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梁启超对八股文的解构:从“二分对比”的改装到“三段论法”的引入
被引量:
2
1
作者
文贵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1,共9页
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
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文的"二分对比"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文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八股文
二分对比
三段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事案件裁判方法论:三段论法与证明责任法
被引量:
2
2
作者
程春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三段论法是法院裁判民事诉讼纷争时常用的方法。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法应是三段论法的补充,且应同为民事案件裁判思维方法。民事案件应根据案情的复杂和适用法律难易程度来考量运用何种方法裁判案件。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法律适用不复...
三段论法是法院裁判民事诉讼纷争时常用的方法。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法应是三段论法的补充,且应同为民事案件裁判思维方法。民事案件应根据案情的复杂和适用法律难易程度来考量运用何种方法裁判案件。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法律适用不复杂的案件,可运用三段论法作出裁判;相反,则宜采证明责任法的思维裁判案件。涉及请求权竞合或者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案件,两者还可能交错运用;而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裁判案件只能采证明责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方法
民事案件
三段论法
证明责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培根科学认识方法程序试析
3
作者
贺建立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3期33-37,共5页
培根科学认识方法程序试析贺建立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奠基人。由于他在科学方法论上的杰出贡献,马克思曾把他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①然而,长期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对培根的科学...
培根科学认识方法程序试析贺建立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奠基人。由于他在科学方法论上的杰出贡献,马克思曾把他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①然而,长期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对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却较少从总体上深入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程序
科学认识
科学方法论思想
培根
理性方法
经验材料
假设方法
经验事实
三段论法
演绎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逻辑方法在情报分析中的运用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玉兰
周继祥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3,共3页
情报分析离不开逻辑方法的运用 ,本文结合典型的实例 ,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情报分析中常用的 5种逻辑方法 ,具体揭示了其各种方法运用的基础、特点以及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旨在引起人们对逻辑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进一步提高其情报分析的质...
情报分析离不开逻辑方法的运用 ,本文结合典型的实例 ,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情报分析中常用的 5种逻辑方法 ,具体揭示了其各种方法运用的基础、特点以及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旨在引起人们对逻辑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进一步提高其情报分析的质量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分析
逻辑方法
类比法
三段论法
排除法
选言推演法
条件推演法
求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诗论诗之弊
被引量:
3
5
作者
欧阳世昌
《学术研究》
198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以诗论诗是一种特殊的体裁。一方面,它是诗,所以就要受到声律、篇幅的限制和束缚,不能象散文那样曲折达意,因此就常常因文词的晦涩而引起误解,产生歧义。另一方面,它又是论,因而就离不开说道理,但这些道理并不是用三段论法来证明,而是...
以诗论诗是一种特殊的体裁。一方面,它是诗,所以就要受到声律、篇幅的限制和束缚,不能象散文那样曲折达意,因此就常常因文词的晦涩而引起误解,产生歧义。另一方面,它又是论,因而就离不开说道理,但这些道理并不是用三段论法来证明,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表达,所以它又常常显得拐弯抹角,端倪难寻。这不能不说是以诗论诗的一大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诗
杜甫
元好问
戏为六绝句
郭绍虞
王杨卢骆
形象思维
三段论法
诗歌理论
理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幽默构成的逻辑机制
被引量:
1
6
作者
陈克守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1期28-31,共4页
人类对于幽默的研究是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在,美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都把幽默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而逻辑学对于幽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逻辑是构成幽默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人类对于幽默的研究是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在,美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都把幽默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而逻辑学对于幽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逻辑是构成幽默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应该从逻辑学方面对幽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学
逻辑机制
逻辑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
精神文明
三段论法
同一律
大前提
三段论
规则
小前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界说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尚武
《求是学刊》
1988年第5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文艺理论家
别林斯基
思维活动
艺术家
相似属性
感性认识
三段论法
术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杜诗议论之为美
8
作者
林继中
《文史哲》
1986年第4期51-55,共5页
议论,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配角”、这一点目前似较普遍得到认可。然而,诗中议论是否有其独立意义的艺术美呢?本文谨就杜诗议论成功的经验作一些探讨。别林斯基曾指出:“艺术不能容忍掺入抽象的哲学观念,尤其是议论的东西,它只容受...
