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三维大血管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连虎 夏金翔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1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8例患者均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临床综合检查。然... 目的:探讨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8例患者均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临床综合检查。然后,将临床综合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检查结果,观察对这些患者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结果:进行综合检查的结果是:在这98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存在主动脉病变,有6例患者患有肝癌,有5例患者患有肾癌,有16例患者未发生大血管病变。对这98例患者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是:有71例患者的主动脉病变被检出(其中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1例,动脉瘤患者有27例,主动脉其他病变患者有13例),有6例肝癌患者被检出,有5例肾癌患者被检出,有16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正常。结论: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效果显著。因此,可将此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诊断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宋云龙 张挽时 +5 位作者 孟利民 毕永民 鲁晓燕 时惠平 方红 祝红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vanto 1.5TMR,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 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TR2—4ms,TE 1... 目的:探讨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vanto 1.5TMR,Tim外周血管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行3D DCE-MRA检查(3D-FLASH自减影序列,TR2—4ms,TE 1~2ms,层厚1.5—2.0mm);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浓度0.5mmol/ml,总量30ml,流量2.5ml/s;扫描延迟时间195例采用Test-bolus法,40例采用Care-bohls法;后处理对靶血管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共235例行3D DCE MRA,包括颈动脉63例,胸、腹主动脉34例,肺动脉21例,肾动脉25例,肝动脉24例,双下肢动脉56例,全身动脉12例。其中45例经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慨)或(和)手术证实;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三级评价。结果:235例3D DCE MRA图像质量优良者225例,占95.4%。45例经手术、IADSA证实的3D DCE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5%、78.6%和88.9%;假阳性3例,假阴性2例;病变程度低估、高估各1例。3D DCE MRA结果与IADSA或(和)手术符合率为88.9%,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符合率为92.9%,较细分支病变符合率为87.1%。结论: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技术3D DCE MRA是一种全新、无创或微创性血管显像技术,正确掌握延迟时间是3D DCE MRA成功的关键,评价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对动脉较细分支的分辨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安宁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 MRA 磁共振成像技术 血管病变 MR技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主动脉增强磁共振造影技术(附32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振贤 谢道海 +3 位作者 郭亮 陈剑华 郭茂风 傅引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9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动脉瘤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64岁。...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动脉瘤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64岁。所有病例均进行3DCEMRA检查。增强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增强扫描前先行横断位FSE序列T1WI和/或T2WI。CEMRA扫描后行横断位FSET1WI。观察指标包括动脉瘤的起始位置、真假性、范围(长度和最宽直径)、有无血栓、动脉瘤周围结构有无异常等。结果:①动脉瘤的位置:32例动脉瘤中,8例为胸主动脉瘤,22例腹主动脉瘤,1例髂血管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②动脉瘤的真假性:25例呈真性,7例呈假性;③动脉瘤的范围:长度范围为25~162mm,平均长度为80.4mm;宽度范围为32~101mm,平均宽度为54.8mm;④伴有血栓情况:12例动脉瘤内可见附壁血栓形成;⑤动脉瘤累及分支情况:1例累及右侧颈总动脉,7例压迫左肾动脉,9例向髂动脉延伸或累及;⑥动脉瘤周围情况:2例动脉瘤可见周围组织炎症表现。结论:3DCEMRA是一种对评价胸腹部大血管动脉瘤的有效微创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触发技术在椎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华勇 王冬女 朱卫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292-293,共2页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CE-MRA)利用对比剂造成血管组织间的对比进行血管成像,因其具有简便易行、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透视触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触发技术在椎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华勇 王冬女 朱卫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1725-1727,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透视触发技术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浩 武乐乐 +1 位作者 曹阿丹 胡舸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的图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和血管三维重建,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的诊断特点,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更高,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982条血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86.97%(854/982),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颅内侧支动脉1422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97.54%(1387/1422)。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以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分辨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血管疾病 动脉狭窄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延岗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及其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结果 :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P <0.05。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P <0.05。经3DCE-MRA检查测得这些患者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均长于经3D-CTA检查测得其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P <0.05。结论 :用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侯梦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7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医院接收的126例疑似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A、3D-ASL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医院接收的126例疑似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A、3D-ASL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MRA、3D-ASL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对比分析MRA、3D-ASL单独及联合检查TIA患者的血管异常检出率及诊断TIA的诊断效能。结果 126例疑似TIA患者经DSA检查确诊为TIA患者的93例;MRA联合3D-ASL诊断TIA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98.92%、94.44%,均高于MRA、3D-ASL单独诊断(P<0.05);MRA联合3D-ASL检查TIA患者血管异常检出率(83.87%)高于MRA、3D-ASL单独检查(P<0.05)。结论采用MRA联合3D-ASL诊断TIA,能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且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异常检出率,有助于减少漏诊,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可为临床诊断TIA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及其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葛玲玉 严森祥 +2 位作者 许顺良 黄强 商德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成像 三维/方法 回顾性研究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闭塞的诊断效果
