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维物理模型驱油实验模拟装置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
16
1
作者
彭彩珍
孟立新
+2 位作者
郭平
钟功祥
孙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0-573,共4页
针对小岩心不能模拟注采井网驱替实验、填砂模型不能模拟低渗透储层和高压驱替实验的问题,研制了一套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储层多层组合的岩心、多口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注采井网、大尺度三维物理模型驱替实验装置,能进行不同驱...
针对小岩心不能模拟注采井网驱替实验、填砂模型不能模拟低渗透储层和高压驱替实验的问题,研制了一套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储层多层组合的岩心、多口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注采井网、大尺度三维物理模型驱替实验装置,能进行不同驱替介质和吞吐实验研究。利用该实验装置开展了纵向三层组合的正韵律和反韵律模型、平面5个渗透带的五点注采井网模型、以及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十三点注采井网模型在高温高压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得到了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程度、直井和水平井的水驱油效果以及聚合物驱油效果。通过该装置模拟实验可为油田注采井网调整和注入开发方式调整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物理
模型
实验
装置
高温高压
水
驱
油
实验
聚合物
驱
油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平板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徐婷
李秀生
+3 位作者
李忠
张学洪
赵福麟
宋汝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模拟孤岛油藏条件(温度70℃,原油粘度237mPa·s,地层水和注入污水矿化度5004和6049mg/L),在沿对角线方向有高渗带、两端布置注入、流出口的正方形平板模型上,考察了水驱、聚合物驱(1750mg/LHPAM溶液,0.3PV)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
模拟孤岛油藏条件(温度70℃,原油粘度237mPa·s,地层水和注入污水矿化度5004和6049mg/L),在沿对角线方向有高渗带、两端布置注入、流出口的正方形平板模型上,考察了水驱、聚合物驱(1750mg/LHPAM溶液,0.3PV)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2种方法:①深部调剖—活性水驱(0.3PV);②聚合物固定化—适度深部调剖—活性水驱(0.3PV)。深部调剖剂为一种HPAM/Cr3+冻胶体系;聚合物固定剂为可交联HPAM的一种无机氧化 还原体系,溶液浓度1.0×104mg/L;活性水为界面张力小于10-3mN/m、浓度2.0×103mg/L的石油磺酸盐溶液。在驱替实验1中,水驱、聚合物驱、深部调剖(注入量为高渗带孔隙体积的1/3)+水驱、活性水驱、最后水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4.80%、9.80%、11.40%、5.80%、1.80%,合计53.6%;在驱替实验2中,水驱、聚合物驱、固定化(注入量为高渗带孔隙体积的1/2)+水驱、深部调剖(适度)+水驱、活性水驱、最后水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8.66%、9.20%、10.33%、5.49%、7.65%、2.89%,合计64.22%。给出了2组实验的采收率、含水率、注入压力曲线,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注入的深部调剖剂由于流度高,可进入中、低渗透层,使后续驱替液体注入压力升高、波及体积减小,而注入固定剂可将大孔隙中存留的聚合物分子交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驱
提高采收率
平板
模型
实验
研究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可视化平板模型评价注入方式对驱油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翔宇
任熵
葛际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7,26,共6页
为了能直观地观测驱油过程并更准确地分析降黏剂作用效果,采用了可视化玻璃平板模型评价方法。该模型能自制符合油藏条件的模拟地层,物模驱油过程可通过玻璃板观测并录制,再根据物模图像进行数模分析得出精确结果。用该评价方法对油田...
为了能直观地观测驱油过程并更准确地分析降黏剂作用效果,采用了可视化玻璃平板模型评价方法。该模型能自制符合油藏条件的模拟地层,物模驱油过程可通过玻璃板观测并录制,再根据物模图像进行数模分析得出精确结果。用该评价方法对油田降黏剂A2和A3在均质、非均质地层条件及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3效果较好,采油率最大增值为12.9%;在非均质地层,A3体系双段塞注入比单段塞注入采收率提高9.4%;降黏过程中观测到的一些降黏驱油现象,可为驱油剂的进一步研制和改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实验
玻璃
平板
模型
注入方式
采收率
驱
油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平井与化学驱结合提高聚驱后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
4
4
作者
刘平
李宜强
李瑞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5-140,共6页
为了老油田可采储量进一步挖潜,提高特高含水油田厚油层采收率,开展了水平井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室内实验,研制了含黏土矿物的三维正韵律物理模型,优选了适合于水平井的化学驱油剂(高浓度聚合物、聚表剂、二元复合体系、三元复合体系...
