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应用
1
作者 王永利 张建宁 杨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 肿瘤破裂 急性期 3D-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2
作者 段书朋 余万 +2 位作者 耿乐 陈爱东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1年1月—2023年3月行OPCABG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3例常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OPCABG(常规组),45例在CAG的基础上完善CCTA检查及三维图像重建辅助OPCABG(3D组),对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导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房颤、急性肾损伤、二次气管插管、脑梗死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心脏超声和CCTA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年CCTA及心脏超声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手术时间(250.7±41.4)min与常规组手术时间(271.0±57.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采用CAG指导OPCABG相比,增加CCTA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3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量化指标与栓塞程度、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启鸿 高晓杰 +2 位作者 林剑雄 张庆贤 黄金旗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横断面测量的肺动脉直径(PAD)、PAD/主动脉直径(AOD)、右心室直径(RVD)、RVD/左心室直径(LVD)与栓塞程度、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莆田市第... 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横断面测量的肺动脉直径(PAD)、PAD/主动脉直径(AOD)、右心室直径(RVD)、RVD/左心室直径(LVD)与栓塞程度、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莆田市第一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中高危APE患者53例。在CTPA横断面测量PAD、PAD/AOD、RVD、RVD/LVD,分析上述指标与CT栓塞指数(CTE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相关性。结果PAD、RVD、RVD/LVD与CTEI存在弱-中等度正相关(r分别为0.506、0.310、0.452,P值分别为<0.001、0.024、0.001),PAD/AOD与CTEI不存在相关性(r=0.247,P=0.075)。与NT-proBNP阴性组比较,阳性组PAD、PAD/AOD、RVD/LVD较高(均P<0.05),2组间R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PAD、PAD/AOD、RVD、RVD/LVD存在弱-中等度正相关(r分别为0.454、0.326、0.302、0.405,P值分别为0.001、0.017、0.028、0.003)。cTnI阴性组和阳性组间PAD、PAD/AOD、RVD、RVD/L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I与PAD、PAD/AOD、RVD、RVD/LVD均不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188、0.042、-0.021、0.139,P值分别为0.195、0.772、0.884、0.342)。结论CTPA横断面量化指标有助于评估APE栓塞程度和右心功能,但不能用于评估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动脉ct血管造影 量化指标 心脏生物标志物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慧 王夏红 赵建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 数字减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对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曾朝强 王晶 +2 位作者 高雪莲 张建英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80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受试者后期MACE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5例受试者,MACE发生率为31.4%(33/1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FFR(HR=1.217,P=0.00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HR=1.052,P=0.029)、斑块长度(HR=1.068,P=0.047)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56、0.701,联合指标建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预测能力高于△CT-FFR(Z=-2.001,P=0.04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Z=-2.402,P=0.016)、斑块长度(Z=-2.004,P=0.045)。结论△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斑块长度是预测CT-FFR灰区人群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 灰区 预后 血流储备分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7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8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15
9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梁彤杰 刘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0-192,21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横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P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合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螺旋ct血管造影 ct仿真内窥镜技术 动脉夹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区域生长与图割算法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三维分割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姜伟 吕晓琪 +1 位作者 任晓颖 任国印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2-1466,共5页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关像素,得到结构简化、感兴趣区域较突出的图像;其次,对简化后的图像,结合灰度和空间信息构造网络图;最后,利用图割理论实现网络图分割,得到冠状动脉分割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图割方法相比:在分割效率上,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的分割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效率提高了51.7%;在绘制质量上,得到的冠状动脉分割图像目标区域完整,有助于医师对病变的正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割算法 区域生长 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凌华威 潘自来 +5 位作者 陈憩 张仲伟 施卫平 吴振芳 江浩 何国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目的在于探讨CT血管造影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SCTA取代常规血管造影的可能性。方法25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SCTA和常规血管造影。2例单独经SCTA诊断后直接手术治... 目的在于探讨CT血管造影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SCTA取代常规血管造影的可能性。方法25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SCTA和常规血管造影。2例单独经SCTA诊断后直接手术治疗。结果25例动脉瘤中,SCTA准确检出了23例另2例小于3mm的动脉瘤未被SCTA检查发现。与传统血管造影相对照,S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2%。对于检测血栓性动脉瘤SCTA优于传统血管造影。结论本组研究表明SCTA结合MIP图像重建技术能较准确地诊断3m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并判断其大小,形态,瘤颈以及瘤内血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螺旋ct 血管造影 最大信号强度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雪 郭广阔 +3 位作者 冉启胜 张乐天 刘俊伶 赵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法选择422例患者为观察。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心率准备技术,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的心率准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合格率、检查准备时间、检查时间、美托洛尔服药率、重复扫描率、前门控扫描率、图像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检查准备时间为(34.8±1.9)min,少于对照组的(46.3±3.7)min;检查时间为(8.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1.7)min;美托洛尔服药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55%;重复扫描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5.2%;前门控扫描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30%,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前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的应用使各项环节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对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心率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仿真内镜技术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22
