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构造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共聚焦分辨率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魏伟 符力耘 蒋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10-1317,共8页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共聚焦分辨率特性分析突破传统以点论证为基础的观测系统分辨率分析方法,面向地质目标定量预测三维观测系统地震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振幅精度.基于Fourier有限差分(FFD)大步长波场延拓和Born-Kirchhoff小步长波场插值递...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共聚焦分辨率特性分析突破传统以点论证为基础的观测系统分辨率分析方法,面向地质目标定量预测三维观测系统地震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振幅精度.基于Fourier有限差分(FFD)大步长波场延拓和Born-Kirchhoff小步长波场插值递推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复杂介质条件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共聚焦分辨率特性快速分析方法.对给定的速度模型,该方法能够分析拟采用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对复杂构造的成像分辨率与AVP属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偏移成像与储层分析提供保证.最后本文以SEG/EAGE三维盐丘模型为例设计满覆盖为16次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并实施三维共聚焦分辨率特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复杂介质共聚焦分辨率分析 Fourier有限差分大步长波场延拓 Born—Kirchhoff小步长波场插值递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数据处理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实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学伟 尹军杰 +1 位作者 王德志 贾烈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5-380,387,共7页
为查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内边界大断裂的位置及断裂带的内幕结构,本文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从静校正、速度分析、三维DMO和偏移等四项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出发,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权衡各项处理要求和工作效率... 为查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内边界大断裂的位置及断裂带的内幕结构,本文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从静校正、速度分析、三维DMO和偏移等四项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出发,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权衡各项处理要求和工作效率情况下,确定了每一排列片线数、满覆盖测线长度、面元尺度、纵横向覆盖次数及排列类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断裂位置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晰可靠,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陡坡带 地震数据处理 泌阳凹陷 覆盖次数 静校正 地震资料 排列 要求 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洋 魏修成 +3 位作者 王长春 陈刚 李国发 刘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1-555,共5页
在地震勘探中 ,观测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转换波传播的特点 ,介绍了转换波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和道间距的确定方法。采用常规面元尺寸对转换波覆盖次数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常规纵波面元尺寸不适合转换波 ,转换波面元尺... 在地震勘探中 ,观测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转换波传播的特点 ,介绍了转换波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和道间距的确定方法。采用常规面元尺寸对转换波覆盖次数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常规纵波面元尺寸不适合转换波 ,转换波面元尺寸与速度比值有关。通过分析发现 ,转换波覆盖次数的均匀性还受到炮点与检波点相对位置关系的影响 ,炮点位于接收线束两端时的覆盖次数要比炮点位于接收线束中间的覆盖次数更为均匀。在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方位角、炮检距等分布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三分量 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 设计方法 转换波 覆盖次数 道间距 面元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照明、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31
4
作者 朱金平 董良国 程玖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8,500+323,共10页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勘探目的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的层延拓到地表的地震照明能量分布,确定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佳激发范围。利用该方法可明显提高照明阴影区的照明强度,进而改善地下阴影区的成像质量。基于三维SEG-EAGE盐丘模型的地震照明与偏移成像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照明 观测系统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 最佳激发范围 SEG-EAGE盐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义忠 魏伟 +2 位作者 孙伟佳 蒋涛 符力耘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5期498-504,共7页
南阳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埋藏较深,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现有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此,针对南阳凹陷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以及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等技术,在兼顾各项采集设计要求... 南阳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埋藏较深,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现有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此,针对南阳凹陷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以及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等技术,在兼顾各项采集设计要求与工作效率的条件下,重新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新采集的资料剖面断裂系统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楚,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设计 速度模型 采集脚印 南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资料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 被引量:6
