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互三维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及软件系统的实现 被引量:7
1
作者 罗省贤 李录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40-47,共8页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尤其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出一套交互三维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并在工作站上设计与实现了这套交互三维速度模型建立系统。该系统可按交互方式进行叠加速度、偏移速度和层速度分析,有效地建立三维层位结构和...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尤其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出一套交互三维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并在工作站上设计与实现了这套交互三维速度模型建立系统。该系统可按交互方式进行叠加速度、偏移速度和层速度分析,有效地建立三维层位结构和速度模型,实现三维模型的可视化,提高速度模型精度,在实际的三维资料处理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模型 层位模型 速度 软件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地震事件震源轨迹的计算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94-4006,共13页
地球内部三维速度图像的广泛建立为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定位提供了良好条件.使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不仅稳健而且直观,但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的震源轨迹难以给出解析解.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较准确地计算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震源轨迹的数值... 地球内部三维速度图像的广泛建立为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定位提供了良好条件.使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不仅稳健而且直观,但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的震源轨迹难以给出解析解.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较准确地计算三维复杂速度模型中震源轨迹的数值方法.根据震源轨迹在残差场中的特点:(1)震源轨迹位于残差正负极性彼此不同的邻点之间;(2)绝对梯度在震源轨迹的法线方向最大;(3)在法线方向上越靠近震源轨迹残差绝对值越小,对于每个模型节点分别和残差正负极性与其不同的邻点组成的点对,将其中绝对梯度最大的点对作为震源轨迹法线点对,选取法线点对中残差绝对值较小的点(即震源轨迹所在模型单元的节点)作为震源轨迹代表点;在绝对残差场中数值较小的连通区域(可能有多个)内,利用最小走时树算法依次计算出每个连通区域中地震波从绝对残差最小点至同一连通区域内震源轨迹代表点的射线路径作为震源轨迹.算例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对震源轨迹的稳定性及构成段数没有限制,计算的震源轨迹精细且较完整、可用于高精度的地震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轨迹 射线追踪 最小走时树方法 三维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交切法地震定位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建超 赵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47-3354,共8页
地震定位是地震监测与减灾研究重要基础.基于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利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的交切法具有稳健和效率高的优点,但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为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我们提出适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交切法.... 地震定位是地震监测与减灾研究重要基础.基于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利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的交切法具有稳健和效率高的优点,但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为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我们提出适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交切法.将地壳速度模型由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扩展为三维复杂速度模型;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对应的原假设为球面或双曲面的震源轨迹通过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予以确定.确定震源位置的震源轨迹以到时差作为约束条件;将震源定位于震源轨迹交汇最密集的点处,即总的到时差残差(RDT)最小的点处.定位结果的不确定性可通过RDT值较小节点的空间分布予以定性表示.考察了准确速度模型、扰动速度模型、扰动观测到时及地震在台网外等4种情况下改进方法的地震定位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交切法可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综合利用P波与S波的到时差信息,可明显改善震源位置约束;使用多条震源轨迹进行定位,有助于减少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定位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 地震定位 交切法 震源轨迹 最小走时树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监测2010年中国西南干旱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勇 魏伟 +1 位作者 李琼 谷延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3-409,共7页
在附有空间约束的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的基础上引入水文模型进行约束,利用水文模型计算地理点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曲线法确定最优正则化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引入水文模型的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相比零阶Tikhonov约束的三维加速度点... 在附有空间约束的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的基础上引入水文模型进行约束,利用水文模型计算地理点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曲线法确定最优正则化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引入水文模型的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相比零阶Tikhonov约束的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信噪比大于0的比例更高。采用该方法对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在剔除季节性信号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储量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在2009年秋至2010年春存在明显的水储量负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点质量模型 空间约束 水文模型 主成分分析 中国西南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地震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构建及效果 被引量:16
5
作者 罗勇 张龙 +2 位作者 马俊彦 肖立新 林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579,共4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下构造多表现为上陡下缓的形态,断裂发育,波场极其复杂,给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造成困难。论述了独山子地区地震叠前偏移速度模型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充分利用该区的钻井资料建立区域层... 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下构造多表现为上陡下缓的形态,断裂发育,波场极其复杂,给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造成困难。论述了独山子地区地震叠前偏移速度模型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充分利用该区的钻井资料建立区域层速度量版,消除近地表西域砾岩对下伏地层速度的影响;其次通过测井速度资料对地震速度进行约束校正,采用沿层相干反演等层速度反演方法提高速度模型的精度,最终对二维网格开展拟三维速度模型的建立,确保了二维网格速度场空间和时间上的闭合,叠前深度偏移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南缘 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模型构建 速度量版 沿层相干反演 三维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的附有空间约束的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 被引量:5
