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显存 单萍 刘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6期1055-1058,共4页
颅内动脉瘤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针对直径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对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极大地降低了传统影像学检查和常... 颅内动脉瘤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针对直径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对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极大地降低了传统影像学检查和常规DSA的漏诊率,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新的金标准。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对比及其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三维重建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欧阳欣 胡赞 +3 位作者 李贵彬 康友根 章桂平 莫淑贞 《临床医药实践》 2013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和后续介入或外科夹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48例患者52个脑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和后续介入或外科夹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48例患者52个脑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术夹闭、栓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三维DSA与常规脑血管造影比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也为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提供了丰富信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罗超 胡达海 +1 位作者 方友林 秦迎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4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动脉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非减影与减影)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结果 56例行三维数...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系统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6例动脉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非减影与减影)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结果 56例行三维数字血管造影的患者中,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1枚,假阳性2枚;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真阳性颅内动脉瘤63枚,无假阳性。结果显示,两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三维数字血管减影可显示更多的细小血管。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图像质量分级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检出瘤体残留9例,经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检出瘤体残留20例,结果显示二者对瘤体残留检出率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两种不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图像质量较佳,三维数字血管减影系统可显示更细微的血管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容积重建技术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7 位作者 刘亚杰 张炘 彭志康 刘亚洪 汪求精 何旭英 黎凯锋 贺雄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程分为2组:第一组104例全部行3D-DSA及2D-DSA检查并联合roadmap治疗,分析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及脑动脉狭窄在3D-DS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2D-DSA比较;第二组65例全部行2D-DSA检查并在roadmap指示下行介入治疗,与第一组3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方面:3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和瘤颈判别上与2D-DSA比较,3D-DSA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6.3%(7/43),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48.2%,对AVM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构筑显示方面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内斑块形态的显示3D-DSA比2D-DSA高30.7%,对血管狭窄率的精确测量3D-DSA比2DDSA高42.3%。在治疗方面: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和X射线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2D-DSA相比,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X射线剂量、手术时间和X射线曝光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ROADMAP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6
作者 孙莉 赵春林 +1 位作者 刘娜 叶明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1例疑似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检查,以3D-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81例患者分为破裂组(79例)和未破裂...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1例疑似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检查,以3D-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81例患者分为破裂组(79例)和未破裂组(2例)。统计CTA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CTA与3D-DSA的一致性。结果 81例疑似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A诊断准确率是97.54%,灵敏度是97.47%,特异度是100%,Kappa检验CTA与3D-DSA的一致性较好。CTA动脉瘤最长径、最宽径、瘤颈测量结果与3D-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动脉瘤最长径、最宽径、瘤颈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与3D-DSA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虎 陆忠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619-621,共3页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7
8
作者 隋建美 万云 +1 位作者 马宁玲 孔德媛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46,共2页
关键词 脑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交通性脑积水 诊断和治疗 血管造影 2002年 1990年 严重后果 影像技术 青壮年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洁波 罗武锋 蔡跃豪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3D-CTA、3D-DSA检查,均进行... 目的探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3D-CTA、3D-DSA检查,均进行介入治疗。比较3D-CTA与3D-DSA的诊断效果,分析3D-CT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脑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的检测情况;评定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90例患者实施3D-DSA检查确诊为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87例,87例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92个;实施3D-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90个(其中误诊2个),漏诊2个,诊断符合率为95.7%(88/92)。3D-CTA与3D-DSA对各部位脑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与3D-DSA对脑动脉瘤形态分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对直径<3 mm的脑动脉瘤检出率100.0%显著高于3D-CTA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个动脉瘤实施介入治疗后Raymond分级:1级84个,2级8个。结论在破裂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中运用3D-CTA对病灶部位、形态的诊断结果与3D-DSA相当,且具有无创性,但对微小病灶不如3D-DSA,临床需根据实际状况合理选用,辅助患者的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威威 范文辉 +2 位作者 杜柏林 胡庆华 罗菊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5期761-763,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可疑的患者行常规DSA,并行3D重建,比较常规DSA与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检出率的差异,同时基于3D-DSA显示动脉瘤情况指导临床选择最...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可疑的患者行常规DSA,并行3D重建,比较常规DSA与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检出率的差异,同时基于3D-DSA显示动脉瘤情况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结果常规DSA发现57例75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动脉瘤39个,直径>5mm动脉瘤36个;3D-DSA发现69例86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动脉瘤50个,直径>5mm动脉瘤36个,微小动脉瘤(直径≤5mm)检出率3D-DSA较常规DSA提高22%。依据3D-DSA显示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大小、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有40例患者分别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2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3例行介入栓塞术,7例行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结论 3D-DSA能明显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显示瘤颈大小、载瘤动脉和瘤体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并有助于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