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相土壤分形导热系数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岚婷 苏顺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24-2733,共10页
土壤热导率的预测准确性对地源热泵和钻孔热能等地热相关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基于土壤复杂、随机、自相似性的微观结构特征,使用分形理论,考虑土壤的孔隙率和颗粒排列等参数对土壤弯曲度的影响,建立三相土壤有效导热系数毛细孔物理模型和... 土壤热导率的预测准确性对地源热泵和钻孔热能等地热相关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基于土壤复杂、随机、自相似性的微观结构特征,使用分形理论,考虑土壤的孔隙率和颗粒排列等参数对土壤弯曲度的影响,建立三相土壤有效导热系数毛细孔物理模型和对应的有效导热系数数学模型,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已有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增加土壤颗粒排列等参数后的模型对孔隙率在0.21~1的土壤热导率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且不同孔隙率的三相土壤热导率与土壤颗粒排列阻塞参数有关,孔隙率越大、阻塞参数越小模型预测越接近实验结果;弯曲度改变对热电比模型的串并联比例有直接影响,土壤颗粒排列对弯曲度的影响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弯曲度与三相土壤热导率的变化趋势成反比。相关结果有助于地埋管与管外三相土壤换热效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土壤 弯曲度 导热系数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晓龙 高聚林 +4 位作者 胡树平 于晓芳 王志刚 苏治军 谢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9,共8页
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条深旋(TS)35 cm、深松(SS)35 cm、深翻(SF)35 cm三种深耕方式,以浅旋耕作15 cm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三相比和玉米根系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明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深... 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条深旋(TS)35 cm、深松(SS)35 cm、深翻(SF)35 cm三种深耕方式,以浅旋耕作15 cm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三相比和玉米根系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明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通过提高土壤的气相比和液相比降低固相比,使得耕层土壤结构指数(GSSI)升高,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降低,使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更加逼近理想状态;SF能够显著改善耕层20~6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结构,SS对40~60 cm土层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较为明显,SS和SF的土壤改良作用效果好于TS;深耕条件下玉米的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均高于浅旋耕处理,土壤中下层根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并且0~0.5 mm径级的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在玉米根系根长的分布中0~0.2 mm径级的根系所占比例最大,在根表面积的分布中以0.1~0.3 mm径级的根系为主;土壤气相比与玉米根系的细根长和细根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液相比和固相比则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深耕能够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使土壤密度降低,含水量升高,同时增加了玉米根系的根干重、根长和根表面积,根系中细根所占比例增大。土壤三相比与玉米根系的细根长和细根表面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气相比会促进玉米细根的生长,较高的固相比和液相比会抑制细根的生长,土壤三相比共同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方式 土壤三相 玉米 根系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6 位作者 张立祯 郑家明 冯良山 蔡倩 向午燕 冯晨 张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9-771,共13页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CK)4种处理,研究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耕层构造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数据分析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能够优化土壤三相比(P<0.05),春玉米播种前0~10 cm土壤三相比以全实耕层构造为宜,10~30 cm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春玉米收获后20~30 cm土壤三相比的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优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构造。虚实并存耕层构造能够增加春玉米吐丝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P<0.05);其中春玉米根重密度增幅7.47%~97.09%,根长密度增幅6.62%~112.04%,根表面积密度增幅9.80%~125.07%,根体积密度增幅40.11%~151.97%。虚实并存耕层可以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P<0.05),增幅18.19%~34.86%,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降低;还增加群体生物产量(P<0.05),增幅5.18%~11.30%;和提高收获指数(P<0.05)。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改善土壤三相结构和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的最优耕层结构,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耕层构造 土壤三相 春玉米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三相的广义土壤结构的定量化表达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恩姮 赵雨森 陈祥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67-2072,共6页
以基于土壤固、液、气三相为研究对象的广义土壤结构为切入点,借鉴微观经济学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递减效益的思想,通过构建旱作土壤条件下土壤三相"投入"与土壤结构"产出"的土壤结构生产函数,定义了广义土... 以基于土壤固、液、气三相为研究对象的广义土壤结构为切入点,借鉴微观经济学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递减效益的思想,通过构建旱作土壤条件下土壤三相"投入"与土壤结构"产出"的土壤结构生产函数,定义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GSSI=[(XS-A)XLXG]k。同时根据二维三系图中土壤结构相对理想三相点变化的趋势,计算了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结合典型黑土区马铃薯耕地土壤深松整地前后土壤结构的变化与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和土壤三相结构距离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可以有效反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281个旱作土壤样本数据对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0.86**)。可以认为,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均能作为定量描述土壤结构变化的综合指标,不仅为深入研究广义土壤结构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为定量研究土壤结构、功能与质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三相 广义土壤结构指数 土壤三相结构距离 定量化 旱作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三相比与速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恩姮 陈祥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102,共5页
