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Al_2O_3(0001)表面吸附ZnO的DFT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春 李金山 李言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97-1900,共4页
建立了α-Al2 O3( 0 0 0 1 ) 2× 1表面薄片吸附模型 ,采用基于 DFT动力学赝势方法 ,对 Zn O分子的吸附生长进行了计算 .详细地研究了 Zn O分子在表面吸附的成键方式以及表面化学键特性 .在较稳定的吸附位上 ,Zn O化学键 [( 0 .1 85... 建立了α-Al2 O3( 0 0 0 1 ) 2× 1表面薄片吸附模型 ,采用基于 DFT动力学赝势方法 ,对 Zn O分子的吸附生长进行了计算 .详细地研究了 Zn O分子在表面吸附的成键方式以及表面化学键特性 .在较稳定的吸附位上 ,Zn O化学键 [( 0 .1 85± 0 .0 1 ) nm]与最近邻的表面 Al— O键有 3 0°的偏转角度 ,Zn在表面较稳定的化学吸附位置偏离表面 O六角对称约 3 0°.通过吸附能量、原子布居数和态密度的分析 ,Zn O的 O2 -与表面上的Al3+形成的化学键表现出强离子键特征 ;而 Zn2 +同基片表面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薄膜 吸附生长 表面吸附 化学吸附 DFT动力学赝势法 α- 三氧化二铝(0001)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在Ru(0001)表面的化学吸附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鑫 陈文斌 +3 位作者 尚学府 陶向明 戴建辉 谭明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1-866,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Ru(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通过PAW(projector-augmented wave)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以及在...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Ru(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通过PAW(projector-augmented wave)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以及在上述结构下Ru(0001)面fcc(面心立方)格点和hcp(六方密堆)格点的氢原子吸附.所得结果表明,在p(1×1)-H、p(1×2)-H、(3~(1/2)×3~(1/2))R30°-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以p(1×1)-H结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在p(1×1)-H吸附结构下,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Ru(0001)表面第一层Ru原子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1.11%(hcp吸附)和-1.55%(fcc吸附),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清洁”Ru(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Ru(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0001)表面 氢原子吸附 表面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和H在Pt/WC(0001)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8
3
作者 马淳安 刘婷 陈丽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两种WC(0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表面能,并对Pt原子单层(PtML)在两种WC(0001)表面的高对称性吸附位上的吸附能和分离功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终止于W原子的WC(0001)为最稳定的WC(0001)表面,Pt原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两种WC(0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表面能,并对Pt原子单层(PtML)在两种WC(0001)表面的高对称性吸附位上的吸附能和分离功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终止于W原子的WC(0001)为最稳定的WC(0001)表面,Pt原子单层以hcp位的方式吸附于W终止的WC(0001)表面是PtML/WC(0001)体系最稳定的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O分子和H原子分别在PtML/WC(0001)表面和具有相似表面结构的Pt(111)表面的吸附行为.在0.25 ML(monolayer)低覆盖度下,与在Pt(111)表面相比,在PtML/WC(0001)表面上的Pt—C间距明显拉长和CO分子吸附能减少,说明PtML/WC(0001)表面抗CO中毒能力比Pt(111)表面高;态密度分析进一步解释了CO分子与不同表面Pt原子的成键机理.在同一覆盖度下,H原子在PtML/WC(0001)表面的最大吸附能等于甚至略高于在Pt(111)表面的,表明Pt/WC对氢气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阳极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Pt/WC(0001)表面 CO中毒 态密度 氢气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在Ti(000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文斌 陶向明 +1 位作者 赵新新 谭明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5-450,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Ti(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通过PAW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3)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以及在上述结构下Ti(0001)面fcc格点和...