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结构性土三维本构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邢国起 肖洪天 李大勇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9,140,共7页
在NAKAI等基于应力张量t_(ij)和修正剑桥模型建立的能够描述中主应力影响且适用于描述正常固结土强度和变形规律的三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够描述土体密实度的状态变量ρ和土体黏结效应的状态变量ω,提出了适用于描述结构性土... 在NAKAI等基于应力张量t_(ij)和修正剑桥模型建立的能够描述中主应力影响且适用于描述正常固结土强度和变形规律的三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够描述土体密实度的状态变量ρ和土体黏结效应的状态变量ω,提出了适用于描述结构性土强度和变形规律的新型结构性三维本构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点:结构性土三维本构模型在正常固结土的三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仅增加一个材料参数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描述三维应力状态下试样排水与不排水剪切特性、固结特性、围压对应力路径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及平均应力、偏应力增大时出现的应力路径可逆性等特点。应用新型结构性土三维本构模型对粉质黏土的固结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进行模拟计算,验证了其在模拟结构性土特征方面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张量tij 修正剑桥模型 正常固结土 性土 三维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驱动形状记忆聚合物三维力学本构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章巧芳 林文武 +2 位作者 张钦 刘云峰 张鹏园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6,共4页
假设形状记忆聚合物(SMP)为各向同性材料,其体积变形是弹性的,形状变化的流变规律满足Tobushi建立的一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固体力学和热粘弹性理论建立了SMP三维本构模型,使其不仅能描述简单应力状态下的热力学行为,也能描述复杂应... 假设形状记忆聚合物(SMP)为各向同性材料,其体积变形是弹性的,形状变化的流变规律满足Tobushi建立的一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固体力学和热粘弹性理论建立了SMP三维本构模型,使其不仅能描述简单应力状态下的热力学行为,也能描述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热力学行为.然后基于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编写了可供ABAQUS调用的UMAT子程序,对SMP试样实现形状记忆效应的热力学过程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Tobushi等的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建立的SMP三维本构模型能够有效的描述SMP的热力学行为,可为SMP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聚合物 热驱动 三维本构模型 形状记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三维等效单轴应变本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汪基伟 巫昌海 王红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23,共4页
以应力 应变曲线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误差达到最小为目标,反演出相应于最大应力的等效单轴应变值εic ,并回归得到三轴受压时εic 的计算公式;对二轴受压一轴受拉、一轴受压二轴受拉及三轴受拉等受力状态提出了εic 的计算方法... 以应力 应变曲线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误差达到最小为目标,反演出相应于最大应力的等效单轴应变值εic ,并回归得到三轴受压时εic 的计算公式;对二轴受压一轴受拉、一轴受压二轴受拉及三轴受拉等受力状态提出了εic 的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三维本构模型 等效单轴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方差改进混凝土三维轴对称本构模型
4
作者 姜庆远 刘宗仁 +1 位作者 田宇 徐雪宁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为了使混凝土三维轴对称构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利用方差对三维轴对称本构模型进行改进.方法根据Darwin和Pecknold提出的"等效单轴应变"概念,在Elwi和Murry混凝土三维轴对称正交异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 目的为了使混凝土三维轴对称构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利用方差对三维轴对称本构模型进行改进.方法根据Darwin和Pecknold提出的"等效单轴应变"概念,在Elwi和Murry混凝土三维轴对称正交异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混凝土三维轴对称本构模型.与Elwi和Murry的原模型不同,本构关系矩阵中的非对角元素的取值,是根据模型与试验方差最小的原则确定.结果通过与原模型对比可以看出,新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符合较好.结论提出的三维轴对称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而且误差较小,可广泛地用于各种三维轴对称构件.利用方差改进模型方法不仅可用于三维轴对称模型,而且可以用于二维、三维模型.新的主应力旋转法则简单可行,可以避免计算结果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三维轴对称本构模型 有限元分析 方差 主应力旋转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混凝土Cap模型在OpenSees中的实现 被引量:1
5
作者 邱志坚 古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6-241,共6页
综述了由Hofstetter G和Simon J C提出的经典三维混凝土非光滑多屈服面塑性本构模型,即Cap模型,详述了此模型的算法和流程,并将此模型在通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编程实现。对Cap模型上每个作用区域使用最近点投影法计算得到其应... 综述了由Hofstetter G和Simon J C提出的经典三维混凝土非光滑多屈服面塑性本构模型,即Cap模型,详述了此模型的算法和流程,并将此模型在通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编程实现。对Cap模型上每个作用区域使用最近点投影法计算得到其应力,并计算得到此模型的一致切线模量。将Cap模型应用于一个二维混凝土重力坝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验证了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工程实用性。Cap模型的实现,将OpenSees功能拓展到三维混凝土结构的数值分析中,拓展了OpenSees的计算能力和分析功能,使其可用于混凝土重力坝等大型水利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混凝土本构模型 Cap模型 非线性有限元 OPENSEES 重力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石料三维边界面模型在FLAC^(3D)中的开发与验证 被引量:4
6
作者 陶惠 陈育民 +1 位作者 肖杨 刘汉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1-1808,共8页