议论,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配角”、这一点目前似较普遍得到认可。然而,诗中议论是否有其独立意义的艺术美呢?本文谨就杜诗议论成功的经验作一些探讨。别林斯基曾指出:“艺术不能容忍掺入抽象的哲学观念,尤其是议论的东西,它只容受诗情观念,而诗情观念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规则,它是活生生的热情,它是激情!”强调“观念”要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才能进入诗。我国清代批评家沈德潜也在《说诗晬语》卷下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诗歌创作
别林斯基
艺术美
三段论法
沈德潜
杜甫
抒情主人公
北征
飞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阅读过程看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
9
作者
林一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62-67,共6页
一文学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传达方式。文学不同于其它社会科学,它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别林斯基在谈到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区别时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
一文学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传达方式。文学不同于其它社会科学,它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别林斯基在谈到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区别时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还说:“科学通过理性分解活动,从活生生的现象中把普遍观念抽象出来。艺术通过想象的创造活动,用活生生的形象把普遍观念显现出来”。同样,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其传达方式却又别具一格。一座雕像、一幅画、一次演出,人们可以通过视听与触摸,用直接感受的方式欣赏它、接受它,理解形象的意义。然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机制
审美认同
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
三段论法
别林斯基
社会生活
思想感情
审美潜能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形象思维和形象创造
10
作者
肖荣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3期4-6,共3页
文学艺术和科学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这是它们的共同性。但文艺和科学不同,它不是用公式、概念、定律等形式来揭示客观生活的规律性,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以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
文学艺术和科学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这是它们的共同性。但文艺和科学不同,它不是用公式、概念、定律等形式来揭示客观生活的规律性,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以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文艺的这个特征决定了作家创造艺术形象,不是用抽象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创造
维和
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
三段论法
别林斯基
艺术形象
抽象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文艺批评的随想
11
作者
陈骏涛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期24-26,共3页
如果我们现在翻翻五、六十年代的一部分文艺批评文章,特别是那些作品评论的文章(“大批判”式的文章除外),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套路,或“三段论法”,或“四段论法”,或“五段论法”,即: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
如果我们现在翻翻五、六十年代的一部分文艺批评文章,特别是那些作品评论的文章(“大批判”式的文章除外),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套路,或“三段论法”,或“四段论法”,或“五段论法”,即: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缺点或局限性,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玉,云云。这类套路的文章,很可能是向五十年代苏联的一些学院派理论家的文章学来的。经过三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文艺现象
套路
托尔斯泰
评论家
评论文章
三段论法
钱谷融
作品评论
助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略议
12
作者
贺建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32-136,共5页
关于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基调,传统看法是经验主义的。如果对于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冠以经验主义只是为了强调经验方法在培根科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那么这种观点也有其合理之处。然而传统看法却是通过经验主义这一规定去揭示培根科学...
关于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基调,传统看法是经验主义的。如果对于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冠以经验主义只是为了强调经验方法在培根科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那么这种观点也有其合理之处。然而传统看法却是通过经验主义这一规定去揭示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的所谓局限,诸如培根扬经验、抑理性;重归纳,轻演绎等观点皆是由此衍生而来。我们认为,对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做如是评价是失之偏颇的。如果我们不是从传统的结论出发,而是从材料事实入手,那么就会看到,马克思对于培根哲学思想所做的总体评价同样适用于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即“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方法
亚里士多德
科学方法论思想
三段论法
马克思
社会历史条件
培根
人类生活
演绎方法
经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民间文学中的奇数概念及其由来
13
作者
刘云海
《云南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奇数,就是数目中的单数。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它只是偶尔出现,即使出现,它的含义也只是它所代表的数目本身,而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中,甚至国外的一些民间文学中,它们都普遍存在,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功用大大超出了数字本身,由数词发展而...
