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多普勒显像和三维血管能量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淑玲 蒋雪梅 +1 位作者 刘鸿玉 孙增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0-341,共2页
本文用能量多普勒显像和三维成像技术对肝癌血流信号的形态学变化,血供及血流量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997年8月~1998年12月,我们对42例肝癌病人进行能量多普勒显像(PDI)和三维血管能量成像... 本文用能量多普勒显像和三维成像技术对肝癌血流信号的形态学变化,血供及血流量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997年8月~1998年12月,我们对42例肝癌病人进行能量多普勒显像(PDI)和三维血管能量成像(3D)的研究,全部病人均经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诊断 能量多谱勒显像 三维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丽 李旭明 +2 位作者 王磊 郑桂敏 王化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HFUS)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3D-CPA)在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手部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RA的30例患者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共600处关节进行HFUS及3D-CPA检查,测量滑膜厚度和关节腔积液,检测有...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HFUS)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3D-CPA)在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手部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RA的30例患者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共600处关节进行HFUS及3D-CPA检查,测量滑膜厚度和关节腔积液,检测有无肌腱病变和骨质破坏,观察血流特点,并与20名健康志愿者双侧相应关节扫查结果对比。结果 30例RA患者手部关节中,HFUS显示关节积液458处,总检出率76.33%;滑膜增厚429处,总检出率71.50%;肌腱腱鞘炎275处,总检出率45.83%;骨质侵蚀134处,总检出率22.33%。3D-CPA显示滑膜过度形成(血管翳)86处,总检出率14.33%。结论 HFUS能显示RA患者手部关节病变的各种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3D-CPA立体显示血管翳形成,可辅助诊断RA活动期及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掌指关节 近端指间关节 高频超声 三维血管能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体外抑制三维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清声 刘晓颖 +1 位作者 覃媛 黄劭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拟血管生成三维培养法,观察活性组分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结果活性组分可抑制内皮细胞在培养基质中生成血管网状三维结构的反应,0.6、1.2、2.4μg·ml-1的不同浓度组... 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拟血管生成三维培养法,观察活性组分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结果活性组分可抑制内皮细胞在培养基质中生成血管网状三维结构的反应,0.6、1.2、2.4μg·ml-1的不同浓度组分抑制程度不同。在0.6μg·ml-1浓度组,培养基质Matrigel中的内皮细胞团只形成局部的、不完整的空间网状结构;在1.2μg·ml-1浓度组,悬浮于凝胶中的细胞团所形成的管芽不能相互连接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在2.4μg·ml-1浓度组,细胞散在悬浮于胶层中大部分不能粘聚,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无明显的结构变化。结论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具有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眼镜蛇毒 血管生成 三维血管 内皮细胞 体外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的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爽 冯晓源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3D-EBCT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选择11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术前和术后的3D-EBCTA和 DSA对照研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 目的:探讨电子束CT三维血管造影(3D-EBCTA)在评价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选择11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脑动静脉畸形进行术前和术后的3D-EBCTA和 DSA对照研究,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进行重建。结果:与DSA相比,术前3D-EBCTA对瘤巢、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及形态)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和81.8%,术后瘤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处理情况显示满意率为100%。结论:3D-EBCTA无创、价廉,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好方法,在术后随访方面可替代DSA,但在术前诊断上尚不能取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三维血管造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血管能量成像诊断肝血管瘤
6
作者 王海燕 王娟 +2 位作者 孙春玲 左晓文 林春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4-726,共3页
目的:研究肝血管瘤的三维血管成像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72个肝血管瘤结节进行三维血管能量成像,观察瘤周及瘤内的血流状况。结果:肝血管瘤的3D-CPA分为2种类型,少血管型42例,三维血管能量成像在血管瘤的部位记录不到血流... 目的:研究肝血管瘤的三维血管成像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72个肝血管瘤结节进行三维血管能量成像,观察瘤周及瘤内的血流状况。结果:肝血管瘤的3D-CPA分为2种类型,少血管型42例,三维血管能量成像在血管瘤的部位记录不到血流信号或仅显示星点状血流信号;多血管型30例,三维血管能量成像瘤内呈较丰富的多种类形血流信号。结论:三维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血管瘤内外血管分布,完整确定肿瘤的血管及其走向,可有效地、直观地了解血流分布状态及特点,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血管能量成像 血管瘤/超声检查 肝肿瘤/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7
作者 施森 宋丽 +5 位作者 何延政 刘勇 葛红卫 钟武 杨辉 曾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809-1810,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内皮祖细胞,以VEGF为诱导因子,观察VEGF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影响,同时重点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VEGF在外周血内皮...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内皮祖细胞,以VEGF为诱导因子,观察VEGF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影响,同时重点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分析VEGF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结果VEGF实验组细胞在三维基质内向胶原基质内生长,24h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对照组细胞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VEGF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鼠尾胶原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迁移、增殖、发芽等;VEGF能动员和诱导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三维血管新生模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血管壁MRI与DSA评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周斌 孙祎 +1 位作者 曹烨 刘晓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4-1028,共5页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探讨三维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VW-MRI)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完成颈动脉3.0T 3D-VW-MRI和DSA检查,分别评价MCA狭窄程...