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水库三维水质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中峰 李然 +2 位作者 陈明千 黄翔 曹玲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共5页
针对大型水库水质要素分布呈现明显三维效应的特点,建立了一种考虑温度分层影响的DO,CODCr,TP,TN三维水质预测模型。采用二滩鱼感鱼河支库原型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了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 针对大型水库水质要素分布呈现明显三维效应的特点,建立了一种考虑温度分层影响的DO,CODCr,TP,TN三维水质预测模型。采用二滩鱼感鱼河支库原型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了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对DO,CODCr,TP,TN等水质要素的数值模拟,模拟成果可为大型水库修建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在建大型水库,成功模拟预测了该水库水质要素的三维分布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库 水质要素 三维水质模型 温度分层 二滩鱼感鱼河支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质模型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嘉镗 李适宇 +1 位作者 裴木凤 耿兵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在一维与三维耦合水动力、悬沙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江三角洲一维与三维耦合水质模型。模型中包括浮游植物-氮-磷-碳-溶解氧循环,并考虑颗粒物在底泥与水体界面的再悬浮过程。选择了三个代表性时段(1999年1月、1999年7月与2000年)进行... 在一维与三维耦合水动力、悬沙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江三角洲一维与三维耦合水质模型。模型中包括浮游植物-氮-磷-碳-溶解氧循环,并考虑颗粒物在底泥与水体界面的再悬浮过程。选择了三个代表性时段(1999年1月、1999年7月与2000年)进行水质模拟,并采用相应水期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耦合水质模型计算效果良好,较好地再现了整个研究区域内各水质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成功描述了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的动力与生物化学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感潮河网 数值模拟 一维与三维耦合水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RCA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缺氧及初级生产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恒 李适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31,共12页
针对珠江口藻类生长受泥沙遮光限制明显的问题,对RCA(row and column of Aesop)三维水质模型进行改进,加入泥沙模块及悬沙遮光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应用改进的RCA水质模型,对珠江口的营养盐、浮游植物及溶解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 针对珠江口藻类生长受泥沙遮光限制明显的问题,对RCA(row and column of Aesop)三维水质模型进行改进,加入泥沙模块及悬沙遮光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应用改进的RCA水质模型,对珠江口的营养盐、浮游植物及溶解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改进的RCA水质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洪季珠江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溶解氧在水平及垂向上的空间分布,这表明该水质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中生态因子的关键过程。珠江口的缺氧现象在物理和生化过程的共同作用下,被限制在伶仃洋的西滩和中滩及磨刀门海域。在洪季,大量冲淡水进入珠江口形成锋面,颗粒态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在锋面的影响下,大量集中沉降在伶仃洋的西滩及中滩特定区域及磨刀门外,产生较高的底泥耗氧率(sediment oxygen demand,SOD)。而在高SOD的区域,水体分层通常也较明显,因而产生缺氧现象。另一方面,伶仃洋水体中磷的限制作用明显,加上悬浮泥沙的遮光作用,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使得初级生产力低;而在陆架上,悬沙浓度减少使初级生产力增加,但由于海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沉积分散于整个陆架上,无法产生伶仃洋内的高SOD区域,加上水体分层不明显,并没有产生缺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泥沙模块 遮光效应 RCA三维水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湖库纳污能力量化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永勇 花瑞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3-39,共7页
"湖库纳污红线的核定"是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纳污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对稳态水质模型的解析求解,但无法获得不同来水、排污和内源污... "湖库纳污红线的核定"是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纳污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对稳态水质模型的解析求解,但无法获得不同来水、排污和内源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水体纳污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水动力-水质模型能够反映湖库水质和外部营养负荷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精细模拟水质指标在库区内的时空变化过程。