6
作者 孟美辰 程冰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6-11,共6页
地下复杂地质构造的地震成像目前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野外采集阶段是获得高品质地震成像的一个关键阶段,而主要的采集参数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质量的好坏。其中,三维地震资料观测系统设计... 地下复杂地质构造的地震成像目前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野外采集阶段是获得高品质地震成像的一个关键阶段,而主要的采集参数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质量的好坏。其中,三维地震资料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采样间隔、道间距、最大炮检距、面元尺寸、覆盖次数、炸药量、偏移孔径等。四川盆地龙门山中段地区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但该地区由于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剧烈,部分构造受损,激发、接收条件较差,勘探难度很大,前期勘探的地震资料信噪比较差。因此,对于该地区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四川盆地龙门山中段某探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及测井资料,构建了与实际目标储层近似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获得了自激自收的地震波场记录,模拟结果与前期勘探获得的地震资料较好地吻合,从而验证了所构建的地球物理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以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采集为目标,针对目标探区的地质情况,对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道间距、较小的面元、较高的覆盖次数、近似勘探目标埋深的最大炮检距是得到高品质地震资料的关键。因此,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参数的论证及优选,能从根本上改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为后续勘探中的复杂地质体高精度成像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采集参数 观测系统 正演模拟 关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7
作者 李刚 程建远 +2 位作者 王玉娇 唐汉平 李贵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72-174,共3页
目前,三维地震束状观测系统应用较为广泛,但它主要适于障碍物较少的情况,而三维地震勘探块状观测系统,则适合在障碍物密集区进行施工.它通过固定排列、两端放炮、整体搬家(一次搬动半个排列)的设计思想,在保证较均匀覆盖基础上,一次躲... 目前,三维地震束状观测系统应用较为广泛,但它主要适于障碍物较少的情况,而三维地震勘探块状观测系统,则适合在障碍物密集区进行施工.它通过固定排列、两端放炮、整体搬家(一次搬动半个排列)的设计思想,在保证较均匀覆盖基础上,一次躲过障碍物,从而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仪器潜能的目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碍物密集区 块状三维 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技术——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尹吴海 甄文胜 +1 位作者 魏国显 张立军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2期111-118,共8页
在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中,主要是利用二维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分析,在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区域,仅仅依靠射线追踪方法进行三维观测系统参数论证,其结果往往不准确。以2005年柴达木盆地所实施的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的观测系统设计为例,介... 在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中,主要是利用二维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分析,在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区域,仅仅依靠射线追踪方法进行三维观测系统参数论证,其结果往往不准确。以2005年柴达木盆地所实施的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的观测系统设计为例,介绍通过波动方程正演、照明模拟和三维地质模型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行基于目标地质体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设计 照明 波动方程正演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49
9
作者 尹成 吕公河 +2 位作者 田继东 尚应军 徐锦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498,509,共5页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及其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采用面元内相邻炮检距的变化率大小来判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利用炮检距变化率的方差最小化作为观测系统参数优化选择的目标函数,这在一定程度和部分环节上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炮检距 优化设计 三维观测系统 最优化设计 属性分析 地震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球物理目标参数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45
10
作者 尹成 吕公河 +2 位作者 田继东 徐锦玺 尚应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对于陆上三维地震采集的线束状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记录仪器的有效利用道数、观测系统总的覆盖次数、排列片的最大炮检距是最为重要的地球物理目标参数。针对这3个目标参数所论证的期望值的偏差最小化,提出了一套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对于陆上三维地震采集的线束状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记录仪器的有效利用道数、观测系统总的覆盖次数、排列片的最大炮检距是最为重要的地球物理目标参数。