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在然 卢鹏超 +1 位作者 刘秀颖 赵宗茂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155,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一种独特的外周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神经血管压迫/接触(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contact,NVC)已经证实是TN的主要病因,术前识别NVC有助于选择TN的适当治疗方...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一种独特的外周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神经血管压迫/接触(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contact,NVC)已经证实是TN的主要病因,术前识别NVC有助于选择TN的适当治疗方案。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TN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MVD能否成功与责任血管判定的精准性有密切的关系。常规MRI序列无法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随着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HR)MR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HR MRI序列如三维稳态序列等,可以用来评估TN患者NVC的大部分特征。同时联合HR MRI序列的多模态成像、血流动力学评估及扩散张量成像能够提高诊断准确度,为MVD的临床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综述了3D HR MRI技术在TN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血管压迫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成像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价值
2
作者 李帅 金韵 +3 位作者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田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4,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70)岁,男67例、女26例。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对比分析责任斑块组与非责任斑块组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其中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症状,且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成像(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出现高信号,即新鲜梗死;非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可疑缺血性脑卒中/TIA的临床症状,但头颅MRI DWI和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均未出现异常高信号。结果责任斑块组患者61例,非责任斑块组患者32例。责任斑块组的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799,95%CI 1.303~2.484,P<0.001)、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OR=1.076,95%CI 1.027~1.128,P=0.002)及斑块内出血(OR=30.708,95%CI 2.563~367.925,P=0.007)与责任斑块独立相关。结论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是后循环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能有助于识别此类责任斑块,并能够识别具有此类特征斑块的个体,从而为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责任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高分辨率延迟期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3
作者 匡静 黄松涛 +1 位作者 黄小华 胡云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69,21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高分辨率增强延迟期图像的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154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高分辨率增强延迟期图像的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154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将Ⅰ级、Ⅱ级纳入低级别组和Ⅲ级纳入高级别组。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07)和验证组(n=47)。利用3D slicer勾画病灶边缘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特征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模型、影像学模型,以及影像学-临床-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评估模型的效能,模型比较采用DeLong检验。通过SHAP分析可视化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度和重要性。结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肿瘤边界、细胞增殖因子(Ki-67)、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影像学-临床-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分级的AUC值最高,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23~0.891)、0.890(95%CI:0.795~0.984)。两种独立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中,logistic影像组学模型无明显过拟合,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55~0.846)、0.801(95%CI:0.667~0.936)。临床模型、影像学模型在训练组的AUC分别为0.661(95%CI:0.551~0.771),0.600(95%CI:0.493~0.706),在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89(95%CI:0.645~0.933),0.708(95%CI:0.565~0.850)。结论联合模型术前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分级的效能较好,可为临床术前治疗乳腺癌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 高分辨率延迟期成像 浸润性乳腺癌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特征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4
作者 龚宇 于淼 +8 位作者 田甜 张继伟 胡军 崔志新 白雪东 韩凤伟 褚会松 王占森 呼铁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依据术后影像学随访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比较两组术前影像学评估斑块特征。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14例,支架内未狭窄组52例。斑块分布多位于下侧壁(37.8%)和腹侧壁(2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支架内未狭窄组,支架内再狭窄组负性重构(64.2%比28.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6,P=0.049);支架内再狭窄组斑块负荷79.09±8.82,支架内未狭窄组为69.46±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3,P=0.003);支架内再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为(16.02±4.24)mol/L,支架内未狭窄组为(12.05±3.34)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7,P<0.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中明显强化斑块更多(78.5%比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1,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OR=1.225,95%CI:1.040~1.443,P=0.015)与同型半胱氨酸(OR=1.676,95%CI:1.150~2.442,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负荷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AUC=0.765,95%CI:0.622~0.908,P=0.002,特异度0.731,灵敏度0.714;同型半胱氨酸AUC=0.767,95%CI:0.623~0.911,P=0.002,特异度0.942,灵敏度0.500;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887,95%CI:0.794~0.981,P<0.001,特异度0.904,灵敏度0.714。结论斑块负荷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中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方法
