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敏 张晨 +7 位作者 田丹丹 屈慧云 郭林雅 杜慧宇 黄琦 刘芷兰 王伊菲 郝义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和非ARAS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NCE-MRA对ARAS的诊断价值,以肾动态显像测得的两侧GFR差值及比值单独或联合NCE-MRA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对ARAS的诊断价值。结果:NCE-MRA与肾动脉DSA诊断ARAS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P<0.001),NCE-MRA诊断ARA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2.52%,90.77%、91.86%、94.29%、88.06%;双肾GFR比值及差值用于诊断ARAS的AUC为0.771和0.708,最佳诊断界值为1.371和13.900 mL/(min·1.73 m^(2)),敏感度为52.3%和45.8%,特异度为90.8%和89.2%;GFR比值及差值联合NCE-MRA诊断ARAS的AUC分别为0.948和0.942,敏感度为95.3%和94.4%,特异度均为89.2%。结论:NCE-MRA对AR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肾动态显像可提高对ARAS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态显像 肾小球滤过率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质量控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国英 王守沪 +3 位作者 郁冰冰 肖越勇 李杰 孙振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5期489-490,共2页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图象分析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进城 林建华 +2 位作者 李朝龙 刘兴国 季锡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直观显示肝后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大小、形态、走行及相互的解剖关系,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结论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肝移植 三维图像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钟唐力 张小明 +3 位作者 赵建农 曾南林 蹇素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0-574,共5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4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17例中191例(88%)显示IMV主干,53例(24%)显示一级分支,20例(9%)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191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45%,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8%,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37%。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但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CEMRA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大部分IMV汇入脾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静脉 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技术参数对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何嘉 王秀河 +1 位作者 史长征 陈汉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踪法;②test小剂量测试法;③经验法。同时将可变参数进行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测试法成像质量优率最高。K空间中心充填和K空间顺序充填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K空间中心充填图像质量好于K空间顺序充填。结论:3种3D DCE MRA成像方法中,test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是3D-DCE MRA成像最佳的延时时间计算方法,其成像质量最佳。高质量的3D DCE 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选择、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态血管成像 扫描参数 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例使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天缘 冷晓明 +1 位作者 刘斯润 黄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4 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 ,其中血管病变 2 8例 ,肿瘤 12例 ,正常 5例 ,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 5部分。经静脉注入Gd -DTPA ,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 ,其中下肢血管 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 ,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 :靶血管显示优者 2 8例 ,良者 15例 ,差者 2例。优良率为 95 6 %。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 ,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 ,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 ,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 ,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 ,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对指导肺癌手术的价值
7
作者 黄飚 梁长虹 +3 位作者 王小冰 陈刚 黄美萍 黄国富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研究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 3DDCEMRA)对肺癌侵犯血管的显示能力 ,探讨MRA术前对手术计划的指导价值。方法 :肺癌患者 2 6例 ,除常规MR检查外 ,注射Gd DTPA 0 .2mmol/kg后 ,冠状面动态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采集 ,最大强度投... 目的 :研究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 3DDCEMRA)对肺癌侵犯血管的显示能力 ,探讨MRA术前对手术计划的指导价值。方法 :肺癌患者 2 6例 ,除常规MR检查外 ,注射Gd DTPA 0 .2mmol/kg后 ,冠状面动态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采集 ,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重建。分析肺癌与血管的关系 ,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 6例中 2 5例肺部不同时相的血管显示清晰 ,9例肿瘤贴邻血管 ,另 16例可见肿瘤粘连或包绕大血管。结论 :3DDCEMRA可清晰显示肺段以上的肺动脉和肺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流成像 肺癌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灌注直方图参数对子宫肌瘤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苏波 赵振华 +4 位作者 章俞 杨立铭 黄亚男 阮雅文 王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灌注直方图参数在子宫肌瘤病理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35例患者(普通型15...