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8
1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瑞利波频散与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35
2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1 位作者 胡家富 王光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63-677,共15页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 4°× 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 4°× 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反演程序求得了该区剪切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1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 3 0— 40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 2 5— 2 8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2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 6 0— 1 5 0km ,变化幅度较大 ,这与深部断裂分布及深层过程有关 ,但NS向剖面上各界面的起伏变化均比EW向剖面平缓 .3 .东南陆缘是东亚大陆的海陆过渡带 ,在深部表现为Moho界面埋深和地壳平均速度降低的地带 ,地幔深部界面的起伏形态充分表明 ,深浅介质结构和物质耦合的不均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面波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层 秦岭-大别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华南大陆 瑞利波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羌塘盆地的瑞雷波频散与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1
3
作者 滕吉文 胡家富 +4 位作者 张中杰 王光杰 赵爱华 陈云 张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32-648,共17页
本文利用我国地震台站数字记录的瑞雷波资料,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网格频散反演方法,求得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羌塘盆地的瑞雷波频散和群速度的三维结构。再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 本文利用我国地震台站数字记录的瑞雷波资料,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网格频散反演方法,求得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羌塘盆地的瑞雷波频散和群速度的三维结构。再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深层过程和三维模式,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大陆物质运移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主要内容为:①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盖层和上地幔低速层的结构、分区格局及其空间展布;②羌塘盆地深部构造背景与油气远景;③雅鲁藏布江地带断裂体系和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④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与深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雷波频散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记录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震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丁志峰 何正勤 +1 位作者 吴建平 孙为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209,T001,共9页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模拟地震台站和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 ,采用区域体波层析成像和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两种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结果非常相似 ,它们显示 ...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模拟地震台站和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 ,采用区域体波层析成像和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两种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结果非常相似 ,它们显示 ,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块体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区 ,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地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相对速度较低。这些结果与青藏高原南、北部处于碰撞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瑞利面波 地壳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与黄海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锐 周海南 +2 位作者 姚政生 马桂明 李全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9-36,共18页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相同。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大约沿30°N纬线)存在一条近EW走向的上地幔高速带。东海与黄海在地貌与地质、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品质因数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的差异,这与早第四纪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出现的左旋剪切破裂以及贝尼奥失带的右旋撕裂有关。