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6
1
作者 邢海英 陈玉辉 +5 位作者 许珂 黄点点 彭清 刘冉 孙葳 黄一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999,共9页
目的: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 目的: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三维超声检查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VPQ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ray scale median,GSM)及其他血管参数。根据斑块的GSM,分为低GSM组(GSM<40)和高GSM组(GSM≥4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斑块特征,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根据患者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2年时颈动脉斑块GSM及其他血管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组120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5.39±9.11)岁。低GSM组31例,高GSM组89例。低GSM组管腔的狭窄程度更重(面积狭窄率41.32%±21.37%vs.29.79%±17.16%,P<0.05)。低GSM组的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显著大于高GSM组(0.61±0.14 vs.0.52±0.12,P<0.01),观察了77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其中男51例,女26例,年龄(64.96±9.58)岁,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n=56)和非他汀组(n=21)。与基线相比,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面积、管腔狭窄度、GSM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时,他汀组的GSM增加[中位数10.00(2.00,28.00)],而非他汀组的GSM减低[中位数-7.00(-11.00,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汀组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无明显增加,而非他汀组的斑块体积略增加,但两组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斑块体积增加[中位数0.00(-30.00,40.00)mm^(3),非他汀组为30.00(10.00,70.00)mm^(3),P>0.05]。结论:三维超声(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的VPQ可测量颈动脉斑块的GSM,低GSM(GSM<40)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更重,标准化管壁指数更高。VPQ观察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服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后斑块的灰阶中位数增加,提示3DUS的VPQ技术可用来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血管斑块定量分析 颈动脉斑块 灰阶中位数 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与面积应变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赵欢 王琳 +6 位作者 胡晓波 张鹏飞 陈逸飞 刘欣欣 徐铭俊 苏海军 张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79-1483,共5页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斑块负荷(PB)与面积应变(AS)的关系。方法对4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全程高脂饲料喂养。第2周末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第12周末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每只动物选择两个等回声斑块,采集不少于3个...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斑块负荷(PB)与面积应变(AS)的关系。方法对4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全程高脂饲料喂养。第2周末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第12周末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每只动物选择两个等回声斑块,采集不少于3个心动周期的原位血管内超声图像,选择舒张末期连续2帧原位图像,构建血管内超声弹性图。测量并计算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rea)、血管腔面积(Lumenarea)、斑块面积(PA)、PB、血管外弹力膜体积(EEMvolume)、血管腔体积(Lumenvolume)、斑块体积(PV)、斑块体积负荷(PVB)、斑块最大厚度(Tmax)、斑块最小厚度(Tmin)、斑块偏心指数(EI)、血管重构指数(RI)及AS。根据PB不同,将斑块分为低负荷斑块组(PB≤40%)和高负荷斑块组(PB>40%),并对两组间以上参数的差异、斑块形态学和力学参数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PA、PV、PB、PVB、Tmin、Tmax、Lumenarea、Lumenvolume、E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6.921+10.430 X1+12.207 X2(Y∧:AS;X1:EI;X2:PB;R2=0.272,P<0.001)。在矫正偏心指数对AS的影响后,低负荷斑块组的AS明显小于高负荷斑块组(P=0.01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对斑块力学稳定性有影响。高负荷斑块较低负荷斑块更易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负荷 面积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三维超声VPQ技术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黄熙畅 叶思婷 +5 位作者 戚芷琪 孟令萃 周婷 周俊合 赵琳 符文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6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VPQ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变化。方法:门诊招募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各20例,每周治疗2次,共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斑块总体积(PV)、灰阶中位值(GSM)、内中膜厚度(I...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VPQ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变化。方法:门诊招募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各20例,每周治疗2次,共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斑块总体积(PV)、灰阶中位值(GSM)、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后PV较前减小,而假针组较前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左侧GSM较前升高,而假针组较前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右侧GSM治疗前后差值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升高趋势。结论:针灸疗法可以减小颈动脉斑块体积,稳定斑块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针灸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出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及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术患者心室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如峰 赵世祥 +2 位作者 董伟娜 许超 刘丽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I0029-I0029,共1页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房间隔缺损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排第二位,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女性多见,是房间隔部位出现先天性缺损,造成左、右...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房间隔缺损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排第二位,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女性多见,是房间隔部位出现先天性缺损,造成左、右心房之间直接交通和血流分流的病变。随着封堵器的发明,先心病介入封堵技术不断完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三维超声心动图 右心房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介入封堵 心室功能 血管内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值与脑梗死预测的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文琼 段依恋 +1 位作者 项飞翔 武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6-490,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斑块三维定量(VPQ)技术计算颈动脉斑块整体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分析斑块整体的回声强度,评估斑块内部成分,探讨该项技术是否能成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有效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厚度>2... 