5
作者 苗长芬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37,共5页
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中受到双目视觉耦合干扰导致检测精度不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方法。采用视觉传感器与惯性传感器实现对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图像采集,通过激光点云特征提取和动态场... 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中受到双目视觉耦合干扰导致检测精度不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方法。采用视觉传感器与惯性传感器实现对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图像采集,通过激光点云特征提取和动态场景图像融合的方法实现对高分辨率的三维激光雷达合成,采用补偿滤波方法实现对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过程中的点云畸变矫正处理,通过局部滑动窗口的图特征匹配和深度学习模型,建立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的深度特征匹配模型,根据特征匹配结果和激光雷达帧图匹配结果,实现对高分辨率三维激光雷达成像目标检测。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目标检测的激光雷达成像在噪声干扰下,峰值信噪比最低为41 dB,检测精度达到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高分辨率 三维激光雷达成像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评估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6
作者 田霞 张雪凤 +3 位作者 彭雯佳 田冰 陆建平 邵成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518,共8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复发性和稳定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狭窄性颅内动...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复发性和稳定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随访时再次行3D hr-VW-MRI检查。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平扫和增强图像测量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斑块整体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在规律内科治疗的情况下,根据患者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同侧责任血管区是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再次发生脑梗死(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并出现相应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分为复发组和稳定组。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患者各项斑块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复发组患者的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斑块整体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两组的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 hr-VW-MRI能够有效评估复发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斑块特征,可为临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缺血性卒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鉴别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前侧壁直肠癌
7
作者 魏红 林娜 +4 位作者 戴丽梅 方孝栋 张贤炜 崔夏阳 蔡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1-62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与前侧壁直肠癌的高分辨率MRI影像征象差异,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行高分辨率MRI扫描的直肠EM患者20例和前侧壁直肠癌患者20例,分析病灶纵向长度及形态、轴向形态、T_(2)W... 目的:对比分析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与前侧壁直肠癌的高分辨率MRI影像征象差异,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行高分辨率MRI扫描的直肠EM患者20例和前侧壁直肠癌患者20例,分析病灶纵向长度及形态、轴向形态、T_(2)WI信号、T_(1)WI信号及增强信号强度、DWI信号强度及ADC值、病灶表面肠黏膜、病灶占肠周百分比、肠管牵拉变形、子宫直肠窝封闭、盆腔其他部位内膜异位灶等。结果:与前侧壁直肠癌组相比,直肠EM组患者的年龄更小,有痛经史及肠镜检查阴性患者占比更高,早期便血及粪隐血患者占比更低(P<0.001)。直肠EM组与前侧壁直肠癌组的病灶纵向形态、横向形态、T_(2)WI信号、DWI信号及ADC值、病灶表面黏膜、肠管有无牵拉、子宫直肠窝封闭、盆腔其他部位内异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肠管有无牵拉P=0.025,余均为P<0.001)。结论:高分辨率MRI可以准确评估矢状面及轴面病灶形态、T_(2)WI信号、DWI信号及ADC值、病灶表面肠黏膜存在与否及子宫直肠窝是否封闭等情况,有利于鉴别直肠EM与前侧壁直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直肠癌 高分辨率MRI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动脉闭塞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8
作者 杨旗 吴芳 +4 位作者 段祥攻 杨晓旭 武晔 宋海庆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 MRI,HR-MRI)在头颈部动脉闭塞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头颈动脉闭塞患者25例,采用32通道头颈联合专用线圈行头颈一体化HR-MRI成像...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 MRI,HR-MRI)在头颈部动脉闭塞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头颈动脉闭塞患者25例,采用32通道头颈联合专用线圈行头颈一体化HR-MRI成像,分析闭塞血管节段局部管壁特征和闭塞中远段腔内血栓信号特征。由2名神经内科医师结合纳入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闭塞病因进行评价并作为参考标准,比较常规管腔成像技术与常规管腔成像联合HR-MRI在病因分类中的准确率。结果 (1)25例急性头颈动脉闭塞患者均完成HR-MRI检查,共诊断闭塞血管31段,其中常规管腔成像诊断了21段,常规管腔成像+HR-MRI诊断了30段;动脉硬化性闭塞24段(19例),动脉夹层性闭塞4段(4例),动脉炎性闭塞3段(2例)。(2)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中,闭塞节段近端管壁均可见偏心性增厚;动脉夹层性闭塞均见典型的双腔征或新月形高信号壁内血肿;血管炎性闭塞血管节段中可见长节段环形增厚及强化。(3)常规管腔成像技术与常规管腔成像联合HR-MRI对病因分类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7.7%(21/31)和96.8%(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较于常规管腔成像技术,头颈联合HR-MRI可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对判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和动脉炎性病变等病因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成像 颈动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于瑾 白皛 +2 位作者 吴士文 徐蔚海 吴卫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67,共4页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是一项安全、无创、经济和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可以精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未来的临床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核磁扫描像素可达到亚毫米级,采用"黑血"技术,广泛应用于动脉管壁及斑块成分的...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是一项安全、无创、经济和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可以精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未来的临床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核磁扫描像素可达到亚毫米级,采用"黑血"技术,广泛应用于动脉管壁及斑块成分的研究。应用HRMRI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包括动脉重塑、斑块负荷、斑块内出血和强化、斑块分布等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可信度 被引量:7