奇数,就是数目中的单数。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它只是偶尔出现,即使出现,它的含义也只是它所代表的数目本身,而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中,甚至国外的一些民间文学中,它们都普遍存在,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功用大大超出了数字本身,由数词发展而为形容词,同时又具有了许多其它词类的功能,使区区几个枯燥的数目字变得形象绚丽、色彩强烈,具有独特而神秘的艺术魅力。在这中间,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三、七、九,以及这三个数的迭数,如三十三、七十七、九十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数
民间文学
原始宗教
彝族
思想起源
三段论法
天文学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人类认识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梁启超对八股文的解构:从“二分对比”的改装到“三段论法”的引入
被引量:
2
1
作者
文贵良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1,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08BZW051)阶段性成果
文摘
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文的"二分对比"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文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文。
关键词
梁启超
八股文
二分对比
三段论法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事案件裁判方法论:三段论法与证明责任法
被引量:
2
2
作者
程春华
机构
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基金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研究"(2008D08054)
文摘
三段论法是法院裁判民事诉讼纷争时常用的方法。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法应是三段论法的补充,且应同为民事案件裁判思维方法。民事案件应根据案情的复杂和适用法律难易程度来考量运用何种方法裁判案件。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法律适用不复杂的案件,可运用三段论法作出裁判;相反,则宜采证明责任法的思维裁判案件。涉及请求权竞合或者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案件,两者还可能交错运用;而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裁判案件只能采证明责任法。
关键词
裁判方法
民事案件
三段论法
证明责任法
Keywords
the adjudication method
civil cases
syllogism
proof responsibility
分类号
D91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根科学认识方法程序试析
3
作者
贺建立
机构
蚌埠医学院社科部
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3期33-37,共5页
文摘
培根科学认识方法程序试析贺建立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奠基人。由于他在科学方法论上的杰出贡献,马克思曾把他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①然而,长期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对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却较少从总体上深入分析讨论...
关键词
方法程序
科学认识
科学方法论思想
培根
理性方法
经验材料
假设方法
经验事实
三段论法
演绎法
分类号
G304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逻辑方法在情报分析中的运用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玉兰
周继祥
机构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
出处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3,共3页
文摘
情报分析离不开逻辑方法的运用 ,本文结合典型的实例 ,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情报分析中常用的 5种逻辑方法 ,具体揭示了其各种方法运用的基础、特点以及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旨在引起人们对逻辑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进一步提高其情报分析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
情报分析
逻辑方法
类比法
三段论法
排除法
选言推演法
条件推演法
求同法
分类号
G353.1 [文化科学—情报学]
B819 [哲学宗教—逻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诗论诗之弊
被引量:
3
5
作者
欧阳世昌
出处
《学术研究》
198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文摘
以诗论诗是一种特殊的体裁。一方面,它是诗,所以就要受到声律、篇幅的限制和束缚,不能象散文那样曲折达意,因此就常常因文词的晦涩而引起误解,产生歧义。另一方面,它又是论,因而就离不开说道理,但这些道理并不是用三段论法来证明,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表达,所以它又常常显得拐弯抹角,端倪难寻。这不能不说是以诗论诗的一大弊病。
关键词
论诗
杜甫
元好问
戏为六绝句
郭绍虞
王杨卢骆
形象思维
三段论法
诗歌理论
理论问题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幽默构成的逻辑机制
被引量:
1
6
作者
陈克守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1期28-31,共4页
文摘
人类对于幽默的研究是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在,美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都把幽默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而逻辑学对于幽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逻辑是构成幽默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应该从逻辑学方面对幽默进行研究。
关键词
逻辑学
逻辑机制
逻辑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
精神文明
三段论法
同一律
大前提
三段论
规则
小前提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界说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尚武
出处
《求是学刊》
1988年第5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文艺理论家
别林斯基
思维活动
艺术家
相似属性
感性认识
三段论法
术语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杜诗议论之为美
8
作者
林继中
出处
《文史哲》
1986年第4期51-55,共5页
文摘
议论,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配角”、这一点目前似较普遍得到认可。然而,诗中议论是否有其独立意义的艺术美呢?本文谨就杜诗议论成功的经验作一些探讨。别林斯基曾指出:“艺术不能容忍掺入抽象的哲学观念,尤其是议论的东西,它只容受诗情观念,而诗情观念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规则,它是活生生的热情,它是激情!”强调“观念”要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才能进入诗。我国清代批评家沈德潜也在《说诗晬语》卷下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