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探讨三维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VW-MRI)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完成颈动脉3.0T 3D-VW-MRI和DSA检查,分别评价MCA狭窄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49.9%)、中度(50%~69.9%)、重度(70%~99.9%)和闭塞,并以DSA作金标准,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earso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3DVW-MRI和DSA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46例共有92段MCA完成3D-VW-MRI和DSA检查。3D-VW-MRI诊断MCA狭窄/闭塞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示,轻度狭窄分别为88.2%、92%、71.4%、97.2%,中度狭窄分别为60%、97.4%、81.8%、92.6%,重度狭窄分别为78.6%、94.9%、73.3%、96.1%,闭塞分别为100%、97.6%、83.3%、100%。两种检查手段测量管腔狭窄和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0、0.977,P值均<0.001),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3D-VW-MRI评价MCA狭窄程度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凭借其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大、无创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作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常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血管超声诊断小隐静脉血栓1例报道
9
作者 张楠 李光源 +2 位作者 娄喆 于仲雪 马春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3-464,共2页
本文报道1例应用实时三维血管超声诊断小隐静脉血栓病例。实时三维血管超声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其独特的成像模式可清晰显示静脉空间立体解剖结构及细小分支,准确诊断血栓部位、累及范围及立体形态,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为临床... 本文报道1例应用实时三维血管超声诊断小隐静脉血栓病例。实时三维血管超声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其独特的成像模式可清晰显示静脉空间立体解剖结构及细小分支,准确诊断血栓部位、累及范围及立体形态,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血管超声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价值
10
作者 李帅 金韵 +3 位作者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田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4,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目的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MRI)分析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明确其在责任斑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后循环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70)岁,男67例、女26例。基于T1加权成像(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最狭窄层面最大管壁厚度、最狭窄层面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情况。对比分析责任斑块组与非责任斑块组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其中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症状,且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成像(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出现高信号,即新鲜梗死;非责任斑块定义为患者出现可疑缺血性脑卒中/TIA的临床症状,但头颅MRI DWI和T2-FLAIR上相对应的责任血管供血区均未出现异常高信号。结果责任斑块组患者61例,非责任斑块组患者32例。责任斑块组的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799,95%CI 1.303~2.484,P<0.001)、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OR=1.076,95%CI 1.027~1.128,P=0.002)及斑块内出血(OR=30.708,95%CI 2.563~367.925,P=0.007)与责任斑块独立相关。结论NIHSS评分、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是后循环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可能有助于识别此类责任斑块,并能够识别具有此类特征斑块的个体,从而为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责任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DR对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纪风涛 王慧 +4 位作者 李永蓉 戴维 魏科 王志敏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6-743,共8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包括糖尿病患眼115眼和无糖尿病对照眼24眼。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标准七视野彩色眼底图像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34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2眼、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21眼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8眼。采用SS-OCTA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区域,利用仪器内置软件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1 mm(C1)及旁中心凹3 mm(C3)3D-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间质体积和脉络膜厚度;旁中心凹进一步分为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区域,测量其3D CVI。3D CVI定义为CVV与脉络膜总体积的比值。比较各组间不同区域脉络膜参数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3D CVI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受检眼3D CVI-C1和3D CVI-C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3.036,均P<0.05),其中PDR组3D CVI-C1小于无DR组,3D CVI-C3小于对照组和无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受检眼旁中心凹下方和鼻侧3D CV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14、4.020,均P<0.05),其中PDR组下方3D CVI小于无DR组,PDR组鼻侧3D CVI均小于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NPDR合并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后,DR病变程度是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的影响因素,PDR眼对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影响最大,与无DR眼相比,PDR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1~-0.007,P=0.003),旁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0~-0.008,P=0.001);与无DR眼相比,NPDR合并DME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4(95%CI:-0.027~0.000,P=0.044)。结论黄斑中心凹3D CVI与DR严重程度有关,黄斑区脉络膜中大血管3D CVI的降低可能是DR加重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前方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康忠山 王文军 +2 位作者 曹琼钦 朱一平 晏怡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量与腰椎前方血管位置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三维CT重建图像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39.1mm,女性平均37.4m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27.1mm,女性平均25.9m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6.7mm,女性平均34.6mm;腹主动脉分叉角男性平均56.3°,女性平均58.9°;髂总静脉汇合角男性平均63.1°,女性平均65.7°;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夹角男性平均53.6°,女性平均57.3°。结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位置具有多变性,以腹主动脉分叉点为甚,术前行腰椎3D-CTA检查能明确血管解剖,为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腹腔镜 腰椎间融合 三维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13
