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建立低渗透油藏三维非均质流体模型的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孙业恒 汪勇 +1 位作者 魏小蓉 戴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19,共3页
低渗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 ,储层内部油水分布、渗流规律各不相同 ,不同试验样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细管压力曲线差别大。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 ,用传统的一条或几条相对渗透率曲线来描述油田原始油水分布和含水上升规律不能满足... 低渗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 ,储层内部油水分布、渗流规律各不相同 ,不同试验样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细管压力曲线差别大。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 ,用传统的一条或几条相对渗透率曲线来描述油田原始油水分布和含水上升规律不能满足模拟精度的要求。根据储层分类系数 ,应用样品毛管压力曲线、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测井解释含水饱和度 ,提出了建立低渗透油田三维非均质流体模拟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并在实际模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三维非均质 流体模型 数值模拟 相对渗透率曲线 毛管压力曲线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储层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的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旭东 桑树勋 +6 位作者 周效志 刘世奇 韩思杰 王梓良 张守仁 吴见 张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3-2790,共18页
CO_(2)驱煤层气地质封存(CO_(2)-ECBM)强化煤层气开发、实现煤层气井增产的同时,将CO_(2)封存到深部煤层中,该技术极具发展前景。依托示范工程,基于地质建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仍是技术研发的重要路径。基于对角点地质模型和COMSOL Multi... CO_(2)驱煤层气地质封存(CO_(2)-ECBM)强化煤层气开发、实现煤层气井增产的同时,将CO_(2)封存到深部煤层中,该技术极具发展前景。依托示范工程,基于地质建模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仍是技术研发的重要路径。基于对角点地质模型和COMSOL Multiphysics地质建模能力的分析,利用拆分-重构法在COMSOL Multiphysics内建立了能有效描述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3号煤储层的三维空间展布和含气量、吸附时间、孔隙度、渗透率、弹性模量、泊松比非均质分布的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吸附-渗流-温度-应力-化学(AHTMC)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开展了控压注气方式的CO_(2)-ECBM数值模拟工作,分析了CO_(2)注入压力对CH_(4)增产、CO_(2)封存及煤储层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同时关井、序贯关井2种关井方式和省时提效、CH_(4)增产、CO_(2)封存以及3者综合兼顾4种CO_(2)-ECBM工程目标,优化了2种关井方式、分别实现4种工程目标场景下的CO_(2)注入压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15 a工期、5.5~9.5 MPa注气压力情况下,随着注入井CO_(2)注气压力的增加,生产井CH_(4)增产率、煤储层CO_(2)封存量均增加,最大可分别达14.39%和8.31×107 m3,含酸性裂隙水的煤储层区域扩大,受CO_(2)从生产井大量产出的影响,储层CO_(2)封存率降低,但保持在95%以上;(2)煤储层非均质性对煤层气井生产影响很大,煤层气井周围煤储层CH_(4)含气量越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CH_(4)增产效果越显著,周围煤储层吸附CO_(2)能力越强,CO_(2)产出速度越小;(3)同时关井和序贯关井方式下,CO_(2)注气压力对生产井组产出气CO_(2)体积分数和CH_(4)产气速度变化有显著影响,CO_(2)-ECBM工程结束时煤储层CH_(4)采收率随注气压力增加而降低,3.50、6.50、9.50 MPa的注气压力下分别为33.28%、18.90%、12.81%和41.63%、29.03%、23.01%;(4)以省时提效、CH_(4)增产、CO_(2)封存及3者综合兼顾为工程目标的CO_(2)最优注入压力在同时关井时分别为8.05、3.50、6.35和6.25 MPa,在序贯关井时分别9.50、9.50、3.50和9.50 MPa;(5)相较于同时关井,序贯关井在采用最优CO_(2)注气压力时能够通过延长工程时间获得较好的CH_(4)增产和CO_(2)封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煤层气地封存 三维非均质模型 煤层气增产 CO_(2)封存 注入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调剖后聚合物驱三维模型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宋吉水 李宜强 王华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模拟大庆某注聚油藏 ,制作了包含渗透率和厚度不同的 4个小层的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 ,尺寸 80× 80× 4.6 (cm) ,中央设注入井 ,四角设采出井 ,驱替中测定每层测量网点上的压力和电阻率 ,由电阻率求出该点含水率和含油率。