通过对收获和深松整地机械作业前后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的三相比、速效N、P、K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揭示了机械作业对三相比与速效养分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机械作业、解决黑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将... 通过对收获和深松整地机械作业前后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的三相比、速效N、P、K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揭示了机械作业对三相比与速效养分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机械作业、解决黑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将土壤三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二维三系图中分析土壤结构性状是探讨土壤三相比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手段,可以直观看出机械作业下土壤三相比的变化情况以及向理想结构逼近的趋势特征.(2)大机械作业后上层耕作区土壤三相比大幅逼近理想状态,对耕作区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明显优于中机械作业,但大、中机械作业后下层非耕作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积累压实作用.(3)大机械作业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提高幅度范围为20.07%~380.91%,并以深松作业对表层耕作区的影响最大.大、中机械作业均增加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0.04%~20.61%和17.05%~27.52%.与速效磷和速效钾相比,土壤速效氮对机械作业的反应不敏感,除中机械作业对下层非耕作区的影响外,其余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机械 深松 土壤三相 速效养分 土壤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施肥对土壤三相组成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祯 崔远来 +1 位作者 刘方平 许亚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2,1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水稻土三相组成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淹灌、间歇灌2种灌溉模式与不施氮肥、含氮复合肥、缓控释氮肥、有机无机氮肥4种施肥模式配成8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脱水,各处理...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对水稻土三相组成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淹灌、间歇灌2种灌溉模式与不施氮肥、含氮复合肥、缓控释氮肥、有机无机氮肥4种施肥模式配成8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脱水,各处理间土壤总孔隙度差异加大,各类型孔隙度均有变化,土壤液相比分减小,固相与气相比分增加;间歇灌与淹灌相比和有机无机氮肥与其他施肥模式相比,同一含水量下固相和液相比分较小,气相比分较大,非毛管孔隙度明显增大,毛管孔隙度虽有减小但能保持正常水量,对土壤三相组成的整体影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节水灌溉 灌溉模式 施肥模式 土壤三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明 彭彦珉 +8 位作者 赵雯馨 高翔 吴姗薇 张军 李爽 李文娜 崔小强 吴金芝 李友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2,共13页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深松覆盖(STM)和深松垄沟覆盖(SRFM)5种夏闲季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夏闲季耕作措施可改善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总体以SRFM效果最好。与CT相比,STM和SRFM的三相比R值显著降低4.7%~28.2%和10.9%~33.7%,DT、STM和SRFM在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8%~11.2%、11.7%~21.4%和15.6%~30.6%,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9%~39.5%、7.4%~68.8%和13.6%~80.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2%~19.7%、9.6%~25.8%和13.8%~35.0%;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7.8%~21.5%、17.1%~75.9%和27.9%~99.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7.6%~97.0%、12.8%~165.5%和23.5%~194.9%,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5.5%~15.2%、16.3%~26.7%和20.8%~50.3%,增幅多达到显著水平且表现为SRFM>STM>DT,NTM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层但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综合来看,夏闲季深松垄沟并结合秸秆覆盖的措施可改善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是利于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质量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麦田 冬小麦-夏休闲 夏闲季耕作 土壤三相 土壤养分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对海拔和坡向的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强 何国兴 +7 位作者 刘志刚 关文昊 乔欢欢 张德罡 韩天虎 孙斌 潘冬荣 柳小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5-200,206,共7页
为探究不同海拔和坡向下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变化特征,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2800,3000,3200,3400,3600,3800,4000 m)、坡向(阳坡、阴坡)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物理特征,结合植被指标拟合探... 为探究不同海拔和坡向下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变化特征,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2800,3000,3200,3400,3600,3800,4000 m)、坡向(阳坡、阴坡)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物理特征,结合植被指标拟合探讨高寒草甸“固—液—气”三相的最佳组成比例。结果表明: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3200 m处达最大值,同一海拔的阴坡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阳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和坡向的变化规律与植被盖度相反,而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持水性变化规律与植被盖度类似;经方程拟合发现,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为31∶33∶36时,高寒草甸生产力最优。