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物理模型驱油实验模拟装置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彩珍 孟立新 +2 位作者 郭平 钟功祥 孙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0-573,共4页
针对小岩心不能模拟注采井网驱替实验、填砂模型不能模拟低渗透储层和高压驱替实验的问题,研制了一套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储层多层组合的岩心、多口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注采井网、大尺度三维物理模型驱替实验装置,能进行不同驱... 针对小岩心不能模拟注采井网驱替实验、填砂模型不能模拟低渗透储层和高压驱替实验的问题,研制了一套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储层多层组合的岩心、多口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注采井网、大尺度三维物理模型驱替实验装置,能进行不同驱替介质和吞吐实验研究。利用该实验装置开展了纵向三层组合的正韵律和反韵律模型、平面5个渗透带的五点注采井网模型、以及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十三点注采井网模型在高温高压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得到了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程度、直井和水平井的水驱油效果以及聚合物驱油效果。通过该装置模拟实验可为油田注采井网调整和注入开发方式调整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物理模型 实验装置 高温高压 水驱油实验 聚合物驱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中三维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以昆明盆地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冬丽 徐锡伟 +2 位作者 赵伯明 陈桂华 解廷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基于活动断层的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价可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则是进行地震危害性预测和评价的重要方法,而建立以第四系为主体的符合真实地层结构的三维物理模型是保证数值模拟结果可靠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基于活动断层的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价可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则是进行地震危害性预测和评价的重要方法,而建立以第四系为主体的符合真实地层结构的三维物理模型是保证数值模拟结果可靠性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以昆明盆地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地质、钻孔、地形地貌、DEM、地震勘探、波速测试等资料,以剪切波速为主要分层指标,参考地层层序,结合ArcGIS等多种软件和相关的编程技术,采用将相邻介质分界面(层网)在深度方向上逐层叠加的方法建立三维物理模型;详细阐述了建立三维物理模型的主要技术思路和实现过程,同时建立三维物理模型的数据库,为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提供模型数据和参数.文中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探测、实验数据,总结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面运动 三维物理模型 第四系 昆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物理模型模拟深部巨厚砾岩下综放开采地表移动 被引量:6
3
作者 柴敬 雷武林 +3 位作者 李昊 袁强 张丁丁 张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1,F0002,共9页
为了研究深部开采巨厚砾岩关键层对矿山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机理。以千秋煤矿为背景,采用三维物理模型试验,利用压力传感器、多点位移计、分布式光纤传感等多种手段监测了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动态演化过程,对采动巨厚砾岩与矿山地表移动... 为了研究深部开采巨厚砾岩关键层对矿山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机理。以千秋煤矿为背景,采用三维物理模型试验,利用压力传感器、多点位移计、分布式光纤传感等多种手段监测了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动态演化过程,对采动巨厚砾岩与矿山地表移动变形的内在联系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光纤可准确监测到关键层和地表的移动变形量,巨厚砾岩作为主关键层,控制着地表移动变形,并有效减缓了覆岩变形由下向上传递给地表,且由于煤层埋藏深度大,主关键层未破断,地表下沉量和变形值都较小;预测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巨厚砾岩主关键层将会达到极限跨距而破断失稳,采场将发生强矿压动力显现现象,地表出现台阶性下沉,甚至会产生地表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砾岩 地表移动变形 关键层 三维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东段三维构造物理模型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小凤 刘百篪 杨立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10-117,共8页
利用近年来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取得的丰富、完整、系统、可靠的地表活动构造定量化数据和测震学资料建立了本区全新世活动构造的三维构造物理模型 ,定性或半定量地描述了该区活动地块的运动状态 ,解释了不同活动块体的运动性质及块体之... 利用近年来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取得的丰富、完整、系统、可靠的地表活动构造定量化数据和测震学资料建立了本区全新世活动构造的三维构造物理模型 ,定性或半定量地描述了该区活动地块的运动状态 ,解释了不同活动块体的运动性质及块体之间的运动转换关系 ,归纳总结了不同块体内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地震预报 活动构造 三维构造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逆掩推覆构造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勤耕 胡善政 +3 位作者 黄有晖 杜均国 何伟 周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9-1364,共6页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发育典型的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大。