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区域生长与图割算法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三维分割 被引量:11
1
作者 姜伟 吕晓琪 +1 位作者 任晓颖 任国印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2-1466,共5页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关像素,得到结构简化、感兴趣区域较突出的图像;其次,对简化后的图像,结合灰度和空间信息构造网络图;最后,利用图割理论实现网络图分割,得到冠状动脉分割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图割方法相比:在分割效率上,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的分割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效率提高了51.7%;在绘制质量上,得到的冠状动脉分割图像目标区域完整,有助于医师对病变的正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割算法 区域生长 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3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前方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康忠山 王文军 +2 位作者 曹琼钦 朱一平 晏怡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量与腰椎前方血管位置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三维CT重建图像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39.1mm,女性平均37.4m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27.1mm,女性平均25.9m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6.7mm,女性平均34.6mm;腹主动脉分叉角男性平均56.3°,女性平均58.9°;髂总静脉汇合角男性平均63.1°,女性平均65.7°;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夹角男性平均53.6°,女性平均57.3°。结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位置具有多变性,以腹主动脉分叉点为甚,术前行腰椎3D-CTA检查能明确血管解剖,为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腹腔镜 腰椎间融合 三维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慧 王夏红 赵建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 数字减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裘敏剑 章士正 +1 位作者 张峭巍 郑伟良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临床上经DSA证实的12例(共15个病灶)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三维CTA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伪彩技术观察...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临床上经DSA证实的12例(共15个病灶)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三维CTA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伪彩技术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毗邻关系;采用仿真内镜技术和透明化技术相结合观察病变血管的内部情况;并应用电影功能快速回放以动态观察。结果:三维CTA对15个病灶中除1个动脉狭窄未能显示外,其余病变能清晰辨认,包括6个动脉瘤,6个动静脉畸形,1个动脉狭窄,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血管造影技术,综合应用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脑血管病变的形态和空间毗邻关系,能用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并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ct血管造影 血管病变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被引量:5
7
作者 徐亚 虞正权 李中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模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知非 廖达光 张天一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 8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确定动脉瘤位置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夹闭...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 8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确定动脉瘤位置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前后,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蒂结构和穿通支,并证实动脉瘤夹的位置。结果: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血管和骨结构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基本一致,在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动脉瘤周围的解剖,特别是细小穿动脉。术后复查3D-CT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3D-CTA模拟手术有助于迅速找到并显露动脉瘤,神经内镜辅助有利于深部血管的保护,二者联合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出血动脉瘤 被引量:3
9
作者 马长城 王田力 王振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影 (DSA)发现存在动脉瘤。诊断均以手术证实。 结论 CTA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 ,对于急诊或危重病人应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的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爽 冯晓源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3D-EBCT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选择11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术前和术后的3D-EBCTA和 DSA对照研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 目的:探讨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3D-EBCT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选择11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术前和术后的3D-EBCTA和 DSA对照研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进行重建。结果:与DSA相比,术前3D-EBCTA对瘤巢、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及形态)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和81.8%,术后瘤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处理情况显示满意率为100%。结论:3D-EBCTA无创、价廉,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好方法,在术后随访方面可替代DSA,但在术前诊断上尚不能取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三维血管造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脑血管图像三维重建中的层间目标对齐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印胜 王明时 秦然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28-1133,共6页