综上所述,在海拔3200 m处是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分布的中心典型区域,海拔和坡向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物理质量和“固—液—气”三相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且该区域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最佳比例为31∶33∶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高寒草甸 海拔 坡向 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郭海斌 冀保毅 +5 位作者 王巧锋 赵亚丽 穆心愿 薛志伟 李潮海 赵志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511,共7页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cm、黏土2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 秸秆还田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三相比R值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对黄河故道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传哲 姚文静 +6 位作者 杨苏 徐聪 马洪波 吴建燕 汪吉东 艾玉春 张永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45-250,共6页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添加对典型黄河故道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期为合理培肥、提升当地土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故道区典型潮土和当地有机物料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CK(不施有机物料)、M1(有机肥...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添加对典型黄河故道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期为合理培肥、提升当地土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故道区典型潮土和当地有机物料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CK(不施有机物料)、M1(有机肥6 t/hm^(2))及M2(有机肥12 t/hm^(2))、S1(秸秆菌渣6 t/hm^(2))及S2(秸秆菌渣12 t/hm^(2))、B1(树枝菌渣6 t/hm^(2))及B2(树枝菌渣12 t/hm^(2))共7个处理,应用常规试验方法分析不同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有机物料施用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得到改善,>0.250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增加,<0.053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呈降低趋势,且在0~10 cm土层施用效果优于10~20 cm土层;有机物料输入可调节土壤三相比,减少液相比和气相比,增加固相比,降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ED),其中输入秸秆菌渣的S2处理土壤STPED值最低(25.31),与输入树枝菌渣的B2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三相比均接近理想状态;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可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树枝菌渣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毛管孔隙度,透水透气性增强,土壤板结状况得到缓解。说明外源有机物输入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显著影响,从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效果考虑,每年在耕作层施入树枝菌渣12 t/hm^(2)为最佳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区 有机物料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三相 土壤紧实度 土壤容重 土壤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茶桕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特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晓澜 丁瑞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土壤肥力水平比普通茶园有明显提高,主要反映在土壤三相组成、有机质含量与质量、水解酶系活性和有效养分库容量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认为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值得在皖南以... 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土壤肥力水平比普通茶园有明显提高,主要反映在土壤三相组成、有机质含量与质量、水解酶系活性和有效养分库容量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认为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值得在皖南以至江南丘陵茶区试行和推广。此外,还对茶园土壤肥力指标及含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 复合生态系统 茶叶产量 土壤三相 茶叶品质 库容量 有效养分 皖南茶 树幅 植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对广义土壤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丹 王恩姮 赵雨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88,共4页
以黑龙江西部杨树农田防护林更新后的落叶松、水曲柳和云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密度、孔隙度、三相结构、pH值及有机质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防护林带对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提供理论... 以黑龙江西部杨树农田防护林更新后的落叶松、水曲柳和云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密度、孔隙度、三相结构、pH值及有机质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防护林带对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该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带和水曲柳林带对土壤密度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云杉;落叶松林带的表层和平均总孔隙度最大,但水曲柳林带非毛管孔隙度和云杉林带毛管孔隙度的比例分别最高。综合评价,水曲柳林带的土壤三相结构最优、pH值最接近本底值、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最显著;而云杉林带的土壤三相比例最差、落叶松林带的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最低、对土壤改良的作用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更新 土壤三相 有机质 土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秸秆混合还田对白浆土物理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马悦 刘胜群 +3 位作者 代明媚 刘君仁 刘昶 秦占祥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秸秆还田是当前应对黑土区“变薄、变瘦、变硬”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研究通过单独添加豆科覆盖作物秸秆、玉米秸秆以及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秸秆混合还田,对比分析不同秸秆处理碎混还田对白浆土耕层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田... 