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Ti(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通过PAW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3)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以及在上述结构下Ti(0001)面fcc格点和hcp格点的氢原子吸附.结果表明,在p(1×1)-H、p(1×2)-H、("3×"3)R30°-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以p(1×1)-H结构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在p(1×1)-H吸附结构下,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Ti(0001)表面Ti原子层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2.85%(hcp吸附)和-4.31%(fcc吸附),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所谓“清洁”Ti(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Ti(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0001)表面 氢原子吸附 表面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B_2(0001)表面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秦娜 赵辉 刘士余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4-208,220,共6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分析了两种不同终端的NbB2(0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终端的(0001)表面结构弛豫主要发生在前三层,并且硼终端的表面弛豫程度小于铌终端表面的弛豫。表面能分析结果表明,终...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分析了两种不同终端的NbB2(0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终端的(0001)表面结构弛豫主要发生在前三层,并且硼终端的表面弛豫程度小于铌终端表面的弛豫。表面能分析结果表明,终止于硼终端的(0001)表面结构在更宽的范围内具有较低的表面能,即硼终端的(0001)表面比铌终端的表面更稳定。进一步分析NbB2(0001)两种终端表面的电子结构表明:在金属铌和硼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加强了化学键的相互作用,导致第一间层向内弛豫。对于铌终端的表面第一层铌转移到第二层的电子数比硼终端表面第二层铌转移到第一层的电子数多,这是导致铌终端表面弛豫程度大于硼终端表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bB2(0001)表面 表面弛豫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0001)表面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春雷 周理海 +1 位作者 胡雪慧 孙海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分析两种TiB2(0001)表面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两种TiB2(0001)表面都不发生重构,但表面几层原子都出现明显的弛豫现象,其中以终止于硼原子的表面弛豫尤为明显,而终止于钛原子的表面相对较稳定,弛豫较轻;进一步对... 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分析两种TiB2(0001)表面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两种TiB2(0001)表面都不发生重构,但表面几层原子都出现明显的弛豫现象,其中以终止于硼原子的表面弛豫尤为明显,而终止于钛原子的表面相对较稳定,弛豫较轻;进一步对两种不同表面的表面能分析表明,终止于钛原子的表面在更宽的范围内具有较低的表面能;这些结果说明,终止于钛原子的表面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000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弛豫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新新 陶向明 +4 位作者 宓一鸣 徐红霞 汪丽莉 任莉 谭明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1-518,共8页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钡原子的作用弱化了氮分子键.氮分子键长从Ru(001)—N_2表面的0.113 nm伸长至Ru(001)—N_2/Ba表面的0.120 nm;分子的拉伸振动频率从2221 cm^(-1)减小...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钡原子的作用弱化了氮分子键.氮分子键长从Ru(001)—N_2表面的0.113 nm伸长至Ru(001)—N_2/Ba表面的0.120 nm;分子的拉伸振动频率从2221 cm^(-1)减小到1746 cm^(-1);氮分子得到的电荷数从清洁表面的0.3e增加到1.1 e.电荷从钡原子6s轨道向钌原子4d轨道转移,转移电荷增强了氮分子2π空轨道和钌原子4d轨道间的杂化作用,导致5σ分子轨道和dπ杂化轨道发生极化.轨道极化使分子电偶极矩增加了约—0.136 eA.金属钡在Ru(0001)表面氮分子活化过程中具备电子型助催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Ru(0001)表面 吸附能 分子振动 表面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N在α-Al_2O_3(0001)表面吸附过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毅 冯玉芳 +1 位作者 黄平 杨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4-488,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α-Al2O3(0001)表面吸附AlN进行了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了AlN分子在a-Al2O3(0001)表面吸附成键过程、吸附能量与成键方位。