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多尺度研究——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被引量:
15
1
作者
刘金花
丛中笑
王治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19-2530,共12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山东段主要转型表现为生态、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下降,分别下降296879.56,165978.6hm^(2),工业生产、生活用地面积上升,分别上升139285.99,323572.17hm^(2);生态环境效应变化明显区域集中于滨州市、东营市沿海区域与济宁市南四湖区域,其中其他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共占总变化面积的11.99%;济南市、泰安市、济宁市生态贡献率变化最为明显,在3个阶段中,济南市3个阶段分别为0.0085,-0.0971,-0.0082,泰安市分别为0.0379、-0.0967、-0.0109,济宁市分别为0.0466、-0.0845、-0.0158;草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换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原因,三期负效应生态贡献率占比为55.09%、22.87%、15.31%,水域生态用地的流入是带来正效应的主要因素,三个阶段的生态贡献率分别为79.56%、60.31%、3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转型
生
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
态贡献率
生
态环境效应
多尺度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
三
生
空间
”
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3
作者
张蓉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三
生
空间
”用地
转型
生
态环境效应
生
态贡献率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碳中和愿景下“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
50
4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1 位作者
白中科
史泽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转型内涵及基本趋势,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研究结果:(1)“三生空间”转型实质是人地关系格局演变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体现...
研究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转型内涵及基本趋势,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研究结果:(1)“三生空间”转型实质是人地关系格局演变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体现了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升级而导致的空间形态格局的演变;(2)1980—2020年贵州省“三生空间”转型剧烈,其中以近10年最为显著,林地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规模较大,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3)40年间贵州省碳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共减少3.502万t,林地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成为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在把握区域“三生空间”转型特征的基础上,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三生空间”转型规律为依据,积极实施国土空间分类引导与调控政策,提升区域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三
生
空间
”
转型
国土
空间
格局优化
碳中和
碳储量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多尺度研究——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被引量:
15
1
作者
刘金花
丛中笑
王治军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马山子镇人民政府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19-2530,共12页
基金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S202231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2104300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01173)。
文摘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山东段主要转型表现为生态、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下降,分别下降296879.56,165978.6hm^(2),工业生产、生活用地面积上升,分别上升139285.99,323572.17hm^(2);生态环境效应变化明显区域集中于滨州市、东营市沿海区域与济宁市南四湖区域,其中其他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共占总变化面积的11.99%;济南市、泰安市、济宁市生态贡献率变化最为明显,在3个阶段中,济南市3个阶段分别为0.0085,-0.0971,-0.0082,泰安市分别为0.0379、-0.0967、-0.0109,济宁市分别为0.0466、-0.0845、-0.0158;草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换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原因,三期负效应生态贡献率占比为55.09%、22.87%、15.31%,水域生态用地的流入是带来正效应的主要因素,三个阶段的生态贡献率分别为79.56%、60.31%、30.92%.
关键词
三生空间转型
生
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
态贡献率
生
态环境效应
多尺度
黄河流域山东段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dex
ecological contribution rate
ecological effects
multi-scale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Shandong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
广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基地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
出处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旅游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对比”(2022A151501072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SHZK20232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策创新的时空扩散、效应评估及其路径优化研究——以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政策为例”(42271238)。
文摘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
三
生
空间
”
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Key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transformation 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the environmental load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分类号
F590.3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F062.2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3
作者
张蓉
毛德华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U19A205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YBA035)
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项目(5010002)。
文摘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关键词
“
三
生
空间
”用地
转型
生
态环境效应
生
态贡献率
长株潭都市圈
Keyword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s
ecological contribution rat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Metropolitan Area
分类号
F3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碳中和愿景下“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
50
4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白中科
史泽宇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出处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07)。
文摘
研究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转型内涵及基本趋势,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研究结果:(1)“三生空间”转型实质是人地关系格局演变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体现了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升级而导致的空间形态格局的演变;(2)1980—2020年贵州省“三生空间”转型剧烈,其中以近10年最为显著,林地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规模较大,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3)40年间贵州省碳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共减少3.502万t,林地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成为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在把握区域“三生空间”转型特征的基础上,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三生空间”转型规律为依据,积极实施国土空间分类引导与调控政策,提升区域固碳能力。
关键词
“
三
生
空间
”
转型
国土
空间
格局优化
碳中和
碳储量
贵州省
Keywords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space transition
land space pattern optimization
carbon neutralization
carbon storage
Guizhou Province
分类号
F301.2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多尺度研究——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刘金花
丛中笑
王治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张蓉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碳中和愿景下“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以贵州省为例
陈美景
王庆日
白中科
史泽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