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 被引量:9
1
作者 郭秋麟 陈宁生 +5 位作者 谢红兵 吴晓智 刘继丰 赵锡然 高日丽 胡俊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7-825,共9页
针对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地质模型过于简化所导致的应用效果难于达到实际需求的问题,建立顺层柱状PEBI网格动态三维地质模型,解决不同沉积相内储集层非均质性问题,降低混合岩性对模拟精度的影响。构建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 针对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地质模型过于简化所导致的应用效果难于达到实际需求的问题,建立顺层柱状PEBI网格动态三维地质模型,解决不同沉积相内储集层非均质性问题,降低混合岩性对模拟精度的影响。构建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包括变网格渗流方程构建、全张量渗透率的分解与计算、传导率的计算等。通过对关键参数曲线的光滑、网格流动上下游稳定性处理等,提高牛顿法迭代收敛性能。采用自动调整时间步长与多核并行计算的技术,提高软件运行效率。模拟计算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运聚过程、不同时期地层含油饱和度与油气资源丰度,模拟的含油饱和度、油气聚集量和分布位置符合当前勘探现状,揭示了目标层资源探明率为84.4%,主要资源分布在B区和C区,预测未发现资源主要分布在C区NP2-16井附近和A区NP5-4井北侧的构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 有限体积法 顺层柱状PEBI网格 变网格渗流方程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地盐席发育区输导体系油气运聚物理模拟--以墨西哥湾博格斯盆地Perdido构造带为例
2
作者 樊妍 向才富 +7 位作者 杨松岭 逄林安 陈经覃 李爱山 陈亮 蒋善斌 司永康 杨明慧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博格斯盆地是墨西哥湾西部典型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形成了由异地盐席底部构造、断层和古新统—始新统Wilcox组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由于Perdido构造带水体较深且盐构造活动复杂,其异地盐席... 博格斯盆地是墨西哥湾西部典型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形成了由异地盐席底部构造、断层和古新统—始新统Wilcox组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由于Perdido构造带水体较深且盐构造活动复杂,其异地盐席发育区的油气输导特征和输导效率不明。因此,定量评价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厘清不同类型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对减少勘探风险尤为重要。基于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发育的下倾型、波浪型和上倾型三种形态的油气输导体系开展了油气运聚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与盐席底部砂泥岩相比,三种形态油气输导体系中Wilcox组均呈现更高的输导效率,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不同形态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在油气运移的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始新世末期下倾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最高;渐新世末期上倾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最高。始新世末期和渐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强,促进油气输导。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的油气输导效率受输导体系的物性、油气运移距离和源储压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源储压差为主要控制因素,油气运移距离为次要控制因素,输导体系物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效率 油气物理模拟 盐构造 Perdido构造带 博格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模拟及油气运聚 被引量:6
3
作者 曾海容 宋惠珍 贾承造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地质剖面图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对三维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现今仍有活动的几条断裂使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化,控制了油气的再次运... 本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地质剖面图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对三维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现今仍有活动的几条断裂使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化,控制了油气的再次运移,使油气重新调整成藏。总的来说,该区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有利于油气沿断裂带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三维 构造应力 油气 地质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点网格模型的“迷宫式”油气运聚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志锋 魏振华 +2 位作者 吴冲龙 田宜平 毛小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6-599,共4页
从油气运聚模拟的现状出发,基于角点网格模型建立了油气盆地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油气在不同地质环境下达到平衡态的运移条件和存储条件,继承前人总结的油气运聚模拟参数计算方法,采用达西定律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油气运移... 从油气运聚模拟的现状出发,基于角点网格模型建立了油气盆地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油气在不同地质环境下达到平衡态的运移条件和存储条件,继承前人总结的油气运聚模拟参数计算方法,采用达西定律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油气运移速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迷宫式"油气运聚模拟思路,并编码实现,形成了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油气运聚模拟模块。运用该模块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成熟区进行了模拟试验,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研究成果,为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模拟 三维地质模型 角点网格模型 迷宫式 平衡态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旭东 吴冲龙 +1 位作者 隋志强 毛小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2,共6页
