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 MWel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空气气化气固产物特性
1
作者 鲁许鳌 张家富 +1 位作者 罗世文 高大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49,共9页
为了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与生物质半焦的增值利用,在气化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稻壳气化的燃气成分、产气参数,使用多种方法表征分析了生物质半焦的表面形貌、物理特征和碳质结构。燃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高,大约为18%... 为了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与生物质半焦的增值利用,在气化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稻壳气化的燃气成分、产气参数,使用多种方法表征分析了生物质半焦的表面形貌、物理特征和碳质结构。燃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高,大约为18%,H2的体积分数为7%左右,燃气热值为5.48 MJ/m^(3)左右,属于低热值燃气。稻壳半焦的物理特征分析表明:半焦的主要元素为C、O、Si和K。半焦的BET比表面积为21.7742 m^(2)/g;小部分粒径为1~10μm和100~300μm,大多数粒径为10~100μm。半焦多数孔是孔径为2~10 nm的中孔,并且存在少量微孔和大孔,平均孔径为7.0496 nm,总孔体积为0.050907 cm^(3)/g。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半焦含有石英晶型的SiO2,碳的无序性较高,石墨化程度低。红外光谱分析说明半焦的大分子结构含有—OH、C=C和C—O键等官能团。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半焦含有石墨结构,D1峰与G峰的强度比(ID1/IG)为7.93,半焦的碳质结构有较高含量的缺陷碳和无定形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 循环流化床 燃气成分 生物质半焦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系统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明明 刘博通 +2 位作者 张洪福 王亚柯 岳光溪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0,共9页
针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机组,通过机理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烧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生物质CFB锅炉燃料侧燃烧模型。通过能量守恒,确定了生物质CFB机组汽水侧和汽机侧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负荷控制系统模型。基于某30 MW生物质CF... 针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机组,通过机理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烧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生物质CFB锅炉燃料侧燃烧模型。通过能量守恒,确定了生物质CFB机组汽水侧和汽机侧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负荷控制系统模型。基于某30 MW生物质CFB机组实际运行数据,通过稳态工况推导、回归分析和遗传算法辨识了模型的参数和函数关系,在Simulink软件平台验证了模型的结果并进行了模型阶跃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输出与实际数据能较好地吻合,主蒸汽压力、负荷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阶跃响应符合实际经验,证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机组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循环流化床 协调系统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循环流化床零碳燃料掺烧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谭睿泽 宋国良 +1 位作者 宋维健 徐一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41,共15页
燃煤电厂掺烧零碳燃料是实现电力行业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常见的掺烧零碳燃料有生物质、氨气与氢气等。针对燃煤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fluidizedbed,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技... 燃煤电厂掺烧零碳燃料是实现电力行业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常见的掺烧零碳燃料有生物质、氨气与氢气等。针对燃煤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fluidizedbed,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技术原理和优势,结合生物质、氨、氢燃料特性和掺烧研究进展,探讨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技术未来的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实现燃煤锅炉低碳排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基于CFB锅炉的流态化燃烧特性,分析了3种零碳燃料的基本燃料特性、掺烧后燃烧特性及排放特性、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尽管3种零碳燃料掺烧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技术挑战,但通过气-固流场组织、燃料或空气深度分级、耦合其他技术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燃煤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将是一条可行的碳减排路线。这将有助于开发新一代CFB锅炉灵活低碳燃煤发电技术,为“双碳”目标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零碳燃料掺烧 生物质燃料 氨燃料 氢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双组分气固流动实验研究
4