基于EFDC模型,以深圳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石岩水库为例,构建了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动态模拟了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并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探讨了该水库典型年的纳污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EF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石岩水库水动力和水质要素的变化过程,水位、COD_(Mn)和NH_3-N模拟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0.60和0.90;基于构建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考虑到排放口位置和条件、水质的时空分布特点、底泥释放等实际因素,计算得到石岩水库2011年COD_(Mn)和NH_3-N纳污能力分别为2 158、511 t/a;纳污能力的季节性差异很明显,夏季和秋季较大,春季和冬季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饮用水源地水质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污能力 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模型试错法 时空变化 石岩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湖生态修复区水质净化模拟与净化能力 被引量:7
5
作者 施芊芸 钱新 +1 位作者 高海龙 李慧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78-1885,共8页
利用三维水质模型,对藻类生长以及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菹草、苦草)的生长和分布进行模拟,探讨春、夏不同季节情况下,贡湖生态修复区对流域内流入的氮、磷污染负荷的净化效果,旨在进一步定量地揭示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重要作... 利用三维水质模型,对藻类生长以及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菹草、苦草)的生长和分布进行模拟,探讨春、夏不同季节情况下,贡湖生态修复区对流域内流入的氮、磷污染负荷的净化效果,旨在进一步定量地揭示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贡湖生态修复区夏季(7~9月)出水口IV类水水质达标率略优于春季(3~5月),主要体现在春季氮、磷污染负荷流入,刺激藻类生长,叶绿素a浓度较高;夏季沉水植物生长旺盛,能够与藻类竞争营养盐,从而抑制藻类生长.考虑氮磷污染物流入湖体的后续效应,180d内春季贡湖生态修复区总氮、总磷平均稀释净化效率分别为74.76%和71.00%,180d内夏季贡湖生态修复区总氮、总磷平均稀释净化效率分别为73.20%和64.65%.修复区最大净化能力估算结果为加强生态修复区的管理,保障清水还湖水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质模型 沉水植物模拟 营养盐 净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流域负荷削减的水质风险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邹锐 张晓玲 +4 位作者 刘永 赵磊 朱翔 颜小品 阳平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21-1727,共7页
以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EFDC平台,开发了EFDC-神经网络(NN)耦合模型;并选用30d移动平均值为解译方式核算抚仙湖在不同风险下的流域负荷削减(TMDL).结果表明,对于100%的达标频度,为了达到I类水质,TP允许增加14%~18%... 以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EFDC平台,开发了EFDC-神经网络(NN)耦合模型;并选用30d移动平均值为解译方式核算抚仙湖在不同风险下的流域负荷削减(TMDL).结果表明,对于100%的达标频度,为了达到I类水质,TP允许增加14%~18%,COD允许增加9%~11%,但TN需要削减13%~14%.如果放松对达标频度的要求,污染负荷将允许相应地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管理依据不同的风险与管理费用偏好实施流域削减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风险 负荷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目标的异龙湖流域精准治污决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邹锐 苏晗 +3 位作者 余艳红 王俊松 叶瑞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6-434,共9页
提出面向湖泊水质的工程设计规划方法(即精准治污)。流域精准治污决策建立在以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为核心的时空数值源解析技术基础上,定量地表达工程措施与水质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的云南异龙湖为例,针对其短期治... 提出面向湖泊水质的工程设计规划方法(即精准治污)。流域精准治污决策建立在以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为核心的时空数值源解析技术基础上,定量地表达工程措施与水质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的云南异龙湖为例,针对其短期治理决策问题进行精准治污决策分析。结果显示,就异龙湖中任一点的水质而言,在不同的补水情景下,城河及城北河子流域都是重要的负荷输出源。如果要使湖中和湖东站点水质达标,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各个子流域的污染源控制。当无补水时,即使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也很难保证水质达标。在补水2000万m3及3500万m3情景下,补水对湖内3个监测站点的水质改善都比较明显。最后,在宏观层面上确定不同子流域重点污染控制工程类型,并在微观层面上,结合特定污染治理工程,探讨在流域精准治污体系下如何开展局地的工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治污 数值源解析 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异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闸控河口水质风险演变及调度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长进 陈钢 +5 位作者 杨汉杰 王文才 叶颖欣 房怀阳 曾凡棠 范中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44-3654,共11页
