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区域地震体波走时评价华北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1
作者 王耀 姚华建 +1 位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54,I0001,共17页
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131个地震台站2009—2016年记录的1 749次近震的初至P波和S波走时数据,与采用快速行进方法正演计算得到的华北地区4个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对应的走时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价这4个速度模型与真实地下... 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131个地震台站2009—2016年记录的1 749次近震的初至P波和S波走时数据,与采用快速行进方法正演计算得到的华北地区4个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对应的走时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价这4个速度模型与真实地下结构的近似程度。结果表明:4个速度模型在大范围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在整个研究区内(111°E—119.5°E,37°N—42°N),Shen等的模型(简称"S模型")相对优于Fang等的模型(简称"F模型")和Duan等的模型(简称"D模型"),Laske等的Crust1.0模型(简称"C模型")相对较差。我们认为该结果与上述几个模型所使用的数据及其分辨率有关。对于研究区域内的构造单元,D模型在燕山褶皱带西南部、太行山山前构造带西北部和沧县隆起区表现较好,F模型在太行山隆起区中部、沧县隆起北部、黄骅凹陷区和燕山褶皱带表现较好,S模型在西部地块、山西凹陷区、太行山山前构造带和冀中凹陷区表现较好,C模型无明显连片表现较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走时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5
2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华北遥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 P波速度结构 地壳 震级 震源参数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细兵 熊振 +2 位作者 范小平 陶小三 彭小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6-1222,共17页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联合反演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雷建设 周蕙兰 赵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2-811,T003,共11页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 ( 65°E— 80°E ,30°N— 45°N ,深度 0— 2 1 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 5 90 5 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 73个台站对 5 4 0 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 ,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 ( 65°E— 80°E ,30°N— 45°N ,深度 0— 2 1 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 5 90 5 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 73个台站对 5 4 0 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 ,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平面上 1°× 1°和不等的深度间隔 (随深度在2 0— 90km之间变化 )划分网格并设置初始三维速度模型 ,用近似弯曲快速射线追踪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 ,用LSQR方法进行反演 .反演结果的分辨率用检验板方法进行了讨论 ,并引入了定量描述还原程度质量的两个参数 .初步结果表明 :( 1 )天山山脉的 1 0km深度处 ,在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明显高速区 ,而在 74°E、41°N附近的低速区可能与天山地表大断层在该处被大幅错开相关 .在 75°E附近的天山山脉下 ,波速在 40— 60km深度偏高 ,而在 60—90km深度 (或更深 )又偏低 ,反映了天山下方构造和物性的复杂性 .( 2 )在由帕米尔构造“结”南侧往北直至天山以北的速度纵剖面上 ,显示了印度 -欧亚板块在帕米尔构造“结”地区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 :在抬高地面形成高原的同时 ,也把浅部速度较低的地壳岩石层介质俯冲拖曳到了深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 上地幔 P波 帕米尔地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模型参数化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朱露培 曾融生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4-43,共10页
本文针对三维速度反演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模型的参数化作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化方法.同以往采用的矩形分块或划分网格点的方法不同,将待求扰动场按其空间频率展开,反演各阶频率系数.从三维傅氏级数理论出发,导出了一... 本文针对三维速度反演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模型的参数化作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化方法.同以往采用的矩形分块或划分网格点的方法不同,将待求扰动场按其空间频率展开,反演各阶频率系数.从三维傅氏级数理论出发,导出了一个简明且便于计算的三维空间频谱展开公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空间域内离散模型和空间频率域内离散模型的不同之处. 理论分析表明,在空间域内采用过参数化离散模型来反演,会在所得到的解中混入人为的虚假结构,从而使反演解发生畸变.采用在频率域内离散模型的频谱参数化方法反演,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点.频谱参数化方法也使得我们可以过参数化(over-parameterization)离散模型,便于最大程度地从资料中提取正确信息,对模型的分辨程度完全取决于观测系统的分辨能力.这种方法在得到稳定的反演解的同时,还可得到观测系统在空间三个方向上的分辨率.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证实了以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反演 模型参数化 空间频率域展开 数值模拟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锁喜 刘建达 张四维 《地震学刊》 CSCD 1990年第1期52-61,共10页
本文综合了下扬子地区已完成的永平、随县、马鞍山爆破和符离集-奉贤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解释中关于地壳结构的结果,认为本区可用三个分区模型代表,即:1.赣东北、浙西北区;2.太湖-上海区;3.苏皖区。苏皖区中根据其地壳厚度和速度的差... 本文综合了下扬子地区已完成的永平、随县、马鞍山爆破和符离集-奉贤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解释中关于地壳结构的结果,认为本区可用三个分区模型代表,即:1.赣东北、浙西北区;2.太湖-上海区;3.苏皖区。苏皖区中根据其地壳厚度和速度的差异又可分为北区和南区。详细论述了各模型确定的理由,并用天然地震或爆破资料进行了定位比较检验,效果良好。这对于提高本区地震定位精度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区 地壳 速度结构 分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与界面结构层析成像——理论部分 被引量:2