作者 陈羿翔 侯卫斌 +5 位作者 卫东升 王露 张申 邓肇福 吕炎南 魏利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814,820,共7页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显著改善了稻壳和木屑的流动特性;随着气速比的增加,颗粒的循环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压力信号随着气速的增大均显示出逐渐变小的趋势。与矩形内循环流化床相比,梯形结构的引入减小了滞流区面积,相同操作条件下改善了颗粒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型隔板式 生物质气化 内循环流化床 流化特性 颗粒循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添加剂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宇宸 张一珍 +5 位作者 汤薛玉 齐俊钢 韦鲁滨 黄中 吕俊复 柯希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693-7705,I0017,共14页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_(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_(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应的活性添加剂解决方案。如采用硅铝基、硫基、钙基、磷基等添加剂形成高熔点盐或降低Cl含量,可有效缓解炉内受热面沾污腐蚀等现象;借助载氧体辅助燃烧技术,有望通过替代床料的氧化还原循环反应改善炉内气氛分布均匀性并提高燃烧效率;在燃烧过程中投入适量的铁基或还原类添加剂,可抑制含氮前驱体向NO_(x)转化,亦或还原已生成的NO_(x),从而降低NO_(x)原始排放。未来,对添加剂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机理分析、标准化、工程放大、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向,以期实现对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循环流化床 活性添加剂 燃烧 N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启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洪权 潘永亮 杨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分别考察了空气流量、水力停留时间、接种污泥浓度及微量元素等因素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启动挂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0 .384L/ min的空气流量对生物膜的培养有利 ;低于 4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启动挂膜 ;较少的接种... 本文分别考察了空气流量、水力停留时间、接种污泥浓度及微量元素等因素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启动挂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0 .384L/ min的空气流量对生物膜的培养有利 ;低于 4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启动挂膜 ;较少的接种污泥浓度有利于启动挂膜 ,快速排泥的方法能保证反应器启动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启动挂膜 反应器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下生物质掺烧比例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仇杰 崔志刚 +3 位作者 王康 王圣 董月红 徐静馨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4-190,共7页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率提高2~8℃/min,但稳定温度随掺混比增加而降低。为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对3种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后发现:掺烧比由0%提升至20%时,密相区压降由900 Pa减少至700 Pa;CO浓度由10%降低至5%;CO_(2)浓度从17%降低至12%;颗粒浓度降低了18%。相对地,稀相区各组分浓度出现增加,特别是颗粒浓度增加了达38%。表明生物质的掺入促使燃烧区域向炉膛中上部移动。这一发现证明了生物质掺烧能有效提高低负荷下炉内升温特性且满足“双碳”目标下的需求,为低负荷下电网调峰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质混烧 负荷响应速率 数值模拟 电网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炉生物质掺烧降碳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丽萍 李民杰 +2 位作者 陈思雨 高江鹏 金余其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火电行业的降碳工作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循环流化床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广的优势,能够大比例掺烧可再生“零碳”能源-生物质燃料,大幅降低火电厂碳排放。在役循环流化床炉和燃煤条件,进行生物质混合掺烧试验,并对燃烧稳定性、... 火电行业的降碳工作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循环流化床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广的优势,能够大比例掺烧可再生“零碳”能源-生物质燃料,大幅降低火电厂碳排放。在役循环流化床炉和燃煤条件,进行生物质混合掺烧试验,并对燃烧稳定性、污染物排放及热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掺烧试验结果表明:生产单位蒸汽煤耗量随掺烧比增大显著降低,燃烧工况稳定;掺烧条件下单位石灰石耗量降至4.5 kg/t蒸汽左右,SO_(2)排放量达标;掺烧后炉内温度升高,排烟温度升高,而飞灰量增大,使热损失有所增大;通过调控风量配比、料层差压及过量空气系数,总体热效率接近设计值;长期运行条件下,生物质掺烧比达到约30%,SO_(2)和NOx排放量合格,尾部受热面未受明显腐蚀,1 t蒸汽减排CO_(2)量约48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 被引量:29
9
作者 郑礼胜 施汉昌 钱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供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水比4:1、水力停留时间40min、进水COD150~1000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为89%、平均去除容积负荷为10.4kgCOD/m3·d,氧利用率为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 生物流化床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油脂废水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志东 董业斌 +3 位作者 李娜 张勇 魏莉 张洪林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7-61,共5页
针对前人应用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作了结构上的优化和创新,并制作了9套新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油脂废水,分别考察了处理废水过程中载体、水力停留时间、pH值、水力负荷、曝气量等操作因素对处理效果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该新型... 针对前人应用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作了结构上的优化和创新,并制作了9套新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油脂废水,分别考察了处理废水过程中载体、水力停留时间、pH值、水力负荷、曝气量等操作因素对处理效果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该新型流化床处理油脂废水的最佳操作条件为:陶粒为最佳载体,pH值6.8—7.8,水力停留时间2.5—3.7 h,曝气量1.0—1.6 L/min,在油脂质量浓度较大时有必要适当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加其生物降解程度。该生物流化床具有很强的抗水力负荷及油脂质量浓度负荷冲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 载体 生物 油脂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分布器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卫星 胡培根 +1 位作者 岑斌 沈琪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4-179,共6页