针对这3个目标参数所论证的期望值的偏差最小化,提出了一套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即利用有约束的数学规划求解优化的目标函数,实现三维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应用该设计方法对胜利探区4个实际区块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窄方位角采集、纵横向覆盖次数均匀分布等方面该方法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地震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优化设计 数学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分析——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狄帮让 孙作兴 +2 位作者 顾培成 魏建新 徐秀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在复杂地区采用宽方位还是窄方位观测问题”,成为近十年中三维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虑到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结合中国东部滩海地区的地质特点,选择了一个水退模式扇形薄砂体构建地质模型,设计了16线4炮全方位和6线4炮窄方... “在复杂地区采用宽方位还是窄方位观测问题”,成为近十年中三维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虑到该问题的复杂性,本文结合中国东部滩海地区的地质特点,选择了一个水退模式扇形薄砂体构建地质模型,设计了16线4炮全方位和6线4炮窄方位两个观测系统,对扇体进行了地震物理模拟分析。通过对三维偏移数据体时间切片的宏观全局分析和偏移剖面的微观局部分析,得出如下认识:在上覆地层相对平缓、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地质背景下,通过采用CMP叠加偏移处理,宽方位和窄方位三维采集都能对地下目标实现基本正确的地震成像,且两者的成像分辨率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角 窄方位角 三维观测系统 地震分辨率 地震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初探 被引量:23
12
作者 唐云 李显贵 +1 位作者 邱华 刘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233-236,共4页
在地震勘探中 ,利用成本相对低的多方位P波勘探比利用成本较高的多波多分量勘探进行裂缝检测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JM和FG工区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资料 裂缝检测 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多方位角 三维地震 JM工区 FG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厂油田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碗学俭 吴树奎 +1 位作者 杨素玉 邓会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598-603,608,共7页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并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构造特点,采用可变面元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正演模拟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设计 高密度 采集参数 信噪比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田地震勘探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文凤 彭苏萍 +2 位作者 勾精为 何登科 卢勇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28-1434,共7页
为了更好地开展煤田转换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提出了纵横波联合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思路,基于双聚焦理论,计算出分辨率函数、角度与射线参数函数(AVP)、优度和采集痕迹等。结合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设计了转换波... 为了更好地开展煤田转换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提出了纵横波联合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思路,基于双聚焦理论,计算出分辨率函数、角度与射线参数函数(AVP)、优度和采集痕迹等。结合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设计了转换波观测系统,采用基于双聚焦理论的定量分析法和常规面元属性分析法对所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分辨率函数具有窄而高的主瓣和小的旁瓣,主瓣强度分布均匀;AVP函数在期望的空间带宽内保持平坦,且全区分布均匀;优度值高,采集脚印迹弱,覆盖次数、偏移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说明所设计的转换波观测系统对研究区开展煤层地质构造和进行岩性解释有利。利用所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了实际数据采集,所获得的地震单炮记录信噪比高,反射波组特征清楚,主要目的煤层有明显显示,表明所设计的观测系统适用于研究区转换波勘探,能满足构造勘探和岩性勘探的地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地震勘探 转换波 观测系统 设计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OVT属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瞿长青 李传强 +2 位作者 蒋先勇 张松平 王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0-557,共8页
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现阶段的常规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主要针对宽方位地震数据处理的OVT(Offset Vector Tile)技术,经多年的发展与沉淀,现已处于大规模工业应用阶段;但在设计宽方位、高密度三... 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现阶段的常规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主要针对宽方位地震数据处理的OVT(Offset Vector Tile)技术,经多年的发展与沉淀,现已处于大规模工业应用阶段;但在设计宽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时,因未充分考虑三维观测系统的OVT属性,从而影响后续OVT处理和OVT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使最终的OVT应用效果达不到预期。文中研讨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OVT属性均匀性定量计算方法,即先从三维正交观测系统提取对应的OVT,计算各个OVT的炮检距和方位角属性,并统计每个OVT的平均炮检距和方位角,作为该OVT的标准值,求取每个OVT均方差值作为该OVT属性的评价指标;最后用全部OVT属性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及各OVT属性评价指标的均方差值定量评价观测系统的OVT属性。对应值越小,说明观测系统的OVT属性越好,对应值越大,则说明该观测系统的OVT属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OVT 炮检距 方位角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经济高效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霍全明 程增庆 +1 位作者 彭苏萍 胡朝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1-504,共4页
本文从研究地下介质中地震转换波的传播规律出发 ,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三维三分量观测时 ,P波和转换波的接收窗口不一致 ,但在中等炮检距上两者均为最佳接收窗口 ,而为保护浅层资料 ,有利于... 本文从研究地下介质中地震转换波的传播规律出发 ,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三维三分量观测时 ,P波和转换波的接收窗口不一致 ,但在中等炮检距上两者均为最佳接收窗口 ,而为保护浅层资料 ,有利于 AVO分析 ,还必须保留一部分大、小炮检距资料。为此 ,设计观测系统的有效窗口要使 P波和转换波获取率均能达到 85 % ,即三维三分量采集设计的双 85 %准则 ,实现了 P波及 PS转换波用一个排列片进行采集的设计方法 ,保证 PS转换波的覆盖次数基本不出现周期振荡。此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三分量 观测系统 PS转换波 炮检距 P波 AVO 地震转换波 中等 排列 传播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动理论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佩 陈生昌 +1 位作者 常鉴 徐国庆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3-208,共6页
