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
王二七
孟庆任
陈智樑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1 |
159
|
|
2
|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刘健
熊探宇
赵越
张永双
陈群策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3
|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80
|
|
4
|
龙门山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及带中残余能量 |
安欧
高国宝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5
|
基底倾斜对冲断变形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冲断带为例 |
于景强
赵利
张云银
董大伟
于正军
王永诗
张鹏飞
魏文
|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龙门山断裂北川断裂带滑坡与构造活动关系研究 |
李金洋
杨顺
佘涛
陈欢
|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7
|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付平
张新辉
尹健民
韩晓玉
周春华
|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8
|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
祝意青
徐云马
吕弋培
李铁明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21
|
|
9
|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舒赛兵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18
|
|
10
|
龙门山断裂带变形特征 |
刘志成
季建清
涂继耀
鄢雪龙
唐俊杰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11
|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裂带金矿成矿构造物理特征 |
孟宪刚
邵兆刚
曲玮
王津
朱大岗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2
|
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貌形成与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 |
师皓宇
马念杰
|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13
|
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性特征--来自密集震源机制解的约束 |
杨宜海
张雪梅
花茜
苏利娜
丰成君
邱玉荣
梁春涛
苏金蓉
古云鹤
金昭娣
张媛媛
关昕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6
|
|
14
|
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方法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貌隆升特征 |
洪艳
赵银兵
王运生
辛聪聪
张婷婷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19 |
14
|
|
15
|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
李智武
刘树根
陈洪德
刘顺
郭兵
田小彬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39
|
|
16
|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 |
易桂喜
闻学泽
辛华
乔慧珍
龙锋
王思维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79
|
|
17
|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
金文正
汤良杰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50
|
|
18
|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
刘树根
李智武
曹俊兴
刘顺
邓宾
王国芝
邓斌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78
|
|
19
|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
刘树根
赵锡奎
罗志立
徐国盛
王国芝
C.J.L.Wilson
Dennis Arne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100
|
|
20
|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张永刚
汤良杰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