10
作者 贾泽军 袁渊 +8 位作者 杨志刚 赵瑞 许奕 黄清海 赵文元 马小龙 邓晓群 洪波 刘建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02-1407,共6页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信度。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2月,对66例经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 M1段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进行HR MRI检查,测定MCA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umen ar...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信度。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2月,对66例经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 M1段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进行HR MRI检查,测定MCA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umen area,LAnarrow)、血管面积(vessel area,VAnarrow)及参考血管LAreference及VAreference,分析MCA斑块分布部位(前壁、后壁、上壁、下壁);比较2位研究者的定量测量及定性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其中一位研究者首次及1个月后的再次分析结果;ICC法分析观察者自身差异及不同观察者间差异。结果 HR MRI测量VAnarrow、VAreference、LAreference具有非常好的组间(ICC 0.801、0.843、0.808)及组内一致性(ICC 0.811、0.916、0.958);LAnarrow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一般(ICC 0.584、0.625),要差于其他3个指标。HR MRI判断有无斑块的一致性非常好(ICC 0.917、0.960);HR M RI判定MCA不同部位(上壁、下壁、前壁、后壁)斑块的组间(ICC 0.856、0.836、0.791、0.905)、组内(ICC 0.876、0.827、0.825、0.950)一致性较好。结论基于HR MRI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定量、定性分析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但对血管最狭窄处的定量分析可信度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中动脉 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夹层与椎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云 余元蒙 +2 位作者 李清 杨淑 吴昆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5-411,共7页
目的 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和椎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6例头颈动脉夹层患者,均行HR-MRI检查。根据动脉夹层累及部... 目的 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和椎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6例头颈动脉夹层患者,均行HR-MRI检查。根据动脉夹层累及部位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ICAD组(33例)和VAD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病史、吸烟、饮酒、外伤史、剧烈运动史、近期感染史、临床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HR-MRI特征(壁内血肿、双腔征、内膜瓣征、夹层动脉瘤、管腔狭窄及闭塞)的差异。结果 (1)ICAD组男性比例多于VA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8%(28/33)比60.9%(14/23),χ^(2)=4.156,P=0.041];而VAD组剧烈运动、头痛、头晕比例高于ICAD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4%(7/23)比3.0%(1/33),χ^(2)=6.225,P=0.013;43.5%(10/23)比18.2%(6/33),χ^(2)=4.250,P=0.039;56.5%(13/23)比21.2%(7/33),χ^(2)=7.360,P=0.007]。ICAD组和VAD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吸烟、饮酒、近期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恶心呕吐、TIA、缺血性卒中、SAH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R-MRI管壁特征中,ICAD组出现壁内血肿、双腔征、内膜瓣征的比例高于VAD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8%(27/33)比43.5%(10/23),χ^(2)=8.887,P=0.003;75.8%(25/33)比43.5%(10/23),χ^(2)=6.025,P=0.014;54.5%(18/33)比8.7%(2/23),χ^(2)=12.410,P<0.01]。ICAD组和VAD组管腔狭窄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3,P=0.007),其中ICAD组病变管腔多表现为中度狭窄[39.4%(13/33)]和重度狭窄[42.4%(14/33)],而VAD组病变管腔多为重度狭窄[69.6%(16/23)]和闭塞[21.7%(5/23)]。两组在形成夹层动脉瘤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D与VAD在性别、临床特征(剧烈运动、头痛、头晕)、HR-MRI管壁特征(壁内血肿、双腔征、内膜瓣征)及管腔狭窄程度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 临床特征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鹏 李佑祥 吕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057-1062,共6页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仍未完全研究清楚,但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炎症反应被认为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动脉瘤壁退行性改变则是上述因素作用的最终共同通路。目前临床上评价手段如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仍未完全研究清楚,但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炎症反应被认为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动脉瘤壁退行性改变则是上述因素作用的最终共同通路。目前临床上评价手段如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都是基于血流成像,无法反映动脉瘤壁的信息。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设备场强逐渐增高以及分子对比剂的发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评价血管炎症反应和滋养血管增生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相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瘤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椎动脉夹层合并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一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晓霞 武剑 黄小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599-601,共3页
患者女,50岁。主因“头晕、视物旋转6d加重伴意识不清4d”于2014年3月31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6d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成双,伴头痛、恶心,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病”并给予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 患者女,50岁。主因“头晕、视物旋转6d加重伴意识不清4d”于2014年3月31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6d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成双,伴头痛、恶心,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病”并给予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减轻。入院前4d患者出现短暂性牙关紧闭、双上肢屈曲、意识障碍,持续约10min缓解,转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接受醒脑静(20ml,1次/d)、依达拉奉(30mg,2次/d)、20%甘露醇(125ml,1次/6h)静脉滴注,治疗后意识转清,入院前3d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头部MRI显示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以“脑梗死”收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5年,脑梗死病史5年,并左侧肢体精细活动欠灵活,于2009年5月26日行DS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l段重度狭窄。