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需要根据三维模型正演成果优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其中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关键。为此,综合已有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近地表调查...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发育典型的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大。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需要根据三维模型正演成果优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其中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关键。为此,综合已有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近地表调查资料等,依据不同分区的地质、地震反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地质模型;利用微测井调查结果、VSP资料等对模型进行速度赋值;利用三维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验证所构建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方法所建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比较直观、准确地反映了近地表结构及地下速度场变化,模拟单炮记录与野外采集单炮吻合度高,为观测系统参数论证提供了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逆掩推覆构造 三维地球物理模型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井缝洞单元水驱见水模式宏观三维物理模拟 被引量:29
6
作者 侯吉瑞 李海波 +4 位作者 姜瑜 罗旻 郑泽宇 张丽 苑登御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722,共6页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制作了多井缝洞单元宏观三维物理模型,研究缝洞型油藏衰竭式底水驱和注水补充能量开采时水驱特征及油井见水模式。结果表明,底水驱时,受底水衰竭和油井见水的影响,初期呈产能高、递减快的特征;注水补充能量后,产能...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制作了多井缝洞单元宏观三维物理模型,研究缝洞型油藏衰竭式底水驱和注水补充能量开采时水驱特征及油井见水模式。结果表明,底水驱时,受底水衰竭和油井见水的影响,初期呈产能高、递减快的特征;注水补充能量后,产能在短期内回升,之后缓慢下降;底水驱阶段,在底水直进井处易发生底水锥进,呈点状见水,见水时间主要由油井与底水的连通程度决定;注水能起到压锥的作用,抑制底水侵入,使底水驱阶段的点状见水转变为平面线状见水,注水阶段见水时间主要受井深影响。多井缝洞单元水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类型可以分为缓慢上升型、阶梯式上升型和暴性水淹型,其主要受油井钻遇储集体类型及配位数影响:油井钻遇溶洞时,随配位数升高,含水率上升速度减慢;油井钻遇裂缝时,随配位数升高,含水率呈阶梯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宏观三维物理模型 相似理论 底水锥进 注水压锥 含水率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特低渗裂缝发育油藏三维模型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袁国伟 范伟 +3 位作者 徐飞艳 郑自刚 陈振波 张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8-511,共4页
为真实模拟长庆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确定水驱后剩余油的合理挖潜方法,采用人造微裂缝露头岩心与天然基质露头岩心并联的三维物理模型,开展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驱、直链型聚合物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为真实模拟长庆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确定水驱后剩余油的合理挖潜方法,采用人造微裂缝露头岩心与天然基质露头岩心并联的三维物理模型,开展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驱、直链型聚合物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维非均质模型和实际油藏物性相近,较好地模拟了油藏真实情况。与水驱相比,裂缝层、基质层和并联岩心模型表面活性剂驱分别提高采收率2.65%、2.72%和2.67%,聚合物驱分别提高采收率5.65%、3.32%和4.57%,二元驱分别提高采收率8.23%、5.09%和6.69%。与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相比,二元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可望用于长庆油田水驱后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露头岩心 三维物理模型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 采收率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距对深部调驱效果影响的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景春 张庚 +2 位作者 庹维志 赵阳 宫宇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79,共4页
建立了深部调驱平面均质纵向非均质以及平面非均质纵向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上布置了压力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器,测量了不同模型不同井距下的注入压力、出液量、出油量和各点含油饱和度,计算了水驱采收率、注调驱剂后采收率和最... 建立了深部调驱平面均质纵向非均质以及平面非均质纵向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上布置了压力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器,测量了不同模型不同井距下的注入压力、出液量、出油量和各点含油饱和度,计算了水驱采收率、注调驱剂后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绘制了驱油效果图和含油饱和度场图,得出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井距越小、水驱效果越好、注入调驱剂后效果越好、总采收率越大的结论,从而为油田在深部调驱情况下合理井距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距 深部调驱 三维物理模型 采收率 饱和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裂缝性油藏水驱后提高采收率三维物理模拟 被引量:6
