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4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5-1021,共7页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N素含量、N素吸收、N素分配和N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N率显著下降,使各生育时期N素吸收量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明显小于生育前、后期;(2)FACE处理对汕优63N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无明显影响;(3)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提高,使N素子粒效率显著提高,但对N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4)增施N肥,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N素含量和吸N量均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N素子粒效率下降;(5)CO2×Y、N×Y对植株含N率、吸N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处理使汕优63稻株含N率显著下降;使N素吸收量、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素子粒效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籼稻 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高(FACE) N素含量 N素吸收 N素分配 N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5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杨欢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85-2290,共6页
2004—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 2004—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成熟期株高比对照提高6.7%,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对汕优63全生育期日数无显著影响;(2)FACE处理使汕优63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34.1%,其中2004、2005、2006年分别增加42.4%、27.3%和31.2%,均达极显著水平;年度间、CO2和年度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FACE处理使汕优63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10.3%、10.3%、21.7%、4.9%和4.3%,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N处理对汕优63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但N×年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颖花量、以及产量均有显著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籼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生育期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4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82-1889,共8页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含量、磷素吸收、磷素分配和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P率极显著提高,使各生育时期P素吸收量极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略小于生育前、后期;(2)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后P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穗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对抽穗前P素在叶片、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3)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下降,使P素子粒生产效率和P素收获指数亦均极显著下降;(4)增施N肥,使汕优63大多数生育时期的植株P素含量和吸P量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大多数生育时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使P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5)CO2×N、CO2×Y对植株含P率、吸P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处理使汕优63稻株含P率、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使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P素子粒效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籼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P素吸收 P素分配 P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E对杂交籼稻汕优63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红江 杨连新 +4 位作者 黄建晔 董桂春 朱建国 刘钢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4,共7页
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 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μmol·mol-1)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kg·hm-(2LN)、250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汕优63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季平均,FACE处理使汕优63移栽-分蘖中期、分蘖中期-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9%、20%、32%和41%,结果使成熟期生物产量显著增加(+33%);(2)与干物质生产量相比,汕优63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同化率(NAR)对CO2的响应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但LAI的响应值明显大于NAR;(3)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和稻穗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下降,而使茎鞘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明显增加;(4)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成熟期生物产量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平均LAI、NAR和干物质生产量对FACE的响应与粳稻品种存在明显差异,而干物质分配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籼稻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叶面积 净同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新组合“丰优55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制种技术
5
作者 唐红生 姚立生 +2 位作者 孙明法 严国红 王爱民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年第1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新组合 制种技术 高产栽培 杂交 特性 特征 三系杂交籼稻 江苏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Ⅱ优13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大东 连仰煊 林一岚 《福建农业科技》 2006年第3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杂交水稻 特性 特征 三系杂交籼稻 科技人员 Ⅱ-32A 高产稳产 示范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多抗、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559
7
作者 王爱民 姚立生 +7 位作者 孙明法 顾来顺 严国红 唐红生 单忠德 何冲宵 朱国永 任仲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224-224,228,共2页
Ⅱ优 5 5 9系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用不育系Ⅱ -3 2A与恢复系盐恢 5 5 9配组育成的 ,集高产、多抗、优质为一体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 ,2 0 0
关键词 Ⅱ优559组合 杂交籼稻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8
作者 高锦秀 赵群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0X期106-106,共1页
Ⅱ优航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采用航天育种技术手段,筛选出强势恢复系航1号与Ⅱ-32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分蘖能力强、抗倒等优点,被农... Ⅱ优航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采用航天育种技术手段,筛选出强势恢复系航1号与Ⅱ-32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分蘖能力强、抗倒等优点,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之一。2004年引进我区试种,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我们初步掌握了Ⅱ优航1号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Ⅱ优航1号 特性 特征 福建省农科院 航天育种技术 三系杂交籼稻 品种审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稻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4X期99-99,共1页
国稻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的米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4032)。该组合分蘖能力中等,成穗率高,一般有效穗225~255万/hm^2... 国稻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的米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4032)。该组合分蘖能力中等,成穗率高,一般有效穗225~255万/hm^2,每穗总粒数200~220粒,穗长平均25cm以上,全生育期与汕优63相仿,株高120cm左右,株型理想,茎秆粗壮。是国家超级稻主推品种,农业部水稻主导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稻研究所 栽培技术要点 特性 特征 分子标记辅助 三系杂交籼稻 综合农艺性状 每穗总粒数 育种技术 分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中熟中籼新组合金优17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全 王长安 +2 位作者 朱宏爱 陈湘国 付元奎 《湖南农业科学》 2007年第2期57-58,共2页
金优179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所选育的优质中熟三系中籼新组合,于2004年2月通过湖南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籼稻 金优179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优112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1
作者 周正红 刘德俊 +1 位作者 曹征海 施昙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6期159-159,共1页
天优1120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以天丰A为母本,盐恢1120为父本组配育成,2008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0801),属三系杂交中籼稻组合。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籼稻 农业科学研究所 特性 特征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省 母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优9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2
作者 黄富生 《福建农业科技》 2008年第6期3-4,共2页
关键词 品种审定委员会 江苏省农科院 技术 栽培 特性 特征 三系杂交籼稻 种子管理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温型迟熟早稻新品种葛68优1058的品种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13
作者 唐少东 张艳峰 +3 位作者 王卫东 唐盛裕 周孝吉 吴晓峰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6-8,共3页
三系杂交籼稻新品种葛68优1058由母本葛68A和父本正恢1058(粤晶丝苗×广恢998)配组选育而成,属感温型迟熟早稻品种,201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8048号”,在广西桂南地区种植表现出高... 三系杂交籼稻新品种葛68优1058由母本葛68A和父本正恢1058(粤晶丝苗×广恢998)配组选育而成,属感温型迟熟早稻品种,201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8048号”,在广西桂南地区种植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高抗、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优点,适宜广西桂南地区作早稻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68优1058 三系杂交籼稻 感温型迟熟早稻 选育过程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优559高产制种特点与技术
14
作者 唐红生 孙明法 +2 位作者 姚立生 严国红 王爱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1S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高产制种 技术总结 特点 三系杂交籼稻 江苏沿海地区 南方稻区 盐恢559 长江中下游 大面积制种 单季中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优航1号中稻高产制种技术
15
作者 危崇智 丁建发 余文才 《福建农业科技》 2006年第3期7-8,共2页
关键词 高产制种技术 Ⅱ优航1号 中稻 品种审定委员会 福建省农科院 三系杂交籼稻 亲本特征特性 技术总结 新组合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