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上空300 hPa存在明显暖异常,随着时间推移暖异常略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到最强。在静力平衡的调控作用下,对流层高层暖异常上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下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与这种配置相对应,对流层高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为高层辐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暖异常移动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向东南移动增强。另外,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气旋式切变,低层偏东气流转变为气旋前部偏南气流,为降水地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三维环流结构不仅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与水汽条件,还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通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喇叭口地形影响下,低层偏南气流携带的丰富水汽在此处聚集,配合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共同促成了此次短时极端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坡 短时强降水 三维环流结构 对流层高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三维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唐东升 王建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利用ECMWF/WMO逐日客观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分析了冬季风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都表现出显著的准40天振荡特征,高低层水平环流的低频变化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附近的低频涡... 利用ECMWF/WMO逐日客观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分析了冬季风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都表现出显著的准40天振荡特征,高低层水平环流的低频变化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附近的低频涡旋系统的影响,纬向环流的低频变化表现为Walker环流的加强和减弱。经向环流则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它的低频振荡起着联接南北半球和高低层季风环流低频振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低频振荡 三维环流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前期的三维环流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方欢 原韦华 徐幼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1-775,共15页
利用1959~2013年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JRA-5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对应的前期三维环流结构。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73个强降水样本的大气环流场合成分析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存在暖异常,暖... 利用1959~2013年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JRA-5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对应的前期三维环流结构。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73个强降水样本的大气环流场合成分析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存在暖异常,暖中心位于300 hPa。在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衡的作用下,高层暖异常上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下层存在气旋式环流。一方面,暖异常通过高层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其北侧的200 hPa西风增强,并促使高层急流东伸、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附近,增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辐散;另一方面,暖异常通过低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了吹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南风,使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增强。暖异常所引起的高低空环流异常的有利配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形成有重要作用。300 hPa暖异常在降水前48小时已经存在于青藏高原东部的400~300 hPa高空,700 hPa气旋式环流提前24小时出现在四川盆地中低层。高低层的环流要素相互配合并随时间东移,暖异常率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配合低层气旋式环流和水汽辐合区,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三维环流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东中国海三维环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洋洋 王惠群 +3 位作者 管卫兵 杨成浩 黄海龙 杨昀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共13页
本文基于2001年4月东中国海区域实测水文资料,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式FEOM(Finite Element Ocean Model)对东中国海三维环流系统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模式水平网格系统采用单节点线性三角形网格,垂向使用z坐标,观测温、盐度场通过客观分析... 本文基于2001年4月东中国海区域实测水文资料,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式FEOM(Finite Element Ocean Model)对东中国海三维环流系统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模式水平网格系统采用单节点线性三角形网格,垂向使用z坐标,观测温、盐度场通过客观分析法插值得到初始条件,分别进行了诊断计算和强诊断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改进逆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演研究区域流函数和流量分布,为数值模拟提供优质可靠的开边界条件。(2)有限元模式在网格自由度方面和对研究区域的完整覆盖方面优势明显,高分辨率的垂向z坐标也可以较好地拟合海底地形,从而得到较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3)通过诊断计算,模拟再现了东中国海春季环流的多涡结构,分辨出了台湾暖流、黄海沿岸流、黄海暖流等流系。(4)比较诊断与强诊断两个计算结果,它们在定性上较为一致,在定量上有些差别,总体分布强诊断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三维环流 有限元模式 诊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秋季三维环流诊断计算分析
5
作者 黄海龙 管卫兵 +3 位作者 郑洋洋 杨成浩 王惠群 杨昀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89,共11页
基于2000年秋季东中国海水文观测资料,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式FEOM(Finite Element Ocean circulation Model),在温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诊断计算100 d,模拟结果再现了环流的主要特征:由于海表面风的影响,秋季东中国海表层的环流以西南向... 基于2000年秋季东中国海水文观测资料,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式FEOM(Finite Element Ocean circulation Model),在温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诊断计算100 d,模拟结果再现了环流的主要特征:由于海表面风的影响,秋季东中国海表层的环流以西南向流为主,在10m深以下由于风的影响减弱环流特征比较清晰完整。黄海北部出现一个气旋式涡旋,10m层流速大小为5 cm/s左右;浙闽沿岸流从表层到50~60m深都是存在的,流速基本不变;台湾暖流在10m层流速较大,且向陆架方向入侵明显,但是越向下越不明显,流速也有所减小。诊断计算60d后的后报计算结果显示,松弛尺度为5d可以更好地消除资料的不匹配。因此最终在诊断计算60d后开展了松弛时间为5d的40d的强诊断计算,强诊断模拟结果显示:强诊断计算能更好的模拟东中国海环流结构,相较于诊断计算,表层流速有所减弱,10 m层流速有所加强,各层流向强诊断计算和诊断计算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三维环流 有限元模式 诊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勒比海三重双向嵌套三维环流模型的应用
6
作者 汤立群 SHENG Jin-yu 刘大滨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共10页