7
作者 郑需要 张先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3-480,共8页
提出了一种三维模型参数化方法,使得正问题和反问题可以用解析式表达.地壳和上地幔速度与界面结构分别由一组非常光滑的函数描述.在正问题和反问题中,使用了初值射线追踪方法,走时对模型网格节点参数的偏微商在射线追踪的同时进行... 提出了一种三维模型参数化方法,使得正问题和反问题可以用解析式表达.地壳和上地幔速度与界面结构分别由一组非常光滑的函数描述.在正问题和反问题中,使用了初值射线追踪方法,走时对模型网格节点参数的偏微商在射线追踪的同时进行了解析计算.由于速度和界面函数具有二阶连续偏微商,由射线路径的发散和聚焦在地表引起的影区可以避免.射线追踪之后,可以获得由矩阵和矢量组成的反问题.解决反问题使用了具有阻尼因子的奇异值分解法.一组由几条纵剖面组成的合成数据被用来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方法是健全的.与二维方法比较,在地壳模型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三维反演方法可以给出准确的速度结构和界面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三维速度 界面结构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6 位作者 杨卓欣 张成科 王夫运 张建狮 刘宝峰 段玉玲 王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96-802,共7页
利用三维地震透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细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 ,得到了研究区下方地壳内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层析成像和VP VS 扰动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 ,天池火山区及其周边速度结构所... 利用三维地震透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细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 ,得到了研究区下方地壳内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层析成像和VP VS 扰动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 ,天池火山区及其周边速度结构所呈现出的非均匀性变化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浆系统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异常变化比较明显的低P波速度异常体分布和高VP VS 扰动体意味这些介质体处在“软化高温”的状态 ,这与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地热异常和低Q值结构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透 三维速度结构 反演 速度层析成像 扰动分布图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精确修定 被引量:97
9
作者 赵珠 范军 +2 位作者 郑斯华 长谷川昭 堀内茂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15-622,共8页
结合使用人工地震折射测线和天然地震观测资料,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P波和S波的地壳平均速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修定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的202个地震,给出了震源位置误差小于1.5km的精确解.以到时曲线为准,将修定后的... 结合使用人工地震折射测线和天然地震观测资料,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P波和S波的地壳平均速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修定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的202个地震,给出了震源位置误差小于1.5km的精确解.以到时曲线为准,将修定后的震源参数与四川台网常规定位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比较,到时数据相对于时距曲线极小的分散,证明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的精度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所获得的震源分布表明,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绝大多数地震分布在3~22km深度范围的上地壳中.结果证明,本文所提供的速度模型和采用的定位方法是适合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定位使用的;配合日本东北大学提供的实时处理系统,对提高四川台网的定位精度是十分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P波 S波 震源定位 速度模型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0
作者 熊振 李清河 +2 位作者 张元生 毕雪梅 金淑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33-2443,共11页
本文采用天然地震近震走时反演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附近地壳(30°N—37°N,113°E—122°E)三维速度结构.对地壳内分层速度结构的分析发现,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存在速度的分段特征.郯庐断... 本文采用天然地震近震走时反演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附近地壳(30°N—37°N,113°E—122°E)三维速度结构.对地壳内分层速度结构的分析发现,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存在速度的分段特征.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浅层35.3°N以北,34.5°N—35.3°N间,33°N—34.5°N间呈现的速度分段和地表出露地层有关,与地质上安丘段、莒县—郯城段,新沂—泗洪段三个破裂单元相对应,且和各段的地震活动相呼应,表明郯庐带新沂到泗洪段可能是断裂的闭锁段.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地壳速度结构自浅至深分为三段,大体位置是:南段(32.5°N—33°N以南),中段(32.5°N—33°N至35°N—35.3°N),北段(35°N—35.3°N以北).上地壳分段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的插入有关,中、下地壳速度分段则可能和火山岩滞留有关.地壳各层速度结构不同段的速度差异反映了构造块体的速度差异,表明各构造块体在地壳下部仍有差异,郯庐带西侧速度总体高于东侧,反映了不同构造块体的形成和组成差别,也说明了该断裂带可能延伸到莫霍面.而不同深度的分段性可能反映了不同地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 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速度分段特征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上部地壳结构的三维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被引量:74
11
作者 段永红 张先康 方盛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2-369,共8页