计算表明吸附过程经历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与稳定态形成的过程,其化...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α-Al2O3(0001)表面吸附AlN进行了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了AlN分子在a-Al2O3(0001)表面吸附成键过程、吸附能量与成键方位。计算表明吸附过程经历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与稳定态形成的过程,其化学结合能达到4.844eV。吸附后AlN化学键(0.189±0.010nm)与最近邻的表面Al-O键有30°的偏转角度,Al在表面较稳定的化学吸附位置正好偏离表面O六角对称约30°,使得AlN与蓝宝石之间的晶格失配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l2O3(0001)表面 ALN薄膜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表面包覆氧化铝的形态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礼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29,共3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三氧化二铝的pH-吸光度(A)曲线,确定了铝的沉积pH范围为4.0~10.5;研究了沉积pH和沉积时间对产品颜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分析了三氧化二铝在不同pH条件下沉积的晶型,在酸性条件下沉积为无定型,碱性条件下沉积为勃...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三氧化二铝的pH-吸光度(A)曲线,确定了铝的沉积pH范围为4.0~10.5;研究了沉积pH和沉积时间对产品颜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分析了三氧化二铝在不同pH条件下沉积的晶型,在酸性条件下沉积为无定型,碱性条件下沉积为勃姆石型;还研究了不同pH下沉积的三氧化二铝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三氧化二铝比表面积分别为69.71 m2/g和37.80 m2/g。采用电子能谱对二氧化钛样品表面结构进行表征,2p电子轨道结合能的变化表明铝以Al—O—Ti键的形式结合在二氧化钛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三氧化二铝 表面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超细氧化铝制备和分散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秀君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超细粉体制备和使用分散过程中的应用。对聚丙烯酰胺、柠檬酸、琼脂和聚乙二醇等四种分散剂的分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的分散效果最佳,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用量为聚乙二醇与铝盐的质量比为8:3。采用溶胶...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超细粉体制备和使用分散过程中的应用。对聚丙烯酰胺、柠檬酸、琼脂和聚乙二醇等四种分散剂的分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的分散效果最佳,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用量为聚乙二醇与铝盐的质量比为8:3。采用溶胶-凝胶法最终制得纯度为99.01%,粒度在50nm左右,比表面积为262.3 m^2/g左右的高纯度超细氧化铝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溶胶-凝胶法 分散 超细三氧化二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O分子在GaN(000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1
作者 黄平 梁晓琴 杨春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0033-20036,共4页
建立了SrO/GaN(0001)2×2表面吸附模型,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SrO分子的吸附生长进行了计算,详细研究了SrO分子在表面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及表面化学键特性。计算发现,SrO分子在GaN(0001)表面吸... 建立了SrO/GaN(0001)2×2表面吸附模型,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SrO分子的吸附生长进行了计算,详细研究了SrO分子在表面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及表面化学键特性。计算发现,SrO分子在GaN(0001)表面吸附不会发生分解,最稳定吸附位为Ga桥位,吸附能达到7.257~7.264 eV。通过电荷布居数和态密度分析,SrO分子吸附后O与表面的一个Ga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表现出共价键特征,电子由SrO转移给表面部分Ga原子,GaN(0001)仍存在表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0001)表面 SrO分子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分子在Co(0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2
作者 马淑红 焦照勇 张现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5-579,共5页
应用第一性原理对CO分子在Co(0001)表面((3^(1/2))×(3^(/2))R30°—CO吸附结构进行不同形式的密度泛函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能修正前,仅RPBE泛函预测CO顶位吸附;而修正后PW91、PBE和PKZB泛函结果也表明CO分子Top顶位吸附最稳... 应用第一性原理对CO分子在Co(0001)表面((3^(1/2))×(3^(/2))R30°—CO吸附结构进行不同形式的密度泛函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能修正前,仅RPBE泛函预测CO顶位吸附;而修正后PW91、PBE和PKZB泛函结果也表明CO分子Top顶位吸附最稳定,与实验结果一致.对于吸附几何结构、吸附前后体系功函、C—O伸缩振动频率和CO分子态密度分布,所有泛函给出一致的结果,且与已有实验结果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表面吸附 CO分子 Co(0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置氢对Ti(0001)表面氮原子吸附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3