通过实验手段,对3种不同分布器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气含率εg、内循环液速Uc及体积氧传质系数KL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进气量这一直接因素外,分布器孔径及其分布密度是影响气含率的2个主要因素;相同气量下,微孔分布器有助... 通过实验手段,对3种不同分布器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气含率εg、内循环液速Uc及体积氧传质系数KL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进气量这一直接因素外,分布器孔径及其分布密度是影响气含率的2个主要因素;相同气量下,微孔分布器有助于获得较高气含率,但气孔分布过于密集(陶瓷分布器)则会使气泡在脱离阶段发生聚并增大,导致气含率降低。循环液速Uc在低气量下(Qg<260 L/h)主要由升降流区的气含率差Δεg控制,高气量下则由Δεg和回路阻力共同控制;相同气量下,不同分布器对应的循环液速Uc则主要取决于气含率差Δεg,分布器对应的Δεg较大,其Uc也相应较高。体积氧传质系数KLa随进气量增加而增大,其中主要贡献是气含率增大导致的比表面积a增大;相同气量下,分布器对应的气含率较高,其KLa也相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气体分布器 气含率 循环液速 体积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
12
作者 朱楼 宋杨凡 +5 位作者 王猛 施睿鹏 厉彦民 陈鸿伟 刘卓 魏翔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1-3001,共11页
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在中心液流脉冲频率为0.25 Hz、脉冲幅值为0.08 m/s、颗粒循环速率为3.3 kg/(m^(2)·s)、气体流量为2 L/min条件下,CPCFB-MFC的输出电压达到最高(为649.2 mV),此时污水处理时间最短(为77 h)。通过对比不同工况的污水处理效率和综合能耗,证明了在反应器内采用脉冲液流和气-液-固循环运行方式能进一步提升MFC的综合性能。这项工作对推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电池 循环流化床 脉冲液流 产电 污水处理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D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脱氨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楠 马小凡 王鹤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5-608,共4页
采用脉冲法刺激响应技术测定了不同流态条件下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布(RTD),得到反应器好氧流化区的串联级数近似为1,从而可用全混流反应器(CSTR)模型来研究其动力学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得到在理论停留时间为1.5 h时,反应器的... 采用脉冲法刺激响应技术测定了不同流态条件下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布(RTD),得到反应器好氧流化区的串联级数近似为1,从而可用全混流反应器(CSTR)模型来研究其动力学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得到在理论停留时间为1.5 h时,反应器的体积利用率达到最优。同时也对比了反应器在各种理论停留时间(HRT)下的脱氨氮效率,发现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 h时,反应器也具有最佳处理效率,氨氮的脱除率达到90%以上,从而验证了示踪试验的可靠性,并为生化反应器的设计放大与稳定运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生物流化床 停留时间分布(RTD) 氨氮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断面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内流动状况的数值模拟
14
作者 张玉魁 石桂芳 施汉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07-810,共4页
根据蜂窝断面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内混合液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利用Fluent软件对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Fluent的前处理软件Gambit完成流化床的三维模型,利用Fluent主程序解析计算,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实... 根据蜂窝断面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内混合液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利用Fluent软件对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Fluent的前处理软件Gambit完成流化床的三维模型,利用Fluent主程序解析计算,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实现计算结果的显示。模拟计算结果获得了反应器内静压力、静压差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液体循环速度、气含率沿纵向及横断面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断面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数值模拟 静压差 液体循环速度 气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澄 陈中豪 +1 位作者 疏明君 李友明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30,共4页
在实验室采用自行设计的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经过40天左右的驯化,CODCr、BOD5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达约为70%,AOX去除率约为60%。后续进行絮凝处理,可以使该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另外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 在实验室采用自行设计的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氯漂白废水,经过40天左右的驯化,CODCr、BOD5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达约为70%,AOX去除率约为60%。后续进行絮凝处理,可以使该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另外还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体流量对流化床处理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含氯漂白废水 生化处理 氧传递效率 造纸工业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循环流化床中沸腾传热特性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利斌 李修伦 +1 位作者 张金钟 林瑞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8-215,共8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蒸发沸腾传热方式,即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沸腾传热。