采用正方形网格对华北地区速度模型进行参数化、网格维数为 649× 890× 1 6,网格间距为 1km .通过对华北地区 3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三维有限差分速度层析成像反演 ,获得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 .反演结果显示 ,低... 采用正方形网格对华北地区速度模型进行参数化、网格维数为 649× 890× 1 6,网格间距为 1km .通过对华北地区 3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三维有限差分速度层析成像反演 ,获得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 .反演结果显示 ,低速的“棱形”华北盆地被高速的隆起所包围 ;而华北盆地又由两个大的断陷带中间夹一个隆起所组成。两个大的断陷带又被分割为多个小的断陷盆地 .研究区内的断层多为铲式正断层 ,结晶基底深度变化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华北地区 有限差分 三维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地震成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震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丁志峰 何正勤 +1 位作者 吴建平 孙为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209,T001,共9页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模拟地震台站和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 ,采用区域体波层析成像和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两种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结果非常相似 ,它们显示 ...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模拟地震台站和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 ,采用区域体波层析成像和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两种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地壳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结果非常相似 ,它们显示 ,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块体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区 ,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地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相对速度较低。这些结果与青藏高原南、北部处于碰撞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瑞利面波 地壳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82
13
作者 黄耘 李清河 +4 位作者 张元生 孙业君 毕雪梅 金淑梅 王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49-2559,共11页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断裂带.为了揭示该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本文利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到时资料,对8700个地震事件重新精确定位,进而开展了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通过分析郯...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断裂带.为了揭示该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本文利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到时资料,对8700个地震事件重新精确定位,进而开展了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通过分析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图像,发现(1)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块体具有差异明显的地壳速度结构,即下扬子断块总体速度偏低,华北断块速度高于下扬子断块,大别断褶带和苏鲁断块整体速度最高;(2)在上地壳5~15 km内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地壳速度与周围区别不大,但下地壳该区域速度电较高;(3)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30°N~36°N,115°E~124°E间显示为低速异常区,研究区内发生的中强地震与该低速异常区分布有较强的空间对应关系;(4)莫霍面总体呈现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形态;(5)研究区内沿郯庐断裂带速度结构呈现分段性,反映了不同构造块体间的速度差异,郯庐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构造块体边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 低速区与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与黄海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锐 周海南 +2 位作者 姚政生 马桂明 李全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9-36,共18页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相同。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大约沿30°N纬线)存在一条近EW走向的上地幔高速带。东海与黄海在地貌与地质、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品质因数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的差异,这与早第四纪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出现的左旋剪切破裂以及贝尼奥失带的右旋撕裂有关。作者推断:东海是新生代弧后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巴-大别山南麓-杭州湾-吐噶喇海峡是华北与华南地壳块体的分界线,琉球海沟的消减带是华南地壳块体的东界;东亚的现代构造运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上地幔的运动有关,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对中国大陆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三维速度结构 地壳 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约束三维重力反演的南极大陆地壳密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纪飞 李斐 +5 位作者 张峤 高金耀 郝卫峰 李永东 管清胜 林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9-863,共15页
