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疾病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吕飙 张兆琪 +2 位作者 董莉 黄晓勇 晏子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7期634-636,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疾病的方法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3 2例肺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ONATA 1.5TMR成像系统 (梯度场 40mT/M切换率 2 0 0ms) ,采用 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疾病的方法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3 2例肺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ONATA 1.5TMR成像系统 (梯度场 40mT/M切换率 2 0 0ms) ,采用 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TR 2 .2ms ,TE 0 .76ms ,翻转角 2 5°) ,扫描时间 13~ 18s。结果 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检出肺动脉栓塞 2 9例 ,肺动静脉瘘 2例 ,先天性肺动脉发育异常 1例。均经临床或病理及手术证实。结论 磁共振增强肺动脉造影无创、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 肺动脉造影 诊断 肺动脉疾病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兆琪 吕飙 董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 研究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  3 5例病人经过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检查 ,19例曾做过核素扫描 ,3例做过CT肺动脉增强扫描 ,3例做过肺动脉DSA。结果 本文分析了肺栓塞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 目的 研究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  3 5例病人经过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检查 ,19例曾做过核素扫描 ,3例做过CT肺动脉增强扫描 ,3例做过肺动脉DSA。结果 本文分析了肺栓塞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的图像特征表现 ,3 5例中 2 9例发现肺栓塞 ,主要征象包括腔内充盈和管腔闭塞。结论 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是确诊肺栓塞的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 肺栓塞 诊断 PE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及其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宋金松 刘玉清 +4 位作者 朱杰敏 俞肖一 凌坚 严洪珍 蒋世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81-83,共3页
探讨核磁共振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例正常声愿者和12例怀疑肺动脉病变患者行3DDCE MRPA检查,成像序列为三维快速梯度回波(FFE-3D),主要参数为TR/TE:9/3ms,翻... 探讨核磁共振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例正常声愿者和12例怀疑肺动脉病变患者行3DDCE MRPA检查,成像序列为三维快速梯度回波(FFE-3D),主要参数为TR/TE:9/3ms,翻转角30°,矩阵128*256,快速注射0.2mmol/kgGd-DTPA,注射速度2mls,延迟时间正常组为5s,病变组依据病情而定,其中病变组经手术,血管造影和其他影像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MRA 三维增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钱明珠 林伟 +3 位作者 姜丽 黄敏华 王建梅 魏倩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688,共2页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得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准确的延迟扫描时间,抓采到造影剂到达肾动脉峰值图像。结论检查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用卵圆中心法扫描(决定图像对比分辨率),而不是按顺序充填K空间;建立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综合病人年龄、血液循环时间、曲线斜率等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择层、择范围、多角度图像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脉造影 卵圆中心法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系统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江 陈晓海 +2 位作者 周康荣 颜志平 王建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0-642,655,共4页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影术 (32例 )或手术 (8例 )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 ,3DCEMRA清楚显示肝动脉系统。 3DCEMRA准确显示所有 31例肝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 3DCEMRA检出 9例解剖变异中的 7例。 3DCEMRA显示肝动脉解剖与变异的总体准确性为 95 %。 3DCEMRA又可显示肝内肿瘤染色、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肝动脉受累情况。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MRA 血管成像 增强磁共振 造影 解剖 诊断 CE 三维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病变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谢道海 郭亮 +2 位作者 郭茂风 傅引弟 陈剑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剂量0.3mmol/kg,平均30ml。每次扫描时间为15s左右,不间断重复采集3次。图像重建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和多层面重建。增强扫描前先行横断位FSE序列T_1WI、T_2WI,增强扫描后行横断位FSE T_1WI,可疑撕裂口处行Cine序列。重点观察主动脉有无动脉瘤、夹层、扩张或缩窄以及病变是否累及其分支。结果:83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且达到诊断要求。其中动脉瘤32例、夹层动脉瘤37例、其他主动脉病变14例。结论:3D CE MRA可以很好地显示各种主动脉病变,帮助确定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炎综合征: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对比增强-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
7
作者 Both M Reinhold—Keller E +2 位作者 Müller—Hülsbeck S 杨岷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9期651-651,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弓炎综合征 血管狭窄性病变 增强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 3D-MRA 成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希松 吴渭贤 +2 位作者 章跃武 毛明香 张露刚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 ( 3DDCE MRP)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 3DDCE MRP检查 ,观察其门静脉癌栓在 3DDCE MRP上的表现 ,并与常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 2 6例门静脉显示满意。 ...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 ( 3DDCE MRP)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 3DDCE MRP检查 ,观察其门静脉癌栓在 3DDCE MRP上的表现 ,并与常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 2 6例门静脉显示满意。 3DDCE MRP均显示了癌栓所致相应部位门脉阻塞征象 ,2 1例示肝门部侧支血管 ,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 :3DDCE MRP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尤其在显示由此引起的侧支循环方面有很大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 门静脉造影 门静脉癌栓 影像学诊断 肝门部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安宁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 MRA 磁共振成像技术 血管病变 MR技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包娜 蒋涛 +2 位作者 翟仁友 姜桦 崔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 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 ( 3DDCE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 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 3DDCE 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 (MPR... 目的 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 ( 3DDCE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 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 3DDCE 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 (MPR)重建。