11
作者 时小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6期4948-4951,共4页
目的研究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闭塞(CAO)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CAO患者,接受3D-MR-VWI、DSA检查。比较3D-MR-VWI、DSA检查CAO的结果、颈... 目的研究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闭塞(CAO)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CAO患者,接受3D-MR-VWI、DSA检查。比较3D-MR-VWI、DSA检查CAO的结果、颈动脉完全闭塞头端部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段(C 1段)、岩段(C 2段)、破裂孔段(C 3段)]及典型病例分析。结果经DSA检查,颈动脉闭塞中34例完全闭塞,28例次全闭塞,46例颈动脉狭窄;经3D-MR-VWI检查,颈动脉闭塞中37例完全闭塞,29例次全闭塞,42例颈动脉狭窄。3D-MR-VWI检查与DSA检查颈动脉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为90.74%(98/108)。经DSA检查,颈动脉完全闭塞头端部位颈总动脉3例,C 1段24例,C 2段3例,C 3段4例;3D-MR-VWI检查颈总动脉2例,C 1段27例,C 2段3例,C 3段2例;3D-MR-VWI检查与DSA检查颈动脉完全闭塞头端部位的诊断符合率为88.24%。结论将3D-MR-VWI与DSA应用于诊断CAO均能准确判断其闭塞特征,且二者诊断符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闭塞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颅脑增强扫描对颅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李惠茹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0期1582-1584,共3页
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行常规MRI增强检查时,如先行3DCE—MRA(threedimensionale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更多关于病变与血管的诊断信息,然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不仅扫描时间和... 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行常规MRI增强检查时,如先行3DCE—MRA(threedimensionale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更多关于病变与血管的诊断信息,然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不仅扫描时间和对比剂药量均可行,还可减少MRI检查次数和患者经济负担。现对本院53例颅脑增强扫描的病例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常规增强扫描 颅内占位病变 诊断价值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脑 颅内占位性病变 增强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红莉 邵剑波 +1 位作者 唐映波 方磊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结果检出法洛四联症1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2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伴动脉导管未闭5例。图像质量优28例,良2例。结论 CE-MRA检查可获得精确的影像资料。检查前采用6%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制动,正确选择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掌握推注造影剂和扫描延迟时间,可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影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镇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婷婷 夏海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5期43-45,共3页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缺血性脑血管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4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刘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血管造影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出血动脉瘤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长城 王田力 王振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影 (DSA)发现存在动脉瘤。诊断均以手术证实。 结论 CTA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 ,对于急诊或危重病人应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脑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3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据此制定手术方案,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出血平均175 ml,3例术后轻偏瘫,1例瘤腔内出血2,3例恢复良好。结论在颅内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脑膜瘤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军燕 李传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8期685-688,共4页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冠状动脉的影像手段 ,近十年来 ,成像序列及方法不断突破和创新 ,正由研究阶段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目前全球多中心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消除心脏及呼吸运动伪影 ,增加信噪比和空间分辨力以及快速成像、...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冠状动脉的影像手段 ,近十年来 ,成像序列及方法不断突破和创新 ,正由研究阶段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目前全球多中心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消除心脏及呼吸运动伪影 ,增加信噪比和空间分辨力以及快速成像、缩短检查时间等 ,力求更精确显示冠状动脉及其狭窄以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旋转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
19
作者 马向宏 阎世鑫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量74.87 kg;高血压50例,高脂血症36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行椎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及DSA介入检查并行术中3DRA检查;将3DRA原始数据传输至西门子Artis zeeⅢbiplane DSA 3D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彩色容积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3DRA像与3D后处理彩色容积图像相结合观察,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进行分析与评估。为医师进行下一步的手术,即在椎动脉开口处置入支架,提供最佳角度,帮助引导手术入路。对4种不同检查方法[椎动脉超声、CTA、二维(2D)-DSA、3DRA]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81支血管)中,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54支(其中3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6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中度狭窄20支(其中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7支(其中1例患者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轻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通过3DRA技术对病变进行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入路,顺利置入椎动脉开口支架43枚。与3DRA比较,椎动脉超声对狭窄程度的诊断4例高估、8例低估;CTA对狭窄程度诊断为3例高估、1例低估;2D-DSA对狭窄程度的诊断为仅为1例高估、1例低估。2D-DSA、3DRA、CTA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诊断准确度及差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重度狭窄的病例,3DRA与2D-DSA对狭窄形态学显示的灵敏度比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RA与2D-DSA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准确度高于CTA与椎动脉超声。3DRA技术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程度及狭窄斑块的形态学分析与评估明显优于2D-DSA,能够准确地显示狭窄病变的形态,精准指导手术入路,帮助手术顺利进行。3DRA可作为2D-DSA诊断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椎动脉 开口处狭窄 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术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系统磁共振造影对门脉高压症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吕颖 毛传万 蔡志胜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6期853-854,共2页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门静脉系统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造影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 价值 X线血管造影 最大密度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