在CT脑血管三维重建过程中,为了解决二维医学图像的层间目标对齐问题,提出了一种功效函数新算法.该算法根据图像的内部信息,一次性将断层图像移动到理想对齐位置的附近,然后在其目标周围寻找使相邻断层各匹配轮廓平均距离最小和功效函... 在CT脑血管三维重建过程中,为了解决二维医学图像的层间目标对齐问题,提出了一种功效函数新算法.该算法根据图像的内部信息,一次性将断层图像移动到理想对齐位置的附近,然后在其目标周围寻找使相邻断层各匹配轮廓平均距离最小和功效函数最小的位置,即为最佳对齐位置.用几何中心代替质量重心,求出各轮廓的质量重心,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医学图像 目标对齐 功效函数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脑动脉瘤的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陆永建 朱建坤 谭理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55-356,共2页
目的 :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Plus4Power型螺旋CT机对 2 0例颅内动脉瘤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 ,将其结果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影像片及开颅夹闭动... 目的 :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Plus4Power型螺旋CT机对 2 0例颅内动脉瘤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 ,将其结果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影像片及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并与手术所见相吻合。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是可靠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术 ,可弥补常规CT和MRA的不足。经手术实践证实 ,可依据其制定动脉瘤手术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 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管内超声与X射线造影图像融合的血管三维重建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正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23,共8页
针对X射线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各自显示血管形态的局限以及互补性问题,提出将两种数据进行融合,准确重建血管的方法。首先从在超声导管回撤路径起点拍摄的两个角度的造影图像对中提取出导管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采用基于snake模型的半... 针对X射线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各自显示血管形态的局限以及互补性问题,提出将两种数据进行融合,准确重建血管的方法。首先从在超声导管回撤路径起点拍摄的两个角度的造影图像对中提取出导管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采用基于snake模型的半自动方法从各帧超声图像中提取出血管壁的内外膜边缘。最后,在Frenet-Serret标架中确定各相邻帧超声图像间的相对方位后,利用非迭代的统计优化方法确定各帧超声图像沿导管轴向的绝对方位,完成两种数据的融合。采用临床数据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误差和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三维重建 图像融合 X射线血管造影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与MRI对照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关俊宏 王成林 +1 位作者 赵崇智 田边纯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88-591,共4页
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4例脑膜瘤(上矢状窦旁、大脑镰、鞍结节、三叉神经半月节各1例)进行了检查,并与MRI对照观察。结果显示:4例脑膜瘤在3D-CTA图象上立体结构鲜明,与周围血管、骨结构立体解剖关系... 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4例脑膜瘤(上矢状窦旁、大脑镰、鞍结节、三叉神经半月节各1例)进行了检查,并与MRI对照观察。结果显示:4例脑膜瘤在3D-CTA图象上立体结构鲜明,与周围血管、骨结构立体解剖关系显示清楚;MRI仅显示肿瘤的二维结构,需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才能判定肿瘤相关血管的来源和走行。结论:3D-CTA能清楚显示脑膜瘤的立体结构和与周围血管、骨结构的立体解剖关系,通过骨切削技术可模拟颅骨开瓣和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血管造影 脑膜瘤 NMR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郑伟 王运杰 +1 位作者 贾丛林 周玉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0-151,共2页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术 (3D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 2 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螺旋CT检查 ,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 2 4例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3D CTA对动脉瘤检出率达...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术 (3D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 2 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螺旋CT检查 ,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 2 4例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3D CTA对动脉瘤检出率达 10 0 % ;3D 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 ;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 3D CTA对DSA是一种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应用
16
作者 王永利 张建宁 杨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肿瘤破裂 急性期 3D-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 kVp条件下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头颈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陆晓平 王沄 +3 位作者 陈钰 王彦玲 徐敏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6-421,共6页