为了老油田可采储量进一步挖潜,提高特高含水油田厚油层采收率,开展了水平井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室内实验,研制了含黏土矿物的三维正韵律物理模型,优选了适合于水平井的化学驱油剂(高浓度聚合物、聚表剂、二元复合体系、三元复合体系),设计了合理的井网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井最佳化学驱油剂为二元复合体系,最佳井网模式为水平井一注一采井网。在聚合物驱基础上采收率可再提高17.69个百分点,得到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化学
驱
三维
平板
模型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核磁共振的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室内实验
被引量:
11
5
作者
姜汉桥
宋亮
+1 位作者
张贤松
刘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孔隙有很好的动用,但剩余油依然主要富集于低渗层以及中渗层的中—小孔隙;注入凝胶段塞可以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对后续水驱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水平井挖潜相比可以有效动用低渗层的大—中孔隙,对低渗层小孔隙也有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油藏
孔隙尺度
高含水期
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
岩心
驱
替实验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驱替规律物理模拟
被引量:
1
6
作者
苏旭
宋考平
皮彦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利用岩电实验原理与三维物理模拟系统进行了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研究.模型上布置的压力记录表和电阻率测量探针,较为准确地测量了模型中压力变化及饱和度场变化,进而评价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对于稠油二元体系...
利用岩电实验原理与三维物理模拟系统进行了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研究.模型上布置的压力记录表和电阻率测量探针,较为准确地测量了模型中压力变化及饱和度场变化,进而评价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对于稠油二元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前期聚合物段塞增黏与扩大波及体积作用,不仅驱替出主流线上的剩余油,而且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驱替出主流线两侧区域内的剩余油,二元驱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采出井之间分流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
驱
岩电
实验
饱和度场
驱
油效果
三维
物理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对大庆二类油层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
2
7
作者
李秋言
侯吉瑞
+2 位作者
谢东海
赵凤兰
宋兆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63-69,共7页
为了克服传统小岩心驱油实验在宏观尺度上的局限性,制作了三层非均质性三维平板径向流物理模型,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分别开展笼统注采三元复合驱和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驱替过程中三个层位沿主流线方向上压力分布状况、采出液粘...
为了克服传统小岩心驱油实验在宏观尺度上的局限性,制作了三层非均质性三维平板径向流物理模型,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分别开展笼统注采三元复合驱和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驱替过程中三个层位沿主流线方向上压力分布状况、采出液粘度和界面张力变化情况以及三个层位上每一点处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注采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波及效率是影响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分层注采能够有效提高水驱阶段中渗、低渗层的波及效率;在三元复合驱开始后,驱油剂在中渗、低渗层中运移距离更远,发挥作用时间延长,基质动用程度和最终采收率大幅提高。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油田矿场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平板
模型
笼统注采
分层注采
三元复合
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于倩男
刘义坤
+2 位作者
姚迪
刘学
于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15-22,28,共9页
基于平板模型模拟精控压裂薄差储层的相似理论,设计、制作得到平板模型并开展渗流特征实验,明确平板模型的压力梯度分布状况,绘制渗流特征区域划分图件,定性描述并定量表征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受渗透...