9
作者 葛丽珍 王敬 +3 位作者 朱志强 刘慧卿 程大勇 孟庆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7,共7页
潜山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强、基质渗透率低,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以渤海JZ25-1S潜山裂缝性油藏为例,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三维大尺度裂缝性油藏高压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开发及水驱后非混相气驱、凝胶颗粒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实验,并探究了不同... 潜山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强、基质渗透率低,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以渤海JZ25-1S潜山裂缝性油藏为例,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三维大尺度裂缝性油藏高压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开发及水驱后非混相气驱、凝胶颗粒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实验,并探究了不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注水开发阶段采出油主要来源于宏观裂缝,基质贡献较低,宏观裂缝储量比例越大,水驱采收率越高;脉冲式周期注水采收率高于间歇式周期注水;水驱后非混相气驱主要依靠气液密度差异驱替油藏顶部剩余油,采收率提高幅度主要取决于生产井垂向位置;凝胶颗粒可以较好地改善裂缝系统的非均质性,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原油采收率提高2~4个百分点;表面活性剂驱可以通过清洗宏观裂缝表面的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焖井一段时间后则通过促进基质微裂缝的自发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原油采收率可提高3~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水驱后提高采收率 非混相气驱 凝胶颗粒驱 表面活性剂驱 三维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油藏基质裂缝耦合渗流三维宏观物理实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丁祖鹏 刘月田 屈亚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111,136,共4页
裂缝性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裂缝间存在渗吸耦合现象,物理实验方法是研究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精细粘接造缝技术和有限真空饱和技术,分别实现了裂缝性渗流介质中裂缝物性分布和基质裂缝渗吸耦合参数的定量控制。运... 裂缝性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裂缝间存在渗吸耦合现象,物理实验方法是研究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精细粘接造缝技术和有限真空饱和技术,分别实现了裂缝性渗流介质中裂缝物性分布和基质裂缝渗吸耦合参数的定量控制。运用该方法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基质裂缝渗吸耦合作用下的宏观渗流规律。该实验结果是基质裂缝渗吸耦合作用的宏观体现,为裂缝性油藏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基质裂缝渗吸耦合 宏观渗流规律 三维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特征对比研究
11
作者 陶磊 丁雨辰 +8 位作者 张霞 徐正晓 胡子伟 史文洋 白佳佳 张娜 朱庆杰 姜龙宇 班晓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 针对稠油油藏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复杂,常规火驱技术很难有较好的开发效果等问题,提出了非均质油藏添加助燃剂进行化学点火,与均质油藏火驱开发特征进行对比,验证该技术的火驱开发效果。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有、无物性遮挡条件下的火驱实验,分别探究了温度场的发育情况以及结焦带的形成、扩展规律,并通过火驱后的生产效果分析以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揭示了2种储层条件下的火驱开发特征。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燃烧前缘的推进,尤其是在物性遮挡处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并产生局部高温,添加助燃剂后进行中继点火可协同火驱前缘突破遮挡,此时温度腔持续扩展,最高温度可达583.2℃;与均质油藏不同,其形成的结焦带呈不连续状分布,中继点火后物性遮挡产生应力断裂,燃烧前缘穿过断裂条带继续向生产井推进,燃烧腔迅速扩展;均质油藏火驱过程中,燃烧稳定阶段保持高速产油,最终采收率为53.27%,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后开始稳定产油,进入产油主力期,大量原油被驱替,仅少量原油存在非流场波及范围内,最终采收率为51.46%;2种储层的剩余油分布在高温区都趋近于0,非均质油藏中继点火前物性遮挡影响的区域含油饱和度较高,中继点火后整个区域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2种储层下部由于燃烧较剧烈,含油饱和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三维物理模型 物性遮挡 助燃剂 结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驱替规律物理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旭 宋考平 皮彦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利用岩电实验原理与三维物理模拟系统进行了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研究.模型上布置的压力记录表和电阻率测量探针,较为准确地测量了模型中压力变化及饱和度场变化,进而评价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对于稠油二元体系... 利用岩电实验原理与三维物理模拟系统进行了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研究.模型上布置的压力记录表和电阻率测量探针,较为准确地测量了模型中压力变化及饱和度场变化,进而评价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对于稠油二元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前期聚合物段塞增黏与扩大波及体积作用,不仅驱替出主流线上的剩余油,而且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驱替出主流线两侧区域内的剩余油,二元驱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采出井之间分流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岩电实验 饱和度场 驱油效果 三维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三维风生流及密度流模拟 被引量:54