目的 评价100 kVp条件下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头颈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1年3至4月北京协和医院行头颈CTA检查的37例患者,采用100 kVp管电压进行CT扫描,基于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 3D)和深度学习高级智能Clear-I... 目的 评价100 kVp条件下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头颈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1年3至4月北京协和医院行头颈CTA检查的37例患者,采用100 kVp管电压进行CT扫描,基于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 3D)和深度学习高级智能Clear-IQ引擎(AiCE)低、中、高强度算法重建出4组图像,测量并计算横断位图像感兴趣区的平均CT值、标准差(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并分别对4组大脑前动脉矢状位最大密度投影图像进行主观评分(1分:差,5分:优秀)。结果 AiCE低、中、高强度和AIDR 3D组图像的SNR和CNR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iCE低、中、高强度和AIDR 3D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分别为(4.78±0.41)、(4.92±0.27)、(4.97±0.16)、(3.92±0.27)分,3组AiCE图像与AIDR 3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在头颈CTA检查图像质量方面,100 kVp条件下深度学习AiCE重建算法优于AIDR 3D,能够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可以在临床检查中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 深度学习重建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在C1-2水平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18
作者 黄学良 朱双芳 +2 位作者 林雨聪 周初松 张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9.5±14.7岁(20~88岁)。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是否存在C2椎动脉高跨、节段型椎动脉、窗口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起点下移及寰椎骨桥形成等椎动脉变异情况及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45.6%)患者在C1-2水平椎动脉存在变异,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C2椎动脉高跨有58例(33.9%),其中19例位于左侧,15例位于右侧,24例双侧存在;节段型椎动脉有2例(1.2%),均位于左侧;窗口型椎动脉有4例(2.3%),2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未发现小脑后下动脉从C1-2水平的椎动脉发出,但有16例(9.4%)患者小脑后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寰椎与枕骨大孔之间,其中13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此外,寰椎骨桥形成有32例(18.7%),其中11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16例双侧都存在。结论:C2椎动脉高跨是C1-2水平最常见的椎动脉变异,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三维重建CTA检查可清楚显示C1-2水平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椎动脉变异 C1-2内固定 C2椎动脉高跨 椎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模糊连接度的CT图像肝脏血管三维分割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睿 吴薇薇 +2 位作者 周著黄 姜涛 吴水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7,共10页
解决传统模糊连接度难以较好分割CT图像肝血管、需要多个种子点和较耗时等问题。改进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对最新的Jerman血管增强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的血管增强响应引入模糊亲和度函数;使用Otsu多阈值算法代替置信连接度,进行模糊... 解决传统模糊连接度难以较好分割CT图像肝血管、需要多个种子点和较耗时等问题。改进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对最新的Jerman血管增强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的血管增强响应引入模糊亲和度函数;使用Otsu多阈值算法代替置信连接度,进行模糊连接度算法的初始化。预处理包括自适应S型非线性灰度映射和各向同性插值采样;随后,执行改进的Jerman血管增强算法;再将其增强响应引入模糊亲和度函数,同时利用Otsu多阈值算法统计前景目标信息,对模糊连接度进行初始化;最终,结合单一种子点实现三维肝脏血管的自动分割。选用内含20例CT的公开数据集,定量评估改进的血管增强算法和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比度噪声比、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该血管增强算法的平均对比度噪声比为8.43 dB,优于传统血管增强算法。该血管分割算法的准确性达98.11%,优于基于置信连接度的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区域生长算法和水平集分割算法。此外,在分割算法的耗时方面,该算法也具有明显优势。提出的三维分割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CT影像中肝血管结构的不足,可提升分割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三维图像分割 血管增强 模糊连接度 增强ct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剂量扫描导引的低剂量心血管CT造影图像恢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蕴婉 刘洋 +4 位作者 黄静 曾栋 边兆英 张华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99-1303,共5页
目的探讨如何在保证诊断用心血管CT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的最佳方法。方法本文利用先前正常剂量扫描导引的非局部平均(ndiNLM)方法,结合先前正常剂量扫描的心血管CTA高质量图像,对当前低剂量扫描的心血管CTA图像... 目的探讨如何在保证诊断用心血管CT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的最佳方法。方法本文利用先前正常剂量扫描导引的非局部平均(ndiNLM)方法,结合先前正常剂量扫描的心血管CTA高质量图像,对当前低剂量扫描的心血管CTA图像进行恢复。结果仿真和临床心血管CTA数据实验表明,同传统非局部平均方法(NLM)相比,ndiNLM方法在抑制CTA图像噪声与伪影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心血管增强结构信息的优质保持。结论 ndiNLM方法可为CTA成像中的辐射剂量降低提供有力的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ct造影 低剂量 正常剂量扫描 正常剂量扫描导引的非局部平均滤波 图像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