基于平板模型模拟精控压裂薄差储层的相似理论,设计、制作得到平板模型并开展渗流特征实验,明确平板模型的压力梯度分布状况,绘制渗流特征区域划分图件,定性描述并定量表征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受渗透性、非均质性和精控压裂措施裂缝影响,薄差储层整体渗透率低、非均质强,裂缝对渗流特征影响程度更大,精控压裂可减小薄差储层的低渗透性及强非均质性对压力传播的负面影响;薄差储层中存在不流动区、非线性渗流区和拟线性渗流区三个渗流特征区域,精控压裂使薄差储层中不流动区域面积降低超过72%,可流动区域面积相应增加,其中更易于流体流动的拟线性渗流区面积增加8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特征
压力梯度
驱
替实验
精控压裂
薄差储层
平板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维物理模型驱油实验模拟装置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
16
1
作者
彭彩珍
孟立新
郭平
钟功祥
孙雷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0-573,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8ZX05030-05)资助
文摘
针对小岩心不能模拟注采井网驱替实验、填砂模型不能模拟低渗透储层和高压驱替实验的问题,研制了一套能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储层多层组合的岩心、多口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注采井网、大尺度三维物理模型驱替实验装置,能进行不同驱替介质和吞吐实验研究。利用该实验装置开展了纵向三层组合的正韵律和反韵律模型、平面5个渗透带的五点注采井网模型、以及直井和水平井组成的十三点注采井网模型在高温高压下的水驱和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得到了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程度、直井和水平井的水驱油效果以及聚合物驱油效果。通过该装置模拟实验可为油田注采井网调整和注入开发方式调整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三维
物理
模型
实验
装置
高温高压
水
驱
油
实验
聚合物
驱
油
实验
Keywords
3d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device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il/water displacement ex- periment
polymer flooding experiment
分类号
TE3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平板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徐婷
李秀生
李忠
张学洪
赵福麟
宋汝强
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胜利油田公司孤岛采油厂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胜利采油厂
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资助(编号G1999022509)。
文摘
模拟孤岛油藏条件(温度70℃,原油粘度237mPa·s,地层水和注入污水矿化度5004和6049mg/L),在沿对角线方向有高渗带、两端布置注入、流出口的正方形平板模型上,考察了水驱、聚合物驱(1750mg/LHPAM溶液,0.3PV)之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2种方法:①深部调剖—活性水驱(0.3PV);②聚合物固定化—适度深部调剖—活性水驱(0.3PV)。深部调剖剂为一种HPAM/Cr3+冻胶体系;聚合物固定剂为可交联HPAM的一种无机氧化 还原体系,溶液浓度1.0×104mg/L;活性水为界面张力小于10-3mN/m、浓度2.0×103mg/L的石油磺酸盐溶液。在驱替实验1中,水驱、聚合物驱、深部调剖(注入量为高渗带孔隙体积的1/3)+水驱、活性水驱、最后水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4.80%、9.80%、11.40%、5.80%、1.80%,合计53.6%;在驱替实验2中,水驱、聚合物驱、固定化(注入量为高渗带孔隙体积的1/2)+水驱、深部调剖(适度)+水驱、活性水驱、最后水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8.66%、9.20%、10.33%、5.49%、7.65%、2.89%,合计64.22%。给出了2组实验的采收率、含水率、注入压力曲线,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注入的深部调剖剂由于流度高,可进入中、低渗透层,使后续驱替液体注入压力升高、波及体积减小,而注入固定剂可将大孔隙中存留的聚合物分子交联。
关键词
聚合物
驱
提高采收率
平板
模型
实验
研究
三次采油
Keywords
polymer retended
in-situ fixing
indepth profile control
surfactant flood
heterogeneous plate models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post-polymerflood ways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可视化平板模型评价注入方式对驱油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翔宇
任熵
葛际江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7,2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4266)。
文摘
为了能直观地观测驱油过程并更准确地分析降黏剂作用效果,采用了可视化玻璃平板模型评价方法。该模型能自制符合油藏条件的模拟地层,物模驱油过程可通过玻璃板观测并录制,再根据物模图像进行数模分析得出精确结果。用该评价方法对油田降黏剂A2和A3在均质、非均质地层条件及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3效果较好,采油率最大增值为12.9%;在非均质地层,A3体系双段塞注入比单段塞注入采收率提高9.4%;降黏过程中观测到的一些降黏驱油现象,可为驱油剂的进一步研制和改良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可视化
实验
玻璃
平板
模型
注入方式
采收率
驱
油过程
Keywords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
glass plate model
injection pattern
recovery ratio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平井与化学驱结合提高聚驱后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
4
4
作者
刘平
李宜强
李瑞升
机构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东北石油大学油藏实验室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5-140,共6页
文摘
为了老油田可采储量进一步挖潜,提高特高含水油田厚油层采收率,开展了水平井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室内实验,研制了含黏土矿物的三维正韵律物理模型,优选了适合于水平井的化学驱油剂(高浓度聚合物、聚表剂、二元复合体系、三元复合体系),设计了合理的井网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井最佳化学驱油剂为二元复合体系,最佳井网模式为水平井一注一采井网。在聚合物驱基础上采收率可再提高17.69个百分点,得到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
关键词
水平井
化学
驱
三维
平板
模型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horizontal well
chemical flooding
3 dimensions (3D)
flat plate model
enhanced oil recovery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核磁共振的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室内实验
被引量:
11
5
作者
姜汉桥
宋亮
张贤松
刘凡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勘探开发(北京)有限公司
中海油研究总院
出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技术"课题"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子课题"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油藏动态监控与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4-07)"部分研究成果
文摘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孔隙有很好的动用,但剩余油依然主要富集于低渗层以及中渗层的中—小孔隙;注入凝胶段塞可以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对后续水驱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水平井挖潜相比可以有效动用低渗层的大—中孔隙,对低渗层小孔隙也有动用。
关键词
河流相油藏
孔隙尺度
高含水期
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
岩心
驱
替实验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Keywords
fluvial-facies reservoir
pore size
high water-cut stage
three-dimension physical-model experiment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TE3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驱替规律物理模拟
被引量:
1
6
作者
苏旭
宋考平
皮彦夫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基金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海上油田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油藏研究”(2011ZX05024-004-14)资助
文摘
利用岩电实验原理与三维物理模拟系统进行了二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研究.模型上布置的压力记录表和电阻率测量探针,较为准确地测量了模型中压力变化及饱和度场变化,进而评价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对于稠油二元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前期聚合物段塞增黏与扩大波及体积作用,不仅驱替出主流线上的剩余油,而且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驱替出主流线两侧区域内的剩余油,二元驱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采出井之间分流线上.