应用颈总动脉法 (CCM )测量狭窄率。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将超声、3DDCE MRA与其对比 ,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 ① 2 2例 44条颈内动脉中 ,DSA诊断 17条为正常 ,2 7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 ,轻度狭窄 2条 ,中度 8条 ,重度 12条 ,闭塞 5条。 3DDCE 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 40条 ( 90 .9% ) ,3条高估 ,1条低估。②以阴性 (正常 )和阳性 (狭窄或闭塞 )为判断点时 ,3DDCE MRA较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 ,分别为 10 0 %、82 .4%、93 .2 %与 96.3 %、5 8.8%、81.8%。③以 70 %狭窄为判断点时 ,3DDCE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更明显优于超声 ,分别为 94.1%、96.3 %、95 .5 %与 64 .7%、88.9%、79.5 %。结论 与超声检查相比 ,3DDCE 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 ,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超声和 3DDCE MR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例使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天缘 冷晓明 +1 位作者 刘斯润 黄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DTPA ,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 ,其中下肢血管 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 ,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 :靶血管显示优者 2 8例 ,良者 15例 ,差者 2例。优良率为 95 6 %。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 ,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 ,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 ,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 ,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 ,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彩元 沈钧康 +5 位作者 王灌忠 徐孝秋 王水珍 范国华 杨晓春 周丽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 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结果结果表明MobiTrak 3D CE-MRA大腿动脉图像质量较好,而小腿动脉图像显示稍差。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其中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结论MobiTrak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对比增强 下肢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颅内动脉夹层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汤敏 张鑫 +5 位作者 张东升 张小玲 李陇超 王莉 刘鹏 高洁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DUS、CE-MRA诊断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思 刘玥 +2 位作者 兰姗 曾蕾 谭利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2-387,共6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3种诊断方法在评估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下...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3种诊断方法在评估糖尿病并下肢动脉重度狭窄方面的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狭窄的106例患者,患者均通过CTA、DUS、CE-MRA任意一种诊断方法确诊,且均行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DSA诊断结果显示,1~3级动脉分支为重度狭窄的动脉条数分别为17、38、11。DUS诊断动脉1级分支、动脉2级分支、动脉3级分支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75.00%、96.39%、88.78%、0.875;81.82%、90.91%、88.89%、0.909;55.56%、97.75%、93.88%、0.778。CE-MRA诊断动脉分支1级、动脉分支2级、动脉分支3级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90.91%、94.23%、93.65%、0.955;80.00%、94.74%、88.89%、0.880;55.00%、96.23%、88.89%、0.750。CTA诊断动脉分支1级、动脉分支2级、动脉分支3级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90.91%、97.30%、97.65%、0.964;94.12%、97.66%、96.47%、0.972;85.71%、89.72%、97.65%、0.988。结论CTA、DUS、CE-MRA3种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CTA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下肢动脉重度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MR成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及其可切除性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龙玉 孔祥泉 +5 位作者 徐海波 刘定西 杨帆 熊茵 于群 彭振军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4期237-24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种MR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及其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 :1 8例经手术和 /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 ,采用的磁共振序列分别为 :GRET1 WI,TSET2 WI,脂肪抑制GRET1 WI,延迟增强GRET1 W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目的 :探讨多种MR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及其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 :1 8例经手术和 /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 ,采用的磁共振序列分别为 :GRET1 WI,TSET2 WI,脂肪抑制GRET1 WI,延迟增强GRET1 W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和三维动态对比增强MRA(3DDCEMRA)。肿瘤累及胰周血管根据程度依次分为 0~ 4级。结果 :1 8例胰腺癌肿瘤病灶 ,在GRET1 WI上均呈稍低信号 ,TSET2 WI上均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GRET1 WI上所有肿瘤均呈明显低信号 ,延迟增强GRET1 WI上肿瘤表现环形不规则强化 1 4例 ,均匀强化 4例 ,但均低于正常胰腺强化。MRCP显示胆总管与主胰管均扩张表现为典型“双管征”8例。在 3DDCEMRA上 ,根据肿瘤与血管周径接触面 >1 / 2为不能切除的标准 ,则门静脉受累 56 % (1 0 / 1 8) ,脾静脉受累 39% (7/ 1 8) ,肠系膜上静脉受累 67%(1 2 / 1 8) ,腹腔干及主要分支受累 2 2 % (4/ 1 8)及肠系膜上动脉受累 1 7% (3/ 1 8)。MRI判断 2例可完全手术切除 ,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 :MRI快速扫描序列、脂肪抑制技术、MRCP及 3DDCEMRA四大MR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能提供胰腺癌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必需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诊断 可切除性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MRA MRI快速扫描序列 脂肪抑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E-MRPA诊断周围性肺栓塞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佑民 王建国 +3 位作者 杨健 吴晓明 雷晓燕 朱力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肺血管造影 ( 3D CE MRPA)对周围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8只犬于DSA下经导管将直径 2~ 4mm、长 1cm左右的明胶海绵条注入单侧肺动脉后复制为周围性肺栓塞动物模型 ,然后进行 3D CE MRPA检查 ,观察栓塞肺...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肺血管造影 ( 3D CE MRPA)对周围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8只犬于DSA下经导管将直径 2~ 4mm、长 1cm左右的明胶海绵条注入单侧肺动脉后复制为周围性肺栓塞动物模型 ,然后进行 3D CE MRPA检查 ,观察栓塞肺动脉的CEMRPA显示情况及表现形式 ,分析CEMRPA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结果 :在DSA显示的 2 6支肺段及其以下水平栓塞肺动脉中 ,CEMRPA显示了 2 1支 ,敏感性为 80 .77% ,特异性为 10 0 %。栓塞肺动脉主要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截断 ,远侧肺野可见低灌注区存在。多平面重建协助诊断了 4支原始图像上显示不清的栓塞肺动脉。结论 :3D CE MRPA对周围性肺栓塞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 ,是诊断周围性肺栓塞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肺栓塞 诊断 三维增强磁共振肺血管造影 3D-CE-MRPA 诊断敏感性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