秸秆还田是当前应对黑土区“变薄、变瘦、变硬”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研究通过单独添加豆科覆盖作物秸秆、玉米秸秆以及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秸秆混合还田,对比分析不同秸秆处理碎混还田对白浆土耕层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包括:(1)对照无秸秆(AN);(2)三叶草秸秆(AT);(3)苜蓿秸秆(AS);(4)红小豆秸秆(AV);(5)玉米秸秆(AM);(6)三叶草+玉米秸秆(AT+M);(7)苜蓿+玉米秸秆(AS+M);(8)红小豆+玉米秸秆(AV+M)。玉米和豆科作物秸秆还田量分别为6000 kg·hm^(-2)和2000 kg·hm^(-2)。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保证玉米产量前提下,显著改善10~20 cm土壤物理特性;其中AV+M处理改善效果最佳,较AN相比,土壤三相结构距离和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51.5%和9.79%,土壤固相比降低了5.21个百分点,该土层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和气相比分别提高18.9%和9.50个百分点,同时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饱和持水量分别显著提高5.21和7.51个百分点。因此,与单一玉米秸秆还田相比,玉米与豆科覆盖作物秸秆混合还田的效果更佳,是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覆盖作物 土壤三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对果树生长影响的调查试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乔本梅 贺晋瑜 《山西果树》 2010年第4期13-14,共2页
通过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对果树生长影响的调查试验,研究了优良果园土壤中固相、气相、液相三者的适宜比例;土壤质地与果树生长的关系;土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对果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三相组成 土壤质地 土壤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对玉米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明伟 杨恒山 +4 位作者 邰继承 范秀艳 葛选良 张雨珊 徐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9-1008,共10页
为探明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对玉米田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秸秆还田(S+)和秸秆离田(S-),副处理设传统畦灌(F)和浅埋滴灌(D),分析秸秆还田和不同灌... 为探明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对玉米田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秸秆还田(S+)和秸秆离田(S-),副处理设传统畦灌(F)和浅埋滴灌(D),分析秸秆还田和不同灌溉方式下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固持变化特征。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0.25~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浅埋滴灌可显著提高0.25~1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对>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R0.25),降低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浅埋滴灌可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可显著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从而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效应还可显著提高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高1~3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富集系数,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浅埋滴灌均可优化土壤三相比,且在吐丝期作用更为明显,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可显著提高土壤气相占比和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对提高 耕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作用明显,可增加 0.5~3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其有机碳富集系数, 优化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合浅埋滴灌种植模式可作为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灌溉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三相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东北玉米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马星竹 边道林 +2 位作者 郝小雨 唐晓东 周宝库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了揭示耕作措施对东北玉米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明了深松(ST)、免耕(NT)以及传统耕作(CT)对东北玉米田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容重、土壤三相比、土壤结构指数以及颗粒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 为了揭示耕作措施对东北玉米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明了深松(ST)、免耕(NT)以及传统耕作(CT)对东北玉米田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容重、土壤三相比、土壤结构指数以及颗粒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处理能够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P<0.05),下层土壤(20~40 cm)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免耕处理土壤容重最大;同时,深松处理降低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固相比例,显著增加气相比例(P<0.05),而免耕处理增加了下层土壤(20~40 cm)的固相比例,降低了液相比例;深松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下层土壤的结构指数,平均增加28.3%(P<0.05),另外,深松处理的土壤三相结构距离为15.0,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18.4和17.7)(P<0.05),使得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更加接近理想状态,免耕与常规耕作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深松可以增加0.002~0.2 mm粒级的比例,0~40 cm土层中土壤颗粒0.002~0.2 mm等级中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深松>免耕>传统耕作。