人院体检:血压146/87mm Hg(1mm Hg=0.133kPa;右侧)、140/85mm Hg(左侧);嗜睡,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右侧注视时,可见细小的水平眼震;双侧咽反射消失;右侧上下肢肌力4+级,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掌颏(+),双侧Babinski征(+);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左侧为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分,洼田饮水试验拉^[2]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闭塞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的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妍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561-563,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发生于机体不同的血管,导致器官组织发生缺血性损害。目前,针对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研究拓宽了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认识,根据血管壁...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发生于机体不同的血管,导致器官组织发生缺血性损害。目前,针对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研究拓宽了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认识,根据血管壁斑块成分的不同,可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给予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活体组织上还可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目前,该项技术亦初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疾病的研究,为更加确切分析卒中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带来颅内血管疾病诊疗的革命性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37-339,共3页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e,HRMR-VWI)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直接观察颅内血管壁结构的精细改变.这一技术的运用已使我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从疾病发生后的形态改变层面提升至疾病的病理层面,对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判断,必将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疾病 高分辨率磁共振 管壁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白雪芹 李秋平 +4 位作者 吕鹏 刘豪 张宇浩 范薇 林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3.0 T常规头颅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及HRMRI扫描,将每例患者的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为梗死灶供血动脉上唯一的斑块或最狭窄处的斑块,非责任斑块为非供血动脉上的斑块及梗死灶供血动脉上非最狭窄处的斑块。由两名观察者独立判断斑块的强化等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的差异,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斑块强化等级与责任斑块的关系。结果 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118个,其中责任斑块52个,非责任斑块66个。责任斑块组中,40个斑块明显强化,9个轻度强化,3个无强化;非责任斑块组中,4个斑块明显强化,24个轻度强化,38个无强化。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斑块强化等级评价一致性高(Kappa>0.75)。责任斑块组斑块强化等级(Z=-7.787,P<0.01)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Z=-5.327,P<0.01)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为责任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74.3,95%CI:15.0~367.1,P<0.01)。结论三维HR-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好;斑块强化多见于责任斑块,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的精准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文君 刘翠翠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 目的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MRI扫描前后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因分型,以探讨HR-MRI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结果共入组139例患者。HR-MRI扫描前的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89例,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45例,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3例,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2例。经HR-MRI扫描后CISS分型为:LAA型108例,PAD型27例,OE型4例。PAD型18例及OE型1例经HR-MRI扫描证实为LAA型,UE型2例经HR-MRI扫描明确病因为OE型,共修正21例(15.11%)患者的病因诊断。结论HR-MRI可显示正性重构、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颅内动脉管壁特征,可协助明确卒中病因,实现临床医师对卒中患者的精准化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病因诊断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卒中动脉管壁成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俊芳 吴云成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12-516,共5页
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愈来愈受重视,HR-MRI已经逐渐被引入颅脑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当中,为卒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就高分辨率磁共振在... 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愈来愈受重视,HR-MRI已经逐渐被引入颅脑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当中,为卒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就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卒中动脉管壁成像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动脉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19
作者 林锐 吴仁华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853-855,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对比增强 相位对比 血管成像技术 非创伤性 临床实践 初期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几何形状改变与破裂关系:动脉瘤破裂前后的高分辨率磁共振三维成像
20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4-214,共1页
荷兰学者Schneiders等比较了动脉瘤破裂前后的几何形状,认为几何形状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以往由于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行颅内血管影像学检查的比例很少,因此很难获取与破裂相关的形状变化数据。该研究通过高质量的3... 荷兰学者Schneiders等比较了动脉瘤破裂前后的几何形状,认为几何形状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以往由于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行颅内血管影像学检查的比例很少,因此很难获取与破裂相关的形状变化数据。该研究通过高质量的3D影像技术,获得了动脉瘤破裂前后的3D几何模型,而且比较了动脉瘤体积和位置变化。神经放射专家对动脉瘤形状改变、动脉瘤周围血肿以及作用在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上的扩张效应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几何形状 磁共振三维成像 高分辨率 影像学检查 危险因素 颅内血管 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