以华南地区典型重污染闸控河口——粤东地区的练江河口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分析水质风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对应的闸控调度策略.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构建了覆盖练江-海门湾区域的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针... 以华南地区典型重污染闸控河口——粤东地区的练江河口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分析水质风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对应的闸控调度策略.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构建了覆盖练江-海门湾区域的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针对不同季节的水质风险特征,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度方案的水质改善效果.枯水季节水质持续超标的情况下,采取高潮期间开闸纳潮,稀释污染物含量为主;但盐水倒灌的风险较大,不宜长时间纳潮.丰水季节的主要污染风险来自降雨带来的径流和氨氮含量骤增,将主要污染水团快速排出之后,在落潮期间开闸将续存水体排出口外,为后续洪峰来临时桥闸调控留出空间.通过在数值模型中释放和跟踪拉格朗日粒子,计算了丰、枯不同水期污染水团在干流内的总滞留时间和不同河段的水体交换状况.丰水季节的总滞留时间不超过10~15d,枯水季节的总滞留时间在1个月左右.中游的河段水体滞留时间较长,考虑到练江流域气候和富营养化水平,是水华发生的主要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风险 潮闸调度 三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灌河口邻近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艳 魏爱泓 +7 位作者 张丽 盛建明 林伟波 罗锋 宋晓村 毕文静 李克强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84,共7页
本文基于苏北灌河口近岸海域三维水质模型,按照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氮和磷营养盐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6 000和6 00t/a,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 本文基于苏北灌河口近岸海域三维水质模型,按照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了氮和磷营养盐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6 000和6 00t/a,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高,环境容量分别约为2 900和260t,其次是春季,分别约为1 400和140t,冬季和秋季最低,分别平均约为1 000和90t。对比分析现状污染负荷,研究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量削减率分别相当于当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入海负荷的55%、7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北部灌河口沿海城市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容量 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 灌河口 三维水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灌河口邻近海域陆源氮入海分配容量估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毕文静 盛建明 +6 位作者 张丽 魏爱泓 罗锋 林伟波 王艳 李克强 王修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2-168,共7页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近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文章基于三维、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方法的水动力(FVCOM)模型的DIN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在2012、2013年的监测结果对模...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近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文章基于三维、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方法的水动力(FVCOM)模型的DIN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在2012、2013年的监测结果对模型校正的基础上,采用自净过程积分方法,计算研究了江苏北部灌河口邻近海域沿岸主要入海河流的DIN分配容量。结果表明,苏北灌河口附近10条入海河流的DIN分配容量合计约为2 200 t/a。其中,废黄河单元分配容量最大,约为1 000 t/a;中山河单元最低,约为180 t/a。进一步根据现状排放量分析表明,废黄河、排淡河单元还有剩余容量,而灌河和车轴河河流单元均需要进行大幅削减,都相当于当前入海负荷的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量控制 DIN 灌河口 分配容量 三维水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恒 李适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6,共13页
通过建立一个珠江口三维水质模型,对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潮汐、风及上升流间歇性破坏层化,令溶解氧垂向对流及扩散通量的方向和大小随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在西四口门海域,由于水体层化稳定,垂向上对流及扩散... 通过建立一个珠江口三维水质模型,对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潮汐、风及上升流间歇性破坏层化,令溶解氧垂向对流及扩散通量的方向和大小随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在西四口门海域,由于水体层化稳定,垂向上对流及扩散作用产生的溶解氧输运通量都较小,且相互平衡;在伶仃洋内的深槽,径流与潮汐的相互作用强烈,层化被间歇性地打破,溶解氧的垂向对流通量大于扩散通量,导致底层溶解氧浓度产生波动;在伶仃洋内的西部浅滩上,层化相对稳定,溶解氧的垂向扩散通量大于对流通量。这表明在珠江口不同区域,垂向的对流扩散作用对溶解氧垂向输运起不同作用,从而影响表底层溶解氧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三维水质模型 对流通量 扩散通量 溶解氧垂向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