作者 张莹 黑鸿君 +2 位作者 马永 李秀燕 唐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9-363,共5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了氮原子在Ti(0001)表面及次表面的吸附性质随覆盖率的变化规律,以及预吸附氢对表面氮原子吸附的影响。吸附能和表面电子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N原子在Ti(0001)表面最稳定吸附位是hcp位,其次是fcc位...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了氮原子在Ti(0001)表面及次表面的吸附性质随覆盖率的变化规律,以及预吸附氢对表面氮原子吸附的影响。吸附能和表面电子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N原子在Ti(0001)表面最稳定吸附位是hcp位,其次是fcc位;在次表面最稳定吸附位是oct位,其次是tetra位;N原子与基体Ti原子的成键及吸附能与覆盖度之间存在强烈的依赖关系,随着覆盖度的增加,键强增加,吸附能降低。在Ti(0001)次表面的oct位预置1个氢原子,次表面的H1s轨道与N2p及Ti3d轨道产生杂化,导致表面电子结构及吸附能发生变化,与未预置氢表面相比,吸附能增加,表面扩散能垒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Ti(0001)表面 氮原子吸附 预吸附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宁华 陶向明 +2 位作者 王芒芒 蔡建秋 谭明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67-2273,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单个氢原子和多个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性质.给出了氢吸附Be(0001)薄膜表面的原子结构、吸附能、饱和度、功函数、偶极修正等特性参数.同时也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氢原子覆盖度(0.06-1.33ML)的关系...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单个氢原子和多个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性质.给出了氢吸附Be(0001)薄膜表面的原子结构、吸附能、饱和度、功函数、偶极修正等特性参数.同时也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氢原子覆盖度(0.06-1.33ML)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氢原子的吸附位置与覆盖度之间有强烈的依赖关系,覆盖度低于0.67ML时,氢原子能量上易于占据fcc或hcp的中空位置;覆盖度为0.78ML时,中空位与桥位为氢原子的最佳吸附位;覆盖度在0.89到1.00ML时,桥位是氢原子吸附能量最有利的位置;以上覆盖度中Be(0001)表面最外层铍原子的结构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覆盖度为1.11-1.33ML,高覆盖度下Be(0001)表面的最外层铍原子部分发生膨胀,近邻氢原子渗入到铍表面次层,氢原子易于占据在hcp和桥位.吸附结构中的氢原子比氢分子中的原子稳定.当覆盖度大1.33ML时,计算结果没有发现相对于氢分子更稳定的吸氢结构.同时从分析偶极修正和氢原子吸附垂直高度随覆盖度的变化关系判断氢覆盖度为1.33ML时,在Be(0001)表面吸附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Be(0001)表面 氢原子吸附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在稀有金属钇表面的吸附行为
15
作者 孙静波 姚建刚 彭智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38,共6页
以往的理论在预测六方结构(HCP)金属的表面能时,计算值与实验值存在较大误差.鉴于此,本文首先用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精准地预测了稀有金属钇(Y)(0001)面的表面能,计算值(1.141 J/M^(2))与实验值(1.125 J/M^(2))吻合的很好.随后,系统研究... 以往的理论在预测六方结构(HCP)金属的表面能时,计算值与实验值存在较大误差.鉴于此,本文首先用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精准地预测了稀有金属钇(Y)(0001)面的表面能,计算值(1.141 J/M^(2))与实验值(1.125 J/M^(2))吻合的很好.随后,系统研究了NO小分子在Y(0001)面不同位置(空位、桥位和端位)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空位(H1)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能超过了5eV,同时N-O键长伸长量超过了24%,此时,NO分子几乎平行地吸附于Y(0001)表面.所有的吸附位置的N-O分子伸长量范围为0.2-0.42.这种伸长量明显超过了NO在其它金属表面时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0001)表面 NO吸附 电子性质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0001)表面氧物种及其与CO的作用
16
作者 王丹丹 陈明树 万惠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7-801,共5页