作者推断:东海是新生代弧后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巴-大别山南麓-杭州湾-吐噶喇海峡是华北与华南地壳块体的分界线,琉球海沟的消减带是华南地壳块体的东界;东亚的现代构造运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上地幔的运动有关,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对中国大陆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 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权 裴顺平 +5 位作者 苏金蓉 刘雁冰 薛晓添 李佳蔚 李磊 左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双差地震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雷建设 周蕙兰 赵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2-811,T003,共11页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 ( 65°E— 80°E ,30°N— 45°N ,深度 0— 2 1 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 5 90 5 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 73个台站对 5 4 0 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 ,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 ( 65°E— 80°E ,30°N— 45°N ,深度 0— 2 1 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 5 90 5 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 73个台站对 5 4 0 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 ,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平面上 1°× 1°和不等的深度间隔 (随深度在2 0— 90km之间变化 )划分网格并设置初始三维速度模型 ,用近似弯曲快速射线追踪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 ,用LSQR方法进行反演 .反演结果的分辨率用检验板方法进行了讨论 ,并引入了定量描述还原程度质量的两个参数 .初步结果表明 :( 1 )天山山脉的 1 0km深度处 ,在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明显高速区 ,而在 74°E、41°N附近的低速区可能与天山地表大断层在该处被大幅错开相关 .在 75°E附近的天山山脉下 ,波速在 40— 60km深度偏高 ,而在 60—90km深度 (或更深 )又偏低 ,反映了天山下方构造和物性的复杂性 .( 2 )在由帕米尔构造“结”南侧往北直至天山以北的速度纵剖面上 ,显示了印度 -欧亚板块在帕米尔构造“结”地区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 :在抬高地面形成高原的同时 ,也把浅部速度较低的地壳岩石层介质俯冲拖曳到了深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 上地幔 P波 帕米尔地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细兵 熊振 +2 位作者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6-1222,共17页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联合反演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大虎 吴萍萍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85,共15页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MS7.0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6月23日)记录到的2 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 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MS7.0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6月23日)记录到的2 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 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浅部地壳的P波速度异常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即成都断陷盆地表现出与第四纪沉积有关的低速异常区;犍为、乐山一带的川中微升区和川青块体龙门山以西的邻近地带均表现为与构造抬升有关的高速异常;宝兴、康定附近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均呈局部高速异常分布.芦山地震震源位于高低速异常分界线附近且偏向高速体一侧,其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分布,可能与流体的存在有关.流体的作用导致中上地壳内部发震层的弱化,使孕震断层易于破裂,可能对芦山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这50km地震空区震源体的深度范围附近目前正处于高速异常区内,加之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又具有比较典型的断错地貌发育,使得该段地震空区(大邑—邛崃活动断裂破裂空段)现在所处的深浅部构造环境变得复杂,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区 层析成像 龙门山断裂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和爆破资料反演宁夏及邻区浅层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金春华 赵卫明 +1 位作者 陈晓非 蔡新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4-623,699,共10页
将有限差分正演及LSQR反演方法应用到宁夏及邻区,利用该区2003—2009年7年间的地震和爆破记录,经过重新细致分析,得到了具有4个以上台站清楚记录到初至波Pg和Pn到时的地震426次、爆破52次,剔除到时离散较大的数据后共有2788条记录.获得... 将有限差分正演及LSQR反演方法应用到宁夏及邻区,利用该区2003—2009年7年间的地震和爆破记录,经过重新细致分析,得到了具有4个以上台站清楚记录到初至波Pg和Pn到时的地震426次、爆破52次,剔除到时离散较大的数据后共有2788条记录.获得了不同深度的速度平面分布图像以及不同位置的深度速度剖面图像.得出深度0—5km的平均速度约为5.1km/s,深度5—25km的平均速度约为5.9km/s,深度25—30km的平均速度约为6.4km/s;浅层低速层主要分布在银川地堑、中卫清水河盆地,高速层主要分布在银川地堑西部的贺兰山区.此结论与该地区地质结构相符.深层高速层在中卫—同心断裂带一带最为显著,低速层主要分布在银川地堑及以西部分地区、固原清水河断裂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 有限差分法 LSQR反演方法 宁夏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甸盆地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启方 李雪强 孙平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94,共7页
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早期的盆地地震动模拟主要采用二维模型,不能反映真实的盆地地震波传播。近年来,三维盆地地震动模拟成为盆地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合理的三维盆地速度结构模... 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早期的盆地地震动模拟主要采用二维模型,不能反映真实的盆地地震波传播。近年来,三维盆地地震动模拟成为盆地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合理的三维盆地速度结构模型是研究的必要基础。施甸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典型小型盆地,其地震动研究对于探讨小型盆地地震动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施甸县城小区化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盆地内24个钻孔的土样和波速测量结果,探讨了盆地覆盖层的分布规律,给出了盆地内典型的第四纪覆盖层剖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施甸盆地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为研究历次地震中施甸盆地地震动异常和分析小型盆地地震动放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甸盆地 断层 剖面 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董治平 张元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6,共7页