为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在地层、构造、输导层非均质性和驱动力等多种地质要素作用下的模拟问题,在保证模拟速度与效率的前提下,基于层面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多地质要素作用下油气运聚快速模拟的机理,对地质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 为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在地层、构造、输导层非均质性和驱动力等多种地质要素作用下的模拟问题,在保证模拟速度与效率的前提下,基于层面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多地质要素作用下油气运聚快速模拟的机理,对地质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模拟算法,形成了快速油气运聚模拟的数学模型与软件。通过胜利油田某区块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模拟软件的高效性,模拟结果对该区块勘探具有较高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模拟 三维地质模型 陆相断陷盆地 输导体系 油气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散失烃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石兴春 周海燕 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2-54,共3页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损耗量与聚集量是互补的,准确计算损耗量对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将损耗烃量分为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盖前排失烃量、运移流散烃量以及构造破坏烃量5个部分。通过地质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这5种损耗烃量...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损耗量与聚集量是互补的,准确计算损耗量对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将损耗烃量分为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盖前排失烃量、运移流散烃量以及构造破坏烃量5个部分。通过地质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这5种损耗烃量的计算模型,并且将其应用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资源评价。计算出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的烃源岩残留烃量为 5. 438 × 1010t(油气当量),占生烃量的 67. 9%;储集层滞留烃量为3.479 × 109t,占生烃量的 4. 47%;盖前排失烃量为1.14 × 109t,占生烃量的1.466%;运移流散烃量为1.266 × 1010 t,占生烃量的15.27%;构造损失烃量为9. 653 × 109t,占生烃量的11. 4%。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表明,通过计算运移过程中的损耗烃量来计算运聚系数、可供聚集烃量及远景资源量是可行并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前侏罗系 油气 散失烃量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油气运聚过程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振红 吕修祥 +1 位作者 王国林 马玉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6-20,共5页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高渗透性砂岩层易于成为油气运移的运载层及有利储集层;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在温宿凸起北部边界出现的变质岩分布带,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屏障,寻找油气时应该避开,有断层沟通的潜山及砂体才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乌什凹陷 温宿凸起 油气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周勇水 邱楠生 +1 位作者 曹环宇 贾京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66-387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段的样品具有高的GOI值和强烈的轻质油QGF及QGF-E荧光响应特征,达到油藏标准值;随着深度增加,各指标逐渐降低,至J1s211大套板状砂岩发育层段,样品的各项指标只达到油气运移通道值或水层值;侏罗系早期经受过较大规模轻质油充注,但之后发生泄漏;油气进入J1s储层后,首先在浮力作用下快速垂向运移至有泥岩封隔层封堵的J1s22和J1s212,然后沿着泥岩隔层底面往低势区侧向运移,直至遇到侧向封堵性好的砂体才能成藏,这表明识别有效的侧向封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侏罗系储层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包裹体 油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油气运聚过程物理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牟雪梅 查明 刘磊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0,共5页
在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输导体系特征研究基础上,设计试验模型再现连续和幕式充注条件下油气运聚过程。二维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供烃量及充注方式共同控制油气的分布;油源充足的条件下,晚期充注砂体含油饱和度高... 在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输导体系特征研究基础上,设计试验模型再现连续和幕式充注条件下油气运聚过程。二维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供烃量及充注方式共同控制油气的分布;油源充足的条件下,晚期充注砂体含油饱和度高于早期充注砂体的含油饱和度;幕式充注流体势差高于连续充注流体势差,幕式充注条件下砂体具有较高的平均含油饱和度;同一砂体内,离油源越近,含油饱和度越高;随着储集层内含油量增加,砂体内流体压力大于围岩排替压力时,油气向围岩扩散,砂体内含油饱和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模拟试验 连续充注 幕式充注 含油饱和度 江家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运聚模拟在目标钻前研究中的成功应用——以渤海海域渤中21-22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祝春荣 韦阿娟 王保全 《海洋石油》 CAS 2013年第3期23-28,共6页
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渤中21-22区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以及油气运聚进行了模拟,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沙三段及东三段烃源岩在馆陶组沉积时期进入了... 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渤中21-22区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以及油气运聚进行了模拟,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沙三段及东三段烃源岩在馆陶组沉积时期进入了大量生油期,现今均已进入大量生气阶段。渤中凹陷生成的天然气沿潜山表层风化壳以及大型不整合面运移至渤中21-22区潜山成藏。因而,渤中21-22区潜山是极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对该区的成功钻探验证了油气运聚模拟结果。因此,该油气运聚模拟技术是优选、评价有利勘探目标区、降低勘探风险并提升勘探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凹陷 油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的油气运聚的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曹倩 王鹤 +3 位作者 王涛涛 王运 颉伟 张守鹏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4年第1期24-28,56,共6页