6
作者 苏勇 郑文磊 +3 位作者 余彪 游为 于冰 肖东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8-519,共12页
重力卫星可以在相同误差尺度下对全球质量变化进行连续重复观测,并在近十余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探索重力卫星数据精化处理方法和相关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时变重力场模型球... 重力卫星可以在相同误差尺度下对全球质量变化进行连续重复观测,并在近十余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探索重力卫星数据精化处理方法和相关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时变重力场模型球谐位系数的变化和地面点质量变化的关系,可有效考虑地表质量变化导致的负荷形变的影响;引入等权形式、线性形式、指数形式和高斯形式的空间约束方法处理南北条带噪声和向下延拓导致的病态问题,并与零阶Tikhonov正则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模拟数据和一个月的实测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计算全球质量变化,对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和几种空间约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对于3°等面积的全球格网质量点,高斯和指数形式空间约束方法的最优相关距离约为500km,等权和线性形式空间约束方法的最优相关距离约为600km,各方法均可有效处理条带噪声的影响,四种空间约束方法的计算效果优于零阶Tikhonov正则化方法,本文的相关方法为进一步利用三维加速度点质量模型法监测全球质量变化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测量 三维速度点质量模型 地表质量变化 空间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廖旭 赵伯明 +1 位作者 黄河 白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69,共6页
文章利用沈阳地区详尽的深、浅部勘探资料和钻孔等资料,对于密度均匀地区运用多功能商业软件处理海量数据,而对于数据稀少和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则运用自主开发的Spline函数建模方法连结空间随机分布的深度数据,建立了沈阳(抚顺)地区符合... 文章利用沈阳地区详尽的深、浅部勘探资料和钻孔等资料,对于密度均匀地区运用多功能商业软件处理海量数据,而对于数据稀少和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则运用自主开发的Spline函数建模方法连结空间随机分布的深度数据,建立了沈阳(抚顺)地区符合地质学和地形学理论三维不均匀地层结构模型,为进一步开展基于活断层的强地震动预测(模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 Spline函数 地震动模拟 地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建宏 韩雪君 +2 位作者 孙丽 梁姗姗 张雪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3,205,共9页
基于LLNL-G3Dv3全球P波三维速度模型,应用FMM软件包计算并建立了中国地震台网990个台站的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该走时表覆盖了以台站为中心的水平向20°×20°、垂直向-5.1—80 km(向下为正)的三维空间.其水平向间隔为0.2... 基于LLNL-G3Dv3全球P波三维速度模型,应用FMM软件包计算并建立了中国地震台网990个台站的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该走时表覆盖了以台站为中心的水平向20°×20°、垂直向-5.1—80 km(向下为正)的三维空间.其水平向间隔为0.2°,垂直向间隔为5 km.这样对于任一深度小于80 km的震源,均可以应用此三维走时表计算其到周围10°范围内台站的走时.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对于改善区域初至P波走时预测,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台网 P波 三维速度模型 走时表 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江苏高邮凹陷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海洋 石生林 +1 位作者 王智杰 王明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283,370,21,共7页
当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剧烈的情况下,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是一种提高偏移成像精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取得成功除了有一套高保真、高信噪比的叠前数据之外,还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三维偏移速度场。通... 当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剧烈的情况下,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是一种提高偏移成像精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取得成功除了有一套高保真、高信噪比的叠前数据之外,还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三维偏移速度场。通过对江苏油田高邮地区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决了叠后时间偏移无法查清的复杂断块的成像以及火成岩岩下目标层的成像问题。钻探结果与处理结果相吻合,证实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解决高邮地区复杂构造成像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 三维偏移速度模型 偏移孔径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江苏CB地区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桂荣 陈俊 +1 位作者 程金星 施善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52,122-123+246,共10页
当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时,必须做叠前深度偏移。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是速度—深度模型的精确性及输入道集数据的质量。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CB地区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试验和应用研究,建立了... 当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时,必须做叠前深度偏移。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是速度—深度模型的精确性及输入道集数据的质量。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CB地区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试验和应用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江苏油田特点的处理流程,总结出了做好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工作的八项技术要点,包括三维建模、前期数据准备、井资料的使用、浅层速度分析、优化速度模型、模型平滑、空间假频抑制及孔径选择等。实际资料处理及钻探的结果均证实这套技术组合及流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地震数据处理 三维走时 三维速度—深度模型 偏移孔径 假频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域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录明 罗省贤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9-702,共4页