利用天然地震记录资料,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区的三维速度图像.分层速度结果反映出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重要信息.①浅部沉积层的速度为5.00~6.15 km/s,垂直速度梯度接近0.15 km/s;结晶基底埋... 利用天然地震记录资料,对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区的三维速度图像.分层速度结果反映出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重要信息.①浅部沉积层的速度为5.00~6.15 km/s,垂直速度梯度接近0.15 km/s;结晶基底埋深约7 km,速度为6.15 km/s.②上地壳深达18 km,速度约为6.33 km/s;民乐盆地速度略高于祁连山和龙首山,阿拉善地块存在明显的向河西走廊下插的现象.③中地壳底部深约30 km,速度为6.58 km/s;较显著的速度变化区正位于北祁连与河西走廊过渡带.④下地壳厚度显示祁连山偏厚,莫霍面埋深为54 km;河西走廊稍薄,莫霍面深约为52 km;阿拉善地块莫霍面深53.5~53.0 km,介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之间.在34~42 km深度存在明显的低速层,速度约为6.5 km/s.研究认为,龙首山断裂带可能是逆冲性质的上地壳断层,昌马-俄博断裂可能是一条近直立的中地壳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部地区 三维速度结构 反演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模型参数化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露培 曾融生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4-43,共10页
本文针对三维速度反演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模型的参数化作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化方法.同以往采用的矩形分块或划分网格点的方法不同,将待求扰动场按其空间频率展开,反演各阶频率系数.从三维傅氏级数理论出发,导出了一... 本文针对三维速度反演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模型的参数化作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化方法.同以往采用的矩形分块或划分网格点的方法不同,将待求扰动场按其空间频率展开,反演各阶频率系数.从三维傅氏级数理论出发,导出了一个简明且便于计算的三维空间频谱展开公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空间域内离散模型和空间频率域内离散模型的不同之处. 理论分析表明,在空间域内采用过参数化离散模型来反演,会在所得到的解中混入人为的虚假结构,从而使反演解发生畸变.采用在频率域内离散模型的频谱参数化方法反演,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点.频谱参数化方法也使得我们可以过参数化(over-parameterization)离散模型,便于最大程度地从资料中提取正确信息,对模型的分辨程度完全取决于观测系统的分辨能力.这种方法在得到稳定的反演解的同时,还可得到观测系统在空间三个方向上的分辨率.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证实了以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反演 模型参数化 空间频率域展开 数值模拟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霞 陈时军 +3 位作者 张正帅 戴宗辉 李小晗 卢仲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8-1204,共17页
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000余次地震,其中M 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 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000余次地震,其中M 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以来庙岛群岛及附近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庙岛群岛地区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精定位结果。水平速度结构显示,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中上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胶东半岛北部海陆交会地区5km和16km深度层的介质速度高于北侧海槽水道区域,同时研究区10km和13km深度层的速度整体偏高,结构较稳定。速度结构剖面显示,大竹山岛震群发生在倾角较陡的2个低速体的夹层间,北长山岛震群则发生在小体积高速体边缘。结合研究区断层活动、区域应力累积水平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这2次震群活动主要是在区域应力增强(调整)的背景下,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区域断层的低应力摩擦引发的能量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双差层析成像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弧形构造区三维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颖 付虹 钱佳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60,共16页
利用2008—2021年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5.1地震走时数据,采用V_(P)/V_(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东南弧形构造区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生的2018年8月13... 利用2008—2021年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5.1地震走时数据,采用V_(P)/V_(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东南弧形构造区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生的2018年8月13日通海M_(S)5.0地震和2021年6月10日双柏M_(S)5.1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位于V_(P),V_(S)的高、低速异常的交界处或低速异常体的边缘,及低V_(P)/V_(S)异常体内。这可能意味着这2个地震所处深度范围内的流体或熔融对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而是因为震源位置介于脆、韧性岩体之间,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该位置更易发生脆性破裂。小江断裂、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下方深处存在高V_(P)/V_(S)异常体,结合区内温泉地球化学研究,推测高V_(P)/V_(S)异常体可能是地热流体而非熔融物质,地热流体的存在可能会削弱已表现为强闭锁的小江断裂带与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相交处的闭锁体,从而降低断层破坏的构造应力阈值并加速地震孕育过程,应重点关注地热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 弧形构造区 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V_(P)/V_(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体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欧亚及邻区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先琼 朱介寿 蔡学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0-94,共5页