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确定的地震观测系统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能量的分布,但是难以深入分析弱照明区域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复杂构造地区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利用波动方程照明技术定量评价... 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确定的地震观测系统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能量的分布,但是难以深入分析弱照明区域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复杂构造地区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利用波动方程照明技术定量评价不同观测系统在目标层的照明能量分布;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分析目标层位弱照明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模拟数据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优选最有利于成像处理的观测参数.将该方法应用于ZB地区逆掩推覆构造模型,结果表明,在该地区8km的排列长度最有利于提高信噪比;在地面30.0~30.5km进行炮点加密,并采用6km的排列长度进行接收,可以明显改善弱照明区域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波动方程 照明 叠前深度偏移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双聚焦方法 被引量:28
18
作者 狄帮让 王长春 +1 位作者 顾培成 倪成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3-469,共7页
双聚焦法是一种面向特定勘探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新方法 ,它可以定量预测地震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振幅精度和 AVP特性。常规的 CMP面元属性分析法是宏观的、全局性的 ,它强调获得最佳的水平叠加效果 ;而双聚焦特性分析法是面向指... 双聚焦法是一种面向特定勘探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新方法 ,它可以定量预测地震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振幅精度和 AVP特性。常规的 CMP面元属性分析法是宏观的、全局性的 ,它强调获得最佳的水平叠加效果 ;而双聚焦特性分析法是面向指定目标的、局部性的 ,它强调获得最佳的偏移成像精度。因此 ,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 ,提高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效果。由于不同介质模型的双聚焦计算方法差异较大 ,因此本课题研究分三步进行 ,即均匀介质算法、层状介质算法、复杂介质算法。本文完成了第一步均匀介质的双聚焦算法研究和软件研制 ,目前可作为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中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观测系统 优化设计 双聚焦方法 点散射 分辨率函数 聚焦孔径角 地震资料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建民 刘洋 魏修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9-494,共6页
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取决于地面炮数、井下可利用检波器数目、井源距、检波点深度、炮点分布和检波点分布等方面,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能够改善井孔附近地层的三维成像效果。通常可以通过覆盖次数和井源距等面元属性参数来衡量三维VSP观... 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取决于地面炮数、井下可利用检波器数目、井源距、检波点深度、炮点分布和检波点分布等方面,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能够改善井孔附近地层的三维成像效果。通常可以通过覆盖次数和井源距等面元属性参数来衡量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本文研究了井源距和检波点深度、炮点和检波点的分布对纵波和转换波的观测范围、覆盖次数的影响,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检波点深度越小、井源距越大,则观测面积越大;②PS波观测面积小于PP波观测面积;③在检波器个数和炮点分布固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检波点间距有利于覆盖次数均匀;④在炮点呈环形分布或束状分布且炮点间距与炮线间距相当时覆盖次数较为均匀,PP波、PS波覆盖次数的均匀程度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VSP 观测系统设计 纵波 转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以百色盆地北部陡坡带实际应用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仲远 刘胜 郭勇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3期294-298,共5页
广西百色盆地地下构造十分复杂,其北部地层高陡,断裂异常发育。以往的勘探,一是受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观测系统CDP网格过大,排列长度较短;二是没有针对盆地中油气最富集的目标区(北部陡坡带) 进行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致使地震... 广西百色盆地地下构造十分复杂,其北部地层高陡,断裂异常发育。以往的勘探,一是受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观测系统CDP网格过大,排列长度较短;二是没有针对盆地中油气最富集的目标区(北部陡坡带) 进行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致使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不明显,断点不清晰,构造难以准确落实。为查明百色盆地3条主控断层的产状、性质和展布情况,落实北部陡坡带的盆地边界地层接触关系,针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 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首先,对以往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了设计思路,并利用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对目标区北部陡坡带进行了正演模拟,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资料的品质以及满足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最后,针对该区的复杂构造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在北部陡坡带,利用基于目标的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得到了较大改善,品质较好,可用于精细构造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盆地 北部陡坡带 复杂构造 波动方程正演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目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