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和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龙宇博 胡湖 +5 位作者 黄承诚 周婷 刘金武 郑昭芬 荣晶晶 潘宏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6-1253,共8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362例患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393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评估指标、冠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指标以及分叉病变中代表分支血流灌注的μQFR等数据资料。393处分叉病变按照8:2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分叉病变中分支灌注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测试集中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可能存在血流灌注受损(μQFR<0.8)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由这5个变量建立术前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96~0.958),灵敏度为0.864(95%CI:0.818~0.910),特异度为0.850(95%CI:0.780~0.920)。测试集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17~0.976),灵敏度为0.870(95%CI:0.756~0.936),特异度为0.923(95%CI:0.759~0.986)。结论:冠脉分叉病变中分支的血流灌注情况主要与主支和分支的多个解剖学因素相关,其中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存在灌注受损的独立预测因素;所建立的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灌注 基于Murray分叉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即刻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田志强 江时森 +4 位作者 陈锐华 宫剑滨 张启高 王立军 彭永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评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即刻临床效果。 方法 :在 10 0例冠心病患者的靶病变处置入 14 7枚人工支架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靶病变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变化。 结果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处血管内径和横截面积的即刻增益分别为 1.4 4~ 3.74 (2 .4 7± 0 .4 9)mm、2 .6 2~ 12 .18(6 .4 7± 1.87)mm2 ,直径和面积残余狭窄率分别为 - 11.2 8%~ 14 .17% (3.5 0± 0 .0 4 ) %、- 2 1.2 8%~ 2 6 .3% (6 .6 2± 6 .74 ) % ,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前、后即刻疗效是一种可靠而简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定量分析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系统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浩 周国伟 +1 位作者 戴秋艳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648,共3页
目的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 目的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三维重建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分析其分叉处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轶 荆晶 +1 位作者 刘宏斌 王立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维重建测量分叉病变各血管段的参数值,评估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处分叉病变的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分叉/开口处血管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在冠脉三维重建和IVUS两组测量值之间无差别。以IVUS为标准,三维重建对分支开口狭窄的检出及分叉病变类型的判断各出现1例偏差。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脉分叉病变的定量测量及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三维重建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6 位作者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血管闭塞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区域生长与图割算法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三维分割 被引量:11
6
作者 姜伟 吕晓琪 +1 位作者 任晓颖 任国印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2-1466,共5页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关像素,得到结构简化、感兴趣区域较突出的图像;其次,对简化后的图像,结合灰度和空间信息构造网络图;最后,利用图割理论实现网络图分割,得到冠状动脉分割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图割方法相比:在分割效率上,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的分割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效率提高了51.7%;在绘制质量上,得到的冠状动脉分割图像目标区域完整,有助于医师对病变的正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割算法 区域生长 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犬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侧支循环 被引量:6
7
作者 郑智超 王新房 +7 位作者 吕清 谢明星 卢晓芳 张静 方凌云 袁莉 丁尚伟 刘夏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45-1147,共3页
目的应用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犬的侧支循环。方法结扎12只健康杂种犬左前降支,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即刻、结扎后30min及结扎后180min时行心肌声学造影观察,并计算供血区心肌重量。结果左前降支结扎后所有... 目的应用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犬的侧支循环。方法结扎12只健康杂种犬左前降支,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即刻、结扎后30min及结扎后180min时行心肌声学造影观察,并计算供血区心肌重量。结果左前降支结扎后所有实验犬均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建立。结扎后30min,侧支循环供血区心肌重量为(9.65±2.90)g;结扎后180min,侧支循环供血区心肌重量为(12.58±3.98)g;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并获得全面准确的侧支循环区心肌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实时三维 冠状动脉闭塞 造影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的心脏三维运动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正 郁道银 +3 位作者 陈晓冬 徐智 黄家祥 谢洪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根据单面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分析心脏三维运动的算法。根据心脏运动的先验知识 ,建立了包含心脏主要运动形式的运动模型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将心脏的复杂运动分解为整体刚性运动、整体变形以及局部运动和变形 ...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根据单面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分析心脏三维运动的算法。根据心脏运动的先验知识 ,建立了包含心脏主要运动形式的运动模型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将心脏的复杂运动分解为整体刚性运动、整体变形以及局部运动和变形 ,并估计其参数。利用估计出来的各运动组成部分的参数 ,得到对心脏运动的量化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脏运动 三维运动估计 超二次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在封堵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宏 齐晓勇 +7 位作者 杨进源 王中阳 赖尽忠 李文英 张凡 张建青 刘惠良 何容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39,共1页
