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曲桂莲 刘卫东 +2 位作者 郭建军 卢川 戚春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886-888,共3页
目的:探讨平板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2例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并利用其Integris 3D-RA工作站行三维重组,分析其2D与3DR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平板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2例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并利用其Integris 3D-RA工作站行三维重组,分析其2D与3DR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个,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76个。结论:3D-RA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应用好3D-RA技术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 平板DSA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旋转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
2
作者 马向宏 阎世鑫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旋转血管造影(3DRA)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67岁;体质量48.9~88.7 kg,平均体质量74.87 kg;高血压50例,高脂血症36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行椎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及DSA介入检查并行术中3DRA检查;将3DRA原始数据传输至西门子Artis zeeⅢbiplane DSA 3D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彩色容积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3DRA像与3D后处理彩色容积图像相结合观察,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进行分析与评估。为医师进行下一步的手术,即在椎动脉开口处置入支架,提供最佳角度,帮助引导手术入路。对4种不同检查方法[椎动脉超声、CTA、二维(2D)-DSA、3DRA]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81支血管)中,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54支(其中3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6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中度狭窄20支(其中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7支(其中1例患者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轻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通过3DRA技术对病变进行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入路,顺利置入椎动脉开口支架43枚。与3DRA比较,椎动脉超声对狭窄程度的诊断4例高估、8例低估;CTA对狭窄程度诊断为3例高估、1例低估;2D-DSA对狭窄程度的诊断为仅为1例高估、1例低估。2D-DSA、3DRA、CTA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诊断准确度及差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重度狭窄的病例,3DRA与2D-DSA对狭窄形态学显示的灵敏度比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RA与2D-DSA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准确度高于CTA与椎动脉超声。3DRA技术对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程度及狭窄斑块的形态学分析与评估明显优于2D-DSA,能够准确地显示狭窄病变的形态,精准指导手术入路,帮助手术顺利进行。3DRA可作为2D-DSA诊断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椎动脉 开口处狭窄 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术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