利用地质及地震资料,运用Basin2软件对东营凹陷的油气运聚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的生油区主要为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②超压层位主要分布于沙河街组的沙三段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孔店组,油气的运移和凝聚主要发生在东营组... 利用地质及地震资料,运用Basin2软件对东营凹陷的油气运聚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的生油区主要为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②超压层位主要分布于沙河街组的沙三段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孔店组,油气的运移和凝聚主要发生在东营组和馆陶组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③油气聚集带与超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超压体系的中弱带以及流体势低的地方为有利的成藏区,是今后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油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毅 宋岩 单家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油气 物理模拟 成藏动力学 构造活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面下缝洞岩体油气运聚模型——以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秋麟 杨文静 +4 位作者 肖中尧 卢玉红 谢红兵 高日丽 黄少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499,504,共6页
使用传统的容积法难以准确计算不整合面下碳酸盐岩缝洞岩体内油气的资源量或储量。该文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三维侵入逾渗模型(3D-IP)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模型核心思路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根据构造、孔隙度和油气源供给量模拟... 使用传统的容积法难以准确计算不整合面下碳酸盐岩缝洞岩体内油气的资源量或储量。该文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三维侵入逾渗模型(3D-IP)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模型核心思路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根据构造、孔隙度和油气源供给量模拟油气的运聚。模型有3个要点:(1)沿最小阻力方向追踪油气运聚路径;(2)遇到障碍时油气沿初始路径回注;(3)动阻力平衡系统被破坏时油气改变路径,寻找最薄弱节点继续运移。模型可以弥补容积法的不足,并能在预测资源规模的同时,指出资源的分布位置。通过随机模拟实验和塔中S6区块的实际应用,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根据S6区块模拟结果的分析,预测了该区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侵入逾渗 缝洞型油气 不整合面 碳酸盐岩 盆地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地层压力演化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景东 蒋有录 高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31,37,共8页
根据实测资料,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地层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古近系沙三、沙四段古地层压力进行恢复;在油气分布与主成藏期地层压力平面和剖面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常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根据实测资料,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地层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古近系沙三、沙四段古地层压力进行恢复;在油气分布与主成藏期地层压力平面和剖面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常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纵向上发育常压、过渡和超压3种类型的压力带,异常高压的分布受构造背景和盐岩控制,其发育和演化经历了超压原始积累、超压释放和超压重新形成3个阶段;异常高压为油气初次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垂向上泥、砂压力差促进油气的初次运移,在剩余压力差的作用下,油气近距离运移并围绕洼陷中心区呈环状分布;与油气的充注过程相对应,濮卫地区常压带油气藏是沿活动断层长期运移和沿后期开启断层幕式运移的结果,以早期成藏为主,压力过渡带的油气藏在断层封闭条件下形成,以晚期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异常地层压力 压力演化 盆地模拟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城凸起中生界内幕断层及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康晏 邹灵 +3 位作者 刘志勇 韩敏 卢浩 姚树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8,114,共4页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幕断层平均连通概率均小于0.6,整体输导能力较差,油气主要沿断层—砂体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高青地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为沿高青断层向西、西南方向运移;油气运移指向主要受构造形态和砂体控制,油气沿断层和骨架砂体向鼻状构造脊部运移,运移距离受北东向鼻状构造控制,而构造脊部的西侧地层西倾,油气无法沿骨架砂体继续运移。因此,在高15—高52—高46井南北向鼻状构造带油气运移通畅,是有效的含油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特征 断层连通性 优势移路径 油气数值模拟 青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凹陷潜四下亚段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飞飞 常悦 +4 位作者 张本书 张帆 卢静 郑凯文 谭静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554-558,共5页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期(41.0~26.5 Ma)持续升高阶段和晚期(26.5~0 Ma)逐渐降低阶段;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现今成熟度Ro为0.45%~1.58%,多数大于0.55%,其底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达到生烃高峰的时间分别为41.0 Ma和29.0 Ma;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期为33.6~26.5 Ma,26.5~0 Ma排烃量较少;潜江凹陷油气运移路径受流体势和古构造面的控制。潜江凹陷存在7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Ⅰ,Ⅱ,Ⅳ,Ⅶ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储集性能好、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油气 潜四下亚段 潜江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春林 郭鹏 任德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49,114,共3页