13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傅慧芳 江金带 李树欣 周少萍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血管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肾动脉狭窄(RAS)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RAS及1例RAS肾切除术后患者行肾动脉SCTA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血管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肾动脉狭窄(RAS)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RAS及1例RAS肾切除术后患者行肾动脉SCTA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3例同时行肾动脉血管CTVE成像。结果:SCTA 2DCT图像显示7例RAS患侧肾体积明显缩小,肾皮质明显变薄,无或部分强化。7例RAS SSD和MIP均可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与范围,但不能显示肾段较小肾动脉的狭窄情况。1例RAS肾切除术后MIP和SSD未见肾动脉及其分支显示。3例肾血管CTVE能显示狭窄的肾动脉开口及管腔明显变窄。结论:SCTA及CTVE是诊断肾动脉主干狭窄的有效方法,基本上可代替动脉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仿真内镜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晓青 左长京 +4 位作者 田建明 邵成伟 王敏杰 生晶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minvs11.01±1.89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vs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减影技术 血管造影 狭窄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亚 虞正权 李中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模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柏冬 张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2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3例椎动脉正常,8例单侧管腔变细,2例走行异常,3例血管硬化,8例管腔局限性狭窄,3例左侧受压,4例右侧受压,5例血管走行迂曲。对照组2例椎动脉变细。2组椎动脉直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左矢径、左三维直径,横突内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图像清晰,且对椎动脉直径和横突内径测量准确,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联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知非 廖达光 张天一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 8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确定动脉瘤位置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夹闭...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 8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确定动脉瘤位置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前后,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蒂结构和穿通支,并证实动脉瘤夹的位置。结果: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血管和骨结构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基本一致,在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动脉瘤周围的解剖,特别是细小穿动脉。术后复查3D-CT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3D-CTA模拟手术有助于迅速找到并显露动脉瘤,神经内镜辅助有利于深部血管的保护,二者联合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三维ct血管造影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出血动脉瘤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长城 王田力 王振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影 (DSA)发现存在动脉瘤。诊断均以手术证实。 结论 CTA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 ,对于急诊或危重病人应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延洁 王秋霞 张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者为大BSA组。然后基于BSA计算碘对比剂的用量[造影剂用量(mL)=(BSA×10/碘浓度)],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0 s。利用Revolution CT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成像。由具备5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分法对A组和B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同时测量两组患者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6支血管的CT值及信噪比(SNR)值。结果: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数值均能达到3分以上,可满足诊断要求,且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ICC)较好(分别为0.81、0.71)。客观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显影效果较好,且冠状动脉CT值和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冠状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合适且均一,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面积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碘对比剂 Revolution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双能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斌 赵卫 +4 位作者 吴莉 柯腾飞 李青青 马晓峰 杨亚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3-536,541,共5页
目的探讨具有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SPS)的双能量扫描技术(DE)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先后行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CT扫描采用SPS-DE技术,对SPS-DE-CTA的图... 目的探讨具有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SPS)的双能量扫描技术(DE)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先后行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CT扫描采用SPS-DE技术,对SPS-DE-CTA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种方法显示的动脉瘤部位、数目、瘤颈显示程度以及瘤长径、短径和瘤颈宽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PS-DE-CTA的图像质量均在4分以上,能满足诊断要求;以3D-DSA为诊断标准,SPS-DE-CTA检测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为100%。SPS-DE-CTA共检出63个动脉瘤,瘤长径、短径和瘤颈宽度分别为(4.96±1.47)mm、(4.01±1.59)mm和(3.02±0.75)mm。3D-DSA共检出63个动脉瘤,瘤长径、短径和瘤颈宽度分别为(4.89±1.52)mm、(3.89±1.56)mm和(2.91±0.73)mm。以3D-DSA为诊断标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动脉瘤部位、数目及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瘤长径(r=0.963)、瘤短径(r=0.968)和瘤颈宽度(r=0.856)有很好的相关性(P=0.000)。结论 SPS-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 颅内动脉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