关键词
杜诗
诗歌创作
别林斯基
艺术美
三段论法
沈德潜
杜甫
抒情主人公
北征
飞动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阅读过程看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
9
作者
林一民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62-67,共6页
文摘
一文学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传达方式。文学不同于其它社会科学,它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别林斯基在谈到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区别时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还说:“科学通过理性分解活动,从活生生的现象中把普遍观念抽象出来。艺术通过想象的创造活动,用活生生的形象把普遍观念显现出来”。同样,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其传达方式却又别具一格。一座雕像、一幅画、一次演出,人们可以通过视听与触摸,用直接感受的方式欣赏它、接受它,理解形象的意义。然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关键词
心理机制
审美认同
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
三段论法
别林斯基
社会生活
思想感情
审美潜能
意象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形象思维和形象创造
10
作者
肖荣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3期4-6,共3页
文摘
文学艺术和科学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这是它们的共同性。但文艺和科学不同,它不是用公式、概念、定律等形式来揭示客观生活的规律性,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以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文艺的这个特征决定了作家创造艺术形象,不是用抽象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
关键词
形象创造
维和
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
三段论法
别林斯基
艺术形象
抽象思维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文艺批评的随想
11
作者
陈骏涛
出处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期24-26,共3页
文摘
如果我们现在翻翻五、六十年代的一部分文艺批评文章,特别是那些作品评论的文章(“大批判”式的文章除外),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套路,或“三段论法”,或“四段论法”,或“五段论法”,即: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缺点或局限性,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玉,云云。这类套路的文章,很可能是向五十年代苏联的一些学院派理论家的文章学来的。经过三十年。
关键词
文艺批评
文艺现象
套路
托尔斯泰
评论家
评论文章
三段论法
钱谷融
作品评论
助读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略议
12
作者
贺建立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32-136,共5页
文摘
关于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基调,传统看法是经验主义的。如果对于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冠以经验主义只是为了强调经验方法在培根科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那么这种观点也有其合理之处。然而传统看法却是通过经验主义这一规定去揭示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的所谓局限,诸如培根扬经验、抑理性;重归纳,轻演绎等观点皆是由此衍生而来。我们认为,对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做如是评价是失之偏颇的。如果我们不是从传统的结论出发,而是从材料事实入手,那么就会看到,马克思对于培根哲学思想所做的总体评价同样适用于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即“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
关键词
理性方法
亚里士多德
科学方法论思想
三段论法
马克思
社会历史条件
培根
人类生活
演绎方法
经验主义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民间文学中的奇数概念及其由来
13
作者
刘云海
机构
云南白药厂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110-112,共3页
文摘
奇数,就是数目中的单数。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它只是偶尔出现,即使出现,它的含义也只是它所代表的数目本身,而在我国的民间文学中,甚至国外的一些民间文学中,它们都普遍存在,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功用大大超出了数字本身,由数词发展而为形容词,同时又具有了许多其它词类的功能,使区区几个枯燥的数目字变得形象绚丽、色彩强烈,具有独特而神秘的艺术魅力。在这中间,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三、七、九,以及这三个数的迭数,如三十三、七十七、九十九等。
关键词
奇数
民间文学
原始宗教
彝族
思想起源
三段论法
天文学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人类认识
女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梁启超对八股文的解构:从“二分对比”的改装到“三段论法”的引入
文贵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民事案件裁判方法论:三段论法与证明责任法
程春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培根科学认识方法程序试析
贺建立
《学术界》
CSSCI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浅谈逻辑方法在情报分析中的运用
刘玉兰
周继祥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以诗论诗之弊
欧阳世昌
《学术研究》
198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试论幽默构成的逻辑机制
陈克守
《齐鲁学刊》
CSSCI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界说
陈尚武
《求是学刊》
198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杜诗议论之为美
林继中
《文史哲》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阅读过程看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
林一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形象思维和形象创造
肖荣
《远程教育杂志》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关于文艺批评的随想
陈骏涛
《当代文坛》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培根科学方法论思想略议
贺建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试论民间文学中的奇数概念及其由来
刘云海
《云南社会科学》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