对三重双向嵌套海洋环流三维数值模型系统(CANDIE),用尤卡坦海峡实测横断面流速和海温等值线、1990年代根据卫星跟踪漂移轨迹推求得到的15m水深处的时间平均流场、实测平均海温过程和西加勒比海体积输送流函数等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 对三重双向嵌套海洋环流三维数值模型系统(CANDIE),用尤卡坦海峡实测横断面流速和海温等值线、1990年代根据卫星跟踪漂移轨迹推求得到的15m水深处的时间平均流场、实测平均海温过程和西加勒比海体积输送流函数等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三重双向嵌套模型系统结构与参数合理,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西加勒比海的环流特征如加勒比流、巴拿马-哥伦比亚漩涡和该地区温盐的季节性变化。模型被用来计算小模型计算域(伯利兹大陆架)珊瑚礁地区不同水深处悬浮颗粒的运动轨迹线、颗粒的保留与耗散。近表层耗散在Lighthouse Reef Atoll和Glovers Reef Atolls以东相对较强,在内大陆架特别在Inner Channel内和South Water Cay附近相对较低。为了测试伯里兹大陆架海表面珊瑚礁之间的水动力连接特性,计算了位于Turneffe Islands Atoll和GloversReef Atolls珊瑚礁的上游颗粒来源区(源)和下游颗粒耗散区(汇),在30天内到达这两处环形珊瑚礁的近表面颗粒的可能来源区包括该两者周围的浅水区域、两者之间的深水区域和洪都拉斯Bay Islands的沿岸水域,Turneffe和Glovers Reef Atolls 30天下游耗散区分别覆盖了伯里兹大陆架的中部和南部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海洋环流数值模型 模型验证与应用 保留率 耗散 上游来源区 下游耗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冬季南海环流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8
7
作者 廖光洪 袁耀初 徐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7,共10页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向的西边界射流.其以东海域出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南海中部东侧海域存在一个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3)南海南部,一般流速较弱.在112°E以西受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域存在气旋性环流.由于受调查海域所限,这两个环流只部分出现.(2)上述环流系统与200 m层水平温度、密度分布对应较好.(3)南海冬季环流垂向速度分布方面:1)表层,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为范围较大的上升流海区.而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了下降流.海南岛以南及东南海域也存在下降流.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出现范围较大的下降流,其以东为上升流海域,而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又出现下降流.南海南部,基本上被上升流海域所控制.2)次表层与表层不同,例如在次表层,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出现上升流.中层和深层垂向速度分布与次表层相似.(4)关于南海垂向速度分量分布的动力原因:在表层,风应力旋度场起着主要作用;在次表层,β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而风应力旋度场和β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环流 诊断模式 三维环流结构 上升流和下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低纬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郭世昌 李琼 +4 位作者 刘煜 吕达仁 苏锦兰 段雪梅 李慧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8-486,共9页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的空间距平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低纬度地区局地Hadley环流既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又具有明显区别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自身结构特征:除冬季存在明显向南、向北输送的两闭合环流圈外,局地Hadley环流在其余季节均以向南输送为主;(2)该局地Hadley环流具有不同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在整个研究时段上以振荡变化为主,并没有表现出象纬圈平均值那样明显的增强趋势;(3)区域赤道上空平流层20~50 hPa大气臭氧的正负距平异常中包含有局地Hadley环流的异常信息:当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强时,区域赤道上空20~50 hPa大气臭氧有一显著负距平异常中心,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Hadley环流 纬圈平均Hadley环流 臭氧质量混合比 大气环流三维分解 东亚低纬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7月副热带高压短期结构演变特征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胡淑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共5页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利用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方法,计算出7月副热带地区Hadley环流、Walker环流以及总体垂直运动的速度场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揭示了Walker环流、Had...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利用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方法,计算出7月副热带地区Hadley环流、Walker环流以及总体垂直运动的速度场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揭示了Walker环流、Hadley环流与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的关系,指出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模型将有助于发展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与大尺度Walker环流、Hadley环流之间的定性、定量化的动力学关系,对气候预测效果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短期演变特征 三维环流分解 大尺度大气运动 垂直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ZART-2对欧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茜霞 王斌 张美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运用新建立的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与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CAM2的离线耦合模式系统对欧洲地区地面和对流层O3浓度(注:本文中浓度均指体积分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分别与欧洲两个站点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四个站点的O3探空... 运用新建立的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与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CAM2的离线耦合模式系统对欧洲地区地面和对流层O3浓度(注:本文中浓度均指体积分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分别与欧洲两个站点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四个站点的O3探空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欧洲地面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除了对德国Hohenpeissenberg地面观测站O3浓度略微高估和荷兰Kollumerwaard地面观测站O3浓度有些低估外,基本上能反映所在地区地面O3和CO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结果与德国Lindenberg和芬兰Sodankyla两个站点O3探空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能较为成功地再现对流层O3浓度的大小和垂直梯度特征,特别是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两站点秋季对流层中部O3浓度的大小.另外,该模式系统也基本上能够反映该地区对流层O3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特征,对德国Hohenpeissenberg站点和挪威Ny Alesund站点对流层上层O3浓度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观测值.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对欧洲地区对流层O3浓度的大小和分布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这为进一步运用该模式系统探讨欧洲地区的污染排放物对亚洲的输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 全球三维大气环流模式 对流层O3 CO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联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邓北胜 刘海涛 丑纪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7-363,共7页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揭示的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的下沉运动更强,范围更宽。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把垂直速度分解为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两部分,纬向分量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而经向分量表现为上升运动,垂直速度的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相互抵消了一部分,综合的结果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在热带地区,垂直速度ω*的纬向分量ωW要大于其经向分量ωH,ωW反映了ω*的主要特征;在分析垂直运动方面,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垂直速度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候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三维分解 ENSO事件 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齿轮式”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