根据体波层析成像技术,利用大量走时数据,做出0°~180°E,30°S~90°S范围内0~2889km深的三维速度分布图像,得到欧亚地区局部区域岩石圈及地幔的高分辨率速度结构,并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这些成像结果做进一步解释。
关键词 体波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来自近震层析成像的结果
17
作者 张志斌 赵晓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南天山地区架设的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8 a的观测资料,通过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均方根由1.29 s减小为0.64 s,震源位置的... 利用新疆测震台网在南天山地区架设的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近8 a的观测资料,通过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对该区域的近震事件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均方根由1.29 s减小为0.64 s,震源位置的不确定性约为0.1 km。三维速度结构显示,区域内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和纵向不均匀性,5 km深度处,阿图什背斜和柯坪断裂以北表现为高速异常,以南表现为低速异常,波速比整体上以高值为主;15 km和20 km深度处,研究区P波速度主要以高速异常为主;25~30 km深度处,研究区内P波高速异常转变为以近NE向低速异常为主,波速比也以近NE向低值异常为主。区域内地震活动性与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对应性,震源主要集中在P波高低速交界处的高速区域,同时波速比也偏向高波速比一侧。震源位置集中区的下方存在低速条带,该条带可为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提供有利的环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近震层析成像 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震资料测定岩石层的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天飞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2年第6期500-508,共9页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远震P波资料反演岩石层三维速度结构的新模型与方法;并将射线追踪方法引进上述模型与方法中。这种模型和方法同样可用于利用近震资料同时反演介质结构与震源参数。 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和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初始模型 射线追踪方法 三维速度结构 岩石层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盆地三维速度结构建模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振 陈学良 +2 位作者 高孟潭 李铁飞 鞠永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0-940,共11页
本文以玉溪盆地为例,提出了一种包含数据预处理、模型建立、模型修正和模型检验的建模方法.基于各类数据间不同的可信度,给出了消除各类数据间速度偏差的折减函数.为避免以往模型修正过程中对地震波形数据的依赖以及对地脉动H/V谱进行... 本文以玉溪盆地为例,提出了一种包含数据预处理、模型建立、模型修正和模型检验的建模方法.基于各类数据间不同的可信度,给出了消除各类数据间速度偏差的折减函数.为避免以往模型修正过程中对地震波形数据的依赖以及对地脉动H/V谱进行模拟等复杂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型修正方法,即根据基阶瑞雷波H/V谱与实测地脉动H/V谱形状变化相似的原则,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依据为:在玉溪盆地中,单个地脉动测点所在位置处的地下速度结构中各沉积层面的深度均增加约15m时,由该点的地下速度结构得到的基阶瑞雷波H/V谱的波峰周期和波谷周期均增加约0.1s,且二者分别由盆地内沉积层的深层和浅层的速度结构所控制.由于地脉动数据的获取较方便,因此该模型修正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该方法修正后的玉溪盆地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经检验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预测 玉溪盆地 三维速度结构 模型修正 H/V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三维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俊毅 侯卫生 +2 位作者 郭飚 沈旭章 郑文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74-2089,共16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张的最前端,获取其高精度三维速度结构对揭示地块间物质转移和相互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收集并整理了677个流动台站上记录到的8个4.7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数据,采用基于伴随谱元的全波形...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张的最前端,获取其高精度三维速度结构对揭示地块间物质转移和相互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收集并整理了677个流动台站上记录到的8个4.7级以上地震事件的数据,采用基于伴随谱元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0~60 km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成像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地块低速沉积层下方的地壳相较于同一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呈明显高速,上地幔速度结构连续.华南地块内部速度结构表现为古老克拉通稳定的岩石结构,但北部地壳并不具备相似特征.相较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南地块,阿拉善地块内部壳幔速度结构要复杂得多.在北纬38°以北,鄂尔多斯地块内部部分地壳速度结构呈高速,上地幔呈低速,而地块南部地壳速度结构则具有相反的特征.地块内部的20 km处存在不连续分布的低速体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稳定克拉通的岩石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此外,研究区内断裂附近对应有显著速度结构异常,这也为研究区深入开展深浅构造耦合研究提供有力的地震学成像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三维速度结构 波形拟合 鄂尔多斯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