堆石料三维边界面模型结合了统一非线性强度准则,可以反映三维应力空间堆石料的应变硬化、软化以及体积收缩和剪胀等传统本构模型难以反映的力学特性。基于三维边界面模型的基本理论,通过FLAC3D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在VC++环境下实现了... 堆石料三维边界面模型结合了统一非线性强度准则,可以反映三维应力空间堆石料的应变硬化、软化以及体积收缩和剪胀等传统本构模型难以反映的力学特性。基于三维边界面模型的基本理论,通过FLAC3D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在VC++环境下实现了三维边界面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并给出基于FLAC3D程序的边界面本构模型开发的关键步骤、编程要点和调试方法。利用开发的本构模型,开展了三轴压缩试验的数值模拟计算,并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嵌入在FLAC3D中的三维边界面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设定试验条件下的材料性能,而且三维边界面本构模型模型参数简单,都可从常规三轴试验获得,从而验证了三维边界面模型二次开发程序的优越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三维边界面本构模型 FLAC3D 二次开发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复合材料的弹塑性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祎国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0-264,共5页
通过将宏微观应力及应变分成面内及面外两部分,利用理想界面上的面外应力与面内应变连续条件,应用微观应力及应变均匀化方法得到了两层复合材料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层复合材料的全量型三维显式本构模型。各向同性层... 通过将宏微观应力及应变分成面内及面外两部分,利用理想界面上的面外应力与面内应变连续条件,应用微观应力及应变均匀化方法得到了两层复合材料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层复合材料的全量型三维显式本构模型。各向同性层组成的复合材料算例表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同时该模型完全适用于各向异性层组成的复合材料弹塑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材料 弹塑性分析 理想界面 三维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力学特征及其锚固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孙钧 潘晓明 王勇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9-980,共12页
介绍围岩大变形的工程实例、隧道围岩挤压性大变形的定义及其工程特征。系统总结国际上隧道围岩挤压性大变形的3种预测方法,即:经验法、半经验半理论法和试验判定法。将Hoek(1999)对围岩挤压大变形的预测和判定方法(半经验半理论法)应... 介绍围岩大变形的工程实例、隧道围岩挤压性大变形的定义及其工程特征。系统总结国际上隧道围岩挤压性大变形的3种预测方法,即:经验法、半经验半理论法和试验判定法。将Hoek(1999)对围岩挤压大变形的预测和判定方法(半经验半理论法)应用于乌鞘岭隧道岭脊段F7断层带开挖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判别,并对这种预测方法进行了可靠性评价,认为有支护情况下比无支护情况下变形预测失效概率要小得多,也就是说毛洞围岩变形收敛率的大小更难以掌控。介绍作者团队对隧道围岩挤压性大变形问题按三维非线性流变的理论分析、相应专用软件的研制;并将理论研究计算成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按大变形三维问题的计算值比按小变形二维平面问题的计算值更接近工程实际;同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化研讨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了管控/约束隧道围岩大变形持续发展的锚固技术措施--一种新型大尺度让压锚杆/预应力长锚索,分析其机制和优势,介绍其构造类型,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该方法已在几处工地不同程度地成功实施,取得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软弱围岩 挤压大变形 预测 小变形二维非线性黏弹塑性本构模型 大变形三维弹黏塑性本构模型 大尺度让压锚杆/预应力长锚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id solid coupling model based on endochronic damage for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 被引量:4
9
作者 顾冲时 魏博文 +1 位作者 徐镇凯 刘大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3247-3255,共9页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layer rolling and pout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mplicate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 (RCCD) construction interface, a constitutive 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layer rolling and pout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mplicate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 (RCCD) construction interface, a constitutive model of endochronic damag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ndochronic theory and damage mechanics. The proposed model abandon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lastic-plastic yield surface an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real behavior of rolled control concrete. Basic equ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fluid-solid coupling analysi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rresponding key physical parameters were also put forward. On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program was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FEM type of the seepage-stress coupling intersection of the RCCD.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 actual projec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solid interaction influences dam deformation and dam abutment stability,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model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CCD under the coupling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 endochronic damage fluid-solid coupling analy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