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末反转变形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均亮
李忠权
+1 位作者
应丹琳
林春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73,共11页
构造物理模拟对构造反转机制分析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模型建立至关重要。作者在深入研究松辽盆地的基底、形成发育和改造史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进行6次能再现可重复性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探讨了断陷盆地晚期反转变形的动态过程,...
构造物理模拟对构造反转机制分析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模型建立至关重要。作者在深入研究松辽盆地的基底、形成发育和改造史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进行6次能再现可重复性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探讨了断陷盆地晚期反转变形的动态过程,表明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受基底中构造边界的制约而可能产生多组方向的背斜构造带。先存的边界条件还决定了晚期变形的产状:断面缓的一侧率先变形,对应的背斜带翼部陡且褶皱幅度大;它还制约了呈雁列式展布的正断层的发育。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正向二级背斜构造带均为明水组沉积后(白垩纪末)同一挤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该期反转变形控制了新生代松辽地区的沉积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
构造
背斜
构造
带
构造
边界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白垩纪末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
15
2
作者
单家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模型最终缩短了初始长度的27%,褶皱核部较两翼有增厚的趋势;但沿x、y、z坐标轴的构造变形是非一致的,浅部变形与深部变形有较大差异,模型下部发育对冲的逆断层,褶皱轴与应力作用边界有大约30°的水平夹角,这一特征与层面的非均匀滑动和材料质点的非均匀位移密切相关。在单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应力由作用边界向无应力作用边界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变形明显靠近应力作用边界,层的弯曲随着深度的增加由缓变陡,模型下部发育与应力传播方向一致的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褶皱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末反转变形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均亮
李忠权
应丹琳
林春华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7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73030,40373005和40573002)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03ZQ026-046)联合资助.
文摘
构造物理模拟对构造反转机制分析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模型建立至关重要。作者在深入研究松辽盆地的基底、形成发育和改造史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进行6次能再现可重复性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探讨了断陷盆地晚期反转变形的动态过程,表明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受基底中构造边界的制约而可能产生多组方向的背斜构造带。先存的边界条件还决定了晚期变形的产状:断面缓的一侧率先变形,对应的背斜带翼部陡且褶皱幅度大;它还制约了呈雁列式展布的正断层的发育。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正向二级背斜构造带均为明水组沉积后(白垩纪末)同一挤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该期反转变形控制了新生代松辽地区的沉积发育。
关键词
反转
构造
背斜
构造
带
构造
边界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白垩纪末
松辽盆地
Keywords
Inversion structures,Anticlinal belts,Tectonic boundary,3D tectonophysical modelling,The latest Cretaceous,The Sonliao Basi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
15
2
作者
单家增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文摘
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模型最终缩短了初始长度的27%,褶皱核部较两翼有增厚的趋势;但沿x、y、z坐标轴的构造变形是非一致的,浅部变形与深部变形有较大差异,模型下部发育对冲的逆断层,褶皱轴与应力作用边界有大约30°的水平夹角,这一特征与层面的非均匀滑动和材料质点的非均匀位移密切相关。在单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应力由作用边界向无应力作用边界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变形明显靠近应力作用边界,层的弯曲随着深度的增加由缓变陡,模型下部发育与应力传播方向一致的逆断层。
关键词
对称褶皱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实验
Keywords
symmetrical fold
3-D physical experiment
分类号
P5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末反转变形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陈均亮
李忠权
应丹琳
林春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单家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