种植玉米后,深松耕作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向理想型土壤转变,对于土壤培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深松 土壤容重 土壤三相 颗粒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玉复种连作田土壤性状及周年产量对耕作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范雅琦 王亚南 +3 位作者 霍瑞轩 乔月静 郭来春 杨珍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 保护性耕作与有机肥施用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缓解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之一,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山西中部旱区实现麦玉一年两熟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方式(深翻(DT)、深松(SS)、免耕(NT)),副区为4种施肥水平(不施肥对照(CK)、全量化肥(CF)、50%化肥+50%有机肥(OF)、全量有机肥(OM)),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容重、速效养分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后SS、NT处理0~20 cm土壤容重较DT处理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季SS+OF处理下耕层土壤容重为1.13 g/cm^(3),显著低于DT+OF处理。整个周年复种连作体系中,以NT+OM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较其他施肥处理平均升高7.88百分点;SS+OM处理下土壤的三相比更为理想,三相比偏离值偏低。3种耕作方式下,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大小总体呈现OM>OF>CF>CK的趋势,速效钾含量与施肥方式存在极显著关系,其中CF处理下含量最高;玉米季增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提高了糯玉米鲜穗产量,但有机肥施用比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SS+OM处理下麦玉周年产量最高,达19145 kg/hm 2。综上,该试验条件下,SS、NT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结合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SS+OM处理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麦玉周年复种连作田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周年产量 耕作措施 施肥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三相 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慧 高志强 薛建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共7页
[目的]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容重、重量含水率和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夏闲期深翻(PT)和深松(ST)两个处理。[结果]在0~50cm土层剖面内,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ST处理下土壤容重比PT处理降低了0.7%~14.... [目的]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容重、重量含水率和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夏闲期深翻(PT)和深松(ST)两个处理。[结果]在0~50cm土层剖面内,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ST处理下土壤容重比PT处理降低了0.7%~14.5%;而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则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下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较PT处理分别提高了23.3%~41.9%和0.9%~14.0%。另外,PT处理土壤容重和重量含水率的层化率高于ST处理,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层化率低于ST处理。土壤容重与重量含水率和各孔隙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整体来看,ST处理下的土壤固相低于PT处理,液相高于PT处理。[结论]夏闲期深松更有利于改善旱地麦田的土壤物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深翻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三相 旱地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灌溉季节施加生物炭对滴灌棉田土壤结构及水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邹瑞晗 吕德生 +2 位作者 王振华 朱艳 宗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0-227,共8页
为探究在非灌溉季节施加生物炭对滴灌棉田耕层土壤水热特性和三相结构的调控效应。设置生物炭15(B_(1)),30(B_(2)),45(B_(3)),60(B_(4)),0(B_(0))t/hm^(2)5个施加量,分析其对新疆滴灌棉田非灌溉季节耕层土壤(0—40 cm)三相结构、总孔隙... 为探究在非灌溉季节施加生物炭对滴灌棉田耕层土壤水热特性和三相结构的调控效应。设置生物炭15(B_(1)),30(B_(2)),45(B_(3)),60(B_(4)),0(B_(0))t/hm^(2)5个施加量,分析其对新疆滴灌棉田非灌溉季节耕层土壤(0—40 cm)三相结构、总孔隙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炭处理使土壤固相体积降低2.58%~10.74%,总孔隙度增加3.38%~12.05%;同时,施炭处理的融后土壤质量含水率较对照处理提高1.07%~2.65%;施炭处理的土壤导热系数降低,土壤耕层最低温度增加0.34~2.15℃,最大温差缩小0.47~2.14℃。基于以上土壤结构和水热特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综合得分最高的处理为B_(3),其次为B_(2)。非灌溉季节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改善土壤三相结构,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增强土壤保墒保温能力。新疆滴灌棉田非灌溉季节生物炭最佳施用量为30~45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非灌溉季节 滴灌棉田 土壤三相结构 土壤水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留地膜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文悦 吴景贵 王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3-38,共6页
为研究农业生产实践中残留地膜对土壤物理性能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作者采用大田试验,以PPC地膜和普通地膜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处理,分别为普通地膜处理(PF)、PPC地膜处理(JF)、无地膜处理(CK);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对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 为研究农业生产实践中残留地膜对土壤物理性能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作者采用大田试验,以PPC地膜和普通地膜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处理,分别为普通地膜处理(PF)、PPC地膜处理(JF)、无地膜处理(CK);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对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根系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PF处理的含水率显著低于CK、JF处理,导致土壤三相比增加,影响土壤的固相、气相和液相比例;JF处理与PF处理相比,JF处理减少了残留地膜对土壤含水率、容重、孔隙度及渗透率的负面影响,减少了地膜残留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以及其对玉米根系生长的阻碍。与CK处理相比,由于PPC地膜在试验期间未能达到完全降解,所以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根系生长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与PF处理相比其可减少残留地膜对土壤的破坏及阻碍玉米根系生长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PPC地膜 土壤三相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