1资料与方法自2006-05至2007-06,作者在应用其他常规导管引导导丝穿越室间隔缺损失败的情况下采用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引导导丝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完成室缺封堵术,现就5例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初步经验 造影导管 封堵术 术中应用 三维 导管引导 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未标定单平面造影图像的冠状动脉树三维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健 王涌天 +2 位作者 刘越 唐宋元 李延辉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94-1602,共9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两幅未标定单平面造影图像的冠状动脉树三维重建新方法.该方法在不对设备和图像进行标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低阶的畸变进行校正,对C型臂运动模型进行估计,并且充分利用到了病床的运动信息;同时,该方法不仅能够用于投影... 提出了一种基于两幅未标定单平面造影图像的冠状动脉树三维重建新方法.该方法在不对设备和图像进行标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低阶的畸变进行校正,对C型臂运动模型进行估计,并且充分利用到了病床的运动信息;同时,该方法不仅能够用于投影焦距不变的系统,同样也能够应用于投影焦距发生较大改变的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实验结果统计表明:该文提出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能够获得小于0.26mm的重投影误差,大大提高了基于非标定造影图像冠状动脉三维重建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三维重建 单平面造影图像 标定 畸变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亚丽 姜囡珏 蔡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4期3097-3100,共4页
目的:研究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行腺苷负荷实时三维... 目的:研究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行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并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采集血清并测定脂质代谢指标、炎症反应指标,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测定炎症调控分子的表达量。结果:SAP组CFR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病变冠脉支数越多、SAP组CFR越低;SAP组血清中Lp(a)、LDL-C、ApoB、MIF-1α、ICAM-1、VCAM-1、CD40、CD40L的含量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NF-kB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CFR水平呈负相关,血清中HDL-C、ApoA1的含量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IPE2、BACH2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CFR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腺苷负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CFR显著降低且与脂质代谢状态、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树三维重建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家祥 郁道银 +2 位作者 陈晓冬 谢洪波 孙正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6-391,共6页
为定量分析狭窄血管的长度和选取最佳造影角度,以指导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研究了基于两幅冠脉造影图像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根据透视成像原理推导三维坐标的"最小二乘解"及根据两条异面直线间公垂线的几何性... 为定量分析狭窄血管的长度和选取最佳造影角度,以指导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研究了基于两幅冠脉造影图像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的两种理论方法,即根据透视成像原理推导三维坐标的"最小二乘解"及根据两条异面直线间公垂线的几何性质推导三维坐标的"几何解".比较了这两种重建方法的目标函数,同时讨论了三维重建误差的两种评价方法3D重建误差和2D重建误差.最后利用两幅不同角度的单面冠脉造影图像成功实现了冠状动脉树的三维重建,重建误差统计证明了该三维重建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三维重建 最小二乘 公垂线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树三维重建理论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郁道银 黄家祥 +2 位作者 谢洪波 徐智 孙正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83-89,共7页
冠状动脉树的三维信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评价和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基于两幅冠脉造影图像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的理论模型,首先根据透视投影原理建立一个双平面冠脉造影系统的投影模型。并分析两幅不同角度的造影图像之间的几... 冠状动脉树的三维信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评价和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基于两幅冠脉造影图像重建三维冠状动脉树的理论模型,首先根据透视投影原理建立一个双平面冠脉造影系统的投影模型。并分析两幅不同角度的造影图像之间的几何变换关系。然后提出一种新型的深度求解方法。最后给出冠状动脉树模型的三维重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疾病诊断 冠心病 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树结构的三维重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家祥 郁道银 +2 位作者 陈晓东 徐智 孙正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由于双平面X射线造影系统只能提供两幅有限的投影数据 ,冠状动脉树的三维重建在匹配、优化几何变换矩阵等方面存在困难。研究了冠状动脉树结构的特征点自动识别方法 ,提出几何变换矩阵的优化方法和一种新型、简便的分段匹配方法。通过... 由于双平面X射线造影系统只能提供两幅有限的投影数据 ,冠状动脉树的三维重建在匹配、优化几何变换矩阵等方面存在困难。研究了冠状动脉树结构的特征点自动识别方法 ,提出几何变换矩阵的优化方法和一种新型、简便的分段匹配方法。通过对两幅X射线造影图像进行细化、分割和匹配等处理 ,实现了冠状动脉树结构的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冠状动脉 树结构 双平面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滨 戴汝平 蒋世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积再现法”(VR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和伪影作统计分析。结果7例(7%)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冠状动脉左主干(LM)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LCX)最差(P<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P<0.001)。40%RR间期心电图门控扫描优于80%RR间期门控。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3%左主干,2%、24%和64%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8%、22%和45%左回旋支的近、中、远段,以及5%、12%和20%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P<0.05)。结论静脉法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限度是图像空间分辨率低和各种伪影。理想的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三维重建 电子束CT成像 CT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造影图像的主要冠状动脉血管直径测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燕 薛辉 胡广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4-878,共5页