关键词
二元复合
驱
岩电
实验
饱和度场
驱
油效果
三维
物理
模型
Keywords
binary compound/complex/combined flooding
litho-electric experiment
saturation field
oil displaced effect
3D physical model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对大庆二类油层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
2
7
作者
李秋言
侯吉瑞
谢东海
赵凤兰
宋兆杰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63-69,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9-004)
国家示范工程(2011ZX05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216)联合资助
文摘
为了克服传统小岩心驱油实验在宏观尺度上的局限性,制作了三层非均质性三维平板径向流物理模型,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分别开展笼统注采三元复合驱和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驱替过程中三个层位沿主流线方向上压力分布状况、采出液粘度和界面张力变化情况以及三个层位上每一点处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注采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波及效率是影响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分层注采能够有效提高水驱阶段中渗、低渗层的波及效率;在三元复合驱开始后,驱油剂在中渗、低渗层中运移距离更远,发挥作用时间延长,基质动用程度和最终采收率大幅提高。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油田矿场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三维
平板
模型
笼统注采
分层注采
三元复合
驱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heterogeneous core model general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stratified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ASP 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于倩男
刘义坤
姚迪
刘学
于洋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15-22,28,共9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薄差储层压裂渗滤开发机理研究"(2018M63189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薄差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动用界限研究"(2016ZX05010002-00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压裂过程复合压裂液体系提高采收率机理"(2016ZX05023005-001-003)
文摘
基于平板模型模拟精控压裂薄差储层的相似理论,设计、制作得到平板模型并开展渗流特征实验,明确平板模型的压力梯度分布状况,绘制渗流特征区域划分图件,定性描述并定量表征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受渗透性、非均质性和精控压裂措施裂缝影响,薄差储层整体渗透率低、非均质强,裂缝对渗流特征影响程度更大,精控压裂可减小薄差储层的低渗透性及强非均质性对压力传播的负面影响;薄差储层中存在不流动区、非线性渗流区和拟线性渗流区三个渗流特征区域,精控压裂使薄差储层中不流动区域面积降低超过72%,可流动区域面积相应增加,其中更易于流体流动的拟线性渗流区面积增加86%以上。
关键词
渗流特征
压力梯度
驱
替实验
精控压裂
薄差储层
平板
模型
Keywords
seepage flow pattern
pressure gradient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fine controlled fracturing
thin and poor reservoir
plate model
分类号
TE3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维物理模型驱油实验模拟装置研制与应用
彭彩珍
孟立新
郭平
钟功祥
孙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平板模型实验研究
徐婷
李秀生
李忠
张学洪
赵福麟
宋汝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可视化平板模型评价注入方式对驱油的影响
孙翔宇
任熵
葛际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水平井与化学驱结合提高聚驱后采收率实验
刘平
李宜强
李瑞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核磁共振的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室内实验
姜汉桥
宋亮
张贤松
刘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驱替规律物理模拟
苏旭
宋考平
皮彦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对大庆二类油层适应性评价
李秋言
侯吉瑞
谢东海
赵凤兰
宋兆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精控压裂薄差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于倩男
刘义坤
姚迪
刘学
于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