作者 游梦星 虞希祥 +2 位作者 林永胜 郝伟远 吴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同时行3D-CTA及平板DSA(包括2D-DSA、3D-DSA)检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能、3D-CTA容积再现(VR)与3D-DSA容积再现(VR)对共同检出的动脉瘤之瘤体长径差异、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结果 44例自发性SAH患者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证实36例为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其中26例单发,10例多发)。3D-CTA共检出40例48个动脉瘤(灵敏度83.3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66.67%)。2D-DSA检出38例患者中44个动脉瘤(灵敏度77.78%,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73.68%,阴性预测值75%)。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检出34例动脉瘤患者共44个动脉瘤(灵敏度94.4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3D-DSA(VR)检出36例动脉瘤患者共46个动脉瘤,无漏诊及误诊。就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与2D-DSA、3D-DSA(MI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VR)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3 mm的动脉瘤还是<3 mm的动脉瘤,3D-CTA(VR)与3D-DSA(VR)对瘤体长径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在瘤颈及载瘤动脉清晰度显示方面,3D-CTA(VR)与2D-DSA和3D-DSA(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VR)与3D-DSA(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对瘤体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一种微创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对其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SSAH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牛宁奎 王自立 +2 位作者 冯世庆 李峰坦 陈仁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最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钩椎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5
作者 茹选良 陈天国 +3 位作者 郝毅 宋柏杉 包建原 管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椎动脉先天性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区域生长与图割算法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三维分割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姜伟 吕晓琪 +1 位作者 任晓颖 任国印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2-1466,共5页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关像素,得到结构简化、感兴趣区域较突出的图像;其次,对简化后的图像,结合灰度和空间信息构造网络图;最后,利用图割理论实现网络图分割,得到冠状动脉分割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图割方法相比:在分割效率上,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的分割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效率提高了51.7%;在绘制质量上,得到的冠状动脉分割图像目标区域完整,有助于医师对病变的正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割算法 区域生长 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肿瘤的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霞 赵玉珍 +2 位作者 孙心平 杨漪 薛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39-440,共2页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 3D CPA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肾肿瘤 46例 ,评定血管分型 (I~III型 ) ,计算肿瘤血管指数 (VI)。结果 ① 3 6例肾恶性肿瘤中 3D CPAIII型 2 6例 ,II型 10例 ;10例良性肿瘤 3D...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 3D CPA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肾肿瘤 46例 ,评定血管分型 (I~III型 ) ,计算肿瘤血管指数 (VI)。结果 ① 3 6例肾恶性肿瘤中 3D CPAIII型 2 6例 ,II型 10例 ;10例良性肿瘤 3D CPAI型 6例 ,II型 4例。以 3D CPAIII型诊断肾恶性肿瘤敏感性为 72 .2 % ,特异性为 10 0 %。②恶性肾肿瘤VI为 (0 .3 418± 0 .15 5 6)条 /cm3 ,良性肾肿瘤VI为 (0 .1948± 0 .0 5 73 )条 /cm3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以VI >0 .2 5条 /cm3 诊断恶性肾肿瘤敏感性 77.8% ,特异性 80 %。结论  3D CPA可清晰、完整、立体显示肾肿瘤的血管分布 ,其血管分型、血管指数有助于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 诊断 血管分型 肿瘤血管指数 多普勒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柏冬 张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2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3例椎动脉正常,8例单侧管腔变细,2例走行异常,3例血管硬化,8例管腔局限性狭窄,3例左侧受压,4例右侧受压,5例血管走行迂曲。对照组2例椎动脉变细。2组椎动脉直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左矢径、左三维直径,横突内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图像清晰,且对椎动脉直径和横突内径测量准确,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三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阮健 孙晓川 +1 位作者 吕发金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颅内血管畸形 三维CT血管成像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鹏 陈鑫 +7 位作者 张兰 林曜 吕剑波 曾新宇 王征 李欣 金曜 陶凯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重建IMA图像。对IMA进行分类并测量统计肠系膜下血管各解剖参数。结果 26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87例,女性79例。111例(41.7%)左结肠动脉(LCA)从主干独立发出,112例(42.1%)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共干发出,33例(12.4%)LCA、SA及直肠上动脉(SRA)共干,10例(3.8%)缺乏LCA。全组IMA主干长度(L)为(39.1±10.1)mm、IMA根部至髂血管分叉距离(D)为(44.1±7.4)mm、IMA根部与肠系膜下静脉(IMV)水平距离为(24.6±8.9)mm、IMA分支点与IMV水平距离为(13.0±5.3)mm。LCA走行包括:122例(47.6%)高位型,88例(34.4%)中位型,46例(18.0%)低位型。65例(25.4%)LCA紧贴IMV内侧,136例(53.1%)LCA紧贴IMV外侧,55例(21.5%)LCA外侧远离IMV。结论 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肠系膜下血管的形态走行关系,为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