针对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中重要的速度模型问题,研究了一套三维速度建模方法和软件。该方法以波动理论为基础,采用批量计算和计算机可视化交互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时间坐标和深度坐标的深度偏移层速度分析,由此可... 针对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中重要的速度模型问题,研究了一套三维速度建模方法和软件。该方法以波动理论为基础,采用批量计算和计算机可视化交互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时间坐标和深度坐标的深度偏移层速度分析,由此可建立时间域及深度域的层速度模型,为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提供合理、可靠的偏移速度模型。经实际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证实了这套三维速度建模方法和软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偏移 偏移速度 速度建模 三维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的综合建模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毅培 王伟君 +1 位作者 齐诚 陈棋福 《震灾防御技术》 2009年第1期24-39,共16页
综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化地质图、沉积层的地脉动探测结果、人工地震测深和宽角折射等多种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建模工具软件GoCAD,建立了北京地区(东经115.5°—117.5°,北纬39°—41°)地... 综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化地质图、沉积层的地脉动探测结果、人工地震测深和宽角折射等多种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建模工具软件GoCAD,建立了北京地区(东经115.5°—117.5°,北纬39°—41°)地壳及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和地质界面模型。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分析得到了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地学统计特性,并设计了一种适合离散光滑插值(DSI)约束点权重的光滑估计方差,对模型的插值结果进行了质量评估。分析了北京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特征,又将速度结构模型与层析成像结果进行对比,模型比较好地反映了北京地区的地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地壳上地幔顶部 三维P波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震P波走时的南加州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茜茜 陈强 +1 位作者 张一君 黄小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4-679,767,共7页
采用2015—2018年南加州地区密集分布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505个近震事件,利用AIC准则拾取了35600个初至P波到时,应用FMTOMO软件进行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地区0~40 km深度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其分辨率达0.5°×0.5°&... 采用2015—2018年南加州地区密集分布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505个近震事件,利用AIC准则拾取了35600个初至P波到时,应用FMTOMO软件进行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地区0~40 km深度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其分辨率达0.5°×0.5°×5 km。不同深度的速度结构表明:南加州地区P波速度不仅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且该地区地壳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反演结果显示:中地壳以上的速度结构与地壳岩层和断层系统密切相关,下地壳以下的速度结构存在大范围低速区,呈现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加州 P波走时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F6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分布模拟
14
作者 万波 赵伯明 +1 位作者 廖旭 石盛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4-632,共9页
目的研究沈阳市F6断层在设定地震6.0级时的强地面运动分布,为避免城市活动断层的地震破坏和为重要建筑合理的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断裂所处应力环境、形变特征及活动性、结构、规模、地震活动、深部构造等综合分析,确定F6断层的地... 目的研究沈阳市F6断层在设定地震6.0级时的强地面运动分布,为避免城市活动断层的地震破坏和为重要建筑合理的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断裂所处应力环境、形变特征及活动性、结构、规模、地震活动、深部构造等综合分析,确定F6断层的地震危险性.以深、浅层人工地震、钻探、多道直流电法、探地雷达和地脉动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沈阳市接近真实的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强地面运动计算采用了三维有限差分法和统计学格林函数法的合成方法.结果 F6断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0级;F6断层的震源模型为具有两个Asperity(凹凸体)的矩形断层:一个最大18km2的Asperity和一个7km2的Asperity.在设定地震作用下,F6断层强地震动PGA的影响范围集中于F6断层两侧,最大值达到285gal;PGV、PGD的分布形态与PGA相似.结论 F6断层发生6.0级时在沈阳市能够形成带状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其幅值甚至超出大震设防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6断层 强地面运动 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 ASPERITY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探测技术在城市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季进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0期241-245,共5页
指出了微动勘探方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城市地质调查等应用较广。阐述了微动勘探方法原理、主要工作流程和技术优势等,重点分析了该方法在上海城区复杂地电和振动等强烈干扰环境下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第四系地层结构分层及划分、... 指出了微动勘探方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城市地质调查等应用较广。阐述了微动勘探方法原理、主要工作流程和技术优势等,重点分析了该方法在上海城区复杂地电和振动等强烈干扰环境下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第四系地层结构分层及划分、隐伏断层探测、深部物性界面的获取和刻画地下三维速度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一种特别适合城市地区活动断裂探测和地下空间地质调查的物探方法,能够为类似城市地质调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勘探 视S波速度 隐伏断裂 三维地下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新模式:来自地震层析成像的约束
16
作者 王剑 王志 +5 位作者 杜秋定 沈利军 邬光辉 周刚 和源 温银宇 《地球物理学报》 2025年第9期3401-3414,共14页
四川盆地基底隆-拗格局深刻影响并约束了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从而控制了盆地优质烃源岩及规模性储层的分布等关键石油地质条件.该研究通过收集和处理最新获得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区域98个固定台站以及近年布置的335个临时台站记录... 四川盆地基底隆-拗格局深刻影响并约束了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从而控制了盆地优质烃源岩及规模性储层的分布等关键石油地质条件.该研究通过收集和处理最新获得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区域98个固定台站以及近年布置的335个临时台站记录的104358条Pg,P和Pn纵波多震相地震走时数据资料,采用与多震相联合反演与双差地震定位新方法,重建了四川盆地0~30 km深度的高分辨三维纵波速度结构.地质-地球物理及油气勘探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在盆地西北和东北侧,分别存在成都—绵阳—广元—万源和万州—涪陵—赤水两个前寒武纪基底拗陷带,两者构成了一个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型”拗陷构造;而在盆地的中部和西南部,则存在遂宁—乐山—威信隆起带,并构成了一个“L型”隆起构造;盆地前寒武纪基底隆起与拗陷构造相互耦合,构成了四川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两拗一隆”的隆拗格局新模式.855个油气钻井资料研究表明,超过90%的优质烃源岩分布在拗陷带或拗陷边坡带,同时,该隆拗格局新模式还约束了含油气盆地与规模性储层的分布.上述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同时对于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寒武纪基底结构 多震相联合反演 三维纵波速度模型 盆地隆拗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