目的应用血管斑块三维定量(VPQ)技术计算颈动脉斑块整体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分析斑块整体的回声强度,评估斑块内部成分,探讨该项技术是否能成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有效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厚度>2 mm的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及脑梗组(51例),脑梗组为颅脑MRI或CT扫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VPQ技术采集三维图像,Philips 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所观测斑块的厚度、体积、缩减百分比图、GSM(min、max、mean)以及标准灰阶中位数(NGSM)(min、max、mean)。结果①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厚度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GSMmin、GSMmean分别为(15.86±3.82)vs.(18.54±5.16)和(28.25±4.10)vs.(34.43±4.65),均P<0.05;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NGSMmin、NGSMmean分别为(11.37±3.29)vs.(13.94±4.03)和(23.33±2.73)vs.(30.45±4.21),均P<0.05;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GSMmax分别为(57.04±8.31)、(56.05±6.81),P>0.05。②GSMmean、GSMmin、NGSMmean、NGSMmi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659、0.897、0.691。GSMmean的截断值为30.5(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82.4%)。NGSMmean的截断值为26.5(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92.2%)。结论VPQ技术应用三维技术定量分析斑块的整体回声强度,有效评估斑块的成分,GSMmin、GSMmean、NGSMmin、NGSMmean或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血管斑块三维定量技术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道示踪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王志蕴 张梅 +3 位作者 申洪明 张运 戴晓华 杨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7-1957,共1页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颈动脉粥样斑块 示踪技术 双侧颈动脉 应变率 径向速度 逆时针方向 血管事件 高频超声检查 径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7
作者 邓又斌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3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超声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学 血管内皮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实时三维超声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谢霞 白志勇 +1 位作者 刘悦 张华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4-44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69例患者108处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低回声或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均行SMI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按照CEUS及SMI评分标准(0、1、2分),评价SMI与CEUS检出斑块...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69例患者108处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低回声或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均行SMI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按照CEUS及SMI评分标准(0、1、2分),评价SMI与CEUS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 SMI较常规超声能清楚显示斑块轮廓及形态。SMI显示75处斑块内有新生血管,CEUS显示76处斑块内有新生血管,SMI与CEUS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评分一致数共计90处,两种评分结果高度一致(Kappa值=0.748)。SMI检查结果显示溃疡斑6处,同样,CUES检查结果显示溃疡斑6处,两种检查结果完全一致。108处斑块中有55处造成管腔狭窄,SMI显示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与斑块是否造成管腔狭窄无关(P=0.473)。结论 SMI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斑块轮廓、形态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可评估斑块的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新生血管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三维成像新视野 被引量:2
9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03-1804,共2页
关键词 超声三维成像 三维超声 三维技术 采集方式 显示方式 定量分析 肝胆外科 外科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识别和处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亭亭 黄一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6-16,共11页
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尸解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地突然破损、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发病机制。颈动脉彩超是... 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尸解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地突然破损、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发病机制。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斑块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斑块进行厚度和长度的测量,根据回声的性质对斑块成分进行初步的判断。随着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超声(3DU)和高分辨多序列磁共振的问世,不仅可以对颈动脉斑块实现立体测量,还可以清楚地鉴别其中斑块的成分,如:脂质、钙化、纤维帽、斑块内出血(IPH)等,从而识别出易损斑块,进一步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易损斑块 血管 三维超声 常规检查方法 颈动脉彩超 纤维帽 颈动脉狭窄 脂质核心 无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精显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伟丽 廉哲勋 +8 位作者 李大成 张岩 徐美玲 孟真 綦俊辉 杨红 谭好飞 李燕超 付军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支架精显(StentViz)和血管内超声(IVU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评价支架可视性和膨胀性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同时接受StentViz和IVUS检查的PCI患者30例。分别在QCA、StentViz...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支架精显(StentViz)和血管内超声(IVU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评价支架可视性和膨胀性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同时接受StentViz和IVUS检查的PCI患者30例。分别在QCA、StentViz和IVUS图像中对植入的33枚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进行测量,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并进行不同方法间比较分析。对33枚支架共143幅StentViz影像作支架可视性分级评价。结果QCA测量的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均显著大于StentViz、IVUS测量(P<0.05),支架偏心指数均显著低于StentViz、IVUS测量(P<0.05);StentViz测量的上述指标与IVUS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ntViz与IVUS测量的支架最小直径相关性(r=0.956)优于QCA与IVUS测量的相关性(r=0.776)。StentViz测量的支架最小直径与QCA测量相比,同IVUS测量具有更好的一致性。143幅StentViz图像中支架可视性评价显示,支架显示优82.1%(评分4分),良15.3%(2~3分),差2.6%(0~1分)。结论StentViz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内支架可视性,与QCA相比在测量支架直径方面同IVU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支架精显技术 血管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年第30卷主题索引 被引量:1
12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913-936,共24页
关键词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文献复习 磁共振弹性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 胎儿唇腭裂 胎盘绒毛膜血管 局部收缩功能 肢体-体壁综合征 高频超声诊断 三维超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斑点追踪技术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扩散加权图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题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