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灌注直方图参数在子宫肌瘤病理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35例患者(普通型15例,富细胞型8例,退变型12例)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盆腔DCE-MRI检查,计算各定量灌注参数包括容量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血管间隙容积分数(V_(p))的直方图参数(中位数、平均值、偏度、峰度、能量、熵),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参数在鉴别子宫肌瘤病理分型中的效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子宫肌瘤Ki-67蛋白表达,比较不同病理类型Ki-67蛋白表达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直方图参数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富细胞型组K^(trans)、K_(ep)、V_(e)、V_(p)的中位数和平均值均大于退变型组和普通型组(P<0.05或P<0.01);V_(e)的偏度、K_(ep)的偏度和峰度均小于普通型组(均P<0.05);K^(trans)的熵高于退变型组和普通型组(均P<0.05);V_(p)的熵高于普通型组(P<0.01)。K^(trans)的中位数、平均值和偏度,K_(ep)的中位数和平均值,V_(e)的中位数和平均值,V_(p)的中位数、平均值、能量和熵均与Ki-67表达水平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K^(trans)中位数阈值为0.994/min时,其诊断富细胞型子宫肌瘤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77.8%,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当K^(trans)平均值阈值为1.170/min时,其诊断富细胞型子宫肌瘤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77.8%,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K^(trans)的熵,K_(ep)的中位数和平均值,V_(p)的中位数、平均值和熵诊断富细胞型子宫肌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也较高(0.755~0.907)。结论:DCE-MRI定量灌注直方图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尤其是富细胞型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病理分型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KI-67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对肌骨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齐滋华 李传福 +4 位作者 马祥兴 杨辉 姜保东 张凯 于德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动态强化参数及弥散加权成像对肌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GE Signa Excite 3.0 T MR机对63例病理证实肌骨肿瘤同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对比增强。应用单次激发平面... 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动态强化参数及弥散加权成像对肌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GE Signa Excite 3.0 T MR机对63例病理证实肌骨肿瘤同时进行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对比增强。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b值分别为400、600、800和1000 s/mm2,获得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b=600 s/mm2时在动态对比增强前后,应用相同条件分别进行弥散加权成像。采用三维快速采集多相位增强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对整个肿瘤进行多层面动态增强扫描,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强化参数最大上升斜率(MSI)、正性增强积分、信号增强比率及峰值时间(Tpeak)。结果 b值分别为400、600、800和1000 s/mm2时,良恶性肿瘤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肌肉比较病灶多呈灯泡样高信号,但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弥散加权成像信号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600 s/mm2时,动态增强前后的表现弥散系数值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C分为4型:Ⅰ型为快升快降型;Ⅱ型快升平坦型;Ⅲ型慢升型;Ⅳ型平坦型。Ⅰ型和Ⅱ型曲线多见于恶性肿瘤(41/47),Ⅲ型和Ⅳ型多见于良性肿瘤(14/38),曲线类型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9,P=0.001),以Ⅰ、Ⅱ型为恶性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7.23%,特异性为50.00%。MSI(F=5.38,P=0.005)及Tpeak(F=6.15,P=0.001)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正性增强积分及信号增强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MSI 366.62±174.84为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8%和78.67%;Tpeak≤70s为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9%和85.78%。结论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TIC、MSI、Tpeak均有利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Tpeak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最高,TIC的敏感性最高。平均表现弥散系数值不能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骨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0
作者 乔鹏飞 牛衡 +2 位作者 白玉贞 高阳 牛广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 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沈浮 陆建平 +2 位作者 陈录广 王振 陈玉坤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表现及其参数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进行DCE-MRI成像,应用Tofts模型后处理分析得到感兴趣区的微循环参数Ktrans、Kep、Ve和i AUC值,与术后病理分...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表现及其参数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进行DCE-MRI成像,应用Tofts模型后处理分析得到感兴趣区的微循环参数Ktrans、Kep、Ve和i AUC值,与术后病理分期及分化程度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30例直肠癌中,术后病理p T1 6例,p T2 15例,p T3 9例;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21例,高分化腺癌6例。直肠癌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流出型。Ktrans均值为0.257±0.166,Kep均值为0.585±0.039,i AUC均值为35.092±1.681,Ve均值0.489±0.020。不同T分期组间Ktrans值、Kep值、i 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与T分期有正相关性(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组间Ktrans值、Kep值、i 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 AUC值与病理分化程度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能反映直肠癌的微循环差异,对直肠癌的术前分期及分化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35
12