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表征手段,考察室温条件下Co(0001)表面O_2的吸附、活化及其与CO的相互作用.室温下少量O_2的吸附出现位于69.9meV的能量损失峰,可归属为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 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表征手段,考察室温条件下Co(0001)表面O_2的吸附、活化及其与CO的相互作用.室温下少量O_2的吸附出现位于69.9meV的能量损失峰,可归属为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随着O_2暴露量的增加,出现位于56.6meV的能量损失峰对应于近表面区域氧物种.通过升温闪退及与CO相互作用的考察,表明近表面区域氧物种较不稳定.室温下,表面吸附的CO可以被表面吸附氧氧化,而表面氧物种则需要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被CO还原除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0001) 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化学吸附氧 表面氧物种 CoOx/Co(0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武媛媛 张晓林 邵晓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8-181,共4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O原子在Be(0001)的表面吸附性质。首先确定O吸附在Be(000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构型。通过O原子的吸附能,发现O原子更易吸附在hcp位,并且与Be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形成BeO。此外,研究了不同覆盖度...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O原子在Be(0001)的表面吸附性质。首先确定O吸附在Be(000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构型。通过O原子的吸附能,发现O原子更易吸附在hcp位,并且与Be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形成BeO。此外,研究了不同覆盖度下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度下O原子吸附在Be(0001)表面时,基态下均具有稳定结构;铍的抗断裂和拉伸能力随着O原子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Be(0001)表面 O原子吸附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原子吸附对GaN(0001)表面光学性能的调制
18
作者 李佳斌 王晓华 王文杰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1-677,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实验中常用的金属(Ni、Ru和Au)等三种原子对GaN(0001)表面光学性质的调控。结果表明,电子从吸附原子中转移到GaN(0001)表面,Ni和Ru的吸附降低了GaN(0001)表面的功函数。在GaN(0001)表面的带隙中引入了杂质能级...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实验中常用的金属(Ni、Ru和Au)等三种原子对GaN(0001)表面光学性质的调控。结果表明,电子从吸附原子中转移到GaN(0001)表面,Ni和Ru的吸附降低了GaN(0001)表面的功函数。在GaN(0001)表面的带隙中引入了杂质能级,使载流子跃迁的势垒高度降低,进而调节其光学性。可以看到在低光子能量区所有光学曲线的主峰红移,而在高光子能量区所有光学曲线都出现收缩现象,所有光学曲线上特征峰的数量和位置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外,吸附金属原子后,GaN(0001)表面对可见光甚至红外光的吸收增强了,适用于较长波光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0001)表面 金属原子吸附 第一性原理计算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对Pt/Al2O3光催化氧化NO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宁岸 赵梓俨 +1 位作者 邹彦昭 周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21-1925,共5页
以氯铂酸为Pt源,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Al2O3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氧化NO。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研究了H2还原处理前后的Pt/Al2O3的形貌... 以氯铂酸为Pt源,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Al2O3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氧化NO。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研究了H2还原处理前后的Pt/Al2O3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学性质。探究了NO氧化过程中,Pt/Al2O3复合体中Pt的价态以及表面羟基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t/Al2O3的形貌与结构在还原前后并无明显变化,但表面的羟基含量减少,导致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减少;此外,退火处理使得Pt/Al2O3中的离子态Pt被还原为金属态的Pt0,导致退火后Pt/Al2O3光催化氧化NO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氧化 铂/三氧化二铝 表面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铝包覆锂离子电池用尖晶石锰酸锂
20
作者 张瑾瑾 周友元 +1 位作者 周耀 李厦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0-282,共3页
用液相浸渍法在尖晶石LiMn2O4表面包覆Al2O3薄膜,对包覆后的尖晶石LiMn2O4进行理化性能及电化学性能分析。Al2O3包覆层减少了尖晶石LiMn2O4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电解液对正极材料的侵蚀,改善了LiMn2O4的循环性能。以1C在2.75~... 用液相浸渍法在尖晶石LiMn2O4表面包覆Al2O3薄膜,对包覆后的尖晶石LiMn2O4进行理化性能及电化学性能分析。Al2O3包覆层减少了尖晶石LiMn2O4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电解液对正极材料的侵蚀,改善了LiMn2O4的循环性能。以1C在2.75~4.20V循环250次,容量保持率由包覆前的85.3%提高到包覆后的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锰酸锂(LiMn2O4) 三氧化二铝(Al2O3) 表面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