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剂量0.3mmol/kg,平均30ml。每次扫描时间为15s左右,不间断重复采集3次。图像重建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和多层面重建。增强扫描前先行横断位FSE序列T_1WI、T_2WI,增强扫描后行横断位FSE T_1WI,可疑撕裂口处行Cine序列。重点观察主动脉有无动脉瘤、夹层、扩张或缩窄以及病变是否累及其分支。结果:83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且达到诊断要求。其中动脉瘤32例、夹层动脉瘤37例、其他主动脉病变14例。结论:3D CE MRA可以很好地显示各种主动脉病变,帮助确定诊断。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结果结果表明MobiTrak 3D CE-MRA大腿动脉图像质量较好,而小腿动脉图像显示稍差。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其中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结论MobiTrak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 MRA)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83例3D CE MRA检查中,男性64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8(29~84)岁。3D CE MRA主要参数为重复时间5ms,回波时间1.5ms,反转角50°。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剂量0.3mmol/kg,平均30ml。每次扫描时间为15s左右,不间断重复采集3次。图像重建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和多层面重建。增强扫描前先行横断位FSE序列T_1WI、T_2WI,增强扫描后行横断位FSE T_1WI,可疑撕裂口处行Cine序列。重点观察主动脉有无动脉瘤、夹层、扩张或缩窄以及病变是否累及其分支。结果:83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且达到诊断要求。其中动脉瘤32例、夹层动脉瘤37例、其他主动脉病变14例。结论:3D CE MRA可以很好地显示各种主动脉病变,帮助确定诊断。
文摘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结果结果表明MobiTrak 3D CE-MRA大腿动脉图像质量较好,而小腿动脉图像显示稍差。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其中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结论MobiTrak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
文摘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