实验表明:该传热方式具有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效果;其传热系数比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膜系数高1.5~2.0倍,并能长期保持传热壁面的洁净。实验中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固体粒子... 提出了一种新型蒸发沸腾传热方式,即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沸腾传热。实验表明:该传热方式具有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效果;其传热系数比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膜系数高1.5~2.0倍,并能长期保持传热壁面的洁净。实验中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固体粒子(玻璃球、陶瓷球、钛粒和钢球)、粒子体积分率、液相流速以及加热蒸汽压力等因素对循环流化床沸腾传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沸腾传热 三相 流化床 CF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循环流化床中气泡大小及其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铁峰 王金福 +1 位作者 杨卫国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203,共7页
用光纤探头技术对三相循环流化床中的气泡大小及其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 ,实验测定了操作条件对气泡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三相循环流化床中气泡的大小分布可用对数正态分布表征 ,在实验条件下气泡平均直径在床中心区域... 用光纤探头技术对三相循环流化床中的气泡大小及其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 ,实验测定了操作条件对气泡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三相循环流化床中气泡的大小分布可用对数正态分布表征 ,在实验条件下气泡平均直径在床中心区域较小且沿半径方向由中心向边壁逐渐增大 ,并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 ,随固含率的增大而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循环流化床 气炮 光纤探头 大小分布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啤酒废水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继国 魏海娟 +3 位作者 王立军 王铁军 俞双 黄国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0-514,共5页
通过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探讨曝气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曝气量为0.25m3/h,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5h。在该实验条件下,CODcr平均去除率在85%以上,生物浓度高达28.31mg/L,生物膜活性强,同时反应器... 通过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探讨曝气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曝气量为0.25m3/h,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5h。在该实验条件下,CODcr平均去除率在85%以上,生物浓度高达28.31mg/L,生物膜活性强,同时反应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生物流化床 啤酒废水处理 抗冲击负荷 生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内构件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氧传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韦朝海 吴锦华 +2 位作者 吴超飞 任源 吴海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7-510,共4页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能更好;当载体量为15%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氧传递速率增大,而气速分别在0.022 m/s和0.033m/s时,直管和多重管的氧转移效率达到最大值;底部布气优于其他高度布气;导流挡板的设置增强氧的传递作用.研究结果为反应器的放大及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 氧传递系数 氧转移效率 内构件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双碳目标的多元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展望 被引量:8
20
作者 岳光溪 张扬 +3 位作者 张建春 王志宁 柯希玮 张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844-6854,I0012,共12页
双碳目标让煤电机组的低碳化受到广泛关注。低碳燃料替代是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发电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零碳、低碳燃料特性与煤显著不同,这对CFB燃烧技术的燃料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燃料的着火与... 双碳目标让煤电机组的低碳化受到广泛关注。低碳燃料替代是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发电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零碳、低碳燃料特性与煤显著不同,这对CFB燃烧技术的燃料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燃料的着火与燃尽、低成本污染物控制和受热面安全3个角度,剖析CFB燃烧技术燃料适应性广的理论基础,提出丰富的床料蓄热和高效物料循环是支撑其适应低碳灵活燃料燃烧的两大基础条件。可以通过构建合理流态和炉内气氛,进一步提升CFB燃烧技术在多元低碳燃料上的适应性。对于生物质燃料,利用循环物料冲刷减少高温受热面沾污、减轻腐蚀,能够提高生物质发电的蒸汽参数,进而提高生物质发电的经济性;对于氨燃料,利用炉内高温床料蓄热解决稳燃问题,利用炉内气氛调控解决低成本脱硝问题,有望攻克氨燃料的高效低成本燃烧技术;对于化工冶金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超低热值废气,可利用CFB燃烧技术无害化处理同时回收废气中热能,显著提升废气处理的经济性,减少系统能耗和碳排放。面向双碳目标,CFB燃烧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其燃料适应性广的优势,具有较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循环流化床 生物 氨燃料 烧结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