a large amount of deep and shallow progressive scratch layers,fracture variation diversity(i.e.extension,propagation,connectivity,irregularity)on the surface of the coal block and these we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al speci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nitrogen thermal shocking coalbed methane micro fracture 3D via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