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曲桂莲 刘卫东 +2 位作者 郭建军 卢川 戚春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886-888,共3页
目的:探讨平板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2例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并利用其Integris 3D-RA工作站行三维重组,分析其2D与3DR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平板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2例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并利用其Integris 3D-RA工作站行三维重组,分析其2D与3DR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个,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76个。结论:3D-RA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应用好3D-RA技术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 平板DSA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浩 武乐乐 +1 位作者 曹阿丹 胡舸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的图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和血管三维重建,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的诊断特点,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更高,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982条血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86.97%(854/982),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颅内侧支动脉1422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97.54%(1387/1422)。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以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分辨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血管疾病 动脉狭窄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旋转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
3
作者 马向宏 阎世鑫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量74.87 kg;高血压50例,高脂血症36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行椎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及DSA介入检查并行术中3DRA检查;将3DRA原始数据传输至西门子Artis zeeⅢbiplane DSA 3D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彩色容积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3DRA像与3D后处理彩色容积图像相结合观察,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进行分析与评估。为医师进行下一步的手术,即在椎动脉开口处置入支架,提供最佳角度,帮助引导手术入路。对4种不同检查方法[椎动脉超声、CTA、二维(2D)-DSA、3DRA]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81支血管)中,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54支(其中3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6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中度狭窄20支(其中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7支(其中1例患者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轻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通过3DRA技术对病变进行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入路,顺利置入椎动脉开口支架43枚。与3DRA比较,椎动脉超声对狭窄程度的诊断4例高估、8例低估;CTA对狭窄程度诊断为3例高估、1例低估;2D-DSA对狭窄程度的诊断为仅为1例高估、1例低估。2D-DSA、3DRA、CTA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诊断准确度及差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重度狭窄的病例,3DRA与2D-DSA对狭窄形态学显示的灵敏度比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RA与2D-DSA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准确度高于CTA与椎动脉超声。3DRA技术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程度及狭窄斑块的形态学分析与评估明显优于2D-DSA,能够准确地显示狭窄病变的形态,精准指导手术入路,帮助手术顺利进行。3DRA可作为2D-DSA诊断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椎动脉 开口处狭窄 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术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安宁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 MRA 磁共振成像技术 血管病变 MR技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三维大血管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连虎 夏金翔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1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8例患者均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临床综合检查。然... 目的:探讨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大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98例患者均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临床综合检查。然后,将临床综合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检查结果,观察对这些患者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结果:进行综合检查的结果是:在这98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存在主动脉病变,有6例患者患有肝癌,有5例患者患有肾癌,有16例患者未发生大血管病变。对这98例患者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是:有71例患者的主动脉病变被检出(其中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1例,动脉瘤患者有27例,主动脉其他病变患者有13例),有6例肝癌患者被检出,有5例肾癌患者被检出,有16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正常。结论: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大血管病变的效果显著。因此,可将此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诊断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4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刘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血管造影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出血动脉瘤 被引量:3
7
作者 马长城 王田力 王振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 方法 对 6 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 ,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 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4例。有 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影 (DSA)发现存在动脉瘤。诊断均以手术证实。 结论 CTA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 ,对于急诊或危重病人应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脑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3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据此制定手术方案,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出血平均175 ml,3例术后轻偏瘫,1例瘤腔内出血2,3例恢复良好。结论在颅内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脑膜瘤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穿支血管解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继方 谭建国 +4 位作者 陈晓琳 连飘飘 张康佳 张柏城 周小兵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30-533,共4页