驱替... 模拟大庆某注聚油藏 ,制作了包含渗透率和厚度不同的 4个小层的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 ,尺寸 80× 80× 4.6 (cm) ,中央设注入井 ,四角设采出井 ,驱替中测定每层测量网点上的压力和电阻率 ,由电阻率求出该点含水率和含油率。驱替程序如下 :水驱至含水 93% ,注入 10 0 0mg/L聚合物溶液 0 .5 7PV(模型 1,聚合物驱 )或先注入 0 .0 3PV调剖剂 ,成胶后注入 0 .5 4PV聚合物溶液 (模型 2 ,调剖 +聚合物驱 ) ,最后均水驱至含水 98% ,实验温度45℃。与聚合物驱相比 ,调剖 +聚合物驱中注聚采收率提高 2 .16 % ,最终采收率提高 2 .18% ,含水率下降滞后(最低点由 1.0 7PV移至 1.33PV) ,注聚后采收率上升也滞后。模型第 3层注入井到 3号采出井方向上 (含高渗条带 ) ,调剖 +聚合物驱中前一段压力梯度增幅较大 ,后一段则较小 ,这是强凝度调剖剂封堵了高渗条带的结果。给出了驱替结束时两个模型各层油饱和度分布图。聚合物驱后的油饱和度 ,第 1和第 4层分别为 0 .42和 0 .48,第 3层 1,2 ,4号采出井方向上为 0 .5 4,3号采出井方向上为 0 .42。与聚合物驱相比 ,调剖 +聚合物驱后第 3层各方向上油饱和度分布趋于均匀 ,第 3层采出油量略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调剖 三维非均质模型 驱油效果 剩余油分布 流动压力梯度 封堵高渗条带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隅角埋管抽放前后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兵建 陶占宇 +1 位作者 李军 谷龙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2-35,共4页
针对新安煤矿14211沿空留巷综放开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问题,对综放开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CFD数值模拟的理论,建立采空区瓦斯渗流的三维非均质模型,并得到了模型中相应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Fluent数值模... 针对新安煤矿14211沿空留巷综放开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问题,对综放开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CFD数值模拟的理论,建立采空区瓦斯渗流的三维非均质模型,并得到了模型中相应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沿空留巷综放开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有无情况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及浓度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通过上隅角瓦斯抽放可平均减少42%的上隅角和采空区的瓦斯,有效解决了沿空留巷综放开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从而保障了综放开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综放开采工作面 采空区瓦斯运移 三维非均质模型 上隅角瓦斯抽放 上隅角瓦斯积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深层油藏南区现今地应力场预测及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珂 戴俊生 +2 位作者 商琳 冯建伟 房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9,共11页
通过结合"岩心测试-测井计算-地震属性",构建高尚堡油田深层油藏南区(简称高深南区)三维非均质岩石力学场,并采用地质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无缝焊接技术,对高深南区现今地应力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提出压裂优势区和压裂优势... 通过结合"岩心测试-测井计算-地震属性",构建高尚堡油田深层油藏南区(简称高深南区)三维非均质岩石力学场,并采用地质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无缝焊接技术,对高深南区现今地应力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提出压裂优势区和压裂优势井段优选的建议。结果表明:高深南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NEE向,地应力数值变化范围大,呈西低东高的分布趋势,并满足垂向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SV>SHmax>Shmin),且Shmin为挤压应力,属于Ia类地应力状态;断层是影响高深南区应力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造成地应力数值和方向在断层附近表现出显著异常,岩石力学参数是引起断块内地应力场差异的重要原因,主要影响地应力的数值,埋深与地应力数值呈较高的线性关系;高深南区部分井的油层段具备较低水平应力差的条件,是形成复杂缝网条件的压裂优势区;地质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无缝焊接技术发挥了Petrel软件与Ansys软件的优势,还原了目标区块形态,精细刻画了断层,体现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提高了预测精度,为类似复杂断块区地应力精细预测提供了参考,为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三维非均质 现今地应力场 高尚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