作者 周妮娜 陈敏 +4 位作者 王文超 赵伟峰 杨正汉 李飒英 张晨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观察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能否在术前判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比较常规T2WI与DCE-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术前或术后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40例。其中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者22例,未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者18例... 目的观察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能否在术前判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比较常规T2WI与DCE-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术前或术后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40例。其中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者22例,未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者18例。所有患者均在GE1.5T Twinspeed HD MR扫描仪行盆腔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压脂、T1WI、DWI,快速三维容积T1加权脂肪抑制成像增强扫描(3DLAVA)。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各项参数在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癌灶曲线上升速率。结果①对未进行术前治疗的直肠癌分期的准确性:DCE-MRI与常规T2WI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3.3%和66.7%,对环周切缘阴性判断准确性为88.2%和70.6%。T2WI及DCE-MRI均能发现直径≥2mm的淋巴结。②对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再分期的准确性:DCE-MRI对T、N再分期的准确性可达86.4%和81.8%,对环周切缘情况判断准确性为100%。而T2WI进行T、N再分期较困难。③治疗前癌灶的曲线上升速率明显高于正常肠管;治疗后达病理完全缓解组原癌灶部略低于下段正常肠管,但是差异不明显;治疗后未达病理完全缓解组癌灶部仍高于下段正常肠管。结论DCE-MRI对术前直肠癌分期的准确性高,并能够准确判断新辅助治疗后癌周切缘情况。癌灶与参照肠管的上升速率比较有助于在术前判断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肿瘤辅助疗法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的术前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晓鹏 李洁 +2 位作者 孙应实 曹崑 唐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术前评价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存病变病理学反应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5例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术前DCE-MRI检查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Miller&Payne反应性分级方法将患...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术前评价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存病变病理学反应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5例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术前DCE-MRI检查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Miller&Payne反应性分级方法将患者的病理学反应性分为5级,5级为病理完全缓解(pCR),其余为浸润癌残余,4级和5级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并以此作为金标准。由两位医生分别在诊断工作站盲法阅片,判断是否为pCR及MHR。对两医生判断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用Kappa分析对观察者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DCE-MRI对化疗后浸润癌残余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两医生敏感性分别为94.7%和97.4%,特异性分别为42.8%和57.1%,准确性分别为86.6%和91.1%。DCE-MRI对化疗后MHR判断,两医生敏感性分别为95.5%和81.8%,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2.6%,准确性分别为84.4%和82.2%。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28和0.778,有较好一致性。结论DCE-MRI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浸润癌残余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有助于化疗后术前无创性评价乳腺癌的病理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 被引量:35
14
作者 童娟 胡春洪 +2 位作者 王小林 王振民 文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探讨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94个病灶,其中良性75个、恶性19个。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分析各病灶的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 目的探讨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94个病灶,其中良性75个、恶性19个。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分析各病灶的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恶性肿瘤的ADC值[(1.02±0.25)×10^(-3) mm^2/s]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38±0.44)×10^(-3) mm^2/s;t=5.170,P<0.001]。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台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叠,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赖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常提示恶性肿瘤;TIC曲线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对比剂 扩散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岳秀慧 孔维丹 +2 位作者 任继亮 袁瑛 陶晓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上...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65例。术前患者均行3.0-T MRI扫描包括常规MRI、DWI(b值取0、1000 s/mm^2)和DCE-MR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DCE-MRI参数。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节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恶性结节相比,良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较高、达峰时间较早(均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值和达峰时间是结节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ADC值和达峰时间的联合模型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93,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100%。结论·ADC值和达峰时间是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重要参数,两者联合诊断或可辅助临床,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邢庆娜 张小安 赵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包括T1和T2加权成像、DWI(b=0和700 s/mm2)和DCE成像,比较平扫结合磁共振DWI、平扫结合磁共振DCE成像判断... 目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包括T1和T2加权成像、DWI(b=0和700 s/mm2)和DCE成像,比较平扫结合磁共振DWI、平扫结合磁共振DCE成像判断肌层浸润、总体分期的差异。结果:对于肌层浸润的评估,磁共振DCE成像整体准确率为77.6%(45/58),磁共振DWI整体准确率为91.4%(53/58)。磁共振DWI分期判断准确率高于DCE成像(χ2配对=6.356,P=0.015)。和病理结果相比,磁共振DWI Kappa为0.807(P<0.001),磁共振DCE成像为0.587(P<0.001)。结论:磁共振DWI与DCE成像相比,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分期方面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成像 子宫内膜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被引量:12
