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三籽两型豆地下种子的发生及在自然种群繁衍中的作用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李桂兰
乔亚科
臧少先
李明刚
-
机构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保定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
出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0,47,共4页
-
基金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 (992 30 31 3)
-
文摘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田间播种及形态学研究 ,表明三籽两型豆属于耐阴、喜湿、怕高温的短日照植物 ,存在地上和地下两种类型的种子 ,幼苗属于子叶不出土类型。其地下种子主要来自子叶节部位发生的地下茎及其分枝 ,地下茎各分枝的顶端膨大逐渐发育成具有完整结构的种子。地下种子播种后能正常出苗、开花 ,并结出正常的地上、地下种子。自然状态下 ,由于地上种子存在硬实现象 ,吸水萌发率较低 ,地下种子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关键词
三籽两型豆
地下种子
发生
自然种群繁衍
子叶节部位
地下茎
分枝
-
分类号
Q949.751.9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三籽两型豆总黄酮·氨基酸含量测定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姜明华
徐凌川
迟永利
刘玉红
-
机构
烟台职业学院化工与环境系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899-1900,共2页
-
文摘
测定了泰山自然生长的野生三籽两型豆(Amphicarpaea edgeworthii Benth.)中总黄酮及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三籽两型豆总黄酮含量为0.02519%;共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214.9mg/g,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38.0mg/g,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三籽两型豆有较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是一种是比较理想的功能食品新资源。
-
关键词
三籽两型豆
总黄酮
氨基酸
含量测定
新资源
-
Keywords
Amphicarpaea edgeworthii Benth.
Total flavones
Amino acid
Determination
New resource
-
分类号
Q946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三籽两型豆地下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育特性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乔亚科
李桂兰
高书国
毕艳娟
周印富
-
机构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
-
出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47,共3页
-
文摘
三籽两型豆地上、地下都能结正常种子的特性较为罕见 ,本试验结果表明 :地上种子存在硬实现象 ;地下、地上种子播种都能正常出苗、开花、并都结出地上、地下正常发育的种子 ;在河北东部地区 5月初播种 ,九月初开花 ,1 0月下旬收获 ;两型豆的幼苗属于子叶不出土类型 ;地下种子的发育来自于子叶节部位着生的地下茎及分枝 ;两型豆是耐阴、怕高温的短日照植物 ,短日处理可大幅度提早开花。
-
关键词
三籽两型豆
地下种子
萌发
幼苗
生育特性
-
分类号
S529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两型豆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 4
-
-
作者
张立峰
佘跃辉
-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
出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6,共4页
-
基金
四川省"十一五"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育种专项(08ZZ001)
-
文摘
两型豆为豆科野生物种,对大豆育种和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了两型豆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胚珠在花后12 h完成受精;(2)花后2 d合子进行第1次分裂,第1次分裂为横分裂,花后4 d形成原胚;(3)花后24 d,原胚经过球形胚期、心形胚期、鱼雷胚期,发育为成熟胚;(4)胚乳发育为核型,成熟种子为无胚乳种子;(5)外珠被发育为种皮,种皮细胞呈栅栏状且外被角质层,是造成三籽两型豆地上种子硬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关键词
三籽两型豆
解剖
发育
种子
-
Keywords
Amphicarpaea edgeworthii Benth.
anatomy
development
seed
-
分类号
S58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