13
作者 夏华永 李树华 侍茂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23,共13页
将Casulli差分格式引入三维物理海洋模型计算 ,模拟了北部湾风生流及密度流 .模拟结果表明 ,夏季西南季风在北部湾导致一个顺时针环流 ,夏季海水密度梯度导致一个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密度流明显强于风生流 ;冬季东北寒潮导致一个逆时针环... 将Casulli差分格式引入三维物理海洋模型计算 ,模拟了北部湾风生流及密度流 .模拟结果表明 ,夏季西南季风在北部湾导致一个顺时针环流 ,夏季海水密度梯度导致一个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密度流明显强于风生流 ;冬季东北寒潮导致一个逆时针环流 .模拟结果不支持北部湾夏季为一顺时针环流、冬季为逆时针环流的传统结论 ,而支持终年为逆时针环流的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Casulli差分格式 风生流 密度流 三维物理海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中梯装置的大功率三维激电法在甘肃花牛山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顾观文 王顺吉 +1 位作者 武晔 许志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2-882,共11页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是应用于金矿勘查的一种重要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以往主要采用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组合的方法获取激电异常。中梯扫面受限于单一固定供电极距,仅能反映某一深度的激电异常分布;常规对称四极激电测深由于需要对固定测点布...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是应用于金矿勘查的一种重要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以往主要采用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组合的方法获取激电异常。中梯扫面受限于单一固定供电极距,仅能反映某一深度的激电异常分布;常规对称四极激电测深由于需要对固定测点布设不同极距的供电电极,工作效率较低,并且不适合三维探测。近些年随着大功率、阵列观测技术发展起来的类中梯激电装置可在观测区布设多组不同极距的供电电极,兼顾了激电测深与激电剖面二者的特点,为常年干旱的戈壁滩地区金属矿深部勘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探测手段。本文基于类中梯装置大功率三维激电测量技术在甘肃花牛山金矿区开展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实验工作。实验结果表明:类中梯装置大功率三维激电观测能快捷高效获得研究区不同深度的激电异常;采用与类中梯装置相适应的三维反演方法对激电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可获取研究区地下三维精细电性结构;基于矿区的三维电性结构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构建的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与矿区已知金矿点位置吻合,并发现了三处潜在成矿点。类中梯装置大功率三维激电测量技术在供电困难的戈壁滩地区金属矿勘查中应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类中梯装置 大功率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花牛山金矿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怀珠 郑家朋 +2 位作者 石琼林 覃孝平 杨小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6,91,共4页
水平井是冀东油田浅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随着水平井的持续开发,含水快速上升,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采用CO_2吞吐可进一步提高增油效果和产能,降低含水上升速率。为优化CO_2吞吐的注采参数、提高现场试验效果,利用矿场岩屑设... 水平井是冀东油田浅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随着水平井的持续开发,含水快速上升,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采用CO_2吞吐可进一步提高增油效果和产能,降低含水上升速率。为优化CO_2吞吐的注采参数、提高现场试验效果,利用矿场岩屑设计制作了CO_2吞吐三维物理模型(尺寸30 cm×30 cm×12 cm,水测渗透率1.160μm^2,孔隙度31%),使用该模型开展了注入量、焖井时间等注采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CO_2吞吐增油效果明显,采收率较衰竭开采增加幅度为1.97%~9.47%,换油率为1.14~3.62 m^3/m^3;为达到最佳的增油效果,宜采用的CO_2吞吐注采参数为:注入量0.3~0.4 PV、焖井时间12~15 h、注入速率4~6 mL/min、采液速率480~600 m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水平井 三维物理模型 CO2吞吐 焖井时间 注入速率 采液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CO_(2)/N_(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学利 郑小杰 +3 位作者 钱德升 高海铭 谭涛 蒲万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09-6418,共10页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受强非均质性和底水锥进影响,大部分水平井出现了点状水淹,导致低产低效井增多,油藏含水率不断上升,井间剩余油动用难,且该油藏具有高温、高盐特点,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因此,主... 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受强非均质性和底水锥进影响,大部分水平井出现了点状水淹,导致低产低效井增多,油藏含水率不断上升,井间剩余油动用难,且该油藏具有高温、高盐特点,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因此,主要通过高温高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油藏的模拟,采用注CO_(2)/N_(2)(体积比为7∶3)混合气提高强底水砂岩油藏采收率。