为研究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根据其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建立了研究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太古界和元古界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等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 为研究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根据其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建立了研究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太古界和元古界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等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运移理论对研究区的油气富集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油气运移与富集的方向为从地应力场的高值区向低值区和从流体势场的高势区向低势区;应力低值区、流体势场低势区和油气运移所经由的靠近断裂带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综合预测结果和已完钻井的产能情况表明,油气井中的高产井区与地应力场和流体势场的低值区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三维有限元 流体势场 油气 大民屯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规律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苏10区块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鹏 李春林 +1 位作者 哈文雷 任德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64-66,138,共3页
地应力是影响储层流体压力和驱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苏10区块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建立了该区块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目的层的平均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地应力等值线分布图,在... 地应力是影响储层流体压力和驱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苏10区块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建立了该区块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目的层的平均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等地应力等值线分布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油气运移势场。其次,综合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流体势场数值模拟结果和气井的生产情况,发现气井的高产井区为地应力场和流体势场的低值区。由此分析认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油气易于从地应力场的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与富集,从流体势场的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三维有限元 油气 流体势场 苏10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油气运聚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风丽 何将启 +1 位作者 江兴歌 刘津宁 《海洋石油》 CAS 2003年第B11期25-29,共5页
针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经历的陆内拉张断陷 -转换边缘拗陷 -陆内迁移拗陷 -弧后扩张的陆架边缘四种原型迭加改造的四个阶段和过程 ,使用TSM盆地模拟软件系统对其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与构... 针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经历的陆内拉张断陷 -转换边缘拗陷 -陆内迁移拗陷 -弧后扩张的陆架边缘四种原型迭加改造的四个阶段和过程 ,使用TSM盆地模拟软件系统对其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龙井运动期的构造反转是控制西湖凹陷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 ;西湖凹陷的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 ;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 ,还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油气 动态模拟 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洪涛 李伟 +2 位作者 杨智峰 韩帅 贾海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77,共5页
运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指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下段沉积期为构造转型期,青东凹陷... 运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指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下段沉积期为构造转型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东—南南西拉张应力场作用下,以北西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郯庐断裂左旋走滑作用较弱,拉张作用强于走滑作用;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二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西—南南东的拉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转为右旋走滑,走滑和拉张作用均较强;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剪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所受区域拉张应力减弱;东营组沉积末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带由右旋张扭运动转化为右旋压扭运动;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郯庐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和拉张应力均较弱。青东凹陷成藏关键时期有利生烃区带产生的油气在北南、北北西—南南东最大主应力作用下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别运移至西部斜坡带、过渡带及东部的走滑带,现今盆地最小主应力低值区和剪应力高值区为油气有利运聚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油气 新生代 青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