冠脉血管直径的测量是冠心病诊断的基础。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实现冠脉直径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冠脉的正常直径,比传统意义上的百分比狭窄率更具有应用价值。采用103个病例进行统计研究。其中男病例51个,女病例52个。按照美国心脏... 冠脉血管直径的测量是冠心病诊断的基础。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实现冠脉直径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冠脉的正常直径,比传统意义上的百分比狭窄率更具有应用价值。采用103个病例进行统计研究。其中男病例51个,女病例52个。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分段准则,把冠脉树分成了27段,利用已知导管直径计算真实冠脉段直径。结果给出了冠脉平均直径、中点直径、冠脉长度和弯曲率四个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其结果与尸检结果比较接近。在处理冠脉直径狭窄时,这些参数可作为参考值,在冠状动脉病变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直径 图像分析 血管造影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二维定量冠脉X射线造影与目测对靶病变血管的评估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培远 陈爱华 +4 位作者 宋旭东 魏向龙 周珊珊 何非 涂圣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3-337,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三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3D QCA)、二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2D QCA)与目测法在评估冠脉X射线造影靶病变血管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09年11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60位患者65处靶病变血管段... 目的对比研究三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3D QCA)、二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2D QCA)与目测法在评估冠脉X射线造影靶病变血管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09年11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60位患者65处靶病变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Medis 3D QCA、西门子2D QCA、专家目测对靶病变管腔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参考血管直径的测量值,分析比较3D QCA、2DQCA的直径狭窄率测量值。结果冠脉X射线造影三维定量分析、二维定量分析、目测定量分析在成功三维重建62处(3例因靶血管少一个投照体位无法实现三维重建)靶病变中最窄处管腔面积狭窄率(%)(73.87±8.98 vs 79.10±8.06 vs 83.53±8.19,P<0.001)、长度(mm)(28.95±17.31 vs 26.20±16.04vs 27.21±16.58,P<0.001)、参考血管直径(mm)(2.67±0.29 vs 2.64±0.26 vs 2.76±0.29,P<0.001)有显著性差异,三维与二维对靶血管病变最窄处直径狭窄率(%)(54.21±9.48 vs 57.84±10.17,P=0.016)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edis 3D QCA对冠状动脉造影能成功实现三维重建,与专家目测和二维定量分析相比,三维定量分析系统能够恢复三维血管形态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二维重建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目测法 X射线 靶病变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颖 丁康 杜大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推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对1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RT-3DE检查,推测相关狭窄血管,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RT-3DE推测狭窄血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推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对1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RT-3DE检查,推测相关狭窄血管,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RT-3DE推测狭窄血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Ⅰ组(血管狭窄50%~74%)、Ⅱ组(血管狭窄75%~90%)和Ⅲ组(血管狭窄91%~100%),比较各组间室壁运动幅度离散度差异。结果 RT-3DE推测LAD、LCX、RCA狭窄和多支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6.21%、97.33%、94.23%,70.00%、95.24%、90.38%,73.68%、96.47%、92.31%和61.90%、91.57%、85.58%。Ⅰ组、Ⅱ组和Ⅲ组室壁运动离散度分别为0.41±0.05,0.51±0.21和0.93±0.17,Ⅰ组与Ⅱ组和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较准确推测狭窄冠状动脉,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冠状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S图像序列中冠状动脉的三维重建和形态测量
19
作者 孙正 韩少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8-696,共9页
针对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图像序列中血管的三维重建问题,提出一种从连续回撤超声导管获取的、覆盖多个心动周期的ICUS序列中准确重建冠脉血管、并定量测量其形态结构参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在导管回撤路径起点采集的两幅近似垂直的X射线... 针对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图像序列中血管的三维重建问题,提出一种从连续回撤超声导管获取的、覆盖多个心动周期的ICUS序列中准确重建冠脉血管、并定量测量其形态结构参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在导管回撤路径起点采集的两幅近似垂直的X射线冠脉造影(CAG)图像之间的交叉信息,重建出导管的回撤路径,然后从各帧ICUS图像中提取出血管壁的内外轮廓;在对ICUS序列中由心脏运动所致的运动伪影进行补偿之后,选择出在各心动周期的同一时相处采集的ICUS帧,并将其沿三维导管路径顺序排列;最后采用NURBS曲面拟合技术,完成血管的三维重建。根据该三维血管模型,对临床重要的血管形态参数进行测量,采用临床图像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较之仅采用CAG图像或ICUS序列重建出的血管模型的测量结果,该方法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超声 X射线冠状动脉造影 三维重建 测量 形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声学造影监测盐酸右美托咪定影响冠状动脉供血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梁磊 郭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持续滴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患者不同用药时间的左室心肌声学造影结果,以评估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冠状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52例手术中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单纯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麻醉的患者,于给药前... 目的:定量分析持续滴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患者不同用药时间的左室心肌声学造影结果,以评估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冠状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52例手术中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单纯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麻醉的患者,于给药前、给药后10 min、给药后30 min、给药后1 h、停药时及停药2 h采集患者左室心肌声学造影图像,进入工作站定量分析不同时间心肌内造影剂声强度;对照组单纯应用丙泊酚,于相同时间点采集心肌造影数据。心肌声强度反映心肌内血流灌注情况,声强度差值增大,冠脉血流灌注减少,声强度差值减少,冠脉血流灌注增加。结果: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声强度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分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268),说明分组因素不起作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声强度差总体而言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给药后10 min心肌声强度差值开始从4.82迅速减小到2.95,30 min后减小趋势降低,术后2 h声强度差值恢复至给药前状态。对照组心肌声强度变化不明显。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能扩张冠状动脉,达到增加术中患者心肌血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声学造影 定量分析 盐酸右美托咪定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