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3DEEMs及荧光偏振方法研究pH、离子强度及浓度效应对腐殖酸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梅毅 吴丰昌 +1 位作者 王立英 白英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及荧光偏振法研究了3例腐殖酸和1例湖泊溶解有机物(DOM)在不同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大,各腐殖酸样的荧光强度增大,其中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Pahokee...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及荧光偏振法研究了3例腐殖酸和1例湖泊溶解有机物(DOM)在不同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大,各腐殖酸样的荧光强度增大,其中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出现红移。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大,腐殖酸的荧光偏振值增大,由此推断在此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由于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使其构型出现伸展。离子强度增大导致腐殖酸及阿哈湖DOM的荧光强度降低。随着氯化钾(KCl)浓度增大,Fluka腐殖酸的荧光峰A蓝移,荧光峰B的荧光偏振值出现减小,推测是由于静电中和作用使其荧光基团发生卷曲造成的。离子强度对其余腐殖酸样和阿哈湖DOM的其他荧光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pH值的变化对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特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随着pH值增大,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强度增强。而pH值减小时,Fluka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A峰)蓝移,当pH值降到5时,Fluka腐殖酸的荧光峰突然红移到最大,随后又继续蓝移;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阿哈湖DOM的荧光峰位无明显的漂移。所有样品的荧光偏振值都减小(但阿哈湖DOM的A峰变化不大),但在pH≤5时又增大,这种现象表明随着pH值降低,腐殖酸和湖泊DOM中有机大分子发生卷曲,但在pH≤5时由于羧基的质子化又以平面伸展构型出现在溶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 荧光偏振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合成Y_3Al_5O_(12):Ce^(3+),Tb^(3+)稀土荧光粉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蒋洪川 杨仕清 +2 位作者 张文旭 彭斌 王豪才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20-722,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低温下合成了 Y3Al5O12:0.08Ce3+; 0.12Tb3+稀土荧光粉.通过 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激发、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粉末为YAG晶体结构,粉体 的最大激发峰为273nm,最...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低温下合成了 Y3Al5O12:0.08Ce3+; 0.12Tb3+稀土荧光粉.通过 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激发、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粉末为YAG晶体结构,粉体 的最大激发峰为273nm,最大发射峰为545nm,色坐标为:x=0.331;y=0.558,在273nm的紫 外光激发下发出明亮的绿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3Al5O12:Ce^3+ TB^3+ 稀土荧光 溶胶-凝胶法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红色荧光粉Sr_3Al_2O_6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阁 梁家和 +1 位作者 邓兆祥 李亚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35-1137,共3页
A series of aluminat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hydrothermal precipitated method, follow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optimum condition to synthesize Sr3Al2O6 was determined by adjusting... A series of aluminat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hydrothermal precipitated method, follow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optimum condition to synthesize Sr3Al2O6 was determined by adjusting the pH value of the solutions. The as prepared Sr3Al2O6 with lattice constant a=1.58556nm were characterized by X ray diffraction (XRD) an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PLS). In PL spectrum, a strongest peak at 655nm is observed,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red light, with an excitation wavelength of 459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发光性能 Sr3Al2O6 发射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红色荧光 激发光谱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基对3(5)-(9-蒽基)吡唑光学性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昆鹏 王长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9-594,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d)方法优化得到了3(5)-(9-蒽基)吡唑及其衍生物的基态(S0)分子结构,使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6-31G(d)方法优化得到这些分子的第一单重激发态(S1)的几何结构,并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B3LYP...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d)方法优化得到了3(5)-(9-蒽基)吡唑及其衍生物的基态(S0)分子结构,使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6-31G(d)方法优化得到这些分子的第一单重激发态(S1)的几何结构,并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B3LYP/6-311++G(d,p)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计算结果表明,与3(5)-(9-蒽基)吡唑相比,无论取代基是吸电子基团还是供电子基团,衍生物的吸收和发射峰均发生红移,并且当取代基―R=―BH2,―CCl3,―CHO,―NH2时衍生物有较长的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3(5)-(9-蒽基)吡唑 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压载水中荧光溶解有机物的光谱特征研究
5
作者 陆笑澜 姜婷 +4 位作者 郭冲 田雯 韩阳春 朱国荣 吕宝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4,共13页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停靠上海洋山港和江苏省江阴港的42艘入境船舶压载水中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并探讨了FDOM用于鉴别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停靠上海洋山港和江苏省江阴港的42艘入境船舶压载水中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并探讨了FDOM用于鉴别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船舶压载水中FDOM主要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1,λex为275 nm,λem为332 nm;UVB类腐殖质组分C2,λex为290和315 nm,λem为386 nm;UVA类腐殖质组分C3,λex为250和360 nm,λem为446 nm。组分C1在船舶压载水FDOM中荧光强度百分比最高,其次为组分C3,组分C2最低。显著性分析显示,未置换压载水中组分C1显著高于置换压载水(p<0.05)的,而组分C2和C3则无显著差异(p>0.05)。荧光指数分析表明,未置换压载水FDOM受陆源输入和微生物活动的共同影响,而置换压载水由于远离近岸,水体生物活动为其主要来源。未置换压载水中类腐殖质组分C2和C3显著相关(p<0.01),而置换压载水中3种荧光组分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这也表明2类压载水中FDOM的来源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结合荧光强度、荧光指数(FI)和盐度作为判定标准,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后续可结合加装时间及其他理化性质等因素,更准确地解析压载水性质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压载水 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 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3D-EEMs)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胞外聚合物的特性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然登 程战利 +1 位作者 彭永臻 王淑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38-2843,共6页
胞外聚合物(EPS)在生物除磷过程中具有蓄磷能力,为进一步明确生物除磷系统中的EPS特性,以不具有明显除磷能力的全程好氧活性污泥系统(R1)的EPS作为对比,考察了具有良好除磷效果的厌氧/好氧交替下的强化生物除磷系统(R2)中EPS的理化特性... 胞外聚合物(EPS)在生物除磷过程中具有蓄磷能力,为进一步明确生物除磷系统中的EPS特性,以不具有明显除磷能力的全程好氧活性污泥系统(R1)的EPS作为对比,考察了具有良好除磷效果的厌氧/好氧交替下的强化生物除磷系统(R2)中EPS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R1中的EPS主成分在一个周期内的不固定,R2中的蛋白质含量一直明显高于多糖含量;两者的主要荧光物质均为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但在好氧末期R2中类蛋白质的荧光强度高于R1;R1的EPS中Ca2+>Mg2+,而在R2中,Mg2+>Ca2+,同时R1中的Ca2+含量平均值为8.67mg/g MLSS,大于R2中Ca2+的平均值2.40mg/g MLSS;在好氧末期,R2中的TP为21.65mg/g MLSS,明显高于R1中的TP含量(13.83mg/g-MLSS).此外,R1和R2的zeta电位平均值分别为-36m V和-25m V.由此可见,EBPR系统中的EPS具有与全程好氧活性污泥中的EPS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胞外聚合物 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 金属离子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