17
作者 薛梅 李静 +1 位作者 周纯武 李二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69-177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的动态增强MR及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MR平扫、增强及DWI信号特点、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测量ADC值。结果59例共检出62个纤维腺...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的动态增强MR及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MR平扫、增强及DWI信号特点、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测量ADC值。结果59例共检出62个纤维腺瘤病灶,其中类圆形29个,分叶状33个;58个病灶边缘光滑;12个(12/62,19.35%)病灶于压脂T2WI上可见低信号分隔。在动态增强图像上,2个病灶无或轻度强化,60个明显强化,其中34个(34/60,56.67%)可见低信号分隔,35个(35/60,58.33%)病灶呈离心模式强化。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I型43个(43/62,69.35%),Ⅱ型15个(15/62,24.19%),11型2个(2/62,3.22%),IV型2个(2/62,3.22%)。DWI上高信号病灶45个(45/62,72.58%),等信号17个(17/62,27.42%)。共测量52个病灶的ADC值,为(0.79~2.78)×10^-3mm^2/s,平均ADC值为(1.67士0.38)×10^-3mm^2/s,95%可信区间为(1.56~1.78)×10。nRi]~。/s。结论乳腺纤维腺瘤具有特征性MRI表现,结合ADC值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腺瘤 动态增强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8
作者 汤伟军 李克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 ,其中恶性肿瘤38例 ,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 ,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 ,持续至注药后8~10min ,扫描次数约25~30次...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 ,其中恶性肿瘤38例 ,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 ,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 ,持续至注药后8~10min ,扫描次数约25~30次。以形态学、增强曲线、增强参数多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 :依靠形态学表现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最高的特异性为93 %,依靠增强曲线的形态来鉴别具有最高的敏感性为100 %,同时结合两者来进行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最高 ,诊断准确率为98 %。运用最大强化斜率、注药后1min的强化率、注药后2min的强化率等定量指标 ,分别以>3 %/s ,>70 %,>90 %为标准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别为89 %,79 %;95 %,64 %;82 %,79 %。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价值 ,同时结合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和增强曲线类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新瑜 熊伟 +3 位作者 韩路军 张雪林 邱士军 李绍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59-1263,共5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定量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6人行肝脏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正常组(n=9)、轻度纤维化(n=5)、中重度纤维化(n=7)及肝硬化(n=15)共4组...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定量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6人行肝脏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正常组(n=9)、轻度纤维化(n=5)、中重度纤维化(n=7)及肝硬化(n=15)共4组。获取门静脉、肝、脾的TIC,评价峰高、T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MSI)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MSD)等TIC量化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TIC斜率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力。结果各ROI的TIC曲线的峰高、MSI、肝脾的MSD均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r为-0.446~-0.800),TTP与之呈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P<0.05,r>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轻度肝纤维时,各斜率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47~0.783,其中脾MSD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中度以上纤维化(S≥3)时,AUC为0.728~0.877,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脾MSI、脾MSD;诊断肝硬化时,AUC为0.742~0.821,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动脉期脾MSI、脾MSD。结论 MR动态增强TIC能反映肝纤维化进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功能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硬化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 被引量:5
20
作者 廖翠薇 邹利光 +2 位作者 戴书华 刘卫金 舒通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516-1518,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总结乳腺癌的DCE-MRI表现。病例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总结乳腺癌的DCE-MRI表现。病例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个病灶有毛刺征象;16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表现为整体不均匀强化。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像上17个病灶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或细小密集的血管影。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7个表现为Ⅱ型曲线。结论乳腺癌的DCE-MRI特征性表现有毛刺征、边缘强化及Ⅲ型曲线,DCE-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