一方面,CO_(2)与原油易混相,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驱油效率;另一方面,N_(2)具有较好的压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强底水快速锥进,提高油藏的波及系数。这样使“驱油”与“压锥”进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同时,对比不同注气方式、不同注气速度和不同注采部位等驱油条件,优选注气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注入CO_(2)/N_(2)后地层原油体积膨胀了21%,黏度降低了24.9%;CO_(2)/N_(2)混合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9.62 MPa;优选出了最佳的注入参数:注气速度为1 mL/min(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25%)、注气方式为水气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5.8%)、注采部位为高注低采(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4.5%)。研究结果为塔河油田强底水砂岩油藏CO_(2)/N_(2)混合气驱先导试验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底水砂岩油藏 CO_(2)/N_(2)混合气驱 三维物理模型 混相 压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机制实验 被引量:19
18
作者 吴义志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4-607,共4页
为研究复杂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机制,指导该类油藏剩余油的高效挖潜,文中利用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地质及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制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断层遮挡是该类油藏高部位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对应于矿场上的屋脊一线及... 为研究复杂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机制,指导该类油藏剩余油的高效挖潜,文中利用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地质及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制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断层遮挡是该类油藏高部位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对应于矿场上的屋脊一线及断层夹角剩余油;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剩余油的分布状态,造成平面剩余油分布不均衡;开发中的井网形式也是造成最终剩余油富集的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提出了对应的动用措施,研究结果对现场的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剩余油控制机制 三维物理模型 压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滑坡涌浪动压力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莉 杜娟 +3 位作者 刘庆丽 汪洋 刘继芝娴 刘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4,共10页
水库滑坡高速入水产生涌浪,当涌浪传播到对岸岸坡时,巨大的冲击力会造成沿岸基础设施的破坏,对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研究水库滑坡涌浪冲击力在对岸岸坡上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以三峡库区中等宽缓库段滑坡及河道... 水库滑坡高速入水产生涌浪,当涌浪传播到对岸岸坡时,巨大的冲击力会造成沿岸基础设施的破坏,对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研究水库滑坡涌浪冲击力在对岸岸坡上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以三峡库区中等宽缓库段滑坡及河道规模为原型,开展了1∶400比例的三维正态滑坡涌浪物理模型试验,初步揭示了水库滑坡涌浪动压力的类型、不同类型动压力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根据试验测试数据,滑坡涌浪形成后以水舌和实体涌浪两种水体形态作用在岸坡上,作用在岸坡上的水库滑坡涌浪动压力可分为水舌冲击压力和涌浪脉冲压力两种类型,水舌以射流的形式冲击岸坡,产生瞬时冲击压力极大值,实体涌浪在岸坡上爬高产生多个脉冲压力值,涌浪最大脉冲压力出现在前三个压力峰值;在静水面以上,水舌冲击压力大于涌浪脉冲压力,而在静水面以下,出现水舌冲击压力小于涌浪脉冲压力的情况;滑坡涌浪脉冲压力在岸坡上的分布近似为倒“V”型,涌浪最大脉冲压力出现在静水位附近且随着涌浪爬坡高度的增加呈快速衰减到缓慢衰减的过程,在快速衰减阶段滑坡涌浪脉冲压力极值的累计衰减率往往超过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滑坡 涌浪 动压力 水舌冲击压力 涌浪脉冲压力 三维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5G)信号下对称传输线间距和长度优化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渠 樊宽刚 +1 位作者 李娜 邱海云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7期142-146,共5页
复杂的拓扑电路系统设计采用大量对称传输线结构,在保障传输性能的条件下传输线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针对高频(5G)信号下对称传输线的传输性能和信号完整性问题,使用HFSS软件建立八层电路板和对称传输线的三维物理模型结构,并结合多导... 复杂的拓扑电路系统设计采用大量对称传输线结构,在保障传输性能的条件下传输线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针对高频(5G)信号下对称传输线的传输性能和信号完整性问题,使用HFSS软件建立八层电路板和对称传输线的三维物理模型结构,并结合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和电磁兼容原理对传输线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对仿真结果的全局频率均匀采样,计算频点的合格率。仿真结果表明,最佳线间距是三倍线宽,此时信号传输性能分别比一倍与二倍线间距提高了35.59%和12.49%;传输线越短,频点的合格率越高。模型分析和实测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传输线 高频(5G)信号 传输性能 信号完整性 三维物理模型 印刷电路板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