供养人体皮肤的每一条穿支血管均有一个明确的分布范围,即穿支皮瓣的解剖学供区,也称之为穿支体区[1]。每一条穿支体区借助周边的穿支血管吻合互相连接[2],紧邻解剖学供区的被称之为动力学供区,若再继续向远邻的供区延伸则称之为潜力供... 供养人体皮肤的每一条穿支血管均有一个明确的分布范围,即穿支皮瓣的解剖学供区,也称之为穿支体区[1]。每一条穿支体区借助周边的穿支血管吻合互相连接[2],紧邻解剖学供区的被称之为动力学供区,若再继续向远邻的供区延伸则称之为潜力供区[3]。因此,如欲切取“跨区穿支皮瓣”则必须了解其周边连接血管的特性[4]。对尸体标本或活体进行CT血管造影后,应用“后处理软件”可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穿支血管 尸体标本 三维重建技术 供区 穿支皮瓣 解剖学 人体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超 胡达海 +1 位作者 方友林 秦迎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4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动脉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非减影与减影)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结果 56例行三维数...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动脉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非减影与减影)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结果 56例行三维数字血管造影的患者中,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1枚,假阳性2枚;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3枚,无假阳性。结果显示,两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三维数字血管减影可显示更多的细小血管。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图像质量分级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检出瘤体残留9例,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瘤体残留20例,结果显示二者对瘤体残留检出率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图像质量较佳,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可显示更细微的血管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容积重建技术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大卫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10期1101-1101,1104,共2页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 造影CT 供方 经皮肝动脉栓塞术 CT三维重建技术 肝脏血管 良性肿瘤 供血血管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疾病20例体会
12
作者 翟冬枝 郭君武 冯广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主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诊断 搏动性包块 技术诊断 三维重建 临床表现 无症状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CT血管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青 高新庐 祝匡明 《中国血液净化》 2012年第2期84-84,共1页
自体动静脉内瘘已经被证实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好的长期血管通路,透析血流量是评价血管通路功能状况的主要指标。内瘘血管由于自身血管条件(疾病原因)、长期反复穿刺、局部损伤、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等等都可导致内瘘血流量不佳。近几年,
关键词 心脏血管造影 血液透析患者 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内瘘血流量 三维重建技术 图像后处理 中低血压 扫描速度 内瘘血管 局部损伤 功能状况 反复穿刺 质量 指标 诊断 条件 临床 基础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移植术前的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礼平 黄莹 李嘉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2期10-10,17,共2页
充分了解患者血管情况,据此制订合适的术式,是肝移植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将扫描图像利用多种后处理方式如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 充分了解患者血管情况,据此制订合适的术式,是肝移植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将扫描图像利用多种后处理方式如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等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肝脏多级血管的形态、走行及变异,对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进行分型及评估,从而采取适合于患者的术式及治疗,这些对肝移植术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血管成像 最大密度投影(MIP) 容积再现技术(VR)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雷鸣 张庆桥 +7 位作者 沙俊诚 曹阳 肖晋昌 韩星 黄乾鑫 高之振 谭玉林 徐浩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6期72-74,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双低剂量肝脏灌注CT检查及肝癌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以TACE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双低剂量肝脏灌注CT检查及肝癌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以TACE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自身对照分析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肝癌供血动脉的准确性,并指导TACE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术前均成功构建肝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供血动脉来源于肝右动脉22例、肝左动脉7例、肝外供血动脉10例。DSA结果显示,供血动脉来源于肝右动脉22例,肝左动脉6例、肝外供血动脉9例。三维可视化模型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可视化模型对1~3级肝动脉的显示率为100%、4级肝动脉的显示率为83.3%,DSA对1~4级肝动脉的显示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三维可视化数据,24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全部供血动脉,术后1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6.7%。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TACE术前可准确、全面显示肝癌供血动脉,有助于TACE术前规划及术中对肝癌供血动脉的精准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三维可视化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16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血供的三维可视化建模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巍 周小兵 +4 位作者 李靓 钟旭红 向宇燕 谭建国 唐茂林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4-125,共2页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介入治疗的发展.Therom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股骨头动脉的解剖和分布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分歧和不足。为此,本研究旨在利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技术建立股骨头血供的数字化可视模型,对股骨头的形态、...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介入治疗的发展.Therom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股骨头动脉的解剖和分布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分歧和不足。为此,本研究旨在利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技术建立股骨头血供的数字化可视模型,对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动脉及分支分布特点进行立体观察,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冶疗及显微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血供 三维可视化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显微外科治疗 建模 血管造影技术 介入治疗 分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龙波 《现代医院》 2018年第6期883-885,890,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医院接诊的复杂骨盆骨折患者3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行复杂骨盆骨折术前常规检查与手术,观察组患...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医院接诊的复杂骨盆骨折患者3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行复杂骨盆骨折术前常规检查与手术,观察组患者术前采取CT三维重建、3D打印技术、血管造影等模式建立手术计划。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基本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26.39±23.42)min、切口长度(6.17±1.28)cm、术中出血量(628.19±213.26)mL,均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切口感染、尿路感染、静脉血栓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对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方案进行术前模拟,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骨盆骨折 血管造影 CT三维重建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隋建美 万云 +1 位作者 马宁玲 孔德媛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46,共2页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交通性脑积水 诊断和治疗 血管造影 2002年 1990年 严重后果 影像技术 青壮年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守玉 修长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3D-CTA 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造影技术 三维CT 手术证实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