地壳密度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现有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地表热流以及岩石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的... 地壳密度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现有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地表热流以及岩石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的三维重力反演算法,获取了南极大陆三维精细密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大陆地壳尺度范围内密度异常在-0.25~0.20g·cm^(-3)之间.大致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受中生代与新生代多期拉张活动的影响,西南极上地壳密度异常以低值为主,与东南极克拉通的高密度异常呈现明显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发现,反演的密度结构与岩石圈强度信息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西南极裂谷系统的密度结构与岩石圈强度,认为受新生代拉张活动和岩浆活动影响的局部地区除外,热沉降作用很可能使得地壳趋于冷却.此外,西南极的低密度特征延伸到南极横断山脉,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可能需要多种机制来解释南极横断山脉的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陆 地壳 三维重力反演 密度结构 参考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密集临时地震台网资料研究唐山地震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赖晓玲 孙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处理唐山临时地震台网资料,得到该地震区中上地壳的速度图像。图像表明:上地壳速度在唐山断裂带两侧差异明显,速度结构特征是北西侧为高速区,东南侧为低速区,唐山断裂带为速度陡变带;中地壳速度表现为在研究区中部...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处理唐山临时地震台网资料,得到该地震区中上地壳的速度图像。图像表明:上地壳速度在唐山断裂带两侧差异明显,速度结构特征是北西侧为高速区,东南侧为低速区,唐山断裂带为速度陡变带;中地壳速度表现为在研究区中部近东西向展布的低速带,其位置和方向与近东西向的丰台-野鸡坨断裂有对应关系;唐山震源区无论是在深度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存在地壳速度陡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区 地震资料 三维速度反演 地壳结构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廖旭 赵伯明 +1 位作者 黄河 白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69,共6页
文章利用沈阳地区详尽的深、浅部勘探资料和钻孔等资料,对于密度均匀地区运用多功能商业软件处理海量数据,而对于数据稀少和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则运用自主开发的Spline函数建模方法连结空间随机分布的深度数据,建立了沈阳(抚顺)地区符合... 文章利用沈阳地区详尽的深、浅部勘探资料和钻孔等资料,对于密度均匀地区运用多功能商业软件处理海量数据,而对于数据稀少和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则运用自主开发的Spline函数建模方法连结空间随机分布的深度数据,建立了沈阳(抚顺)地区符合地质学和地形学理论三维不均匀地层结构模型,为进一步开展基于活断层的强地震动预测(模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 Spline函数 地震动模拟 地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地壳速度结构判断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未来大震位置 被引量:4
18
作者 梅卫萍 李清河 +1 位作者 张元生 金淑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3-701,共9页
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一些地区如郯庐断裂带临沭到定远及以东地区在中地壳的2025km出现低速层,一些地区莫霍面埋深有变化。浅层速度结构的分段与断裂活动的分段相一致,表明新沂到泗洪... 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一些地区如郯庐断裂带临沭到定远及以东地区在中地壳的2025km出现低速层,一些地区莫霍面埋深有变化。浅层速度结构的分段与断裂活动的分段相一致,表明新沂到泗洪是活动断裂的闭锁段。对比1668年山东郯城8级地震区和研究区的深部速度结构,结合与郯庐带相交的断裂、地震活动、活动断裂的闭锁段、中地壳低速层及莫霍面深度变化,综合判断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未来可能发生大震的地区为33.4°34.1°N,118.2°118.8°E,重点是宿迁、沭阳、泗阳和泗洪。震级估计可达8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 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低速层 莫霍面深度 大震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块三维速度模型生成及理论地震图的计算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会吉 刘启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本文提出了在计算机上实现分块三维地壳模型及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拟合生成平缓光滑的三维速度函数的方法,给出了适用于分块、块内速度连续变化的三维模型中Cauchy射线追踪的新算法,简介了基于上述方法反射线的基本理论所编制的合成三维理... 本文提出了在计算机上实现分块三维地壳模型及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拟合生成平缓光滑的三维速度函数的方法,给出了适用于分块、块内速度连续变化的三维模型中Cauchy射线追踪的新算法,简介了基于上述方法反射线的基本理论所编制的合成三维理论地震图的程序包RSSGTD.给出的两个盆地状模型的算例表明,所使用的模型生成方法具有模拟复杂地壳结构的能力;与三维样条函数方法比较,最小二乘拟合方法能给出更加适合射线方法合成地震图计算的速度函数,并且内存小、计算速度快;所给出的Cauchy射线追踪算法能够适合块状模型中任何体波射线的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图 地壳 三维 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弧形构造区三维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颖 付虹 钱佳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60,共16页
利用2008—2021年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5.1地震走时数据,采用V_(P)/V_(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东南弧形构造区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生的2018年8月13... 利用2008—2021年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5.1地震走时数据,采用V_(P)/V_(S)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东南弧形构造区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生的2018年8月13日通海M_(S)5.0地震和2021年6月10日双柏M_(S)5.1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位于V_(P),V_(S)的高、低速异常的交界处或低速异常体的边缘,及低V_(P)/V_(S)异常体内。这可能意味着这2个地震所处深度范围内的流体或熔融对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而是因为震源位置介于脆、韧性岩体之间,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该位置更易发生脆性破裂。小江断裂、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下方深处存在高V_(P)/V_(S)异常体,结合区内温泉地球化学研究,推测高V_(P)/V_(S)异常体可能是地热流体而非熔融物质,地热流体的存在可能会削弱已表现为强闭锁的小江断裂带与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相交处的闭锁体,从而降低断层破坏的构造应力阈值并加速地震孕育过程,应重点关注地热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 弧形构造区 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V_(P)/V_(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